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歲的誌向


    1950 年,在一個名叫雨蘭鎮的小鄉村裏,八歲的林瀾就像一棵茁壯成長的小樹,充滿著生機與活力。她那白皙的小臉總是帶著一抹倔強,兩條小辮子俏皮地垂在肩頭。鎮子裏的鄉親們都親昵地喚她“林妹妹”,這原本是飽含溫情的稱唿,可林瀾卻一本正經地糾正:“我八歲了,不能叫小名了,以後要叫我林瀾。”她的眼神中透著一種超越年齡的堅定,仿佛在向這個世界宣告著她的成長與獨立。


    那時,林瀾的爺爺是村裏有名的老工匠,尤其擅長木工活。爺爺看著年幼的林瀾機靈聰慧,便打算將自己的手藝傳授給她,希望她日後能成為一名出色的木匠。爺爺粗糙的大手撫摸著林瀾的頭,語重心長地說:“小瀾啊,跟著爺爺學木工,這可是一門實實在在的手藝,將來能有口飯吃。”林瀾卻毫不猶豫地搖了搖頭,大聲說道:“我以後不當木匠,我要當糧倉主任!”她的聲音清脆響亮,在小小的院子裏迴蕩。在那個物資並不充裕的年代,糧倉在林瀾心中象征著富足與安穩,是她心中最神聖的地方。


    二、二十八歲的擔當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1970 年,二十八歲的林瀾已經出落成一位堅毅的女性。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不懈的奮鬥,成功當上了雨蘭鎮的糧倉女主任。然而,當時的糧倉狀況卻十分堪憂。破舊的倉庫牆壁斑駁陸離,屋頂的瓦片也殘缺不全,每逢下雨天,屋內便會滴滴答答地漏雨。糧倉裏的糧食存糧也不多,僅能勉強維持鎮裏居民的基本溫飽。


    林瀾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盡管麵臨著諸多困難,但她並沒有退縮。由於糧倉人手短缺,且資金匱乏難以聘請專業工匠,林瀾不得不重拾爺爺教給她的木工和篾工手藝。她纖細的雙手原本應是撫摸書本或針線的,如今卻常常握著粗糙的木工工具。她認真地修理著倉庫的門窗,仔細地編織著竹筐來盛放糧食。在她的努力下,糧倉的狀況逐漸有了改善。


    這一年,雨蘭鎮遭遇了罕見的雹災。雞蛋般大小的冰雹如雨點般砸向大地,農田裏的莊稼被砸得七零八落,農民們一年的心血瞬間化為泡影。林瀾看著受災的農田和滿臉愁容的鄉親們,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使命感。她迅速組織起糧倉的工作人員,將糧倉中儲備的糧食合理分配,優先保障受災最嚴重的家庭。同時,她還帶領大家一起搶修被冰雹破壞的農田設施,為恢複生產做準備。


    在救災過程中,林瀾發現許多鄉親受了傷。鎮上的醫療條件有限,醫生數量也寥寥無幾。幸運的是,林瀾曾跟隨一位老中醫學過一些基本的中醫知識和急救技能。她立刻運用所學,在臨時搭建的救助點忙碌起來。一位老者被冰雹砸傷了手臂,傷口紅腫且伴有淤血。林瀾先仔細地清洗了傷口,然後從隨身攜帶的藥包中取出幾味草藥,用石臼搗碎後輕輕敷在傷口上,又用幹淨的布條包紮好。她一邊處理傷口,一邊安慰老者:“大爺,您別擔心,這草藥能消腫止痛,過幾天就會好起來的。”在林瀾的悉心照料下,許多傷者的傷勢得到了有效的控製和治療。


    三、歲月中的堅守


    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農民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曾經破舊的雨蘭鎮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2018 年,林瀾和她的一群好朋友們住進了療養院。這裏環境優美,綠樹成蔭,不缺吃不缺喝,老人們的生活悠閑自在。然而,林瀾的心中卻始終牽掛著那片曾經揮灑過汗水與熱血的土地。她常常坐在療養院的長椅上,望著遠方,迴憶著過去的點點滴滴。她想起小時候在田野裏奔跑嬉戲的場景,想起當糧倉主任時為了糧食豐收和鄉親們溫飽而拚搏的日子,想起雹災時大家齊心協力共渡難關的畫麵。


    如今,曾經她們辛勤耕種過的田地已經變成了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這片森林仿佛是農村變遷的見證者,記錄著歲月的痕跡。林瀾知道,時代在進步,農村在發展,但她對那片土地的熱愛和眷戀卻從未改變。她渴望能再次迴到那裏,哪怕隻是靜靜地走一走,看一看那熟悉的山水和田野,感受著土地的氣息和溫度。


    在療養院裏,林瀾還常常和朋友們講述過去的故事。她講述著農村的風土人情,講述著曾經艱苦的生活和奮鬥的曆程,也講述著國家政策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她希望年輕的一代能夠了解農村的過去,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繼續為農村的美好未來而努力奮鬥。她就像一本生動的曆史書,用自己的一生書寫著農村的變遷與發展,讓後人能夠從中汲取力量,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靈草醫緣:杏林秘事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韋寶瀾的靈感筆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韋寶瀾的靈感筆記並收藏靈草醫緣:杏林秘事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