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陽邑,後遷居下邽。他與李白、杜甫並稱唐代三大詩人,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是中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其主要經曆及特點如下:
1. 早年經曆與才華展露:
白居易自幼聰慧過人,五六歲開始學習作詩,九歲通曉音韻。建中三年,因戰亂全家搬離新鄭,先後遷往宿州、越中。貞元十六年,白居易參加科舉考試,以《性習相遠近賦》《玉水記方流詩》、策問五道順利通過殿試,獲第四名,賜進士及第。
貞元十四年,他到江南探望從叔和長兄,並參加宣州州府考試,獲得鄉貢資格。其早年的詩歌創作便展現出較高的天賦,16歲時憑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名聲大振。
2. 為官生涯與政治作為:
直言敢諫:元和三年,白居易被封為左拾遺。在此期間,他和翰林學士李絳、崔群紛紛上書為元稹鳴冤,還勸諫製止皇帝允許淄青節度使李師道進絹為魏徵子孫贖宅、製止皇帝加河東王鍔為平章事等。尤其是在憲宗意圖任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為招討使一事上,白居易麵諫憲宗停止任命,言辭懇切,後又請求憲宗放棄對河北用兵,諫言數千句,多數被憲宗采納。
地方任職:白居易曾先後擔任盩厔縣尉、江州司馬、忠州刺史、杭蘇二州刺史等職。在地方上,他積極治理,比如在忠州任上減寬刑獄和稅賦並開路植樹;在杭州和蘇州等地任職期間治理西湖水並修建堤壩,同時開路種樹以利民生。
晚年仕途:文宗即位後,拜白居易為秘書監並賜予金紫,之後被封為晉陽縣男,不久他稱病東歸洛陽,以太子賓客身份分司東都洛陽,後擔任任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進封馮翊縣開國侯。
3. 文學成就與詩歌風格:
題材廣泛:他的詩作題材涵蓋社會生活、自然景觀、愛情離別等各個方麵。既有反映民生疾苦的《賣炭翁》《觀刈麥》等諷喻詩,這類詩以補察時政為目的,體現了他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對百姓的同情;也有書寫曆史或現實題材的“感傷類”長篇敘事詩,如《長恨歌》《琵琶行》,具有抒情意味,藝術成就頗高;還有表達生活見聞與內心感受的閑適詩,體現出他在生活中的思考和感悟。
風格特點:其詩歌風格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語言簡練、意境深遠。他善於運用通俗的語言表達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讀者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樣簡單而富有哲理的詩句,廣為流傳。
4. 文學影響:
詩歌理論:白居易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詩歌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功能。《與元九書》是他詩論的綱領,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
後世影響:他的詩歌作品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在國內廣為流傳,還傳播到了西域、朝鮮、日本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總之,白居易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他的詩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劉禹錫(772 年~842 年),字夢得,漢族,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係出中山,家中世代是儒生,其先祖為中山靖王劉勝,晚年自號廬山人。他是唐代哲學家、文學家、大儒、詩人,有“詩豪”之稱。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早年遊學與仕途順利:劉禹錫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772 年),其父、祖均為小官僚,父親劉緒曾在江南為官,他在那裏度過了青少年時期。貞元六年(790 年)十九歲前後,劉禹錫遊學洛陽、長安,在士林中獲得很高的聲譽。貞元九年(793 年),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鴻詞科。兩年後再登吏部取士科,釋褐為太子校書,不久丁憂居家。貞元十六年(800 年),守父喪期滿,在宰相、揚州節度使杜佑那裏掌書記。兩年後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貞元十九年(803 年)冬天,調升為監察禦史。
參與“永貞革新”及被貶:貞元二十一年(805 年)唐順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等革新派人士。劉禹錫擢升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但這次革新運動隻進行了一百四十六天,在大宦官俱文珍聯合守舊勢力的反撲下,順宗被迫讓位,太子李純(憲宗)繼位,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馬,後被殺害;王伾為開州司馬,後被逼死;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被貶到邊遠州府作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長期的貶謫生涯:劉禹錫先後被貶為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等。在朗州十年,他創作了大量具有政治傾向的詩文。後來多次被召迴長安,但又因寫詩諷刺權貴等原因再次被貶。比如他寫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引起京城權貴不滿,僅一個月後又被貶到連州。
晚年迴朝與離世:曆經多年貶謫後,劉禹錫晚年逐漸迴朝任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臨終前撰《子劉子自傳》。
2. 文學成就:
詩歌方麵:
題材廣泛:劉禹錫的詩歌題材豐富,包括詠史懷古、山水田園、政治諷刺、人生哲理等。他的詠史懷古詩如《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通過對曆史遺跡的描寫,抒發了對盛衰變化、世事滄桑的深沉感歎;《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迴。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以淒涼的景象烘托出曆史的變遷。其山水詩清新明快,如《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麵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將洞庭湖的景色描繪得如詩如畫。
風格獨特:劉禹錫的詩歌風格豪邁爽朗,具有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氣質,因此被稱為“詩豪”。比如《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在悲秋的傳統主題中另辟蹊徑,展現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散文方麵:劉禹錫的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陋室銘》是其代表作。該文是一篇托物言誌的駢體銘文,通過對陋室的描寫,表達了作者高潔的誌向和安貧樂道的精神。
3. 哲學貢獻:劉禹錫在哲學領域有重要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的著作《天論》中。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天與人交相勝”的理論命題,認為天和人各有其作用和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
4. 文學影響:劉禹錫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他的詩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獨特的風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為後世詩人所推崇和學習。
元稹(779 年-831 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是唐代著名的詩人、文學家。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出身背景:
元稹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他出生於東都洛陽,父親元寬,曾擔任吏部郎中、舒王府長史等職,母親鄭氏。然而,元稹八歲時父親就因病去世,此後由母親鄭氏教導讀書寫字。
2. 仕途經曆:
早年元稹通過科舉進入仕途。元和元年(806 年),二十八歲的元稹應製試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名列第一,隨後擔任右拾遺一職。但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為河南縣尉。
之後他又擔任過監察禦史、江陵府士曹參軍等職。唐穆宗即位後,元稹受到重用,擔任過祠部郎中、知製誥、中書舍人、承旨學士等職位,還曾執掌平章事。
不過,元稹在仕途上也多次遭遇挫折,曾被誣陷彈劾,先後出任同州刺史、越州刺史、鄂州刺史等職。
3. 文學成就:
詩歌方麵:他與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主張詩歌要反映現實生活,揭露社會問題,兩人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他的詩歌現存八百三十餘首,代表作有《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其詩歌語言通俗,揭露黑暗現實,韻律優美。
散文方麵:元稹散文眾體兼備,在當時享有盛譽,《舊唐書》稱“元和主盟,微之、樂天而已”。其散文體裁廣泛,涉及序、書、記、碑銘、祭文、製、表、奏、判等文體。
傳奇小說方麵:他創作的《鶯鶯傳》是唐代傳奇小說中的愛情名篇,文字優美,刻畫細膩,為後世戲曲《西廂記》所本,是唐代傳奇小說中對後世戲曲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
4. 情感經曆:
元稹的妻子韋叢出身富貴,在元稹仕途不順、生活貧困時嫁給了他,婚後二人感情深厚。韋叢因病去世後,元稹寫下了《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悼念亡妻的詩作,情真意切。
但元稹也有一些其他的感情經曆,比如:他在“奉使東蜀”時與才女薛濤有過一段感情,還與才女劉采春有過交往。
總的來說,元稹在唐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文學成就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他的感情經曆和政治生涯也存在一些爭議。
1. 早年經曆與才華展露:
白居易自幼聰慧過人,五六歲開始學習作詩,九歲通曉音韻。建中三年,因戰亂全家搬離新鄭,先後遷往宿州、越中。貞元十六年,白居易參加科舉考試,以《性習相遠近賦》《玉水記方流詩》、策問五道順利通過殿試,獲第四名,賜進士及第。
貞元十四年,他到江南探望從叔和長兄,並參加宣州州府考試,獲得鄉貢資格。其早年的詩歌創作便展現出較高的天賦,16歲時憑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名聲大振。
2. 為官生涯與政治作為:
直言敢諫:元和三年,白居易被封為左拾遺。在此期間,他和翰林學士李絳、崔群紛紛上書為元稹鳴冤,還勸諫製止皇帝允許淄青節度使李師道進絹為魏徵子孫贖宅、製止皇帝加河東王鍔為平章事等。尤其是在憲宗意圖任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為招討使一事上,白居易麵諫憲宗停止任命,言辭懇切,後又請求憲宗放棄對河北用兵,諫言數千句,多數被憲宗采納。
地方任職:白居易曾先後擔任盩厔縣尉、江州司馬、忠州刺史、杭蘇二州刺史等職。在地方上,他積極治理,比如在忠州任上減寬刑獄和稅賦並開路植樹;在杭州和蘇州等地任職期間治理西湖水並修建堤壩,同時開路種樹以利民生。
晚年仕途:文宗即位後,拜白居易為秘書監並賜予金紫,之後被封為晉陽縣男,不久他稱病東歸洛陽,以太子賓客身份分司東都洛陽,後擔任任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進封馮翊縣開國侯。
3. 文學成就與詩歌風格:
題材廣泛:他的詩作題材涵蓋社會生活、自然景觀、愛情離別等各個方麵。既有反映民生疾苦的《賣炭翁》《觀刈麥》等諷喻詩,這類詩以補察時政為目的,體現了他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對百姓的同情;也有書寫曆史或現實題材的“感傷類”長篇敘事詩,如《長恨歌》《琵琶行》,具有抒情意味,藝術成就頗高;還有表達生活見聞與內心感受的閑適詩,體現出他在生活中的思考和感悟。
風格特點:其詩歌風格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語言簡練、意境深遠。他善於運用通俗的語言表達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讀者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樣簡單而富有哲理的詩句,廣為流傳。
4. 文學影響:
詩歌理論:白居易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詩歌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功能。《與元九書》是他詩論的綱領,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
後世影響:他的詩歌作品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在國內廣為流傳,還傳播到了西域、朝鮮、日本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總之,白居易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他的詩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劉禹錫(772 年~842 年),字夢得,漢族,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係出中山,家中世代是儒生,其先祖為中山靖王劉勝,晚年自號廬山人。他是唐代哲學家、文學家、大儒、詩人,有“詩豪”之稱。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早年遊學與仕途順利:劉禹錫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772 年),其父、祖均為小官僚,父親劉緒曾在江南為官,他在那裏度過了青少年時期。貞元六年(790 年)十九歲前後,劉禹錫遊學洛陽、長安,在士林中獲得很高的聲譽。貞元九年(793 年),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鴻詞科。兩年後再登吏部取士科,釋褐為太子校書,不久丁憂居家。貞元十六年(800 年),守父喪期滿,在宰相、揚州節度使杜佑那裏掌書記。兩年後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貞元十九年(803 年)冬天,調升為監察禦史。
參與“永貞革新”及被貶:貞元二十一年(805 年)唐順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等革新派人士。劉禹錫擢升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但這次革新運動隻進行了一百四十六天,在大宦官俱文珍聯合守舊勢力的反撲下,順宗被迫讓位,太子李純(憲宗)繼位,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馬,後被殺害;王伾為開州司馬,後被逼死;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被貶到邊遠州府作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長期的貶謫生涯:劉禹錫先後被貶為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等。在朗州十年,他創作了大量具有政治傾向的詩文。後來多次被召迴長安,但又因寫詩諷刺權貴等原因再次被貶。比如他寫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引起京城權貴不滿,僅一個月後又被貶到連州。
晚年迴朝與離世:曆經多年貶謫後,劉禹錫晚年逐漸迴朝任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臨終前撰《子劉子自傳》。
2. 文學成就:
詩歌方麵:
題材廣泛:劉禹錫的詩歌題材豐富,包括詠史懷古、山水田園、政治諷刺、人生哲理等。他的詠史懷古詩如《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通過對曆史遺跡的描寫,抒發了對盛衰變化、世事滄桑的深沉感歎;《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迴。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以淒涼的景象烘托出曆史的變遷。其山水詩清新明快,如《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麵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將洞庭湖的景色描繪得如詩如畫。
風格獨特:劉禹錫的詩歌風格豪邁爽朗,具有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氣質,因此被稱為“詩豪”。比如《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在悲秋的傳統主題中另辟蹊徑,展現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散文方麵:劉禹錫的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陋室銘》是其代表作。該文是一篇托物言誌的駢體銘文,通過對陋室的描寫,表達了作者高潔的誌向和安貧樂道的精神。
3. 哲學貢獻:劉禹錫在哲學領域有重要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的著作《天論》中。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天與人交相勝”的理論命題,認為天和人各有其作用和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
4. 文學影響:劉禹錫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他的詩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獨特的風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為後世詩人所推崇和學習。
元稹(779 年-831 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是唐代著名的詩人、文學家。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出身背景:
元稹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他出生於東都洛陽,父親元寬,曾擔任吏部郎中、舒王府長史等職,母親鄭氏。然而,元稹八歲時父親就因病去世,此後由母親鄭氏教導讀書寫字。
2. 仕途經曆:
早年元稹通過科舉進入仕途。元和元年(806 年),二十八歲的元稹應製試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名列第一,隨後擔任右拾遺一職。但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為河南縣尉。
之後他又擔任過監察禦史、江陵府士曹參軍等職。唐穆宗即位後,元稹受到重用,擔任過祠部郎中、知製誥、中書舍人、承旨學士等職位,還曾執掌平章事。
不過,元稹在仕途上也多次遭遇挫折,曾被誣陷彈劾,先後出任同州刺史、越州刺史、鄂州刺史等職。
3. 文學成就:
詩歌方麵:他與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主張詩歌要反映現實生活,揭露社會問題,兩人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他的詩歌現存八百三十餘首,代表作有《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其詩歌語言通俗,揭露黑暗現實,韻律優美。
散文方麵:元稹散文眾體兼備,在當時享有盛譽,《舊唐書》稱“元和主盟,微之、樂天而已”。其散文體裁廣泛,涉及序、書、記、碑銘、祭文、製、表、奏、判等文體。
傳奇小說方麵:他創作的《鶯鶯傳》是唐代傳奇小說中的愛情名篇,文字優美,刻畫細膩,為後世戲曲《西廂記》所本,是唐代傳奇小說中對後世戲曲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
4. 情感經曆:
元稹的妻子韋叢出身富貴,在元稹仕途不順、生活貧困時嫁給了他,婚後二人感情深厚。韋叢因病去世後,元稹寫下了《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悼念亡妻的詩作,情真意切。
但元稹也有一些其他的感情經曆,比如:他在“奉使東蜀”時與才女薛濤有過一段感情,還與才女劉采春有過交往。
總的來說,元稹在唐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文學成就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他的感情經曆和政治生涯也存在一些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