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關山蒼茫,幾斜陽,忠義傳家遺訓,豈敢忘。
百年恨,常落淚,男兒強,我輩今逢盛世,不淒涼。
等蘇小小和冥王蘇瑜再次有了意識之時,竟然發現自己已經成了書中人。
“又來,溯世書,你是不是有bug?”蘇小小對於這個變故很是無語,她隻是想讓冥王蘇瑜接受共產主義的教育,怎麽就又成了親曆者呢?
“並沒有哦,這是體驗模式的升級版,請二位全身心的沉浸體驗哦。”一改之前的沉重,溯世書旁白的語氣滿是輕快。
“太坑人了,我要投訴。”蘇小小麵無表情的說道。
“沒有用哦,暫無接受投訴的選項。”
“嗬嗬。”蘇小小送了溯世書一個免費的白眼。
蘇小小低頭看了看自己手上的信紙——《與妻書》,她竟然成了林覺民的妻子陳意映,再看看自己對麵的冥王蘇瑜,林覺民是也。
“在升級的體驗模式中,體驗者保留自己的意識,但行為受已定事實的操縱,無法自行更改。”
在溯世書提醒之後,蘇小小和冥王蘇瑜便成了故事中的人物,林覺民與陳意映。
“自古以來,多少癡男怨女窮盡畢生都在追逐愛情的真諦?他們為愛癡狂,為愛悲痛,為愛欣喜,甚至為愛殉情……
也是這樣的癡念,有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感歎!
但什麽樣的感情,才能稱為純粹真摯的愛情呢?
百餘年前,一位胸懷天下的熱血青年,用一紙情書為我們作出了完美的解答。而他就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那封寫在就義前的絕筆《與妻書》更是跨越了時空,成為“中國第一情書”。”
隨著溯世書沉重旁白的響起,陳意映(蘇小小)和林覺民(蘇瑜)作為主角,第一幕的畫麵開始了: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林覺民出身於書香門第,從小被過繼給叔父林孝穎。林孝穎是福州著名廩生,詩詞寫得極好,在這樣書香家學的浸染下,林覺民通讀古今中外典籍,並成為了當時思想先進的新知識分子。
13歲時,林覺民曾受父命參加科舉童子試,結果剛進考場,就揮筆在試卷上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隨後昂首離去,徒留現場考官們目瞪口呆。
少年身上的這番瀟灑恣意,倒與宋代詞人柳永“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灑脫如出一轍。
但與柳永灑脫人生的活法不同,林覺民出生在動蕩不安的晚清時代。
因為深知清廷內部的腐敗墮落,年少起,他便決然將眼光放到了海外先進思想文化上,勵誌尋求新知和新方向。
?所以自1901年起,考入全閩大學堂的林覺民,就開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努力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因為經常閱讀《警世鍾》等進步書刊,他常常與同學說:“中國非革命無以自強。”
彼時的中華民族正是內憂外患之際,林覺民也經常參加反清革命的鬥爭和演講。
有次,他在福州七星廟作“挽救垂亡之中國”的演講時,剛好有個學監也在場;聽完林覺民慷慨激昂的發言,這位學監悄悄對旁人感歎:“亡清者,必此輩也!”
作為典型的先進愛國青年,林覺民的愛情,卻是那個年代最為常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陳覺民的妻子名為陳意映,是螺洲陳若霖的後代。
同樣生於書香門第的陳意映,溫婉賢淑,文采斐然;喜愛古典文化的她,還曾為《紅樓夢》中的人物寫過詩卷。
兩人雖不是自由戀愛,彼此卻一見鍾情。
特別是結婚後,這對年輕夫妻更因為相同的愛好,常常賞梅玩月、詩文相對。
即便是平靜散漫的日常生活,兩人卻成就了“賭書消得潑茶香”的浪漫經曆,感情愈加甜蜜、深厚。
在林覺民留學日本時,還曾專門寫了篇記錄兩人婚後浪漫生活的文章《原愛》。
他評價妻子陳意映:“吾妻性癖好尚,與君絕同,天真爛漫真女子也。”
“在那樣歲月動蕩,風雨飄搖的年代裏,兩人這種真摯的愛情也堪稱彌足珍貴。”
第二幕:婚後投身革命:心中除了小愛,還有家國大愛
在日本留學期間,林覺民加入了中國同盟會,並且開始積極宣揚革命思想,掀起革命熱潮。
對於丈夫參加革命這件事,陳意映是知道的,清政府對革命勢力的殘忍圍剿,陳意映更是知道的;但身為妻子的她,卻不忍以兒女情長牽絆了丈夫的腳步,最後選擇了默默支持!
林覺民若去同盟會開會,她便幫丈夫應付公婆;
林覺民在家創辦女學,動員家中堂嫂、眾姐妹入學讀書,陳意映第一個響應;
林覺民親自編選新思想教材,向大家介紹世界大勢,陳意映孜孜不倦,時常同丈夫就國運前途進行討論。
如果生在政治清明的太平時代,林覺民會是一個溫情丈夫,誌趣相投的這對夫妻也會有著讓人豔羨的溫馨家常。
然而時局詭譎,終不能如人所願!
在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的封建王朝末年,飽讀詩書的林覺民不僅是藏著傲氣的文人,更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古代俠客。
他心中除了小愛,還有家國大愛,他渴望走出去革命,救民於水火之中。
所以,相比小家的兒女情長,他最終選擇成為了為天下蹈死不顧的“鐵血大丈夫”
?那是1910年以後的事情了。
第二次廣州起義失敗後,同盟會裏被沮喪和低落的氣氛籠罩,而孫中山卻認為“愈不可為,愈為”;因此,作為核心人物的林覺民也迴歸福建,布置福建響應廣州起義之事。
當林覺民從日本迴到家後,父親林孝穎更是驚訝。
林覺民隻好借口“學校放櫻花假,迴家與友伴一同遊玩風景”來敷衍父親。
但林覺民這趟迴家,卻讓聰慧敏銳的妻子察覺到了危機!
此時歸家的林覺民,並沒有像以前般與妻子花前月下,每次進出家門的步伐也十分匆忙。
誠然如此!林覺民在這段時間中,正緊鑼密鼓地與福建支部總幹事林斯琛等人會商起義要事;同時更身先士卒,帶領了十餘名敢死士赴穗聚義。
這些危險的事情,林覺民都沒有告訴妻子,他謊稱自己的工作沒有任何危險。
可每次看到妻子擔憂的神色,內心卻煎熬無比!
陳意映內心的不詳感愈漸加重,所以她央求林覺民,即使今後遠行,也要帶上她一起。
此時林覺民還帶有運送炸藥赴粵的任務,當妻子得知後,主動要求喬裝打扮為送殯的貴婦人,用出殯的儀式把炸藥偽裝藏入棺木中運出。
但此時的陳意映已經有八月身孕,身體承受不起長期的顛簸和驚憂。
林覺民心疼妻子的身體,最終還是改換了人選!
起義日期近在眼前,離家時刻也不容再拖!
人來人往的碼頭處,看著眼眶紅腫的妻子和年邁的雙親,林覺民毅然決然地拋下心頭的不舍和牽掛,轉身踏上了離開福州的船,前往香港參加起義。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那些欲說還休的愛戀,隨著一個簡單的轉身,便永遠被壓在了歲月的皺褶中!
第三幕:訣別書信: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
探親結束後,林覺民獨自重返香港,準備起義事項。
一場革命的風暴正要醞釀開來,可是親手締造這場風暴的人,卻在風暴來臨前最安靜的時刻掛念起他遠方的妻子。
在廣州起義的前三天,林覺民與同來參加起義的戰友們住在臨江邊的一幢小樓上。
夜闌人靜時,他想到即將到來的殘酷,想到生死未卜的命運,想到自己的龍鍾老父以及稚子嬌妻,不禁湧起誅心之痛。
讓他強烈牽掛著的妻兒親人,此生還能再見嗎?
在這種實難平複的悲痛中,他攤開一方白巾,寫下了給妻子陳意映的一封信: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
此刻,起義並未開始,誰也難料結局,但是在林覺民的心中,他卻早已預設了最壞的可能——成為陰間一鬼,此生再無團聚處。
夜深人靜,燈光昏黃!
這時的他,角色不再是一名革命家,而是丈夫、父親和一名普通的中國人;有兒女情長的牽絆、亦有黑發人先絕的悲痛……
“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
這句話簡直叫人讀之便心生柔情!
因為愛情,所以慈悲!
正是渴望與妻子相守到老的這份心願,才讓他不忍天下有情人飽受動亂分散。
這是林覺民的大義凜然,更是深情之人對這個世界最大的善意。
這封流傳後世的《與妻書》就這樣寫在一塊白色絲帕上;在黎明到來後,他匆匆將信件交給一位可靠的朋友:“我死,幸為轉達。”
風雨飄搖、民族危亡的時代,那聲簡單的再見,他亦沒有機會說出口!
1911年4月27日,林覺民參加了黃興領導的廣州起義,與同盟會的戰友們進攻總督衙門。
然而這場無畏的起義卻似飛蛾撲火,在悲壯激烈的衝鋒後,革命黨人死傷無數,而衝在最前的林覺民也因為受傷被俘!
?但即便身陷囹圄,林覺民也沒有絲毫的屈服。
麵對嚴刑拷打,他義憤填膺地譴責清廷:“大清要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
當兩廣總督的張鳴岐和水師提督李準會審他時,身為階下囚的林覺民也毫無懼色;因為不會粵話,便用流利的英語對答,綜論世界大勢和各國時事,宣傳革命道理。
李準被他的話打動了,他並非暴虐之人,看著眼前的這個後生,竟恍惚想起了年少時第一次戴上頂戴,啟程前往西江剿匪時的壯誌奮烈。
動了惻隱之心的李準,憐惜人才,決定力保林覺民,希望他能為清廷所用。
而總督張鳴岐卻忌憚這個集智慧與勇氣於一身的青年,他說:
“若不能為清廷所用,留下必為大禍害。”
所以5月3日,張鳴岐便下令處死林覺民。
?就這樣,年僅24歲的林覺民在在廣州天字碼頭英勇就義。
麵對死亡的那刻,他仍舊神色鎮定,毫無恐懼。
令人心痛的是,林覺民犧牲的這天,距離清政府被推翻僅剩七個月了;然而命運不允,英雄最終沒有等到姍姍來遲的光明,年輕的他死在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
第四幕:收到丈夫絕筆:陳意映悲痛赴死,林家父母跪地相求
廣州起義失敗後,擔任廣東候補知縣的嶽父陳元凱得知了噩耗。
悲痛之餘,他連忙派人去福州報信,並將林家人安排到鄉下避禍。
尚不知詳情的林家人,還懷著微薄的希望,期待著林覺民的歸來;而妻子陳意映更是夜夜難眠,不斷地撫摸丈夫的衣物,以感受丈夫留下的淡淡氣息,來換得心安。
直到有一天,陳意映在門縫中收到了用醫藥盒裝著的白色方巾!
看到那熟悉的字跡後,陳意映頓時暈倒在地!
?她怎麽也不敢相信:那個意氣風發、溫潤如玉的丈夫,就這樣匆匆離開了!
四五年前,林覺民曾對妻子說:
“相比我死在你前麵,我更希望你先我而死。”
陳意映聞言生氣,林覺民解釋道:
你本嬌弱,自然無法經受喪夫之痛,我不忍將全部悲痛留在你心;所以寧願愛妻先去,讓我來承擔所有的悲傷與痛苦。
如今,兩人生死相隔,唯有絕筆書信上的無奈感慨:
“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是啊!那個立誓要與她攜手終老的男子,卻在革命風暴中,毅然決然衝進了刀光血影,用舍身取義來換天下更多有情人相守!
“愛妻,吾真不能忘汝也!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
“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
他也想永久地陪伴她,一起在樓前月光下讀詩,一起觀賞窗外的梅花,一起逗弄懷裏的孩子……但尋常夫妻間的這些瑣事,他卻做不到了,在誅心的落寞和愧疚中,從不相信神怪之說的林覺民,最後的遺願卻真心祈願世間有靈魂,可讓自己來到梅香繚繞的窗外,再聽一次愛妻的呢喃細語。
紙短情長,讀之斷腸!
至此,他心裏所有的惦記和內疚,最終都化作了那一聲“意映卿卿如晤”的唿喚。
收到林覺民的書信後,悲痛欲絕的陳意映,一心求死。
她呆呆站起身,然後猛地衝向牆,若不是公公拉住,她可能已經喪命了。
明白兒媳的意圖後,悲痛欲絕的公婆當即就跪下了:
“孩子,你不要想不開,你肚子裏還有覺民的骨肉啊,看在孩子的份上好好活著啊!”
最終在林覺民父母的跪求下,生無可戀的陳意映才強忍悲痛,為了腹中的孩子活了下來。
然而這份巨大的打擊,卻讓陳意映早產,生下了次子林仲新;兩年之後,這位溫婉柔情的女子最終因悲傷過度而病逝,年僅22歲。
隨著故事的結束,蘇小小脫離了溯世書的體驗模式,重新擁有了身體的控製權,她再也抑製不住的飛撲向冥王蘇瑜,雙手緊緊的環抱著他的腰身,蘇小小語帶哽咽:“我以為你真的不在了······”
“我也怕再也見不到你了。”冥王蘇瑜也是語氣悲愴,顫抖的迴抱住蘇小小,恨不得將她揉進自己的骨血之中。
“自古難有佳期,多有怨侶?原是命運弄人、蒼天無情,不願人間白頭……
這對恩愛夫妻本都是意氣風發之人,在上天的有意撮合下彼此萌生了愛情,如林覺民在書信中所說:“汝幸而遇我……吾幸而得汝。
然而殘忍的命運,卻讓他們嚐盡了愛情的所有甜蜜後,又將他們輕易分開,徒留一段暗殤襯在生命底色中,也飄蕩在時光更迭中!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蒼生不負卿!”
溯世書不合時宜的旁白再次響起,但對依然沉浸在失去彼此的痛苦中的蘇小小和冥王蘇瑜來說,根本沒有聽見。
二人不知擁抱了多久才依依不舍的分開。
帶著淚水的氤氳蘇小小緩緩的開口說道:“年少懵懂,第一次讀到《與妻書》的時候,不明白這樣的深情究竟是滾燙還是凜冽。可我真正經曆過些亂世的無奈和牽掛後,方知這愛中的英雄氣概,兒女情長,纏綿卻悲壯,以至於讓人難以承受。”
蘇小小又找迴了對溯世書的控製,她手指輕點,二人便又出現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之前。
“我活著的時候,是羨慕那些發生在民國時期的愛情的!那是一個戰火與浪漫並起、硝煙與溫柔同存的年代;在新舊文化的交替中,留下了眾多淺淺情深的驚鴻一瞥,也充滿了癡纏一生的愛戀傳奇。”
蘇小小對著這七十二位烈士鄭重的行了一禮又繼續說道:“不管是林覺民與陳意映,沈從文與張兆和,聞一多與高孝貞,魯迅與許廣平……他們所上演的一幕幕或情深緣淺、或癡纏一生的愛情往事,都無比讓人著迷!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他們寫最美的情書,談最真的戀愛;愛了便是愛了,不愛便是不愛,沒有那麽多矯情與算計,也沒那麽多曖昧和疏離。”
“走吧,我們去下一個地方,我不會放開你的手的。”冥王蘇瑜牽起了蘇小小的手,掌心傳來傾世的溫度,蘇小小用力的迴握住他的手。
“好。”
百年恨,常落淚,男兒強,我輩今逢盛世,不淒涼。
等蘇小小和冥王蘇瑜再次有了意識之時,竟然發現自己已經成了書中人。
“又來,溯世書,你是不是有bug?”蘇小小對於這個變故很是無語,她隻是想讓冥王蘇瑜接受共產主義的教育,怎麽就又成了親曆者呢?
“並沒有哦,這是體驗模式的升級版,請二位全身心的沉浸體驗哦。”一改之前的沉重,溯世書旁白的語氣滿是輕快。
“太坑人了,我要投訴。”蘇小小麵無表情的說道。
“沒有用哦,暫無接受投訴的選項。”
“嗬嗬。”蘇小小送了溯世書一個免費的白眼。
蘇小小低頭看了看自己手上的信紙——《與妻書》,她竟然成了林覺民的妻子陳意映,再看看自己對麵的冥王蘇瑜,林覺民是也。
“在升級的體驗模式中,體驗者保留自己的意識,但行為受已定事實的操縱,無法自行更改。”
在溯世書提醒之後,蘇小小和冥王蘇瑜便成了故事中的人物,林覺民與陳意映。
“自古以來,多少癡男怨女窮盡畢生都在追逐愛情的真諦?他們為愛癡狂,為愛悲痛,為愛欣喜,甚至為愛殉情……
也是這樣的癡念,有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感歎!
但什麽樣的感情,才能稱為純粹真摯的愛情呢?
百餘年前,一位胸懷天下的熱血青年,用一紙情書為我們作出了完美的解答。而他就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那封寫在就義前的絕筆《與妻書》更是跨越了時空,成為“中國第一情書”。”
隨著溯世書沉重旁白的響起,陳意映(蘇小小)和林覺民(蘇瑜)作為主角,第一幕的畫麵開始了: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林覺民出身於書香門第,從小被過繼給叔父林孝穎。林孝穎是福州著名廩生,詩詞寫得極好,在這樣書香家學的浸染下,林覺民通讀古今中外典籍,並成為了當時思想先進的新知識分子。
13歲時,林覺民曾受父命參加科舉童子試,結果剛進考場,就揮筆在試卷上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隨後昂首離去,徒留現場考官們目瞪口呆。
少年身上的這番瀟灑恣意,倒與宋代詞人柳永“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灑脫如出一轍。
但與柳永灑脫人生的活法不同,林覺民出生在動蕩不安的晚清時代。
因為深知清廷內部的腐敗墮落,年少起,他便決然將眼光放到了海外先進思想文化上,勵誌尋求新知和新方向。
?所以自1901年起,考入全閩大學堂的林覺民,就開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努力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因為經常閱讀《警世鍾》等進步書刊,他常常與同學說:“中國非革命無以自強。”
彼時的中華民族正是內憂外患之際,林覺民也經常參加反清革命的鬥爭和演講。
有次,他在福州七星廟作“挽救垂亡之中國”的演講時,剛好有個學監也在場;聽完林覺民慷慨激昂的發言,這位學監悄悄對旁人感歎:“亡清者,必此輩也!”
作為典型的先進愛國青年,林覺民的愛情,卻是那個年代最為常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陳覺民的妻子名為陳意映,是螺洲陳若霖的後代。
同樣生於書香門第的陳意映,溫婉賢淑,文采斐然;喜愛古典文化的她,還曾為《紅樓夢》中的人物寫過詩卷。
兩人雖不是自由戀愛,彼此卻一見鍾情。
特別是結婚後,這對年輕夫妻更因為相同的愛好,常常賞梅玩月、詩文相對。
即便是平靜散漫的日常生活,兩人卻成就了“賭書消得潑茶香”的浪漫經曆,感情愈加甜蜜、深厚。
在林覺民留學日本時,還曾專門寫了篇記錄兩人婚後浪漫生活的文章《原愛》。
他評價妻子陳意映:“吾妻性癖好尚,與君絕同,天真爛漫真女子也。”
“在那樣歲月動蕩,風雨飄搖的年代裏,兩人這種真摯的愛情也堪稱彌足珍貴。”
第二幕:婚後投身革命:心中除了小愛,還有家國大愛
在日本留學期間,林覺民加入了中國同盟會,並且開始積極宣揚革命思想,掀起革命熱潮。
對於丈夫參加革命這件事,陳意映是知道的,清政府對革命勢力的殘忍圍剿,陳意映更是知道的;但身為妻子的她,卻不忍以兒女情長牽絆了丈夫的腳步,最後選擇了默默支持!
林覺民若去同盟會開會,她便幫丈夫應付公婆;
林覺民在家創辦女學,動員家中堂嫂、眾姐妹入學讀書,陳意映第一個響應;
林覺民親自編選新思想教材,向大家介紹世界大勢,陳意映孜孜不倦,時常同丈夫就國運前途進行討論。
如果生在政治清明的太平時代,林覺民會是一個溫情丈夫,誌趣相投的這對夫妻也會有著讓人豔羨的溫馨家常。
然而時局詭譎,終不能如人所願!
在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的封建王朝末年,飽讀詩書的林覺民不僅是藏著傲氣的文人,更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古代俠客。
他心中除了小愛,還有家國大愛,他渴望走出去革命,救民於水火之中。
所以,相比小家的兒女情長,他最終選擇成為了為天下蹈死不顧的“鐵血大丈夫”
?那是1910年以後的事情了。
第二次廣州起義失敗後,同盟會裏被沮喪和低落的氣氛籠罩,而孫中山卻認為“愈不可為,愈為”;因此,作為核心人物的林覺民也迴歸福建,布置福建響應廣州起義之事。
當林覺民從日本迴到家後,父親林孝穎更是驚訝。
林覺民隻好借口“學校放櫻花假,迴家與友伴一同遊玩風景”來敷衍父親。
但林覺民這趟迴家,卻讓聰慧敏銳的妻子察覺到了危機!
此時歸家的林覺民,並沒有像以前般與妻子花前月下,每次進出家門的步伐也十分匆忙。
誠然如此!林覺民在這段時間中,正緊鑼密鼓地與福建支部總幹事林斯琛等人會商起義要事;同時更身先士卒,帶領了十餘名敢死士赴穗聚義。
這些危險的事情,林覺民都沒有告訴妻子,他謊稱自己的工作沒有任何危險。
可每次看到妻子擔憂的神色,內心卻煎熬無比!
陳意映內心的不詳感愈漸加重,所以她央求林覺民,即使今後遠行,也要帶上她一起。
此時林覺民還帶有運送炸藥赴粵的任務,當妻子得知後,主動要求喬裝打扮為送殯的貴婦人,用出殯的儀式把炸藥偽裝藏入棺木中運出。
但此時的陳意映已經有八月身孕,身體承受不起長期的顛簸和驚憂。
林覺民心疼妻子的身體,最終還是改換了人選!
起義日期近在眼前,離家時刻也不容再拖!
人來人往的碼頭處,看著眼眶紅腫的妻子和年邁的雙親,林覺民毅然決然地拋下心頭的不舍和牽掛,轉身踏上了離開福州的船,前往香港參加起義。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那些欲說還休的愛戀,隨著一個簡單的轉身,便永遠被壓在了歲月的皺褶中!
第三幕:訣別書信: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
探親結束後,林覺民獨自重返香港,準備起義事項。
一場革命的風暴正要醞釀開來,可是親手締造這場風暴的人,卻在風暴來臨前最安靜的時刻掛念起他遠方的妻子。
在廣州起義的前三天,林覺民與同來參加起義的戰友們住在臨江邊的一幢小樓上。
夜闌人靜時,他想到即將到來的殘酷,想到生死未卜的命運,想到自己的龍鍾老父以及稚子嬌妻,不禁湧起誅心之痛。
讓他強烈牽掛著的妻兒親人,此生還能再見嗎?
在這種實難平複的悲痛中,他攤開一方白巾,寫下了給妻子陳意映的一封信: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
此刻,起義並未開始,誰也難料結局,但是在林覺民的心中,他卻早已預設了最壞的可能——成為陰間一鬼,此生再無團聚處。
夜深人靜,燈光昏黃!
這時的他,角色不再是一名革命家,而是丈夫、父親和一名普通的中國人;有兒女情長的牽絆、亦有黑發人先絕的悲痛……
“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
這句話簡直叫人讀之便心生柔情!
因為愛情,所以慈悲!
正是渴望與妻子相守到老的這份心願,才讓他不忍天下有情人飽受動亂分散。
這是林覺民的大義凜然,更是深情之人對這個世界最大的善意。
這封流傳後世的《與妻書》就這樣寫在一塊白色絲帕上;在黎明到來後,他匆匆將信件交給一位可靠的朋友:“我死,幸為轉達。”
風雨飄搖、民族危亡的時代,那聲簡單的再見,他亦沒有機會說出口!
1911年4月27日,林覺民參加了黃興領導的廣州起義,與同盟會的戰友們進攻總督衙門。
然而這場無畏的起義卻似飛蛾撲火,在悲壯激烈的衝鋒後,革命黨人死傷無數,而衝在最前的林覺民也因為受傷被俘!
?但即便身陷囹圄,林覺民也沒有絲毫的屈服。
麵對嚴刑拷打,他義憤填膺地譴責清廷:“大清要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
當兩廣總督的張鳴岐和水師提督李準會審他時,身為階下囚的林覺民也毫無懼色;因為不會粵話,便用流利的英語對答,綜論世界大勢和各國時事,宣傳革命道理。
李準被他的話打動了,他並非暴虐之人,看著眼前的這個後生,竟恍惚想起了年少時第一次戴上頂戴,啟程前往西江剿匪時的壯誌奮烈。
動了惻隱之心的李準,憐惜人才,決定力保林覺民,希望他能為清廷所用。
而總督張鳴岐卻忌憚這個集智慧與勇氣於一身的青年,他說:
“若不能為清廷所用,留下必為大禍害。”
所以5月3日,張鳴岐便下令處死林覺民。
?就這樣,年僅24歲的林覺民在在廣州天字碼頭英勇就義。
麵對死亡的那刻,他仍舊神色鎮定,毫無恐懼。
令人心痛的是,林覺民犧牲的這天,距離清政府被推翻僅剩七個月了;然而命運不允,英雄最終沒有等到姍姍來遲的光明,年輕的他死在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
第四幕:收到丈夫絕筆:陳意映悲痛赴死,林家父母跪地相求
廣州起義失敗後,擔任廣東候補知縣的嶽父陳元凱得知了噩耗。
悲痛之餘,他連忙派人去福州報信,並將林家人安排到鄉下避禍。
尚不知詳情的林家人,還懷著微薄的希望,期待著林覺民的歸來;而妻子陳意映更是夜夜難眠,不斷地撫摸丈夫的衣物,以感受丈夫留下的淡淡氣息,來換得心安。
直到有一天,陳意映在門縫中收到了用醫藥盒裝著的白色方巾!
看到那熟悉的字跡後,陳意映頓時暈倒在地!
?她怎麽也不敢相信:那個意氣風發、溫潤如玉的丈夫,就這樣匆匆離開了!
四五年前,林覺民曾對妻子說:
“相比我死在你前麵,我更希望你先我而死。”
陳意映聞言生氣,林覺民解釋道:
你本嬌弱,自然無法經受喪夫之痛,我不忍將全部悲痛留在你心;所以寧願愛妻先去,讓我來承擔所有的悲傷與痛苦。
如今,兩人生死相隔,唯有絕筆書信上的無奈感慨:
“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是啊!那個立誓要與她攜手終老的男子,卻在革命風暴中,毅然決然衝進了刀光血影,用舍身取義來換天下更多有情人相守!
“愛妻,吾真不能忘汝也!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
“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
他也想永久地陪伴她,一起在樓前月光下讀詩,一起觀賞窗外的梅花,一起逗弄懷裏的孩子……但尋常夫妻間的這些瑣事,他卻做不到了,在誅心的落寞和愧疚中,從不相信神怪之說的林覺民,最後的遺願卻真心祈願世間有靈魂,可讓自己來到梅香繚繞的窗外,再聽一次愛妻的呢喃細語。
紙短情長,讀之斷腸!
至此,他心裏所有的惦記和內疚,最終都化作了那一聲“意映卿卿如晤”的唿喚。
收到林覺民的書信後,悲痛欲絕的陳意映,一心求死。
她呆呆站起身,然後猛地衝向牆,若不是公公拉住,她可能已經喪命了。
明白兒媳的意圖後,悲痛欲絕的公婆當即就跪下了:
“孩子,你不要想不開,你肚子裏還有覺民的骨肉啊,看在孩子的份上好好活著啊!”
最終在林覺民父母的跪求下,生無可戀的陳意映才強忍悲痛,為了腹中的孩子活了下來。
然而這份巨大的打擊,卻讓陳意映早產,生下了次子林仲新;兩年之後,這位溫婉柔情的女子最終因悲傷過度而病逝,年僅22歲。
隨著故事的結束,蘇小小脫離了溯世書的體驗模式,重新擁有了身體的控製權,她再也抑製不住的飛撲向冥王蘇瑜,雙手緊緊的環抱著他的腰身,蘇小小語帶哽咽:“我以為你真的不在了······”
“我也怕再也見不到你了。”冥王蘇瑜也是語氣悲愴,顫抖的迴抱住蘇小小,恨不得將她揉進自己的骨血之中。
“自古難有佳期,多有怨侶?原是命運弄人、蒼天無情,不願人間白頭……
這對恩愛夫妻本都是意氣風發之人,在上天的有意撮合下彼此萌生了愛情,如林覺民在書信中所說:“汝幸而遇我……吾幸而得汝。
然而殘忍的命運,卻讓他們嚐盡了愛情的所有甜蜜後,又將他們輕易分開,徒留一段暗殤襯在生命底色中,也飄蕩在時光更迭中!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蒼生不負卿!”
溯世書不合時宜的旁白再次響起,但對依然沉浸在失去彼此的痛苦中的蘇小小和冥王蘇瑜來說,根本沒有聽見。
二人不知擁抱了多久才依依不舍的分開。
帶著淚水的氤氳蘇小小緩緩的開口說道:“年少懵懂,第一次讀到《與妻書》的時候,不明白這樣的深情究竟是滾燙還是凜冽。可我真正經曆過些亂世的無奈和牽掛後,方知這愛中的英雄氣概,兒女情長,纏綿卻悲壯,以至於讓人難以承受。”
蘇小小又找迴了對溯世書的控製,她手指輕點,二人便又出現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之前。
“我活著的時候,是羨慕那些發生在民國時期的愛情的!那是一個戰火與浪漫並起、硝煙與溫柔同存的年代;在新舊文化的交替中,留下了眾多淺淺情深的驚鴻一瞥,也充滿了癡纏一生的愛戀傳奇。”
蘇小小對著這七十二位烈士鄭重的行了一禮又繼續說道:“不管是林覺民與陳意映,沈從文與張兆和,聞一多與高孝貞,魯迅與許廣平……他們所上演的一幕幕或情深緣淺、或癡纏一生的愛情往事,都無比讓人著迷!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他們寫最美的情書,談最真的戀愛;愛了便是愛了,不愛便是不愛,沒有那麽多矯情與算計,也沒那麽多曖昧和疏離。”
“走吧,我們去下一個地方,我不會放開你的手的。”冥王蘇瑜牽起了蘇小小的手,掌心傳來傾世的溫度,蘇小小用力的迴握住他的手。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