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等到第二天早晨李際遇他們再次下來查看情況時,營地早已人去地空,隻有昨天燃燒的痕跡還清晰可見。
李際遇到是沒想到官軍會這麽快就撤退,還準備著防禦官兵之後的進攻呢。
之前官軍在下麵燒屍體的時候他們也注意到了,畢竟那麽大的味道很難讓人忽略,但是從官軍點著屍體後一直等到中午愣是沒再見官軍的身影,就是山下燒屍體的味道聞的讓人想吐。
等他們下來看,就是眼前空空如也的境況。
至此,第一次山寨自衛反擊戰算是告一段落。
因為官軍沒挖坑也沒堆樹枝之類的助燃物,直接就在屍體上點火就燒的,一堆屍體擠在一塊兒,溫度也不夠根本燒不幹淨,甚至還有不少壓在下麵的連燒都沒燒到,有些燒了一半,眼前淒慘的景像讓很多村民直接就吐了,李際遇也隱隱有些反胃,昨天晚上的場景和這個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
雖然一天前大家都還是敵人,但李際遇還是默默在心裏為他們祈禱了一會兒,然後便指揮眾人把這些屍體處理了。
戰爭本來就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遊戲,如果不是他們贏了那麽現在躺在這兒的就是李際遇他們了。
這次的戰鬥雖然大勝,但依舊讓李際遇意識到很多事情不能再等了。
一直以來李際遇都不敢去大力發展,有些人跟他提想讓其他的親戚也上山,李際遇一直都是說先緩緩,其實主要是害怕,害怕自己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到時候手裏麵這一小股力量也沒有了,李際遇前世畢竟就是一屌絲,依舊有自己的小民思想。
但現在李際遇知道,時機差不多已經成熟了,這次官兵的襲擊既是危機也同時帶來了機遇。
如果說以前有些人喊大當家是一部分人對他的恭維或是調侃,又或是基於李善長的麵子,那麽現在整個寨子則都是對李際遇的信任,沒人再把他當做以前的一個鄰家小子,而是實打實地拿他當一個“官”看,隻有百姓那你當“官”看的時候你的命令他們才會去服從,李際遇的權利在這場戰爭之後才算徹底建立起來。
再者現在已經崇禎十一年八月初了,如果記憶沒錯話,再過不久皇太極就會派多爾袞等人再次南下第四次入關,名將盧象升也在這次清軍入關中戰死,明朝滅亡的腳步會再次加速,很多大事都要發生了。
李際遇現在都不去想什麽,朱由檢自掛東南枝的事兒,那離現在的他還太遙遠,想要在這個過程中拯救什麽人也是難如登天,對他而言如何扛過接下來的幾年而且借機發展起來才是王道,當土匪隻是權宜之計,怎麽掌握一股屬於自己的力量才是主要的。
與其一直擔心聚集的人太多自己養不動,不如大力發展,就像前世的核彈一樣,維護很貴,但當你擁有的時候自然會有人去幫你養,握在手中的力量才是實打實的。
所以一迴來李際遇便開始召集眾人。
首先是人事安排。
李善長以前是村長,有一定的權威度,負責管理山寨的錢糧物資;陳金鬥雖然以前天天吊兒郎當的,但畢竟考過科舉是個讀書人,李際遇便安排他輔助處理事物,另外負責教寨子裏的人識字;史千斤沒什麽好說的,祖上都是泥瓦匠就暫時幹迴老本行負責寨子的建設。
然後其他又雜七雜八分了點人去管各個事物,一個基礎的草台班子算是搭起來了。
李際遇自己則親自負責對青壯的軍事化訓練,畢竟現在實際可用的青壯年也就一百來人,那些十八歲一下的孩子李際遇現在暫時還不打算將他們加入到正麵戰鬥中來。
人事安排妥當後是另一個重點,規矩。
自古以來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套好的規矩可以說好處頗多,劉邦入關的三條條例就幫他穩定了半壁江山。
這對李際遇現在的情況也適用,複雜條例的現在沒什麽用,執行複雜百姓也很難理解,所以世俗的規矩直接沿用,李際遇需要的隻有一條——服從命令,不按命令行事者罰禁閉斷食,視情節嚴重程度判定。
為了表示規矩麵前一視同仁,李際遇直接處罰了昨天防禦官兵進攻時無視命令擅自行動的陳金鬥。
之後便是對令人上山的安排,可以帶人但必須是對寨子能有一定貢獻的,最起碼上來一家要能貢獻一個青壯,如果能找來工匠則可以獎勵一斤糧食,這是李際遇最缺少的。
雜七雜八的安排了一堆,李際遇知道這次的安排差不多夠了,其他的要等到之後慢慢去細化了,不能一次就想吃個胖子,村民適應也要時間,一切都要時間啊。
但現在最缺的就是時間,畢竟不知道下一次危機會在什麽時候到來。
忙完這些就到了要實打實付出力氣的時候了——擴建。
現在的地方容下原有的四百多人就已經比較擁擠了,山上的房子基本是擠在一塊兒,路都沒多少,更不要說接下來李際遇打算讓村民們去召集更多的人上山和更久之後的建設了。
不論怎麽說又到了要大興土木的時候了。
這時候李際遇所選之地的優勢就很明顯了,他們現在所在的這座山和旁邊的山剛好形成合抱犄角之勢,獨留下一個五十米左右的口子,隻要在那裏建一個關隘便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兩個山就好像蠍子的兩個蠍子的螯足一樣環抱在一起。
山上的山泉口流量已經在慢慢減少,能不能熬到年底都不知道,所以深水井也要多挖一些,以備明年的大旱。
整個規劃好之後,第一個重要點便是對缺口的封堵,現在人手不夠李際遇也不可能搞個大工程直接沿著山脊圍一圈;其實現在圍一圈也沒什麽用,不僅僅費力,問題是根本沒人可以去守,當然或許再過一段時間這個困境就可以解決了,不過要先撐到那個時候再說。
一切安排妥當,李際遇就自顧自的忙自己的去了。
一直有一件是來到了很久都沒有辦,現在也到合適的時候了。
外麵眾人巡邏的巡邏,打樁的打樁,李際遇自己搞了一塊兒一人高的板子,然後拿著刀在那裏不停的刻著什麽。
兩天之後李際遇扛用布包好的牌子來到初具規模的關隘前麵,李際遇特意囑咐讓他們先單獨將城牆正門的部分先建起來。
城牆的高度大概五米,寬度大概三米,隻有一個大門,這基本已經是現在他們能做的極限了。
李際遇欣慰的看著眼前的成果,將背著的板子放下,有幾個幹活的看見李際遇拿著的東西倍感好奇,還招唿旁邊的人看。
隻見李際遇將蒙著的布一把扯下,上麵刻著三個已經被墨水浸潤過的三個大字——太平城。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可謂是人的最高理想追求,也是李際遇前世每一次聽到的時候都會感覺神清氣爽的一句話。
前世聽這句話的時候李際遇隻會去想,怎麽說的這麽好,我一輩子也說不出這麽好的話,更別提做了。
但當他迴到了曆史上的這個時候,和曆史裏的千千萬萬構成者站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經理他們經理的一切,那簡短冰冷的文字一個個變成自己的切身體會的時候,李際遇心裏有了一個渴望。
太平!
李際遇自己曾生活在中華民族最太平的時期,他或許沒曆史上的萬邦來朝,沒曆史上的卻匈奴七百裏,但那確實是個太平的時期,哪怕苦依舊可以活下去,依舊知道有明天,而不是和現在這樣今晚睡下或許就見不到明天的太陽了。
太平城,這是李際遇在這個世界許下的第一個心願。
“太,平...,城;太平城。”有幾個百姓認出來牌子上寫的什麽。
李際遇在之前有意無意讓陳金鬥教過這幾個字。
“對,是念太平城,這以後就是咱們寨子額不對是城的名字了,就叫太平城,來幾個人把這按上。”李際遇對他們說道。
幾個人聽了,搶著過來把牌子往剛建好的城門上掛。
“哎,你小心點,別弄壞了。”
很快,牌子便掛了上去,牌子不華麗沒有,字也寫的一般,但有幾個在一邊幹活的老人卻盯著牌子發愣。
“太平好啊,太平好!”
等到第二天早晨李際遇他們再次下來查看情況時,營地早已人去地空,隻有昨天燃燒的痕跡還清晰可見。
李際遇到是沒想到官軍會這麽快就撤退,還準備著防禦官兵之後的進攻呢。
之前官軍在下麵燒屍體的時候他們也注意到了,畢竟那麽大的味道很難讓人忽略,但是從官軍點著屍體後一直等到中午愣是沒再見官軍的身影,就是山下燒屍體的味道聞的讓人想吐。
等他們下來看,就是眼前空空如也的境況。
至此,第一次山寨自衛反擊戰算是告一段落。
因為官軍沒挖坑也沒堆樹枝之類的助燃物,直接就在屍體上點火就燒的,一堆屍體擠在一塊兒,溫度也不夠根本燒不幹淨,甚至還有不少壓在下麵的連燒都沒燒到,有些燒了一半,眼前淒慘的景像讓很多村民直接就吐了,李際遇也隱隱有些反胃,昨天晚上的場景和這個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
雖然一天前大家都還是敵人,但李際遇還是默默在心裏為他們祈禱了一會兒,然後便指揮眾人把這些屍體處理了。
戰爭本來就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遊戲,如果不是他們贏了那麽現在躺在這兒的就是李際遇他們了。
這次的戰鬥雖然大勝,但依舊讓李際遇意識到很多事情不能再等了。
一直以來李際遇都不敢去大力發展,有些人跟他提想讓其他的親戚也上山,李際遇一直都是說先緩緩,其實主要是害怕,害怕自己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到時候手裏麵這一小股力量也沒有了,李際遇前世畢竟就是一屌絲,依舊有自己的小民思想。
但現在李際遇知道,時機差不多已經成熟了,這次官兵的襲擊既是危機也同時帶來了機遇。
如果說以前有些人喊大當家是一部分人對他的恭維或是調侃,又或是基於李善長的麵子,那麽現在整個寨子則都是對李際遇的信任,沒人再把他當做以前的一個鄰家小子,而是實打實地拿他當一個“官”看,隻有百姓那你當“官”看的時候你的命令他們才會去服從,李際遇的權利在這場戰爭之後才算徹底建立起來。
再者現在已經崇禎十一年八月初了,如果記憶沒錯話,再過不久皇太極就會派多爾袞等人再次南下第四次入關,名將盧象升也在這次清軍入關中戰死,明朝滅亡的腳步會再次加速,很多大事都要發生了。
李際遇現在都不去想什麽,朱由檢自掛東南枝的事兒,那離現在的他還太遙遠,想要在這個過程中拯救什麽人也是難如登天,對他而言如何扛過接下來的幾年而且借機發展起來才是王道,當土匪隻是權宜之計,怎麽掌握一股屬於自己的力量才是主要的。
與其一直擔心聚集的人太多自己養不動,不如大力發展,就像前世的核彈一樣,維護很貴,但當你擁有的時候自然會有人去幫你養,握在手中的力量才是實打實的。
所以一迴來李際遇便開始召集眾人。
首先是人事安排。
李善長以前是村長,有一定的權威度,負責管理山寨的錢糧物資;陳金鬥雖然以前天天吊兒郎當的,但畢竟考過科舉是個讀書人,李際遇便安排他輔助處理事物,另外負責教寨子裏的人識字;史千斤沒什麽好說的,祖上都是泥瓦匠就暫時幹迴老本行負責寨子的建設。
然後其他又雜七雜八分了點人去管各個事物,一個基礎的草台班子算是搭起來了。
李際遇自己則親自負責對青壯的軍事化訓練,畢竟現在實際可用的青壯年也就一百來人,那些十八歲一下的孩子李際遇現在暫時還不打算將他們加入到正麵戰鬥中來。
人事安排妥當後是另一個重點,規矩。
自古以來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套好的規矩可以說好處頗多,劉邦入關的三條條例就幫他穩定了半壁江山。
這對李際遇現在的情況也適用,複雜條例的現在沒什麽用,執行複雜百姓也很難理解,所以世俗的規矩直接沿用,李際遇需要的隻有一條——服從命令,不按命令行事者罰禁閉斷食,視情節嚴重程度判定。
為了表示規矩麵前一視同仁,李際遇直接處罰了昨天防禦官兵進攻時無視命令擅自行動的陳金鬥。
之後便是對令人上山的安排,可以帶人但必須是對寨子能有一定貢獻的,最起碼上來一家要能貢獻一個青壯,如果能找來工匠則可以獎勵一斤糧食,這是李際遇最缺少的。
雜七雜八的安排了一堆,李際遇知道這次的安排差不多夠了,其他的要等到之後慢慢去細化了,不能一次就想吃個胖子,村民適應也要時間,一切都要時間啊。
但現在最缺的就是時間,畢竟不知道下一次危機會在什麽時候到來。
忙完這些就到了要實打實付出力氣的時候了——擴建。
現在的地方容下原有的四百多人就已經比較擁擠了,山上的房子基本是擠在一塊兒,路都沒多少,更不要說接下來李際遇打算讓村民們去召集更多的人上山和更久之後的建設了。
不論怎麽說又到了要大興土木的時候了。
這時候李際遇所選之地的優勢就很明顯了,他們現在所在的這座山和旁邊的山剛好形成合抱犄角之勢,獨留下一個五十米左右的口子,隻要在那裏建一個關隘便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兩個山就好像蠍子的兩個蠍子的螯足一樣環抱在一起。
山上的山泉口流量已經在慢慢減少,能不能熬到年底都不知道,所以深水井也要多挖一些,以備明年的大旱。
整個規劃好之後,第一個重要點便是對缺口的封堵,現在人手不夠李際遇也不可能搞個大工程直接沿著山脊圍一圈;其實現在圍一圈也沒什麽用,不僅僅費力,問題是根本沒人可以去守,當然或許再過一段時間這個困境就可以解決了,不過要先撐到那個時候再說。
一切安排妥當,李際遇就自顧自的忙自己的去了。
一直有一件是來到了很久都沒有辦,現在也到合適的時候了。
外麵眾人巡邏的巡邏,打樁的打樁,李際遇自己搞了一塊兒一人高的板子,然後拿著刀在那裏不停的刻著什麽。
兩天之後李際遇扛用布包好的牌子來到初具規模的關隘前麵,李際遇特意囑咐讓他們先單獨將城牆正門的部分先建起來。
城牆的高度大概五米,寬度大概三米,隻有一個大門,這基本已經是現在他們能做的極限了。
李際遇欣慰的看著眼前的成果,將背著的板子放下,有幾個幹活的看見李際遇拿著的東西倍感好奇,還招唿旁邊的人看。
隻見李際遇將蒙著的布一把扯下,上麵刻著三個已經被墨水浸潤過的三個大字——太平城。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可謂是人的最高理想追求,也是李際遇前世每一次聽到的時候都會感覺神清氣爽的一句話。
前世聽這句話的時候李際遇隻會去想,怎麽說的這麽好,我一輩子也說不出這麽好的話,更別提做了。
但當他迴到了曆史上的這個時候,和曆史裏的千千萬萬構成者站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經理他們經理的一切,那簡短冰冷的文字一個個變成自己的切身體會的時候,李際遇心裏有了一個渴望。
太平!
李際遇自己曾生活在中華民族最太平的時期,他或許沒曆史上的萬邦來朝,沒曆史上的卻匈奴七百裏,但那確實是個太平的時期,哪怕苦依舊可以活下去,依舊知道有明天,而不是和現在這樣今晚睡下或許就見不到明天的太陽了。
太平城,這是李際遇在這個世界許下的第一個心願。
“太,平...,城;太平城。”有幾個百姓認出來牌子上寫的什麽。
李際遇在之前有意無意讓陳金鬥教過這幾個字。
“對,是念太平城,這以後就是咱們寨子額不對是城的名字了,就叫太平城,來幾個人把這按上。”李際遇對他們說道。
幾個人聽了,搶著過來把牌子往剛建好的城門上掛。
“哎,你小心點,別弄壞了。”
很快,牌子便掛了上去,牌子不華麗沒有,字也寫的一般,但有幾個在一邊幹活的老人卻盯著牌子發愣。
“太平好啊,太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