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266 年~321 年),字士稚,範陽郡遒縣人,東晉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早年經曆:


    出身名門:祖逖家中世代為官,都是食祿二千石的高官,是北方的名門望族。他的父親祖武,擔任過晉王掾、上穀太守。祖逖兄弟一共有六人,小時候父親便去世了。


    性格豪爽:祖逖生性豪爽、不拘小節,少年時不愛讀書,喜歡行俠仗義,經常以兄長的名義拿出糧食布帛救濟鄉人,得到鄉中父老的看重。長大後,他博覽經史,學貫古今,被讚譽有治國才幹。24 歲時,祖逖被當地選拔為孝廉,之後又被推舉為秀才,但他都沒有接受。


    初入仕途:祖逖曾在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等麾下任職,曆任大司馬掾、驃騎祭酒、主簿、太子中舍人、豫章王從事中郎等職。永興元年(304 年),他跟隨晉惠帝司馬衷討伐成都王司馬穎,大軍戰敗後退迴洛陽。


    2. 南下避難:永嘉五年(311 年),北方爆發永嘉之亂,社會動蕩不安,祖逖帶著宗族親戚逃往南方避難。一路上,祖逖扶危濟困、布置得當,被大家推舉為一行人的頭領。到達泗口時,晉元帝司馬睿迎之,並任命他為徐州刺史,接著又任命他為軍谘祭酒,率軍屯駐京口。


    3. 堅定北伐:


    渡江北上:祖逖北伐的決心堅定不移。他率領跟隨自己南下的宗族,毅然從京口渡江北上,立誓要掃清中原。祖逖進屯淮陰,一方麵招募士卒,訓練軍隊;一方麵設冶開爐,鑄造兵器。隊伍擴充到兩千人後繼續北上。


    收服豫州:起初,北中郎將劉演防禦石勒,流民所聚集的塢寨首領張平、樊雅等都在譙郡一帶。祖逖興兵討伐張平,結合軍事進攻和離間計,殺死張平。後雖樊雅仍占據譙城,但在祖逖的努力下,最終樊雅出城歸降。經過一年多的苦戰,祖逖終於攻占譙城,在豫州站住了腳跟,並打通了北伐的通道。


    智退桃豹:祖逖的部將韓潛與後趙大將桃豹分別占據浚儀城東西二台,對峙四十餘日。祖逖命人用布囊盛滿沙土,假裝是食用的大米,派千餘人運送給韓潛,又讓擔夫挑著真正的大米,佯作累壞了躺在道旁歇腳。當趙軍派精兵來襲時,擔夫丟掉米袋,四散而逃。趙軍誤以為晉軍糧食充足,士氣大挫,桃豹軍中無糧,最終連夜撤軍。之後,祖逖乘勝進軍,派韓潛攻占封丘,威逼桃豹,他親自率軍奪取雍丘。又經過一年多的反複爭奪,祖逖取得北伐戰爭以來最重大的勝利,朝廷以此擢升他為鎮西將軍。


    4. 憤鬱而逝:


    受到牽製:太興四年(321 年),晉元帝任命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司兗豫並雍冀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出鎮合肥。祖逖認為戴淵雖有名氣,但不夠有遠見,而且自己辛苦收複河南,戰績眾多,卻仍不得朝廷重用。


    憂慮成疾:祖逖又聽說王敦掌控長江中上遊的軍隊,統轄州郡,自收貢賦,極大地阻撓了祖逖的北伐,同時對東晉政權也造成極大威脅,朝內矛盾日益尖銳。祖逖擔憂其大功難以實現,心情憤慨激蕩生了病。


    抱憾而終:祖逖雖然心內憂鬱氣憤,但並未停止進取,他擔心城南沒有堅固的屏障,於是派人營建修繕武牢城。工程未就,而祖逖身患重病,不久死在雍丘,終年五十六歲。祖逖死後,豫州人民十分悲傷,譙梁之地的百姓為祖逖建了祠堂。晉元帝追贈祖逖為車騎將軍,並命其弟祖約接掌其部眾。後趙趁祖逖去世之機,入侵河南,祖約難以抵禦,便退據壽春,祖逖收複的河南土地最終又被後趙占據。


    祖逖“聞雞起舞”的故事,一千多年來被傳為美談,勉勵人們勤奮學習,不斷進取。他以其堅定的北伐信念、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愛國精神,被後世譽為東晉時代的民族英雄。


    桓溫(312 年—373 年),字元子,東晉譙郡龍亢人,是東晉時期的軍事家、政治家、宰相、權臣。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出身背景:


    桓溫出身於官宦世家,為東漢經學大師桓榮十世孫,其父桓彝,官至宣城太守。他未滿周歲時,太原人溫嶠見到,稱讚此兒骨骼不凡,聽其哭聲,覺得是英才降世。後來桓彝因兒子得到溫嶠賞識,便取名溫。


    桓溫姿貌偉岸,豪邁爽朗,年少時同沛國劉惔友好往來,劉惔稱讚他的眼睛像紫石棱,須發如刺蝟毛堅硬,是僅次於孫權、司馬懿一類的人物。之後桓溫迎娶晉明帝長女南康公主為妻,拜駙馬都尉,襲爵萬寧男。


    2. 主要成就:


    平蜀之功:永和二年(346 年)冬月,桓溫率軍西征平定蜀地。當時成漢政權末代皇帝李勢驕淫,蜀地富饒但國力衰微。桓溫富有軍事才能,率大軍長驅直入,在戰場上多次取得勝利,最終李勢投降。此役過後,桓溫在蜀地停留一月,任人唯賢,獎勵善行,任命蜀地良才為參軍,使得百姓心悅誠服。桓溫也因此戰晉升為征西大將軍、開府,封為臨賀郡公。


    北伐之舉:


    第一次北伐(354 年):永和十年(354 年)二月,桓溫親自率領四萬兵馬從江陵出發,由水路自襄陽入均口,然後從淅川直趨武關,命令梁州刺史司馬勳經子午道出兵。桓溫進抵霸上,距前秦都城長安已不遠,當地百姓夾道歡迎。但由於苻健割掉麥苗,轉移人口物資,桓溫的軍糧接濟不上,俘獲三千人口便撤兵而返,秦軍隨後趁勢追擊,桓溫軍隊大敗,傷亡慘重。


    第二次北伐(356 年):永和十二年(356 年),姚襄占領許昌,進攻洛陽,桓溫再次從江陵出兵北伐。同年八月,桓溫兵至洛陽城南伊水,大破姚襄部隊,收複洛陽。不久,桓溫班師南迴,又遷三千多戶歸降百姓至江漢之間。但後來司隸、豫州、青州、兗州等地再次失陷。


    第三次北伐(369 年):太和四年(369 年),桓溫又上書率領部隊北伐。此次進軍前期較為順利,但在後期因軍糧問題陷入困境。先前派袁珍攻伐譙梁,打開石門通水運,但袁真未能成功打開石門,導致軍糧竭盡。桓溫燒掉舟船從陸路步行退兵,在襄邑與慕容垂率領的前燕軍隊交戰,桓溫軍隊大敗,死傷三萬人,收複的淮北之地又全部喪失。


    庚戌土斷:興寧二年(364 年),桓溫實施庚戌土斷。這是一種整頓戶籍、加強國家對人口控製的政策,將西部北部士民僑居在東南的,都以所在土著為斷,把戶口編入所在郡縣。此舉增加了東晉政府的賦稅收入和兵源,對東晉的政治、經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3. 政治影響:


    掌控朝政:桓溫通過一係列的軍事行動和政治手段,逐漸掌控了東晉的朝政。他在朝中地位顯赫,都督中外諸軍事,權力極大。在殷浩北伐失敗後,桓溫奏請朝廷將殷浩廢為庶人,自此中央地方的大權歸於桓溫手中。


    廢帝立威:鹹安元年(371 年),桓溫廢黜司馬奕(海西公、晉廢帝),改立司馬昱(簡文帝),以大司馬坐鎮姑孰,專擅朝政。他的這一行為引起了朝廷內外的震動,也使得東晉的政治局勢更加動蕩。


    4. 曆史評價:


    桓溫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一方麵,他平蜀和三次北伐,立下了較大戰功,鞏固了東晉的政權;實施庚戌土斷,對東晉的政治、經濟有一定的積極貢獻。


    但另一方麵,他有意廢立君王,心懷異誌,被《晉書》視為逆臣。後人對他的評價也莫衷一是,翦伯讚認為他是當時最有才幹的野心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答題:從始皇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妖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妖皇並收藏答題:從始皇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