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雷花了一個多小時,才總算從臥室脫身。
再次出現的時候,這位仁兄昂首挺胸,笑聲爽朗:“抱歉抱歉,本來說好介紹你們認識的,結果被我私事耽誤了時間,一會出去吃,我請客,給大家賠罪。”
那副器宇軒昂的模樣,一點沒有臥室關上門時的低聲下氣。
林麥冬幾人就笑,矮大緊更是衝他擠眉弄眼:“請不請客不要緊,抱歉的話也可以以後再說,現在的關鍵是你把媳婦兒哄好沒有?”
“哄什麽哄?一點小誤會,說開就好了,你以為我是老狼啊,氣管炎!”
莫名被刺的老狼淡淡一笑,民謠歌手還是靠譜的,這位高中談的女朋友,一直到現在,以及到未來幾十年後,感情都很好。
屬於圈內少見長情的眷侶。
幾人嘲笑一會兒嘴硬的黃雷,便出門喝酒吃飯,席間黃雷又鄭重為林麥冬幾人互相介紹了下,在座都是他朋友,也明白他撮合的意思,很捧場。
相談甚歡!
至少表麵看是這樣的。
一場賓主盡興的酒席之後,黃雷去結賬,林麥冬叫來出租車,把另外4人送走。
矮大緊和老狼一車,老狼喝酒很克製,幾乎沒什麽醉意,矮大緊就比較狂野,席上拚命勸林麥冬酒,不過勸一杯他自己連幹三杯,很難說是不是趁機放縱一下。
另一邊王家哥倆也很克製,主要是王忠軍,不愧是未來真正執掌華宜的人,隻要不聊電影這種他不懂的專業,好話那是一套一套的,一邊捧黃雷,一邊捧林麥冬,捎帶著還把老狼和矮大緊吹得眉花眼笑。
等黃雷結完賬出來,兩輛出租車已經離開,黃雷問清林麥冬付了多少車費,自掏腰包補了,沒讓推辭:
“人是我叫來的,不可能讓你破費,再說你現在事業剛起步,就別跟我客氣了,等你以後賺到錢,我指定不攔你。”
他這樣說,再推拒就顯得矯情。
見林麥冬收了錢,黃雷滿意笑笑,攬住他肩膀,兩人吹著夜風,慢悠悠往校園裏晃。
時間進入10月,入了秋,京城的天氣發生巨大變化,不再一味炎熱,晝夜的溫差也鮮明起來。
白天熱得人恨不得光膀子,夜裏風一吹,冷颼颼的。
用來驅散酒意倒是不錯。
走了一會兒,黃雷忽然問道:“我看你好像對矮大緊,還有王家兄弟不太感冒?”
“……沒有。”林麥冬違心地說。
實際上,他確實不太感冒,今天帶來的幾人當中,如果按照林麥冬本心,真正適合交朋友的隻有老狼。
矮大緊就不用說了,人品和思想問題太大,三觀不合,大家根本聊不到一塊兒去,見麵後矮大緊吹捧到現在,林麥冬也就看在黃雷麵子上,和他虛與委蛇而已。
王家兄弟更不適合,這兩人是徹頭徹尾的商人習性,尤其王忠雷,90年代草莽商人的惡習,他是一樣不落,知道“未來”的林麥冬,前期自身資本不足,合作可以,卻不想和這樣的人牽扯太深。
不過,那許多印象都是未來才會發生的事,實在不能當做理由。
林麥冬也隻能含糊表示,自己這人有點慢熱,隨即便轉移話題:“師兄,你今天主要想介紹我認識的,是王家兄弟吧?”
黃雷點頭:“既然你看出來,我就直說了,他們兩兄弟一直很想涉足影視行業,公司已經開了,手裏資金也有,目前來說,掣肘他們遲遲不能入行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政策,另一個就是人才。”
政策問題林麥冬可以理解,但是……
“人才怎麽說?”林麥冬表情平靜中帶著淡淡的疑惑,問道:“這兄弟倆不是京圈大院子弟出身嗎?京圈不缺人才吧?”
“咦?你也聽說過京圈的事?”
林麥冬說起謊話來眼睛都不眨:“王虹衛跟我聊天的時候談起過。”
黃雷信以為真:“是他告訴你的,那就合理了,不過他應該沒跟你細講,所謂京圈,圈子,沒什麽特別的,就是一幫混文藝的湊在一起賺錢的朋友圈,京城有京圈,南邊也有滬圈,西北還有西北圈。”
“《笑傲江湖》說得好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圈子裏其實也分派別,就比如京圈吧,大致來分的話,應該算是有三派,一派是人藝、國話,基本都是話劇舞台劇的從業者,不過他們沒什麽聲量,捧的也是鐵飯碗,對很多事都比較……用你的說法是佛係,這詞還真挺形象!”
嘖嘖感歎了句,黃雷繼續說道:“第二派是北影廠、八一廠這些製片廠的演員、導演等等,但自從謝教授和吳教授他們在西北成立影視同盟,這一派的人大部分都跑去西北了,少數幾個留在京城的,要麽像王虹衛這樣迴北電、中戲或央廣任教,要麽混吃等死。”
“最後一派,就是大院子弟,不過,他們裏麵也分派別……說派別有點抬舉了,說白了就是各自玩樂的小圈子,最大的那個小圈子,核心人物是王碩碩爺,我跟你詳細說說這個人……”
其實不用黃雷說,大名鼎鼎的王碩,林麥冬怎麽可能不知道?
在未來,“神通廣大”的京圈一直為廣大吃瓜群眾津津樂道,作為廣為流傳的京圈核心,王碩和“京圈”的崛起曆程,林麥冬不說耳熟能詳,也勉強算得上了如指掌。
果然,接下來黃雷所說,也和林麥冬了解的大差不差:
王碩早期和影視其實沒有關係,他是寫小說的,而且因為風格關係,很不受待見。
直到86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問世,他才在文藝界闖出名頭。
也是這一年,他認識了同是大院子弟出身,北電畢業的導演葉達英,葉達英對王碩非常推崇,把他的作品拍成電影,於是88年,王碩有四部作品被製作成影視,叫好又叫座,一下成為圈內最知名的筆杆子。
這一年,甚至被圈內稱為“王碩年”!
出名後,和王碩一個大院從小長到大的死黨,在京城電視藝術中心擔任副主任的鄭小龍,也想拍王碩的作品,但他沒製作電影的資格,王碩的本子又不適合改編成電視劇,思來想去,便拉上王碩、葉進、李小明等人,在薊門飯店邊聊天邊想出一個室內劇故事。
那故事後來被李小明取名《渴望》。
70、80後對這部劇應該有深刻的印象,播出之時,說是萬人空巷也不為過,鄭小龍和王碩因此劇在業內一飛衝天。
90年,被《渴望》熱播激起雄心壯誌的王碩,拉上未成名時就特別欣賞他的編輯馬未都,創辦海馬影視創作中心。
此時電視市場改革還未進行到最後階段,“製播分離”還是沒影的事,海馬想製作電視,依舊隻能跟京城電視藝術中心合作。
所幸鄭小龍也因為《渴望》爆火,意識到編劇的重要性,雙方一拍即合,由馬未都根據自己編輯經曆確定方向,王碩等人琢磨段子,再度攢出一個本子:
《編輯部的故事》!
收束世界線的節點來了,《編輯部的故事》命途多舛,臨開拍前劇本丟失,當時參與創作的其他編劇,除了王碩和馬未都,都非常消極,不想再重新寫一遍。
項目眼看要黃,一個跟在鄭小龍身邊打雜的家夥,主動請纓,要和偶像王碩一起把劇本完成。
王碩深為感動,立馬把那打雜小子提拔到自己身邊,同時,鄭小龍也把一個小弟塞進《編輯部的故事》劇組當導演。
這兩人,一個叫馮曉剛,一個叫趙堡剛……
再次出現的時候,這位仁兄昂首挺胸,笑聲爽朗:“抱歉抱歉,本來說好介紹你們認識的,結果被我私事耽誤了時間,一會出去吃,我請客,給大家賠罪。”
那副器宇軒昂的模樣,一點沒有臥室關上門時的低聲下氣。
林麥冬幾人就笑,矮大緊更是衝他擠眉弄眼:“請不請客不要緊,抱歉的話也可以以後再說,現在的關鍵是你把媳婦兒哄好沒有?”
“哄什麽哄?一點小誤會,說開就好了,你以為我是老狼啊,氣管炎!”
莫名被刺的老狼淡淡一笑,民謠歌手還是靠譜的,這位高中談的女朋友,一直到現在,以及到未來幾十年後,感情都很好。
屬於圈內少見長情的眷侶。
幾人嘲笑一會兒嘴硬的黃雷,便出門喝酒吃飯,席間黃雷又鄭重為林麥冬幾人互相介紹了下,在座都是他朋友,也明白他撮合的意思,很捧場。
相談甚歡!
至少表麵看是這樣的。
一場賓主盡興的酒席之後,黃雷去結賬,林麥冬叫來出租車,把另外4人送走。
矮大緊和老狼一車,老狼喝酒很克製,幾乎沒什麽醉意,矮大緊就比較狂野,席上拚命勸林麥冬酒,不過勸一杯他自己連幹三杯,很難說是不是趁機放縱一下。
另一邊王家哥倆也很克製,主要是王忠軍,不愧是未來真正執掌華宜的人,隻要不聊電影這種他不懂的專業,好話那是一套一套的,一邊捧黃雷,一邊捧林麥冬,捎帶著還把老狼和矮大緊吹得眉花眼笑。
等黃雷結完賬出來,兩輛出租車已經離開,黃雷問清林麥冬付了多少車費,自掏腰包補了,沒讓推辭:
“人是我叫來的,不可能讓你破費,再說你現在事業剛起步,就別跟我客氣了,等你以後賺到錢,我指定不攔你。”
他這樣說,再推拒就顯得矯情。
見林麥冬收了錢,黃雷滿意笑笑,攬住他肩膀,兩人吹著夜風,慢悠悠往校園裏晃。
時間進入10月,入了秋,京城的天氣發生巨大變化,不再一味炎熱,晝夜的溫差也鮮明起來。
白天熱得人恨不得光膀子,夜裏風一吹,冷颼颼的。
用來驅散酒意倒是不錯。
走了一會兒,黃雷忽然問道:“我看你好像對矮大緊,還有王家兄弟不太感冒?”
“……沒有。”林麥冬違心地說。
實際上,他確實不太感冒,今天帶來的幾人當中,如果按照林麥冬本心,真正適合交朋友的隻有老狼。
矮大緊就不用說了,人品和思想問題太大,三觀不合,大家根本聊不到一塊兒去,見麵後矮大緊吹捧到現在,林麥冬也就看在黃雷麵子上,和他虛與委蛇而已。
王家兄弟更不適合,這兩人是徹頭徹尾的商人習性,尤其王忠雷,90年代草莽商人的惡習,他是一樣不落,知道“未來”的林麥冬,前期自身資本不足,合作可以,卻不想和這樣的人牽扯太深。
不過,那許多印象都是未來才會發生的事,實在不能當做理由。
林麥冬也隻能含糊表示,自己這人有點慢熱,隨即便轉移話題:“師兄,你今天主要想介紹我認識的,是王家兄弟吧?”
黃雷點頭:“既然你看出來,我就直說了,他們兩兄弟一直很想涉足影視行業,公司已經開了,手裏資金也有,目前來說,掣肘他們遲遲不能入行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政策,另一個就是人才。”
政策問題林麥冬可以理解,但是……
“人才怎麽說?”林麥冬表情平靜中帶著淡淡的疑惑,問道:“這兄弟倆不是京圈大院子弟出身嗎?京圈不缺人才吧?”
“咦?你也聽說過京圈的事?”
林麥冬說起謊話來眼睛都不眨:“王虹衛跟我聊天的時候談起過。”
黃雷信以為真:“是他告訴你的,那就合理了,不過他應該沒跟你細講,所謂京圈,圈子,沒什麽特別的,就是一幫混文藝的湊在一起賺錢的朋友圈,京城有京圈,南邊也有滬圈,西北還有西北圈。”
“《笑傲江湖》說得好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圈子裏其實也分派別,就比如京圈吧,大致來分的話,應該算是有三派,一派是人藝、國話,基本都是話劇舞台劇的從業者,不過他們沒什麽聲量,捧的也是鐵飯碗,對很多事都比較……用你的說法是佛係,這詞還真挺形象!”
嘖嘖感歎了句,黃雷繼續說道:“第二派是北影廠、八一廠這些製片廠的演員、導演等等,但自從謝教授和吳教授他們在西北成立影視同盟,這一派的人大部分都跑去西北了,少數幾個留在京城的,要麽像王虹衛這樣迴北電、中戲或央廣任教,要麽混吃等死。”
“最後一派,就是大院子弟,不過,他們裏麵也分派別……說派別有點抬舉了,說白了就是各自玩樂的小圈子,最大的那個小圈子,核心人物是王碩碩爺,我跟你詳細說說這個人……”
其實不用黃雷說,大名鼎鼎的王碩,林麥冬怎麽可能不知道?
在未來,“神通廣大”的京圈一直為廣大吃瓜群眾津津樂道,作為廣為流傳的京圈核心,王碩和“京圈”的崛起曆程,林麥冬不說耳熟能詳,也勉強算得上了如指掌。
果然,接下來黃雷所說,也和林麥冬了解的大差不差:
王碩早期和影視其實沒有關係,他是寫小說的,而且因為風格關係,很不受待見。
直到86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問世,他才在文藝界闖出名頭。
也是這一年,他認識了同是大院子弟出身,北電畢業的導演葉達英,葉達英對王碩非常推崇,把他的作品拍成電影,於是88年,王碩有四部作品被製作成影視,叫好又叫座,一下成為圈內最知名的筆杆子。
這一年,甚至被圈內稱為“王碩年”!
出名後,和王碩一個大院從小長到大的死黨,在京城電視藝術中心擔任副主任的鄭小龍,也想拍王碩的作品,但他沒製作電影的資格,王碩的本子又不適合改編成電視劇,思來想去,便拉上王碩、葉進、李小明等人,在薊門飯店邊聊天邊想出一個室內劇故事。
那故事後來被李小明取名《渴望》。
70、80後對這部劇應該有深刻的印象,播出之時,說是萬人空巷也不為過,鄭小龍和王碩因此劇在業內一飛衝天。
90年,被《渴望》熱播激起雄心壯誌的王碩,拉上未成名時就特別欣賞他的編輯馬未都,創辦海馬影視創作中心。
此時電視市場改革還未進行到最後階段,“製播分離”還是沒影的事,海馬想製作電視,依舊隻能跟京城電視藝術中心合作。
所幸鄭小龍也因為《渴望》爆火,意識到編劇的重要性,雙方一拍即合,由馬未都根據自己編輯經曆確定方向,王碩等人琢磨段子,再度攢出一個本子:
《編輯部的故事》!
收束世界線的節點來了,《編輯部的故事》命途多舛,臨開拍前劇本丟失,當時參與創作的其他編劇,除了王碩和馬未都,都非常消極,不想再重新寫一遍。
項目眼看要黃,一個跟在鄭小龍身邊打雜的家夥,主動請纓,要和偶像王碩一起把劇本完成。
王碩深為感動,立馬把那打雜小子提拔到自己身邊,同時,鄭小龍也把一個小弟塞進《編輯部的故事》劇組當導演。
這兩人,一個叫馮曉剛,一個叫趙堡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