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兩天還挺忙的,但是到了星期四開始,那麽就比較輕鬆,基本上沒有什麽課。


    像體育場這裏,來運動的人總是滿人的,倒是有看到滑板社的一些人在狹小的空間那裏滑來滑去。一般來說晚上去居多,因為白天課程大家都會衝突,而且有一些體育課也是要在這裏上的,也不清楚白天對不對外開放。


    不過我想因為要用作體育課的場地,大概率是能不進就不進吧。但是你如果晚上來到這裏,那麽你就會看到很熱鬧的景象 ,除了籃球,滑板,足球之外,你還可以在那裏看到壓腿之類熱身運動的人,往裏麵走的話則會看到很多打乒乓球的家夥。


    老唐還有大軍好像也經常一起出去打羽毛球。


    據我所知,社團的活動大多數都安排在晚上,因為這裏既可以看到打武術的,也可以看到舞獅訓練的。


    我跑完步以後也會再在那裏練一下太極,老師調侃我說我不像洪氏太極拳,像蔣氏太極拳。我心裏其實是有些不爽的,有人問我喜歡太極拳嗎?


    我表示還行吧,畢竟是涉及到傳統文化的東西。以前出了一個中國打假第一人,把國內的傳統武學宗師們都給打倒在地,聽說就連有名的詠春拳傳人也隻撐了5分鍾。至此國人對於中華武學的崇拜開始急速下降。


    我倒是不想對這件事有任何評論吧,或許正如他們說的那樣,中國武術隻適合養生,不適合用來打架。但我永遠隻會迴那一句:這是沉澱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所孕育出來的東西,隻是還沒有到他發揮作用的時候,我會保留他並且學習他。


    像我們太極拳的比賽,他會限製在一個非常小的圈內,和相撲有一點像,都是將對方推出界就算贏。


    可我認為這不該是太極拳的表現方式。我練太極拳,我感受其中的內涵,我看到的是一個圓,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實際上都是圓:正拳,反拳……


    我總是能感覺到那一個太極圖,一開始練習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僵硬和不自然,後來你快起來才發現,這其實是一項動的技術,一種以靜自動的武術。


    很難形容那一種感覺,如果硬要說的話應該是“氣”。


    我對於太極拳的感受更加像是一種對於傳統文化的熱愛,而並不是單指他個人本身吧。


    閉上眼睛,去想象……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動起來……抬手從左畫圈,不是掌……手掌隻是筆尖……應該是手腕,你要讓它變得柔弱,將你的手腕帶動手掌,左下角在慢慢的變成右下角,然後用手掌進行描邊……配合你的雙腳一起動起來,就是在畫圈,往不同的方向畫圈,將太極圖往不同的方向進行延展。


    你的手掌是一個小圈,手腕也是一個中圈,步法是一個大圈,身體是一個虛圈,以虛連實,陰陽交合……根據具體的情況以及距離,你要調節每一個圈的大小……當你欲剛時,身體發力,你的虛圈穩定你的身形以作做支撐,然後所有的圈相互纏繞,無論大圈還是小圈都把他們用一個點連起來,而這個點就是出力點。欲柔時,也就是放輕鬆,這也就是我們常規性的練習,老師教我們的這套裏實際上大部分都是柔,盡量展開自己的身體,但是又要有度。自我的感覺就是,有些東西好像隻能自己領悟。


    就比如說一些動作,看起來很僵硬,做起來好像也不連貫,但實際上你這是在模仿,印多了以後,你就會嚐試怎麽樣把這個動作做輕鬆,而這個過程就是讓這套武功適應你的身體,而不是讓你的身體適應這套武功。


    我無法形容那種感覺,就是感覺“動”,雖然說這種拳一般打的很慢,但是你就是感覺他很有“動力”。當你放鬆以後,其實身體一展就能做出相應的下一個動作了。


    這種武學很有道家的感覺呢,基於幻想以及理論而開發出來的武功,然後將其運用到實踐中。


    在我看來像這種武功下限很低,但是上限也很高。如果想要真正習得那種太極“殺拳”,恐怕也隻有那種天之驕子了,或者日夜不停練習的武學宗師。


    而我隻是想養養生而已 ,吃不了那種可以參加太極拳比賽的苦。太極拳的機動性表麵上看起來的確比散打之類的要差上很多,尤其是在現在,所有的運動都局限在腳底下那一個圈,這一個圈決定了你的運動範圍,是人為畫出來的一個圈。


    說實話,我感覺有一點不合理,我們這是太極拳,而不是相撲啊。這樣豈不是固化了太極拳的思維?我曾經跟教練和師兄打的時候,我就有過那種神奇的感覺,像這種腳底成圈,練的是一種根,我們也稱之為“定力”或“下盤很穩”。


    但是太極拳機動性差,他差的隻不過整體上而言,比如說在一個大範圍內的移動,如果你是一個使用太極拳的人,那你就會發現太極拳的套路當你放一個位置以後,你可能會發現難使出來或者非常難調整。


    我同時學過跆拳道,散打以及太極拳三種武術,能感受到這種細微的差別。就舉一個我比較擅長的例子:散打他很靈活,可攻可防,難以預測,並且很容易對下一步進行反應,因為它的下盤始終是彈跳著的,重心總是能夠很容易地帶到另一個位置,用老祖宗的話來說,就是讓你體內的氣“均勻的傳播”。好讓你的每一個肌肉達到一種良好的狀態以及活躍的狀態。


    但是太極拳就不同了,一個人你同樣是練武術,練了一年散打的人去打練一年的太極拳的人,那麽太極拳的人肯定是輸的。我總是感覺太極拳是一種文理雙修的武功,我練太極拳的時候,我所感受到的氣並不是很均勻的傳播,他更像是一個旋轉著的太極圖,歸根結底就是指我的整個身體,也就是我上麵說的虛圈,由這個圈引發出更多的實,然後這些大大小小的圈就傳播到身體的各個地方,形成“旋氣”。這和我練散打的時候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我練散打的時候總感覺身體很飽滿,很實在,該是什麽那就是什麽。而當我練太極拳的時候是一種比較輕飄飄的感覺,感覺整體很輕,但是局部又很重。


    由於以前散打的習慣,我現在練太極拳的時候總會多多少少沾上一些那種剛硬的色彩,不過這正好讓我看清了兩者之間的區別與差距。


    我認為我所學的東西都是有共同之處的。


    我不想繼續在那個太極拳比賽訓練呆的原因,除了由於自己太懶,而且也吃不了那種苦。還有就是不想把我自己禁錮在那個小小的圈,無論是在身體上還是心靈上,我都是如此想的,這個理論放在現實中也是很有用。


    在我看來,這個比賽比的是技巧和定力,比的是誰的底盤更穩,以及誰的手法更加嫻熟。實際上你也在畫圈,但是你卻隻能在別人局限的這一個圈內畫出你的圈,以你畫的這個圈去攻擊別人的圈。


    可我認為太極拳的真正境界應該是道家的自由,以及瀟灑。畫圈人的是自己,我嚐試去想象將太極拳練到最高境界是一個怎麽樣子的感覺:那時候他應該已經完全掌握了體內所有的“氣圈”,能夠隨意調整圈的大小以及威力了。


    我們現在學的東西是在一個有局限的圈內施展自己的技術,主要是以防禦為主,可即使你在這一個圈內能夠用動作化解所有的攻擊,但是你仍然是會受到傷害的,隻要對方隻要跳出你所在這個圈的攻擊範圍,他就可以實現完全躲避而不受任何傷害。


    如果這樣,對於學太極的人來說,打持久戰他是絕對贏不了的,即使他的太極拳功底再高,那麽也隻是入宗罷了。傷害一旦在他身上進行累加那麽你的防禦就會越來越弱,最終再也畫不出完整的圈。


    我所以為的太極拳最高境界,他能夠做到“落地生根”,在雙腳觸到地麵的一瞬間就做好自己的太極圖,他所站的位置以及他所要施展的位置,都應該由他自己的決定,由當時的情況而決定。


    其實這也和那玄學有一些共同之處,風水師會挑選良辰吉日以及好的位置告訴對方,而所謂的術士會根據自己的生肖以及所處的地理位置來決定會施展出什麽法術。


    這個就很有趣了,太極拳是介於幻想與現實的一種神奇的武學,位於科學與玄學的交匯處。達到太極拳宗師的境界會很難,要比散打宗師這之類的都要難。


    我聽說武學宗師在施展武學的時候,會和那些聖賢文人創作時一樣,看到一些別人所看不到的東西,甚至是感覺自己的意識和身體並不在同一個位置,心中對決的地點甚至和實際地點都不一樣。


    這就好像是一篇非常偉大的文章,你看到的也許隻是字,而別人看到的,也許是一座桃園……這樣的人一般不會說出自己的幻想,因為說出來也沒人會信,或者說他們早已沉浸於此不自覺,也隻有那一個時刻他們能看到,一旦離去,便迴歸到了現實。


    太極拳在中華武學史上的曆史其實並不算很長,它最年輕的流派“洪氏太極拳”甚至隻有幾十多年曆史。


    可是這一個個太極圈,何嚐又不是人們對於這個社會的理解呢……人生中也是有很多個圓圈的,你要如何在這有限的範圍中用自己的技術畫出更多的圈,更合理的圈……這決定了你的態度以及水平……


    落地生根,以虛禦實,陰陽交匯……一鳴驚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為人師者之赤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xxx某某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xxx某某某並收藏為人師者之赤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