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知章(659 年 - 744 年),字季真,一字維摩,號石窗,四明狂客。他是唐代著名的詩人、書法家,出生於越州永興。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年少成名:賀知章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展現出非凡的文學才能,在當地小有名氣,但早年詩詞大多已不可考,僅存一首《望人家桃花》疑似早年所作。他於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 695 年)考中狀元,是古代浙江第一個狀元。


    仕途通達:入仕後,賀知章得到陸象先、張說等人的器重。他曾擔任過國子四門博士、太常博士、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工部侍郎、秘書少監等官職,世人多稱“賀秘監”,去世後被追授為禮部尚書。


    晚年歸隱:天寶三年(公元 744 年),賀知章時任秘書監,選擇辭官還鄉。唐玄宗李隆基多次挽留不成後,親自賦詩餞行,並下詔讓朝中文武放假一天,在城外大擺禦宴,為其餞行。還賜他鏡湖剡川一曲,讓他的兒子升了官職。迴鄉後沒過多久,賀知章便去世了,享年八十六歲。


    2. 文學成就:


    詩歌風格:


    清新明快:善於用自然純樸的語言描繪日常生活,充滿生活氣息。比如《迴鄉偶書二首》,“少小離家老大迴,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以平實的語言記述了自己告老還鄉時的所見所聞,深切地表達了對故鄉的深情,讀來朗朗上口,又令人感慨萬千。


    恢弘大氣:他的祭祀樂章,如《唐禪社首樂章》,文辭優美,禮讚王業,描繪出太平盛世的景象,具有恢弘大氣的風格,初現盛唐氣象。


    浪漫主義:詩歌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在當時的詩壇中呈現出新的氣息與情趣,其奉和詩中展現了盛世氣象,詩境雄渾開闊,邊塞詩創作上承鮑照慷慨激昂的詩風,下啟盛唐邊塞詩的創作高潮,具有唐詩從初唐到盛唐過渡的色彩。


    代表作品:除了《迴鄉偶書》,還有《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巧妙的比喻將春風比作剪刀,生動地描繪出春天柳樹的姿態。


    3. 書法成就:


    賀知章擅長草書和楷書,北宋《宣和書譜》曾記載收藏其十二幅書法作品,但因題壁書法難以妥善保存,流傳下來的不多。


    現存的草書作品《孝經》圓轉流暢,筆法秀美,在轉折處有圓轉和方折的形態,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協調而富有變化,墨色也隨著毛筆蓄墨量的變化而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感。


    其書法上承二王草書長處,並雜糅其他大家的特點進行改造,初具狂放不羈的韻味。


    賀知章與張旭、張若虛、包融並稱“吳中四傑”,在唐代詩壇和書壇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詩歌和書法作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張旭(約675年—約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吳縣人,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他在書法、詩歌等領域都有很高的成就,具體如下:


    1. 書法方麵:


    風格獨特:張旭的草書風格狂放不羈、氣勢磅礴,將書法拓展為一種高雅的表演藝術。他善於運用各種筆法,使字體形態多變,富有動態感;在結構上,字形誇張,間距疏密有致,善於運用欹側、牽引、排疊等手法,使字體呈現出跌宕起伏的節奏感;在氣韻上,生動且充滿個性和情感,注重用筆的力度和速度,使字體線條呈現出豐富的變化。


    代表作品:


    《古詩四帖》:五色箋墨跡紙本,高28.8厘米,共40行,188字。所書內容為南北朝詩人庾信《步虛詞》二首、謝靈運《王子晉讚》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讚》二首。該帖以篆法行筆,線條蒼渾勁挺,氣勢奔放,波瀾起伏,是張旭的狂草藝術代表作,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肚痛帖》:草書帖,全帖六行三十字,似為張旭肚痛時自診醫案。筆意連綿,頓挫跌宕,將草書的線條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知名度較高,現收藏於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尚書省郎官石記序》:張旭傳世楷書作品“宋拓孤本”,是其楷書存世的唯一物證。全文楷法工整,有“歐體”之峻刻,“虞體”之精勁,“褚體”之清麗,體現了初唐楷書眾美的融合。


    2. 詩歌方麵:張旭以七絕見長,詩歌語言清麗、精工,風神高華。《全唐詩》卷一一七收有其《桃花溪》《清溪泛舟》《山行留客》《春遊值雨》《春草》《柳》等六首詩,均為寫景絕句,意境悠遠。


    3. 人物稱號與影響:


    張旭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並稱“三絕”;與僧懷素並稱“顛張醉素”;與懷素、賀知章並稱“唐草三傑”;善詩文,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嗜酒,與賀知章等人並稱“飲中八仙”。


    他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是唐代草書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為後世書法家提供了豐富的藝術啟示和創作靈感,被後世尊稱為“草聖”。


    總之,張旭是中國書法史和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卓越的藝術成就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張若虛(生卒年不詳,約660年-約720年),揚州人,曾參任兗州兵曹。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其詩風清麗典雅而又自然流暢。


    張若虛詩作長期湮沒,流傳下來的僅有兩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閨夢還》,另一首是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他的代表作,該詩最早見收於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此詩以“月”為重點,緊扣春、江、花、月、夜五種意象來寫。詩人按照時間順序,采用多變的角度寫月,兼之襯以海潮、芳甸、花林、海霧,主從巧妙結合,意境清幽絢麗。詩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使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給讀者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其語言清淺流暢,一洗宮體詩的濃脂豔粉,富有澄澈空明、清麗自然之感。詩中夾敘閨情別緒,亦有哀怨纏綿的感情,突破了哲理詩的枯燥,整首詩歌的基調“哀而不傷”。


    《春江花月夜》在明代迎來了屬於它的春天,被陸續有詩集收錄,無數的明代詩人學者開始盛讚。到了近代,詩人聞一多評價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張若虛也因這首詩享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他的詩風影響到唐代詩人李賀、李商隱的詩歌創作,其影響甚至於一直到宋元間。


    為紀念張若虛,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瓜洲鎮建有春江花月夜藝術館暨張若虛紀念館,該館集音、詩、書畫和非遺技藝於一體,全方位、立體式介紹張若虛,解讀《春江花月夜》的魅力。


    包融(約695年 - 約764年),唐朝著名詩人,出生於潤州延陵。他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被稱為“吳中四士”,與於休烈、賀朝、萬齊融是文詞之友。


    包融曾擔任過懷州司戶、集賢直學士和大理司直等職務。他的詩作現存八首,代表作品有《酬忠公林亭》《登翅頭山題儼公石壁》《賦得岸花臨水發》《和陳校書省中玩雪》《和崔會稽詠王兵曹廳前湧泉勢》《阮公嘯台》《送國子張主簿》《武陵桃源送人》等。他的兩個兒子包何和包佶也很有才華,父子三人合稱為“三包”。


    包融的詩風清新自然,意境優美。他的詩歌在當時也有一定的影響力,其傳記被收錄在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傳》中。作為“吳中四士”之一,包融在初、盛唐之交的詩壇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他的詩作體現了唐詩從初唐到盛唐過渡的特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答題:從始皇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妖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妖皇並收藏答題:從始皇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