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預料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麽,不過該走的流程還是要走一遍。
“好啊,你們要多少,兩袋夠不夠?”
聽見李際遇說的話,對方領頭的揮舞了一下手裏的棍子,哈哈的大笑了一聲。
“我們這麽多人呢,那點兒糧食哪裏夠。”
“那你們說個數,合適就給你們了,你看怎麽樣。”
李際遇到是不急,反正時間還早,離目的地也不遠了,索性陪這夥人玩一玩。
“好啊。”
那人說著揮了揮手,身坐在地上的人裏站出來了百十號人,手裏緊握著木棍。
見此情況,李際遇暗暗握緊了腰間的刀柄,郭梁也緊緊地盯著對方的動作,隨時準備采取行動。
“我們要的也不多,你們車上東西的一半,就一半,我們拿了立刻給你們讓路,怎麽樣?”
說著對方帶著人就要向李際遇他們走過來。
“朋友,人要有自知之明啊,別到時候弄得飯沒吃上,自己身家性命也搭進去了。”
李際遇腰刀出鞘,拿在手上舞了個刀花,看著對方說道。
持盾站在前麵的士兵也同時作出反應,以刀擊盾,發出喊聲,並向前跨進一步,以示震懾。
不過對方領頭那男子顯然不這樣認為,看起來並沒有退卻的意思。
“我也勸你一句,乖乖交出一半我們自然放你們過去,否則我們要的可就不止這一半了。”
對方依舊把李際遇他們當做普通商隊來看,並不把李際遇他們站在車前的那些人放在眼裏。
在他看來就算李際遇他們有武器但是畢竟人太少了,他們幾百號人衝鋒,李際遇他們根本擋不住。
當然也並非所有人都這樣認為,領頭的身後的一些人在看見李際遇他們擊打盾牌的震懾動作後,臉上明顯露出了猶豫的神情。
對方領頭那人看李際遇他們不為所動,也不再多說,直接帶著人就衝了上來。
“衝啊!”
在他的帶領下,百十號人喊著口號便像李際遇他們衝來,雖然隊伍散亂,毫無配合可言,但就氣勢來說還是不錯的。
但是實力這東西不是說你氣勢夠了就行了的,你聲音厚德再大,一切還是要靠真本事說話。
看到對方行動,李際遇隨他們也立即動手。
對於這種烏合之眾,不需要什麽謀略計劃,隻需要以絕對的武力擊破對方,並擒賊先擒王,拿下帶頭的那個人,對方則不攻自破。
在李際遇下達命令後,前方的士兵刀尖後收,刀背向下,以肩抵盾,直接對衝上來的對方進行反衝擊。
反衝擊一般是咋防禦戰鬥中對突入陣地之敵實施攻擊的戰鬥行動。
通常來講是在乘敵進攻受挫、傷亡較大、孤立突出、協同失調、後續不繼等有利時機,由合成預備隊或第二梯隊實施的目的在於消滅或擊退突入之敵,並為己方爭取生存空間的行為。
但是除了上述之外,反衝擊還經常被用於小規模騎兵對大規模步兵的衝鋒進行反衝,變通一下則可以以己方精銳反衝對方大鼓散兵。
雙方很快發生了第一次交鋒,對方領頭的氣勢如虹直接一棍砸在了李際遇他們士兵的盾牌上。
隻是除了巨大的響聲外,沒有產生絲毫影響。
到是他自己的虎口到是震得生疼。
戰士頂著盾牌,站成一線,全力向前衝,直至將對方衝在最前麵的那些人掀翻在地後才停了下來。
而眾多被掀翻的人裏麵自然包括對方領頭的那位。
不過士兵們並沒有停下,而是接著兩兩分成一組,盾牌側首,舉起手裏的的刀刃,以刀背砍向對方,對對方進行逐個擊破。
這是李際遇開始的時候交代的,非必要,以刀背對敵。
對於這些人,李際遇並不想造成太多無畏的傷亡。
對於這種實力差距過大的戰鬥,勝負往往在開始就已經決定了。
當將近一半的人品嚐了刀背的重擊,有的甚至已經被打出血,以及帶頭搞事情的那個也已經被抓住。
對方的戰鬥意誌開始潰散。
剛剛還在衝鋒的人群直接將手裏的棍子一丟就跪在了地上,開始求饒。
現在的情況其實和很多農民軍的失敗沒什麽區別。
隻能人群隨大流,有人在前衝我就跟著上,但是一旦領頭的被抓,或者遭受了一點傷亡。
潰散便是一瞬之間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麽,再官兵對農民軍的作戰中大多數時候都是以少勝多。
領頭那漢子還來不及製止什麽,李際遇的刀刃就已經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拚命是不可能拚命,這輩子都不可能。
那五大三粗的漢子很迅速地扔掉了手裏的武器轉身便跪到了下來。
動作的流暢程度讓李際遇一度懷疑這貨是不是經常這樣幹。
戰鬥很快就落下了帷幕。
結果和李際遇預想的差不多,不過唯一遺憾的是沒來及喊出那句:“誰誰誰已被生擒,投降不殺。”
不過至少結果是好就行。
事情解決之後,董老爺和董景昌從後麵騎馬趕了過來。
帶頭的那個已經被拿繩捆綁了起來。
董老爺掃視了一遍周圍的情況。
之後和李際遇交談了幾句便迴去了。
本著盡一切可能發現人的想法,李際遇簡單的和那個領頭的聊了兩句。
了解到他們這些人都是從陝西那邊一路逃難過來的。
中途還不斷的有人加入,人便多了起來。
人多了,力量便大了,於是便打起了沿途商隊的主意。
一般的商隊缺少護衛,為了避免麻煩大多都認了。
不過很不幸,他們這次遇到了李際遇他們。
教訓了他們一頓之後,李際遇他們便再次出發了。
這些人對李際遇他們並沒有什麽價值,領頭的那個也沒展現出什麽過人之處,沒必要再額外去浪費時間。
繼續往前,經過北邙山一側,李際遇放慢了速度。
古話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之言而埋葬在這裏的名人也確實不少。
其中包括漢景帝劉秀的原陵。
“據說原陵就在這附近。”沿途看了一陣後,李際遇望著原著說道。
“原陵?原陵是啥?”
郭梁的迴答李際遇完全不意外。
“就是劉秀墳,被王莽攆的那個。”李際遇解釋到。
郭梁應了一聲便不再多說什麽了。
對於老百姓而言並不關心這些,就算偶然聊起來,最多也隻是想知道那皇帝老兒墳裏埋了多少好東西。
看著空曠的四周,千百年來曾經的地麵建築早已消失不見,李際遇並不確定劉秀現在躺在哪個位置。
不過這並不影響李際遇自己借古憂今。
“你說我會不會也和王莽一樣,在未來也有個你在等著我呢?”
這是李際遇問劉秀的問題,也是問自己的問題。
在走到原陵附近後,這個念頭在李際遇心裏徘徊著。
“好啊,你們要多少,兩袋夠不夠?”
聽見李際遇說的話,對方領頭的揮舞了一下手裏的棍子,哈哈的大笑了一聲。
“我們這麽多人呢,那點兒糧食哪裏夠。”
“那你們說個數,合適就給你們了,你看怎麽樣。”
李際遇到是不急,反正時間還早,離目的地也不遠了,索性陪這夥人玩一玩。
“好啊。”
那人說著揮了揮手,身坐在地上的人裏站出來了百十號人,手裏緊握著木棍。
見此情況,李際遇暗暗握緊了腰間的刀柄,郭梁也緊緊地盯著對方的動作,隨時準備采取行動。
“我們要的也不多,你們車上東西的一半,就一半,我們拿了立刻給你們讓路,怎麽樣?”
說著對方帶著人就要向李際遇他們走過來。
“朋友,人要有自知之明啊,別到時候弄得飯沒吃上,自己身家性命也搭進去了。”
李際遇腰刀出鞘,拿在手上舞了個刀花,看著對方說道。
持盾站在前麵的士兵也同時作出反應,以刀擊盾,發出喊聲,並向前跨進一步,以示震懾。
不過對方領頭那男子顯然不這樣認為,看起來並沒有退卻的意思。
“我也勸你一句,乖乖交出一半我們自然放你們過去,否則我們要的可就不止這一半了。”
對方依舊把李際遇他們當做普通商隊來看,並不把李際遇他們站在車前的那些人放在眼裏。
在他看來就算李際遇他們有武器但是畢竟人太少了,他們幾百號人衝鋒,李際遇他們根本擋不住。
當然也並非所有人都這樣認為,領頭的身後的一些人在看見李際遇他們擊打盾牌的震懾動作後,臉上明顯露出了猶豫的神情。
對方領頭那人看李際遇他們不為所動,也不再多說,直接帶著人就衝了上來。
“衝啊!”
在他的帶領下,百十號人喊著口號便像李際遇他們衝來,雖然隊伍散亂,毫無配合可言,但就氣勢來說還是不錯的。
但是實力這東西不是說你氣勢夠了就行了的,你聲音厚德再大,一切還是要靠真本事說話。
看到對方行動,李際遇隨他們也立即動手。
對於這種烏合之眾,不需要什麽謀略計劃,隻需要以絕對的武力擊破對方,並擒賊先擒王,拿下帶頭的那個人,對方則不攻自破。
在李際遇下達命令後,前方的士兵刀尖後收,刀背向下,以肩抵盾,直接對衝上來的對方進行反衝擊。
反衝擊一般是咋防禦戰鬥中對突入陣地之敵實施攻擊的戰鬥行動。
通常來講是在乘敵進攻受挫、傷亡較大、孤立突出、協同失調、後續不繼等有利時機,由合成預備隊或第二梯隊實施的目的在於消滅或擊退突入之敵,並為己方爭取生存空間的行為。
但是除了上述之外,反衝擊還經常被用於小規模騎兵對大規模步兵的衝鋒進行反衝,變通一下則可以以己方精銳反衝對方大鼓散兵。
雙方很快發生了第一次交鋒,對方領頭的氣勢如虹直接一棍砸在了李際遇他們士兵的盾牌上。
隻是除了巨大的響聲外,沒有產生絲毫影響。
到是他自己的虎口到是震得生疼。
戰士頂著盾牌,站成一線,全力向前衝,直至將對方衝在最前麵的那些人掀翻在地後才停了下來。
而眾多被掀翻的人裏麵自然包括對方領頭的那位。
不過士兵們並沒有停下,而是接著兩兩分成一組,盾牌側首,舉起手裏的的刀刃,以刀背砍向對方,對對方進行逐個擊破。
這是李際遇開始的時候交代的,非必要,以刀背對敵。
對於這些人,李際遇並不想造成太多無畏的傷亡。
對於這種實力差距過大的戰鬥,勝負往往在開始就已經決定了。
當將近一半的人品嚐了刀背的重擊,有的甚至已經被打出血,以及帶頭搞事情的那個也已經被抓住。
對方的戰鬥意誌開始潰散。
剛剛還在衝鋒的人群直接將手裏的棍子一丟就跪在了地上,開始求饒。
現在的情況其實和很多農民軍的失敗沒什麽區別。
隻能人群隨大流,有人在前衝我就跟著上,但是一旦領頭的被抓,或者遭受了一點傷亡。
潰散便是一瞬之間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麽,再官兵對農民軍的作戰中大多數時候都是以少勝多。
領頭那漢子還來不及製止什麽,李際遇的刀刃就已經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拚命是不可能拚命,這輩子都不可能。
那五大三粗的漢子很迅速地扔掉了手裏的武器轉身便跪到了下來。
動作的流暢程度讓李際遇一度懷疑這貨是不是經常這樣幹。
戰鬥很快就落下了帷幕。
結果和李際遇預想的差不多,不過唯一遺憾的是沒來及喊出那句:“誰誰誰已被生擒,投降不殺。”
不過至少結果是好就行。
事情解決之後,董老爺和董景昌從後麵騎馬趕了過來。
帶頭的那個已經被拿繩捆綁了起來。
董老爺掃視了一遍周圍的情況。
之後和李際遇交談了幾句便迴去了。
本著盡一切可能發現人的想法,李際遇簡單的和那個領頭的聊了兩句。
了解到他們這些人都是從陝西那邊一路逃難過來的。
中途還不斷的有人加入,人便多了起來。
人多了,力量便大了,於是便打起了沿途商隊的主意。
一般的商隊缺少護衛,為了避免麻煩大多都認了。
不過很不幸,他們這次遇到了李際遇他們。
教訓了他們一頓之後,李際遇他們便再次出發了。
這些人對李際遇他們並沒有什麽價值,領頭的那個也沒展現出什麽過人之處,沒必要再額外去浪費時間。
繼續往前,經過北邙山一側,李際遇放慢了速度。
古話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之言而埋葬在這裏的名人也確實不少。
其中包括漢景帝劉秀的原陵。
“據說原陵就在這附近。”沿途看了一陣後,李際遇望著原著說道。
“原陵?原陵是啥?”
郭梁的迴答李際遇完全不意外。
“就是劉秀墳,被王莽攆的那個。”李際遇解釋到。
郭梁應了一聲便不再多說什麽了。
對於老百姓而言並不關心這些,就算偶然聊起來,最多也隻是想知道那皇帝老兒墳裏埋了多少好東西。
看著空曠的四周,千百年來曾經的地麵建築早已消失不見,李際遇並不確定劉秀現在躺在哪個位置。
不過這並不影響李際遇自己借古憂今。
“你說我會不會也和王莽一樣,在未來也有個你在等著我呢?”
這是李際遇問劉秀的問題,也是問自己的問題。
在走到原陵附近後,這個念頭在李際遇心裏徘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