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
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天下大亂,各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資源,時常爆發戰爭。其中,魏國和趙國作為當時較為強大的兩個諸侯國,也在不斷地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雙方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魏國在魏惠王的統治下,國力強盛,軍隊訓練有素,且擁有龐涓等一批能征善戰的將領。龐涓早年曾與孫臏一同學習兵法,他才學出眾,但心胸狹隘,嫉妒心極強。後來,龐涓到魏國為官,受到魏惠王的重用,成為了魏國的大將。
趙國則在趙成侯的領導下,積極發展經濟和軍事力量,也試圖在諸侯中占據一席之地。趙國與衛國相鄰,而衛國一直以來都是魏國的附屬國。公元前 354 年,趙國出兵攻打衛國,企圖擴大自己的領土。衛國抵擋不住趙國的進攻,向魏國求救。
魏惠王得知此事後,大為震怒。他認為趙國的行為是對魏國的公然挑釁,於是決定派遣龐涓率領大軍前去攻打趙國,以解衛國之圍,並給趙國一個教訓。龐涓接到命令後,立即率領八萬魏軍精銳部隊,氣勢洶洶地向趙國進發。
趙國軍隊雖然也有一定的戰鬥力,但麵對來勢洶洶的魏軍,還是難以抵擋。龐涓率領魏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逼近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成侯見形勢危急,急忙派遣使者向齊國求救。齊國在齊威王的統治下,也是一個實力雄厚的大國,且一直關注著各國之間的局勢變化,試圖在諸侯紛爭中謀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齊威王接到趙國的求救後,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丞相鄒忌主張不救趙國,他認為魏國攻打趙國,是兩國之間的事情,如果齊國出兵幹預,可能會引火燒身,使齊國陷入戰爭的泥潭。而大將田忌則認為應該出兵救趙,他說:“魏國攻打趙國,如果趙國被魏國滅掉,魏國的勢力將會更加強大,這對齊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而且,趙國與齊國相鄰,如果趙國被魏國占領,齊國的邊境也將不得安寧。”
就在齊威王猶豫不決之時,孫臏站了出來。孫臏是孫武的後代,他繼承了祖先的軍事才能,精通兵法謀略。早年,孫臏與龐涓一同在鬼穀子門下學習兵法,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設計陷害他,使他遭受臏刑,失去了雙足。後來,孫臏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逃到了齊國,成為了田忌的門客。
孫臏對齊威王說:“大王,臣以為此時出兵救趙,不宜直接與魏軍正麵交鋒。魏軍此次出兵,主力盡出,國內必然空虛。我們可以避其鋒芒,率領大軍直搗魏國都城大梁。龐涓得知大梁被圍,必定會迴師救援。這樣一來,趙國之圍可解,我們還可以在魏軍迴師的途中設下埋伏,一舉擊敗魏軍。”
齊威王聽了孫臏的話,心中豁然開朗。他覺得孫臏的計策非常高明,於是決定任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領八萬齊軍前去救援趙國。
田忌和孫臏率領齊軍浩浩蕩蕩地向魏國進發。他們並沒有直接前往邯鄲,而是繞道向大梁奔去。一路上,齊軍嚴陣以待,士氣高昂。當齊軍逼近大梁時,魏惠王果然大為驚慌。他急忙派人火速傳令龐涓,讓他立即迴師救援大梁。
龐涓此時正在邯鄲城下指揮攻城,眼看就要攻破邯鄲,卻接到了魏惠王的迴師命令。他心中雖然十分不情願,但又不敢違抗君命。無奈之下,龐涓隻得率領魏軍主力,匆匆撤離邯鄲,迴師救援大梁。
孫臏早已料到龐涓會迴師救援,他在魏軍迴師的必經之路桂陵設下了埋伏。桂陵地勢險要,道路狹窄,是一個打伏擊戰的好地方。孫臏指揮齊軍在桂陵兩側的山坡上埋伏好,等待著魏軍的到來。
龐涓率領魏軍日夜兼程,馬不停蹄地往大梁趕。當魏軍進入桂陵地區時,龐涓心中隱隱感到不安。他察覺到周圍的氣氛有些異常,但由於迴師心切,並沒有過多地在意。就在魏軍前鋒部隊剛剛進入山穀時,突然,齊軍戰鼓齊鳴,喊殺聲四起。埋伏在山坡上的齊軍如潮水般湧了下來,向魏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魏軍由於長途跋涉,疲憊不堪,而且沒有防備,頓時陷入了混亂。龐涓急忙指揮魏軍進行抵抗,但在齊軍的猛烈攻擊下,魏軍漸漸難以支撐。齊軍在孫臏的指揮下,戰術靈活多變,一會兒從正麵攻擊,一會兒從側麵迂迴,把魏軍打得暈頭轉向。
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魏軍大敗。龐涓率領殘兵敗將,好不容易才殺出重圍,狼狽地逃迴了魏國。而趙國之圍,也在齊軍的“圍魏救趙”策略下,得以順利解除。
圍魏救趙這一戰役,充分展示了孫臏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智慧。他通過巧妙地分析敵我雙方的形勢,避實就虛,攻其必救,不僅成功地解救了趙國,還給予了魏國沉重的打擊。這一計策也成為了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被後世軍事家們所廣泛借鑒和應用。它告訴我們,在麵對強大的敵人時,不要盲目地與其正麵交鋒,而應該冷靜分析,尋找敵人的弱點,采取迂迴戰術,攻敵之要害,從而達到以弱勝強、克敵製勝的目的。
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天下大亂,各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資源,時常爆發戰爭。其中,魏國和趙國作為當時較為強大的兩個諸侯國,也在不斷地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雙方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魏國在魏惠王的統治下,國力強盛,軍隊訓練有素,且擁有龐涓等一批能征善戰的將領。龐涓早年曾與孫臏一同學習兵法,他才學出眾,但心胸狹隘,嫉妒心極強。後來,龐涓到魏國為官,受到魏惠王的重用,成為了魏國的大將。
趙國則在趙成侯的領導下,積極發展經濟和軍事力量,也試圖在諸侯中占據一席之地。趙國與衛國相鄰,而衛國一直以來都是魏國的附屬國。公元前 354 年,趙國出兵攻打衛國,企圖擴大自己的領土。衛國抵擋不住趙國的進攻,向魏國求救。
魏惠王得知此事後,大為震怒。他認為趙國的行為是對魏國的公然挑釁,於是決定派遣龐涓率領大軍前去攻打趙國,以解衛國之圍,並給趙國一個教訓。龐涓接到命令後,立即率領八萬魏軍精銳部隊,氣勢洶洶地向趙國進發。
趙國軍隊雖然也有一定的戰鬥力,但麵對來勢洶洶的魏軍,還是難以抵擋。龐涓率領魏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逼近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成侯見形勢危急,急忙派遣使者向齊國求救。齊國在齊威王的統治下,也是一個實力雄厚的大國,且一直關注著各國之間的局勢變化,試圖在諸侯紛爭中謀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齊威王接到趙國的求救後,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丞相鄒忌主張不救趙國,他認為魏國攻打趙國,是兩國之間的事情,如果齊國出兵幹預,可能會引火燒身,使齊國陷入戰爭的泥潭。而大將田忌則認為應該出兵救趙,他說:“魏國攻打趙國,如果趙國被魏國滅掉,魏國的勢力將會更加強大,這對齊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而且,趙國與齊國相鄰,如果趙國被魏國占領,齊國的邊境也將不得安寧。”
就在齊威王猶豫不決之時,孫臏站了出來。孫臏是孫武的後代,他繼承了祖先的軍事才能,精通兵法謀略。早年,孫臏與龐涓一同在鬼穀子門下學習兵法,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設計陷害他,使他遭受臏刑,失去了雙足。後來,孫臏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逃到了齊國,成為了田忌的門客。
孫臏對齊威王說:“大王,臣以為此時出兵救趙,不宜直接與魏軍正麵交鋒。魏軍此次出兵,主力盡出,國內必然空虛。我們可以避其鋒芒,率領大軍直搗魏國都城大梁。龐涓得知大梁被圍,必定會迴師救援。這樣一來,趙國之圍可解,我們還可以在魏軍迴師的途中設下埋伏,一舉擊敗魏軍。”
齊威王聽了孫臏的話,心中豁然開朗。他覺得孫臏的計策非常高明,於是決定任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領八萬齊軍前去救援趙國。
田忌和孫臏率領齊軍浩浩蕩蕩地向魏國進發。他們並沒有直接前往邯鄲,而是繞道向大梁奔去。一路上,齊軍嚴陣以待,士氣高昂。當齊軍逼近大梁時,魏惠王果然大為驚慌。他急忙派人火速傳令龐涓,讓他立即迴師救援大梁。
龐涓此時正在邯鄲城下指揮攻城,眼看就要攻破邯鄲,卻接到了魏惠王的迴師命令。他心中雖然十分不情願,但又不敢違抗君命。無奈之下,龐涓隻得率領魏軍主力,匆匆撤離邯鄲,迴師救援大梁。
孫臏早已料到龐涓會迴師救援,他在魏軍迴師的必經之路桂陵設下了埋伏。桂陵地勢險要,道路狹窄,是一個打伏擊戰的好地方。孫臏指揮齊軍在桂陵兩側的山坡上埋伏好,等待著魏軍的到來。
龐涓率領魏軍日夜兼程,馬不停蹄地往大梁趕。當魏軍進入桂陵地區時,龐涓心中隱隱感到不安。他察覺到周圍的氣氛有些異常,但由於迴師心切,並沒有過多地在意。就在魏軍前鋒部隊剛剛進入山穀時,突然,齊軍戰鼓齊鳴,喊殺聲四起。埋伏在山坡上的齊軍如潮水般湧了下來,向魏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魏軍由於長途跋涉,疲憊不堪,而且沒有防備,頓時陷入了混亂。龐涓急忙指揮魏軍進行抵抗,但在齊軍的猛烈攻擊下,魏軍漸漸難以支撐。齊軍在孫臏的指揮下,戰術靈活多變,一會兒從正麵攻擊,一會兒從側麵迂迴,把魏軍打得暈頭轉向。
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魏軍大敗。龐涓率領殘兵敗將,好不容易才殺出重圍,狼狽地逃迴了魏國。而趙國之圍,也在齊軍的“圍魏救趙”策略下,得以順利解除。
圍魏救趙這一戰役,充分展示了孫臏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智慧。他通過巧妙地分析敵我雙方的形勢,避實就虛,攻其必救,不僅成功地解救了趙國,還給予了魏國沉重的打擊。這一計策也成為了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被後世軍事家們所廣泛借鑒和應用。它告訴我們,在麵對強大的敵人時,不要盲目地與其正麵交鋒,而應該冷靜分析,尋找敵人的弱點,采取迂迴戰術,攻敵之要害,從而達到以弱勝強、克敵製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