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四兒肯挽留,朕不留下來豈不辜負了四兒的心意。”他一邊說一邊捏了捏她微翹的小鼻頭。
竇漣漪還沒開口,倒是秀珠喜形於色,“是,奴婢這就去端了來。”一邊說一邊掀開簾子出去了。
“皇上此話是怪四兒沒有挽留皇上呢。”她斜斜地睨了他一眼,一半兒歡喜一半兒撒嬌不依地,“那,四兒若是想留,皇上會不走嗎?”
話還沒說完,便低下頭去,再不敢看他一眼,一張臉燦若雲霞。
他怎麽不想留,她如何知道,他每次走時需要多麽大的控製力,可是,先忍忍吧,“四兒,前朝事多,朕是接了太後的旨要去康寧宮,特意彎過來看你一眼的,本想看一眼就走,不想耽擱到現在。”
“臣妾明白。”她的心裏不免有些失望,正好秀珠端著朱漆托盤進來,便迎上去端起一隻成窯蘭花小盅,親手送到他唇邊:“皇上便就著臣妾的手喝了它,免得汙了手。”
玉腕雪白,蘭花指飛,與小盅上的描邊蘭花相映成趣,他的眼神兀自一蕩,忙低下頭去,喝下一口,隻覺沁入心脾,便一氣喝完了它。
竇漣漪從斜襟上抽出白玉蘭花絲帕,替他搌了搌唇,幽香撲鼻,他聳了聳鼻:“這是什麽香,真好聞。”
“玫瑰香。”她嫣然一笑,故意將帕子在他鼻下抖了抖,“好聞吧。”
嬌憨之態,動人之極。
“看過你,湯也喝了,朕真要走了。”眸光波光流轉,他用力沉了沉,忽然湊到她耳邊密語:“朕怕再不走,隻怕撥不動腿了。”
“……”
看著她用絲帕掩了口,難為情地投過來的一眼,他仰頭一笑,是極少見的燦爛笑容,邁開修長的腿,卻是毫不猶豫地去了。
“娘娘。”主仆二人將他送走,迴到屋子裏,竇漣漪依舊坐在涼榻上,秀珠看了她一眼,吞吞吐吐了半天,終於道:“皇上是不是那方麵不行?”
“哪方麵?”她還沉浸在方才的甜蜜中,一時沒迴過神來,一臉茫然地問。
秀珠臉一紅,吭哧吭哧道:“就是那方麵……那方麵呀。”見主子還是不明白,她也急了,“就是男人那方麵。”
噢,她聽明白了。
“作死呀,秀珠,你胡說八道什麽?”竇漣漪恍然大悟,又氣又急,挑起指頭戳了她額頭一下:“你這個死丫頭,怎麽什麽都敢說,說別人也罷了,竟敢非議皇上,傳出
去不怕掉腦袋嗎?”
“奴婢也是為小姐著急,皇上來得倒是勤,可從不過夜,外麵都在笑話,說……”秀珠又委屈,又怕她聽了不高興,便沒有往下說,隻道:“娘娘若是博得皇上的歡心,便是將來為老爺夫人求情的時候,成功的希望也就大一些。”
竇漣漪默然一會,輕聲問:“笑話我沒本事留住皇上是嗎?讓他們說去好了,我無所謂。”
真的無所謂嗎,竇漣漪,你別自己騙自己了,可是,不這麽說又能怎麽樣,皇上他不肯留下,她也沒辦法,何況,父母之事令人憂心,她又怎能安心沉緬於兒女私情之中。
“唉。”
秀珠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自己這真是叫皇帝不急太監急喲。
“秀珠,我知道你是為我好,難為你了。”
父母即將發配邊疆,小環到底不是從小跟在身邊的,也隻有秀珠既貼心又能分擔心事,在這個充滿爾虞我詐地錦繡之城裏,實在是彌足珍貴。
秀珠秀眉一揚:“皇上不留便不留,小姐放心,有秀珠永遠陪伴著您。”
“嗯。”竇漣漪用力點頭。
此刻,康寧宮外殿,孝仁太後歪靠在涼錦貴妃榻上,身邊隻有來喜一邊打著扇一邊陪著聊天。
“聽說皇後娘娘的父母判了,不日將發配滇川,可憐的皇後,隻怕傷心壞了。”來喜輕搖著仕女圖團風扇,真心心疼這位善良的女子。
孝仁太後本來閉目養神,這會輕輕張開了雙目,眼底透著一絲迷惑:“這位皇後倒是有些與眾不同,哀家以為她即便不求皇上,也會來懇求哀家法外開恩,她倒好,硬是一聲不吭,哀家在這宮裏待了數十年,自問看人八.九不離十,這一次卻真是看不懂了。”
“皇後識大體,明事理。”來喜照直答道。
孝仁太後沉吟道:“是識大體明事理,還是城府太深?哀家希望隻是前者,否則,小小年紀便有如此心機,未免太可怕了。”
“不會的,皇後娘娘一看便是個直脾氣,不帶拐彎的那一種。”當日雪中送碳之情,令來喜對竇漣漪的映像極佳,總是不由自主地替她說著好話。
雪中送碳之情太後沒忘,可是站的角度不同,看問題的角度絕對不同:“在宮中,太有個性並不好,尤其是皇後,對了,皇帝怎麽還沒來。”
話音未落,從外麵傳過來一聲:“母後,兒臣來了。”接著,一道修長挺撥的身影
出現在內殿門口。
孝仁太後坐了起來,一見到兒子,臉上笑開了花,向他招手:“快來陪母後坐坐。”及至玄寂離走到跟前,行了禮,忙將他拉在身邊坐下,端祥了一會,點頭道:“嗯,氣色不錯,看來無論是前朝還後宮都比較順心。”
“母後,您風濕的毛病好了一點沒有,太醫怎麽說?”長年的冷宮生活,令孝仁太後落下了風濕的病根,隻怕是不能斷根了。
孝仁太後擺擺手:“太醫倒是想了個冬病夏至的法子,治著呢,好像有點用,皇帝用不著過於擔心。”
“那就好,不知母後急著宣兒臣來,是有什麽重要的事嗎?”玄寂離略略寬了心。
這一問,卻令方才還慈眉歡目的孝仁太後神色一凝,“皇帝,你今年二十有二了吧,成家也有好幾個年頭了,按說應該兒女成群,如今竟是一兒半女都沒有,叫哀家怎麽不著急。”
“原來母後是為這個發愁,請母後盡管放寬心,您一定會抱上皇孫的,而且絕不止一個。”玄寂離一聽,倒放了心,胸有成竹兼信誓旦旦地答。
竇漣漪還沒開口,倒是秀珠喜形於色,“是,奴婢這就去端了來。”一邊說一邊掀開簾子出去了。
“皇上此話是怪四兒沒有挽留皇上呢。”她斜斜地睨了他一眼,一半兒歡喜一半兒撒嬌不依地,“那,四兒若是想留,皇上會不走嗎?”
話還沒說完,便低下頭去,再不敢看他一眼,一張臉燦若雲霞。
他怎麽不想留,她如何知道,他每次走時需要多麽大的控製力,可是,先忍忍吧,“四兒,前朝事多,朕是接了太後的旨要去康寧宮,特意彎過來看你一眼的,本想看一眼就走,不想耽擱到現在。”
“臣妾明白。”她的心裏不免有些失望,正好秀珠端著朱漆托盤進來,便迎上去端起一隻成窯蘭花小盅,親手送到他唇邊:“皇上便就著臣妾的手喝了它,免得汙了手。”
玉腕雪白,蘭花指飛,與小盅上的描邊蘭花相映成趣,他的眼神兀自一蕩,忙低下頭去,喝下一口,隻覺沁入心脾,便一氣喝完了它。
竇漣漪從斜襟上抽出白玉蘭花絲帕,替他搌了搌唇,幽香撲鼻,他聳了聳鼻:“這是什麽香,真好聞。”
“玫瑰香。”她嫣然一笑,故意將帕子在他鼻下抖了抖,“好聞吧。”
嬌憨之態,動人之極。
“看過你,湯也喝了,朕真要走了。”眸光波光流轉,他用力沉了沉,忽然湊到她耳邊密語:“朕怕再不走,隻怕撥不動腿了。”
“……”
看著她用絲帕掩了口,難為情地投過來的一眼,他仰頭一笑,是極少見的燦爛笑容,邁開修長的腿,卻是毫不猶豫地去了。
“娘娘。”主仆二人將他送走,迴到屋子裏,竇漣漪依舊坐在涼榻上,秀珠看了她一眼,吞吞吐吐了半天,終於道:“皇上是不是那方麵不行?”
“哪方麵?”她還沉浸在方才的甜蜜中,一時沒迴過神來,一臉茫然地問。
秀珠臉一紅,吭哧吭哧道:“就是那方麵……那方麵呀。”見主子還是不明白,她也急了,“就是男人那方麵。”
噢,她聽明白了。
“作死呀,秀珠,你胡說八道什麽?”竇漣漪恍然大悟,又氣又急,挑起指頭戳了她額頭一下:“你這個死丫頭,怎麽什麽都敢說,說別人也罷了,竟敢非議皇上,傳出
去不怕掉腦袋嗎?”
“奴婢也是為小姐著急,皇上來得倒是勤,可從不過夜,外麵都在笑話,說……”秀珠又委屈,又怕她聽了不高興,便沒有往下說,隻道:“娘娘若是博得皇上的歡心,便是將來為老爺夫人求情的時候,成功的希望也就大一些。”
竇漣漪默然一會,輕聲問:“笑話我沒本事留住皇上是嗎?讓他們說去好了,我無所謂。”
真的無所謂嗎,竇漣漪,你別自己騙自己了,可是,不這麽說又能怎麽樣,皇上他不肯留下,她也沒辦法,何況,父母之事令人憂心,她又怎能安心沉緬於兒女私情之中。
“唉。”
秀珠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自己這真是叫皇帝不急太監急喲。
“秀珠,我知道你是為我好,難為你了。”
父母即將發配邊疆,小環到底不是從小跟在身邊的,也隻有秀珠既貼心又能分擔心事,在這個充滿爾虞我詐地錦繡之城裏,實在是彌足珍貴。
秀珠秀眉一揚:“皇上不留便不留,小姐放心,有秀珠永遠陪伴著您。”
“嗯。”竇漣漪用力點頭。
此刻,康寧宮外殿,孝仁太後歪靠在涼錦貴妃榻上,身邊隻有來喜一邊打著扇一邊陪著聊天。
“聽說皇後娘娘的父母判了,不日將發配滇川,可憐的皇後,隻怕傷心壞了。”來喜輕搖著仕女圖團風扇,真心心疼這位善良的女子。
孝仁太後本來閉目養神,這會輕輕張開了雙目,眼底透著一絲迷惑:“這位皇後倒是有些與眾不同,哀家以為她即便不求皇上,也會來懇求哀家法外開恩,她倒好,硬是一聲不吭,哀家在這宮裏待了數十年,自問看人八.九不離十,這一次卻真是看不懂了。”
“皇後識大體,明事理。”來喜照直答道。
孝仁太後沉吟道:“是識大體明事理,還是城府太深?哀家希望隻是前者,否則,小小年紀便有如此心機,未免太可怕了。”
“不會的,皇後娘娘一看便是個直脾氣,不帶拐彎的那一種。”當日雪中送碳之情,令來喜對竇漣漪的映像極佳,總是不由自主地替她說著好話。
雪中送碳之情太後沒忘,可是站的角度不同,看問題的角度絕對不同:“在宮中,太有個性並不好,尤其是皇後,對了,皇帝怎麽還沒來。”
話音未落,從外麵傳過來一聲:“母後,兒臣來了。”接著,一道修長挺撥的身影
出現在內殿門口。
孝仁太後坐了起來,一見到兒子,臉上笑開了花,向他招手:“快來陪母後坐坐。”及至玄寂離走到跟前,行了禮,忙將他拉在身邊坐下,端祥了一會,點頭道:“嗯,氣色不錯,看來無論是前朝還後宮都比較順心。”
“母後,您風濕的毛病好了一點沒有,太醫怎麽說?”長年的冷宮生活,令孝仁太後落下了風濕的病根,隻怕是不能斷根了。
孝仁太後擺擺手:“太醫倒是想了個冬病夏至的法子,治著呢,好像有點用,皇帝用不著過於擔心。”
“那就好,不知母後急著宣兒臣來,是有什麽重要的事嗎?”玄寂離略略寬了心。
這一問,卻令方才還慈眉歡目的孝仁太後神色一凝,“皇帝,你今年二十有二了吧,成家也有好幾個年頭了,按說應該兒女成群,如今竟是一兒半女都沒有,叫哀家怎麽不著急。”
“原來母後是為這個發愁,請母後盡管放寬心,您一定會抱上皇孫的,而且絕不止一個。”玄寂離一聽,倒放了心,胸有成竹兼信誓旦旦地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