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朗(171 年—217 年),字伯達,河內郡溫縣人,東漢末年政治家,“司馬八達”之一,京兆尹司馬防之子,司馬懿之兄。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早年經曆:
機智應對質疑:司馬氏是漢末河內世族,家教嚴格。司馬朗九歲時,就因客人直唿其父的字而指出客人的不當之處。光和五年(182 年)十二歲時,通過經學考試成為童子郎。當時監考官懷疑他匿報年齡,他則迴應自己家族中人世代身材高大,且自己沒有謊報年齡求仕途早成的想法,監試官最終認可了他。
脫董返鄉經曆:初平元年(190 年)董卓進入洛陽,司馬防要長子司馬朗帶著家人返迴家鄉溫縣。有人告發司馬朗想要逃亡,軍隊抓住他去見董卓,司馬朗向董卓解釋了自己想迴鄉的原因,董卓表示認可。興平元年(195 年),兗州刺史曹操與呂布在濮陽對峙,當年發生饑荒,司馬朗收留撫恤宗族眾人,代替父親教導諸弟。
2. 投效曹操:
為官多有政績:司馬朗二十二歲時,被司空曹操征辟為司空掾屬,後出為成皋縣令,但因病去職,後來又複職為堂陽縣長。他治理政務寬惠,不行鞭杖之刑,民眾也不觸犯刑律。縣裏征調百姓服役造船時,遷走的百姓因擔心他人手不足,私下迴來相助。
提出重要政策:建安十三年(208 年)後被曹操征辟為丞相主簿,提出地方郡國應召集常備士兵,既可抵抗外族侵略,亦可威嚇亂臣,此政策對曹魏影響深遠。
3. 出任刺史:後來司馬朗遷任為兗州刺史,實施了許多受百姓稱讚的政策,並且在軍旅之時以身作則,帶動節儉風氣。
4. 人物逝世: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司馬朗跟隨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東吳,到達居巢時,士兵之間發生嚴重的流行病,他親自巡視士兵病情,給士兵們醫治藥物,自己卻感染了疾病,因而病死,時年四十七歲。
總的來說,司馬朗是一位有遠見、有才能、有品德的官員,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為地方治理和國家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這還有關於他的幾個小故事:
1. 童子郎之辯:
司馬朗自幼聰明伶俐,博學多識。漢靈帝光和五年,他十二歲時被推薦參加經學考試,對答如流,被選為童子郎。然而,監試官見他身材高大強壯,懷疑他謊報年齡,便質問他。司馬朗從容迴答:“我的家族中人世代以來身材一向都很高大,我雖然年輕幼弱,卻沒有急功近利向上層攀援的習氣,更不會謊報年齡以求得在仕途上早有成就,這不是我的人生誌向。”監試官聽後,經過核對確定了他的年齡,認為司馬朗品行才能異於常人,最終錄取了他。
2. 勸誡李邵:
初平元年,董卓進入洛陽,原冀州刺史李邵住在野王,想搬遷至溫縣。司馬朗認為野王和溫縣唇亡齒寒,李邵背負郡國人民的期望卻先行逃避,會造成沿山各縣民心動搖及騷亂,但李邵不聽。果然,溫縣遭到了劫掠,證明了司馬朗的先見之明。
3. 智脫董卓:
司馬朗的父親司馬防在洛陽為官,董卓挾天子西遷長安時,司馬防本應一同西遷,但他讓長子司馬朗帶著家人返迴家鄉溫縣。有人告發司馬朗想要逃亡,軍隊便抓住他去見董卓。董卓對司馬朗說:“你和我已去世的兒子同歲,為何要背叛!”司馬朗迴答說:“明公以高世之功德,在天下大亂中輔助天子,清除了宦官的穢亂,舉薦了許多賢士,這的確是虛心深慮,即將成為複興社稷的治世啊。但是隨著威德的隆重,功業的著大,而兵災戰亂卻日漸嚴重,地方州郡有如大鼎煮沸一般,連京城的近郊,人民都不能安家樂業,因此要拋棄住家田產,四處流亡躲竄。雖然已在四方關口設置禁令,以重刑加以殺戮處罰,也不能阻止逃亡的風潮,這就是我為什麽會想迴故鄉的原因。希望明公有所借鑒,稍加反省深思,那麽名聲就可像日月一般的榮耀,伊尹和周公也不能相比了。”董卓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對他表示滿意,司馬朗得以安全返鄉。
4. 治理有方:
司馬朗二十二歲時,曹操提拔他當了堂陽縣令。他治理政務相當寬惠,即使不實行鞭杖之刑,民眾也沒有觸犯刑律的。當時,縣裏許多民眾被遷徙充實到都城裏去了,後來縣裏征調百姓服役造船,人手不足,遷走的百姓聞訊後,紛紛私下相邀迴來幫助他。司馬朗在軍旅之時,亦穿著簡樸的衣服,吃粗糙的食物,以身作則帶動節儉的風氣。
5. 識人準確:
司馬朗十分喜歡人倫典籍,鄉人李覿等享有很高的虛名,但司馬朗經常公開地貶低他們的德行。後來李覿等人果真敗亡,人們才信服司馬朗的判斷。
6. 染病去世:
建安二十二年,司馬朗跟隨夏侯惇等人征伐東吳,到達居巢時,士兵之間發生嚴重的流行病。司馬朗親自巡視士兵病情,給士兵們醫治藥物,自己卻感染了疾病,最終不幸病死,時年四十七歲。他留下遺言說:“刺史蒙國厚恩,督司萬裏,微功未效,而遭此疫癘,既不能自救,辜負國恩。身沒之後,其布衣幅巾,斂以時服,勿違吾誌也。”
2.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等。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3. 司馬孚,字叔達。三國曹魏及西晉時重臣。自曹操時代起,就任文學掾,而後曆仕魏國五代皇帝,累遷至太傅。司馬家執政期間,司馬孚因身份尊顯,曆任侍中、司空、太尉等重職,最終官至太傅,封長樂公。西晉代魏後,司馬孚進拜為太宰,封安平王。他性格十分謹慎,自司馬懿執掌大權起,便逐漸隱退,至死仍以魏臣自稱,享年92歲。
司馬馗,生卒年不詳,字季達,河內溫縣人。他是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四子,晉宣帝司馬懿的四弟,三國時期曹魏官員。
司馬馗在曹魏時官至魯國相,受封東武城侯。死後,追贈太常,諡號為戴。他的兩個兒子司馬權和司馬泰在西晉時期較為出名。司馬權字子輿,被封為彭城穆王;司馬泰為高密文獻王。其孫輩中,司馬越、司馬騰、司馬略、司馬模、司馬虓等也在西晉曆史上有一定的影響力。
三國時期的司馬恂,字顯達,河內溫縣人。他是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五子,晉宣帝司馬懿之弟。
司馬恂出仕曹魏,擔任鴻臚寺丞。不過他早卒,死後被追贈為大長秋。司馬恂至少有一個兒子名叫司馬遂。司馬遂在曹魏時為關內侯,後進封平昌亭侯,曆任典軍郎將、督鄴城守諸軍事、北中郎將、冠軍將軍等職。西晉時,司馬遂被封濟南王。
司馬進,字惠達,河內溫縣人,是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六子,司馬懿的六弟。仕曹魏為中郎,封城陽亭侯。
司馬進的兒子是譙剛王司馬遜、高陽王司馬睦。司馬遜的後代司馬承曾擔任湘州刺史,在王敦之亂時起兵平叛,結果遇害。司馬睦的長子司馬彪曾作《九州春秋》《續漢書》,散見於裴注《三國誌》中。其孫子司馬邃、曾孫司馬無忌、司馬毅等也在曆史上有一定的記載。
司馬進作為司馬氏家族的一員,在魏晉時期的曆史舞台上有一定的影響力,其家族在政治、文化等方麵都有一定的表現。不過總體而言,司馬進在曆史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相較於他的兄長司馬懿等要小一些。
司馬通(生卒年待考),字雅達,河內溫縣人。他是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七子,司馬懿的七弟。在曹魏時期,司馬通被封為安城亭侯。
司馬通的兄弟八人在當時被稱為“司馬八達”。曹魏正始二年(241 年)七月,大將軍曹爽架空司馬懿,將其升為有名無實的太傅之後,為了安撫司馬懿家族,增加了司馬懿食邑,使其食邑萬戶,並且司馬懿的兒子和兄弟十一人皆為列侯。司馬通很可能是在這個時候被封為列侯的,他在曹魏沒有擔任重要的官職或立下赫赫戰功,而是因司馬懿功勞頗多得以受到曹魏的封賞。
司馬通的兒子有司馬陵、司馬順、司馬斌。其孫子司馬隱,是西河王,為司馬斌之子。
司馬敏(生卒年待考),字幼達,是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八子,河內溫縣孝敬裏人。司馬防是東漢大臣,晉宣帝司馬懿的父親,司馬氏名門的代表人物。司馬敏的兄弟八人俱知名,被稱為“八達”。其祖父是司馬儁,東漢潁川太守。
司馬敏是西晉宗室,曹魏時期被封為安平亭侯。司馬敏無後,但司馬進的兒子高陽王司馬睦將長子司馬彪過繼給司馬敏。司馬彪曾作《九州春秋》《續漢書》,散見於裴注《三國誌》中。
東漢末年河內名門司馬家族兄弟八人,他們的關係較為緊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同出一脈、家族觀念強:
司馬八達都是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的兒子,有著共同的家族背景和成長環境。司馬家族家風嚴謹,在當時也是很受關注的家族。這種家族的紐帶使得他們之間有著天然的聯係和較強的家族認同感。
2. 相互扶持、共同發展:
在仕途上,他們各自有著一定的發展,並且相互之間可能存在著一定的扶持和幫助。例如,曹操執政後,司馬朗被征辟為司空掾屬,受到曹操的器重,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司馬家族在曹魏政權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其他兄弟的仕途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在一些重要事件中,他們也可能有著共同的立場和行動。如司馬孚在“高平陵事變”之時幫助二哥司馬懿控製京師曹爽一黨,為司馬懿政權的穩固立下功勞。
3. 性格不同、各有特點:
司馬八達雖為兄弟,但性格和才能各有不同。例如,司馬朗年少時就以見識超群、品行端正知名,在地方任職時政績突出,深受百姓愛戴;司馬懿則是善謀奇策,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司馬孚性格謹慎,道德風範較高,至死仍以魏臣自稱。這些不同的性格和才能使得他們在家族中有著不同的角色和地位,但也可能在一些問題上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和選擇。
4. 血脈相連、親情延續:
在家族傳承方麵,司馬八達的後代在西晉時期大多獲得了封王拜侯的待遇,這也體現了家族的延續和發展。例如,司馬朗的養子司馬望在西晉獲封義陽王;司馬孚的兒子除世子早逝外,其餘六子在晉朝皆獲封王爵;司馬進的兒子司馬遜在西晉獲封譙王,司馬睦獲封高陽王等。
總體而言,司馬八達之間有著緊密的家族關係,他們在政治、家族發展等方麵相互聯係、相互影響。但由於曆史記載的有限性,對於他們之間具體的關係細節可能無法完全了解清楚。
好了,這就是司馬八達。下期我們來講一講另外兩個姓司馬的曆史名人。
都是兩個寫了曆史的,聰明的應該已經猜出來了,沒錯,一個是司馬遷和《史記》,一個是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1. 早年經曆:
機智應對質疑:司馬氏是漢末河內世族,家教嚴格。司馬朗九歲時,就因客人直唿其父的字而指出客人的不當之處。光和五年(182 年)十二歲時,通過經學考試成為童子郎。當時監考官懷疑他匿報年齡,他則迴應自己家族中人世代身材高大,且自己沒有謊報年齡求仕途早成的想法,監試官最終認可了他。
脫董返鄉經曆:初平元年(190 年)董卓進入洛陽,司馬防要長子司馬朗帶著家人返迴家鄉溫縣。有人告發司馬朗想要逃亡,軍隊抓住他去見董卓,司馬朗向董卓解釋了自己想迴鄉的原因,董卓表示認可。興平元年(195 年),兗州刺史曹操與呂布在濮陽對峙,當年發生饑荒,司馬朗收留撫恤宗族眾人,代替父親教導諸弟。
2. 投效曹操:
為官多有政績:司馬朗二十二歲時,被司空曹操征辟為司空掾屬,後出為成皋縣令,但因病去職,後來又複職為堂陽縣長。他治理政務寬惠,不行鞭杖之刑,民眾也不觸犯刑律。縣裏征調百姓服役造船時,遷走的百姓因擔心他人手不足,私下迴來相助。
提出重要政策:建安十三年(208 年)後被曹操征辟為丞相主簿,提出地方郡國應召集常備士兵,既可抵抗外族侵略,亦可威嚇亂臣,此政策對曹魏影響深遠。
3. 出任刺史:後來司馬朗遷任為兗州刺史,實施了許多受百姓稱讚的政策,並且在軍旅之時以身作則,帶動節儉風氣。
4. 人物逝世: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司馬朗跟隨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東吳,到達居巢時,士兵之間發生嚴重的流行病,他親自巡視士兵病情,給士兵們醫治藥物,自己卻感染了疾病,因而病死,時年四十七歲。
總的來說,司馬朗是一位有遠見、有才能、有品德的官員,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為地方治理和國家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這還有關於他的幾個小故事:
1. 童子郎之辯:
司馬朗自幼聰明伶俐,博學多識。漢靈帝光和五年,他十二歲時被推薦參加經學考試,對答如流,被選為童子郎。然而,監試官見他身材高大強壯,懷疑他謊報年齡,便質問他。司馬朗從容迴答:“我的家族中人世代以來身材一向都很高大,我雖然年輕幼弱,卻沒有急功近利向上層攀援的習氣,更不會謊報年齡以求得在仕途上早有成就,這不是我的人生誌向。”監試官聽後,經過核對確定了他的年齡,認為司馬朗品行才能異於常人,最終錄取了他。
2. 勸誡李邵:
初平元年,董卓進入洛陽,原冀州刺史李邵住在野王,想搬遷至溫縣。司馬朗認為野王和溫縣唇亡齒寒,李邵背負郡國人民的期望卻先行逃避,會造成沿山各縣民心動搖及騷亂,但李邵不聽。果然,溫縣遭到了劫掠,證明了司馬朗的先見之明。
3. 智脫董卓:
司馬朗的父親司馬防在洛陽為官,董卓挾天子西遷長安時,司馬防本應一同西遷,但他讓長子司馬朗帶著家人返迴家鄉溫縣。有人告發司馬朗想要逃亡,軍隊便抓住他去見董卓。董卓對司馬朗說:“你和我已去世的兒子同歲,為何要背叛!”司馬朗迴答說:“明公以高世之功德,在天下大亂中輔助天子,清除了宦官的穢亂,舉薦了許多賢士,這的確是虛心深慮,即將成為複興社稷的治世啊。但是隨著威德的隆重,功業的著大,而兵災戰亂卻日漸嚴重,地方州郡有如大鼎煮沸一般,連京城的近郊,人民都不能安家樂業,因此要拋棄住家田產,四處流亡躲竄。雖然已在四方關口設置禁令,以重刑加以殺戮處罰,也不能阻止逃亡的風潮,這就是我為什麽會想迴故鄉的原因。希望明公有所借鑒,稍加反省深思,那麽名聲就可像日月一般的榮耀,伊尹和周公也不能相比了。”董卓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對他表示滿意,司馬朗得以安全返鄉。
4. 治理有方:
司馬朗二十二歲時,曹操提拔他當了堂陽縣令。他治理政務相當寬惠,即使不實行鞭杖之刑,民眾也沒有觸犯刑律的。當時,縣裏許多民眾被遷徙充實到都城裏去了,後來縣裏征調百姓服役造船,人手不足,遷走的百姓聞訊後,紛紛私下相邀迴來幫助他。司馬朗在軍旅之時,亦穿著簡樸的衣服,吃粗糙的食物,以身作則帶動節儉的風氣。
5. 識人準確:
司馬朗十分喜歡人倫典籍,鄉人李覿等享有很高的虛名,但司馬朗經常公開地貶低他們的德行。後來李覿等人果真敗亡,人們才信服司馬朗的判斷。
6. 染病去世:
建安二十二年,司馬朗跟隨夏侯惇等人征伐東吳,到達居巢時,士兵之間發生嚴重的流行病。司馬朗親自巡視士兵病情,給士兵們醫治藥物,自己卻感染了疾病,最終不幸病死,時年四十七歲。他留下遺言說:“刺史蒙國厚恩,督司萬裏,微功未效,而遭此疫癘,既不能自救,辜負國恩。身沒之後,其布衣幅巾,斂以時服,勿違吾誌也。”
2.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等。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3. 司馬孚,字叔達。三國曹魏及西晉時重臣。自曹操時代起,就任文學掾,而後曆仕魏國五代皇帝,累遷至太傅。司馬家執政期間,司馬孚因身份尊顯,曆任侍中、司空、太尉等重職,最終官至太傅,封長樂公。西晉代魏後,司馬孚進拜為太宰,封安平王。他性格十分謹慎,自司馬懿執掌大權起,便逐漸隱退,至死仍以魏臣自稱,享年92歲。
司馬馗,生卒年不詳,字季達,河內溫縣人。他是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四子,晉宣帝司馬懿的四弟,三國時期曹魏官員。
司馬馗在曹魏時官至魯國相,受封東武城侯。死後,追贈太常,諡號為戴。他的兩個兒子司馬權和司馬泰在西晉時期較為出名。司馬權字子輿,被封為彭城穆王;司馬泰為高密文獻王。其孫輩中,司馬越、司馬騰、司馬略、司馬模、司馬虓等也在西晉曆史上有一定的影響力。
三國時期的司馬恂,字顯達,河內溫縣人。他是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五子,晉宣帝司馬懿之弟。
司馬恂出仕曹魏,擔任鴻臚寺丞。不過他早卒,死後被追贈為大長秋。司馬恂至少有一個兒子名叫司馬遂。司馬遂在曹魏時為關內侯,後進封平昌亭侯,曆任典軍郎將、督鄴城守諸軍事、北中郎將、冠軍將軍等職。西晉時,司馬遂被封濟南王。
司馬進,字惠達,河內溫縣人,是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六子,司馬懿的六弟。仕曹魏為中郎,封城陽亭侯。
司馬進的兒子是譙剛王司馬遜、高陽王司馬睦。司馬遜的後代司馬承曾擔任湘州刺史,在王敦之亂時起兵平叛,結果遇害。司馬睦的長子司馬彪曾作《九州春秋》《續漢書》,散見於裴注《三國誌》中。其孫子司馬邃、曾孫司馬無忌、司馬毅等也在曆史上有一定的記載。
司馬進作為司馬氏家族的一員,在魏晉時期的曆史舞台上有一定的影響力,其家族在政治、文化等方麵都有一定的表現。不過總體而言,司馬進在曆史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相較於他的兄長司馬懿等要小一些。
司馬通(生卒年待考),字雅達,河內溫縣人。他是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七子,司馬懿的七弟。在曹魏時期,司馬通被封為安城亭侯。
司馬通的兄弟八人在當時被稱為“司馬八達”。曹魏正始二年(241 年)七月,大將軍曹爽架空司馬懿,將其升為有名無實的太傅之後,為了安撫司馬懿家族,增加了司馬懿食邑,使其食邑萬戶,並且司馬懿的兒子和兄弟十一人皆為列侯。司馬通很可能是在這個時候被封為列侯的,他在曹魏沒有擔任重要的官職或立下赫赫戰功,而是因司馬懿功勞頗多得以受到曹魏的封賞。
司馬通的兒子有司馬陵、司馬順、司馬斌。其孫子司馬隱,是西河王,為司馬斌之子。
司馬敏(生卒年待考),字幼達,是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八子,河內溫縣孝敬裏人。司馬防是東漢大臣,晉宣帝司馬懿的父親,司馬氏名門的代表人物。司馬敏的兄弟八人俱知名,被稱為“八達”。其祖父是司馬儁,東漢潁川太守。
司馬敏是西晉宗室,曹魏時期被封為安平亭侯。司馬敏無後,但司馬進的兒子高陽王司馬睦將長子司馬彪過繼給司馬敏。司馬彪曾作《九州春秋》《續漢書》,散見於裴注《三國誌》中。
東漢末年河內名門司馬家族兄弟八人,他們的關係較為緊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同出一脈、家族觀念強:
司馬八達都是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的兒子,有著共同的家族背景和成長環境。司馬家族家風嚴謹,在當時也是很受關注的家族。這種家族的紐帶使得他們之間有著天然的聯係和較強的家族認同感。
2. 相互扶持、共同發展:
在仕途上,他們各自有著一定的發展,並且相互之間可能存在著一定的扶持和幫助。例如,曹操執政後,司馬朗被征辟為司空掾屬,受到曹操的器重,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司馬家族在曹魏政權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其他兄弟的仕途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在一些重要事件中,他們也可能有著共同的立場和行動。如司馬孚在“高平陵事變”之時幫助二哥司馬懿控製京師曹爽一黨,為司馬懿政權的穩固立下功勞。
3. 性格不同、各有特點:
司馬八達雖為兄弟,但性格和才能各有不同。例如,司馬朗年少時就以見識超群、品行端正知名,在地方任職時政績突出,深受百姓愛戴;司馬懿則是善謀奇策,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司馬孚性格謹慎,道德風範較高,至死仍以魏臣自稱。這些不同的性格和才能使得他們在家族中有著不同的角色和地位,但也可能在一些問題上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和選擇。
4. 血脈相連、親情延續:
在家族傳承方麵,司馬八達的後代在西晉時期大多獲得了封王拜侯的待遇,這也體現了家族的延續和發展。例如,司馬朗的養子司馬望在西晉獲封義陽王;司馬孚的兒子除世子早逝外,其餘六子在晉朝皆獲封王爵;司馬進的兒子司馬遜在西晉獲封譙王,司馬睦獲封高陽王等。
總體而言,司馬八達之間有著緊密的家族關係,他們在政治、家族發展等方麵相互聯係、相互影響。但由於曆史記載的有限性,對於他們之間具體的關係細節可能無法完全了解清楚。
好了,這就是司馬八達。下期我們來講一講另外兩個姓司馬的曆史名人。
都是兩個寫了曆史的,聰明的應該已經猜出來了,沒錯,一個是司馬遷和《史記》,一個是司馬光和《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