第155章 新皇坐穩皇位
女大掌櫃,無關風花雪月 作者:悟阿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崔閣老的辭官很快朝野內外都知道,還真的引起了好大一陣子的猜測和風波。不過在崔閣老出麵澄清的時候,事情就過去了。
崔閣老也是難得的長壽之人了,他還是在太太上皇在位的時候就做的閣老,已經服侍過三位皇帝了,也該到了迴去頤養天年的時候了。
那些對皇帝的諸多猜測才慢慢的消停下去,皇帝對這些流言蜚語還是知道一些的,無非就是說他上位後不待見老臣,把老臣手中的權力都剝奪,然後再把他們都踢出局。
皇帝都能想到宣揚這些的少不了那剩下的三個內閣大臣,他們原是輔助父皇的老臣,一朝天子一朝臣,都不知道自己已經處在失業邊緣還上下蹦跳。
皇帝其實一點都不著急,他還沒有全部掌控朝堂,但現在也差不多了。還有就是要把朝堂增添新鮮血液進來,還要是忠心自己的人,那麽以後朝堂皇帝的話語權才會重,很多自己的想法才能夠實施。
首先內閣首輔的位置先要考慮到,可惜剩下的三個內閣大臣沒有一個是自己的人,皇帝把眼光著眼朝堂其他的人。
內閣剩餘的其他三個人也都在心裏暗中嘀咕,想要坐上首輔之位,可惜首輔的位置不是下麵或是自己能選出的還要看皇帝的意思。
如果是先皇在位他們還可以想一些辦法或者是使用一些手段,讓皇帝不得不在剩餘內閣大臣之中選取。可惜眼前的皇帝明明還十分年輕,可手段和頭腦比他們其中的任何一個都要強。
三個內閣大臣迴去後還是各自活動,計劃著把首府的位置給劃拉過來。朝堂上一片的暗流湧動,皇帝端坐在上,看著下麵那些活躍的人都代表著哪一方。
其實皇帝上位後,早就把大臣的幫派給查清楚,這還大多來源於皇爺爺留給他的私衛。皇帝心知肚明但還是要看看他們都是怎麽表演的,這是最近皇帝找到的新樂趣所在。
就像在看一出戲,主角配角輪番上場,還不時來個反篡假裝投誠什麽的。皇帝也是有點惡趣味,但不這樣實在無聊無趣。
師父大長公主家的好友玩伴們幾乎都在南部,他實在有些孤單無聊。皇帝計劃著怎麽把好友騙一兩個過來陪自己,想想又算了。都是要成家立業的,實在不好讓他們拋家跑過來陪自己。
皇帝其實上位後也暗中培植了對自己忠心的下屬,數量還不少,還有好些是父親和爺爺留給自己的人手,所以皇帝還是多助的。
再說鄭佩佩和太老爺那裏,也遙遙的注視著朝堂,和以前太上皇在位的時候不同。不管是太老爺還是鄭佩佩都十分關注著皇帝在朝堂的所有動態,就怕皇帝被那些大臣給欺負了。
皇帝年紀還小就登基,所以他們兩個還是很惦記的,和他們兩個不同太上皇現在的大老爺就神在在的。他自然是相信父親和大長公主的能力,他們聯手培養的皇帝,不會差了的。
事實也同樣證明了大老爺的正確,皇帝很快就坐穩了朝堂,重要的權柄還都很快就收攏在手中。
內閣的人選也很快就落地,皇帝畢竟上位的時間還短,所以內閣首輔的位置還不能獨斷了。但上位內閣首輔的不是別人,是自己的外祖父潘丞相。
有崔閣老在潘丞相在位多年,一直都不能再出頭,而崔閣老辭官後,潘丞相也終於有了出頭之日。
那位說潘丞相可是跟著太太上皇一路走過來的,年紀雖然比太太上皇小一些也有限,也該到了修養的時候了。
可潘丞相身子骨還好,最重要的是不放心外孫一個人在朝堂,所以要堅持到皇帝自己的親信能成長並能接手內閣的時候。
皇帝於心不忍,私下裏勸了外祖父很多次,潘閣老都沒有放棄,他自己說最起碼還能幹個十年。同時也讓皇帝放心早些年他並沒有多使力氣,隻是要照看著女婿稍微多費了點心思。
最起碼早期他站在朝堂上,也能夠幫扶一下女婿。這一迴外孫登基,他更要幫扶了,他也沒有退下去的想法。和前兩任皇帝不一樣,潘丞相還是喜歡做點事情,不喜閑置在家。
有潘丞相占了內閣首輔的位置對皇帝來說是好事情,潘閣老還真的是占位置,隻在少數大事情上堅持站在皇帝一邊,其他事情幾乎都不怎麽插手做。
就這樣其他三位內閣大臣也不能也不敢有什麽怨言和異議,這件事情太老爺和鄭佩佩知道後,都有些無奈。太老爺說:“你說那老家夥還參與什麽勁,不好好迴家抱重孫子去。”
鄭佩佩也笑:“潘閣老最是閑不住,但這麽做還真幫皇帝不少,最少還能挺到皇帝的親信成長起來。”
潘閣老的身體一直都比他們兩個還要好,年輕的時候也沒有多操心費力。但自從做了丞相後,有內閣大臣都顯不出他什麽來,他也就做一些瑣碎的事情,倒是把身體和性情養的極好。
皇帝成長的極快,隻是差了一點他自己培養的人還需要曆練,也還需要時間,才能在朝堂上占據很高的位置。
太老爺和鄭佩佩經常會針對一些朝堂的事務,把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去信給皇帝,兩人比對先皇認真多了。直到五年後皇帝穩穩的坐好了皇位,他們才不那麽操心。
最重要的是小皇孫被送來了,兩個人不管是身體還是精力都差了好多,所以小皇孫更多是被大老爺夫婦照顧教養,太老爺從旁看著隨時出手指點。
時間在這些年之中過的極快,就連小四和文韜都娶妻生子了,鄭家也終於迎來了女孩子降臨。鄭佩佩十分高興但也沒有了精力迴去看看了,倒是良玉夫婦和幾個大孫子輪換著每年都來海島陪她。
此時鄭佩佩也到了七十高齡,還在海島慶賀了七十整壽,她不喜太過鋪張和吵鬧,隻是幾家人坐一坐吃點大餐。
就這樣還是有很多島上的人來慶賀,良玉在外麵招待這些人,大多都是開始跟著他們來海島的那批人。
崔閣老也是難得的長壽之人了,他還是在太太上皇在位的時候就做的閣老,已經服侍過三位皇帝了,也該到了迴去頤養天年的時候了。
那些對皇帝的諸多猜測才慢慢的消停下去,皇帝對這些流言蜚語還是知道一些的,無非就是說他上位後不待見老臣,把老臣手中的權力都剝奪,然後再把他們都踢出局。
皇帝都能想到宣揚這些的少不了那剩下的三個內閣大臣,他們原是輔助父皇的老臣,一朝天子一朝臣,都不知道自己已經處在失業邊緣還上下蹦跳。
皇帝其實一點都不著急,他還沒有全部掌控朝堂,但現在也差不多了。還有就是要把朝堂增添新鮮血液進來,還要是忠心自己的人,那麽以後朝堂皇帝的話語權才會重,很多自己的想法才能夠實施。
首先內閣首輔的位置先要考慮到,可惜剩下的三個內閣大臣沒有一個是自己的人,皇帝把眼光著眼朝堂其他的人。
內閣剩餘的其他三個人也都在心裏暗中嘀咕,想要坐上首輔之位,可惜首輔的位置不是下麵或是自己能選出的還要看皇帝的意思。
如果是先皇在位他們還可以想一些辦法或者是使用一些手段,讓皇帝不得不在剩餘內閣大臣之中選取。可惜眼前的皇帝明明還十分年輕,可手段和頭腦比他們其中的任何一個都要強。
三個內閣大臣迴去後還是各自活動,計劃著把首府的位置給劃拉過來。朝堂上一片的暗流湧動,皇帝端坐在上,看著下麵那些活躍的人都代表著哪一方。
其實皇帝上位後,早就把大臣的幫派給查清楚,這還大多來源於皇爺爺留給他的私衛。皇帝心知肚明但還是要看看他們都是怎麽表演的,這是最近皇帝找到的新樂趣所在。
就像在看一出戲,主角配角輪番上場,還不時來個反篡假裝投誠什麽的。皇帝也是有點惡趣味,但不這樣實在無聊無趣。
師父大長公主家的好友玩伴們幾乎都在南部,他實在有些孤單無聊。皇帝計劃著怎麽把好友騙一兩個過來陪自己,想想又算了。都是要成家立業的,實在不好讓他們拋家跑過來陪自己。
皇帝其實上位後也暗中培植了對自己忠心的下屬,數量還不少,還有好些是父親和爺爺留給自己的人手,所以皇帝還是多助的。
再說鄭佩佩和太老爺那裏,也遙遙的注視著朝堂,和以前太上皇在位的時候不同。不管是太老爺還是鄭佩佩都十分關注著皇帝在朝堂的所有動態,就怕皇帝被那些大臣給欺負了。
皇帝年紀還小就登基,所以他們兩個還是很惦記的,和他們兩個不同太上皇現在的大老爺就神在在的。他自然是相信父親和大長公主的能力,他們聯手培養的皇帝,不會差了的。
事實也同樣證明了大老爺的正確,皇帝很快就坐穩了朝堂,重要的權柄還都很快就收攏在手中。
內閣的人選也很快就落地,皇帝畢竟上位的時間還短,所以內閣首輔的位置還不能獨斷了。但上位內閣首輔的不是別人,是自己的外祖父潘丞相。
有崔閣老在潘丞相在位多年,一直都不能再出頭,而崔閣老辭官後,潘丞相也終於有了出頭之日。
那位說潘丞相可是跟著太太上皇一路走過來的,年紀雖然比太太上皇小一些也有限,也該到了修養的時候了。
可潘丞相身子骨還好,最重要的是不放心外孫一個人在朝堂,所以要堅持到皇帝自己的親信能成長並能接手內閣的時候。
皇帝於心不忍,私下裏勸了外祖父很多次,潘閣老都沒有放棄,他自己說最起碼還能幹個十年。同時也讓皇帝放心早些年他並沒有多使力氣,隻是要照看著女婿稍微多費了點心思。
最起碼早期他站在朝堂上,也能夠幫扶一下女婿。這一迴外孫登基,他更要幫扶了,他也沒有退下去的想法。和前兩任皇帝不一樣,潘丞相還是喜歡做點事情,不喜閑置在家。
有潘丞相占了內閣首輔的位置對皇帝來說是好事情,潘閣老還真的是占位置,隻在少數大事情上堅持站在皇帝一邊,其他事情幾乎都不怎麽插手做。
就這樣其他三位內閣大臣也不能也不敢有什麽怨言和異議,這件事情太老爺和鄭佩佩知道後,都有些無奈。太老爺說:“你說那老家夥還參與什麽勁,不好好迴家抱重孫子去。”
鄭佩佩也笑:“潘閣老最是閑不住,但這麽做還真幫皇帝不少,最少還能挺到皇帝的親信成長起來。”
潘閣老的身體一直都比他們兩個還要好,年輕的時候也沒有多操心費力。但自從做了丞相後,有內閣大臣都顯不出他什麽來,他也就做一些瑣碎的事情,倒是把身體和性情養的極好。
皇帝成長的極快,隻是差了一點他自己培養的人還需要曆練,也還需要時間,才能在朝堂上占據很高的位置。
太老爺和鄭佩佩經常會針對一些朝堂的事務,把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去信給皇帝,兩人比對先皇認真多了。直到五年後皇帝穩穩的坐好了皇位,他們才不那麽操心。
最重要的是小皇孫被送來了,兩個人不管是身體還是精力都差了好多,所以小皇孫更多是被大老爺夫婦照顧教養,太老爺從旁看著隨時出手指點。
時間在這些年之中過的極快,就連小四和文韜都娶妻生子了,鄭家也終於迎來了女孩子降臨。鄭佩佩十分高興但也沒有了精力迴去看看了,倒是良玉夫婦和幾個大孫子輪換著每年都來海島陪她。
此時鄭佩佩也到了七十高齡,還在海島慶賀了七十整壽,她不喜太過鋪張和吵鬧,隻是幾家人坐一坐吃點大餐。
就這樣還是有很多島上的人來慶賀,良玉在外麵招待這些人,大多都是開始跟著他們來海島的那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