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走在他們前列
小巷人家:八歲學霸,全民愛戴 作者:年代文六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按照他們以往吃飯的規矩,大人一桌,小人一桌。
林棟博坐在小孩那一桌,手裏拿著一瓶汽水,麵前還有一碗米飯,正中間是幾盤菜。
振東振北也來了,小桌幾乎都坐不下了。【不要著急,馬上就把他們趕出去】
林棟哲站著,一手端著碗,一手把雞蛋羹往嘴裏扒。
他最愛吃雞蛋羹。
大人說話,林棟博本來不想插嘴。
前幾天晚上,王勇和他妹妹王芳差點打起來,給林棟博的感觸很大。
為了爭房子,為了爭工作,兄妹兩個大打出手,要不是他攔著指定會出事。
“你這麽小的年紀懂啥?他們知青下鄉的時候,你還沒出生。”
真正的上山下鄉始於1955年,第一次提出這個概念是在1956年。
70年代末期結束,中間曆程20年。
“我也聽過一點兒,爸。”
林棟博往嘴裏麵塞著雞肉,就看到振東和振北兩個人拿著筷子在爭一盤紅燒肉。
黃玲看了筱婷一眼,示意她快點吃。振東振北從小養成了霸道的吃飯習慣,根本不顧別人。
林棟博沒發表意見,側著耳朵聽幾個大人在討論這件事。
宋瑩雖然痛恨王勇,但也表示理解。
“王芳這次帶著他愛人,可算把王勇給惹惱了。”
“王勇家總共兩間房子,父母住一間,他們夫妻倆帶著兒子住一間。兒子也漸漸大了。確實不夠住。”
黃玲也這麽認為。
“是啊,解決不了住房和就業的問題,其他的都是白搭。”
“不過好在周青已經在附小上了學。”
“國家對於知青孩子上學的問題,安排地很妥當。但就是就業和住房。”
黃玲想到宋瑩給自己解決了問題,否則自己家也是一地雞毛。
莊超英身為知識分子,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當年知青下鄉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現在知青返城,又給城市增加了就業壓力。”
“我從報紙上剛看了這個新聞,雲南昆明的知青為了迴城,3萬名知青躺在鐵軌上,給……施加壓力……”
“根據不完全統計,1962年到1979年,返城的知青高達1,490萬人。這麽多人湧入到城市,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同時接收仍然有困難。”
“難啊。”
林武鋒倒是為他們指出了一條明路。
“你看向陽和一鳴在外麵擺攤效果不也挺好?賺的錢,不比正式職工少。”
“所以說,就業不是啥難問題,問題是他們不願意幹。”
宋瑩一語道破了他們的心理。
“正式職工名譽好聽唄,地位又高。”
“你像我們紡織女工,說是國營企業,但一天8個小時,上了班就死命幹。中間隻有一個小時吃飯時間。”
“到了我們這個年紀,上一次晚班,就得歇幾天,還歇不過來。”
黃玲也深有感觸。
“是啊,上有老下有小,這麽幹,遲早身體得出問題。”
林武鋒夾了一塊肉,放到嘴裏,再伸筷子的時候,就看到振東和振北吃完了自己小桌上的肉,又想過來搶大人桌。
“莊振東,你夠了啊,我們桌上這一盆肉都被你吃光了,又去搶大人的。”
莊振東被白了一眼,被鵬飛搶白了一句。
到底是年紀稍微大點,訕訕地縮迴了筷子。
莊超英把自己碗裏的幾塊肉,端過去撥給了振東。
黃玲給宋瑩使了個眼色,悄悄對她說。
“看到了吧,超英從小就被他母親這樣誇。他少吃一口,家裏人就多吃一口。”
“你看直到現在,他也不胖。”
宋瑩一直覺得黃玲很吃虧。
“你才給她要40塊錢的生活費,你看看這三個小子,一個比一個能吃,根本就不夠。”
黃玲歎了一口氣。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宋瑩看地很明白。
莊振東和莊振北那麽大的胃口,有多少糧食也填不滿。
林棟博聽了一會兒,沒有作聲,在思考這問題。
不是領導者,也不是大人,眼界自然沒有大人那麽廣闊。
但眼下自己的擺攤生意如火如荼,就這商品還是供不應求。
基於這個問題考慮,林棟博有自己的想法。
“爸媽,黃阿姨,莊老師,你們剛才說的知青就業的問題,確實挺難的。”
“但是我想,如果要能把這些知青都集中起來,比如像媽和黃阿姨這樣業餘時間織織毛衣,或者做個手工。”
“這種商品在玄妙觀市場賣得可好了。尤其是衣服。”
下鄉的知青中,女知青占很大的比重。
她們幹這種活,體力輕巧,又不費勁兒,賺的錢比工廠裏要多的多。
其實,林棟博提出來的這個建議就是後來的發展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
國家在1982年才提出這個規劃。
林棟博的思想,已經走在了其他人的前列。
尤其是在莊超英和林武鋒的前列。
“對呀,棟博說的也是個辦法,你看我和玲姐在家織毛衣。又不需要出去,姐妹幾個在一塊聊著天,就能把錢賺了。”
“這比在工廠裏要好多了。”
……
第二天,張書記和秦廠長親自到了隔壁王勇家裏解決問題。
劉副廠長首先表明周青已經入學,展現出自己強大的領導能力。
旁邊一個女領導,說話官腔十足。
“劉副廠長,您這個事兒處理的好。既兼顧了政策,又體現了人情味。”
王勇家的條件擺在那兒,也讓劉副廠長和秦廠長很是頭疼。
隨行的張書記也一籌莫展。
“不僅僅是住房問題,現在,就連王芳的就業問題都難得很。”
“王勇已經頂替父母在棉紡廠工作,廠子裏已經解決了許多知青的就業問題。”
“王芳這個確實有些困難。”
王勇兩口子早就做好了要踢王芳出局的準備。
“你看看,廠長和副廠長書記都沒法解決你的就業。”
“那這住房問題更不用說了。”
就在這時,林武鋒來到他們院子。
“我倒是有個主意,不知道王芳同不同意。”
林武鋒是受林棟博的請求,過來管這閑事。
主要是,周青跟他差不多大年紀,王芳兩口子看著也很可憐。
林棟博坐在小孩那一桌,手裏拿著一瓶汽水,麵前還有一碗米飯,正中間是幾盤菜。
振東振北也來了,小桌幾乎都坐不下了。【不要著急,馬上就把他們趕出去】
林棟哲站著,一手端著碗,一手把雞蛋羹往嘴裏扒。
他最愛吃雞蛋羹。
大人說話,林棟博本來不想插嘴。
前幾天晚上,王勇和他妹妹王芳差點打起來,給林棟博的感觸很大。
為了爭房子,為了爭工作,兄妹兩個大打出手,要不是他攔著指定會出事。
“你這麽小的年紀懂啥?他們知青下鄉的時候,你還沒出生。”
真正的上山下鄉始於1955年,第一次提出這個概念是在1956年。
70年代末期結束,中間曆程20年。
“我也聽過一點兒,爸。”
林棟博往嘴裏麵塞著雞肉,就看到振東和振北兩個人拿著筷子在爭一盤紅燒肉。
黃玲看了筱婷一眼,示意她快點吃。振東振北從小養成了霸道的吃飯習慣,根本不顧別人。
林棟博沒發表意見,側著耳朵聽幾個大人在討論這件事。
宋瑩雖然痛恨王勇,但也表示理解。
“王芳這次帶著他愛人,可算把王勇給惹惱了。”
“王勇家總共兩間房子,父母住一間,他們夫妻倆帶著兒子住一間。兒子也漸漸大了。確實不夠住。”
黃玲也這麽認為。
“是啊,解決不了住房和就業的問題,其他的都是白搭。”
“不過好在周青已經在附小上了學。”
“國家對於知青孩子上學的問題,安排地很妥當。但就是就業和住房。”
黃玲想到宋瑩給自己解決了問題,否則自己家也是一地雞毛。
莊超英身為知識分子,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當年知青下鄉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現在知青返城,又給城市增加了就業壓力。”
“我從報紙上剛看了這個新聞,雲南昆明的知青為了迴城,3萬名知青躺在鐵軌上,給……施加壓力……”
“根據不完全統計,1962年到1979年,返城的知青高達1,490萬人。這麽多人湧入到城市,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同時接收仍然有困難。”
“難啊。”
林武鋒倒是為他們指出了一條明路。
“你看向陽和一鳴在外麵擺攤效果不也挺好?賺的錢,不比正式職工少。”
“所以說,就業不是啥難問題,問題是他們不願意幹。”
宋瑩一語道破了他們的心理。
“正式職工名譽好聽唄,地位又高。”
“你像我們紡織女工,說是國營企業,但一天8個小時,上了班就死命幹。中間隻有一個小時吃飯時間。”
“到了我們這個年紀,上一次晚班,就得歇幾天,還歇不過來。”
黃玲也深有感觸。
“是啊,上有老下有小,這麽幹,遲早身體得出問題。”
林武鋒夾了一塊肉,放到嘴裏,再伸筷子的時候,就看到振東和振北吃完了自己小桌上的肉,又想過來搶大人桌。
“莊振東,你夠了啊,我們桌上這一盆肉都被你吃光了,又去搶大人的。”
莊振東被白了一眼,被鵬飛搶白了一句。
到底是年紀稍微大點,訕訕地縮迴了筷子。
莊超英把自己碗裏的幾塊肉,端過去撥給了振東。
黃玲給宋瑩使了個眼色,悄悄對她說。
“看到了吧,超英從小就被他母親這樣誇。他少吃一口,家裏人就多吃一口。”
“你看直到現在,他也不胖。”
宋瑩一直覺得黃玲很吃虧。
“你才給她要40塊錢的生活費,你看看這三個小子,一個比一個能吃,根本就不夠。”
黃玲歎了一口氣。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宋瑩看地很明白。
莊振東和莊振北那麽大的胃口,有多少糧食也填不滿。
林棟博聽了一會兒,沒有作聲,在思考這問題。
不是領導者,也不是大人,眼界自然沒有大人那麽廣闊。
但眼下自己的擺攤生意如火如荼,就這商品還是供不應求。
基於這個問題考慮,林棟博有自己的想法。
“爸媽,黃阿姨,莊老師,你們剛才說的知青就業的問題,確實挺難的。”
“但是我想,如果要能把這些知青都集中起來,比如像媽和黃阿姨這樣業餘時間織織毛衣,或者做個手工。”
“這種商品在玄妙觀市場賣得可好了。尤其是衣服。”
下鄉的知青中,女知青占很大的比重。
她們幹這種活,體力輕巧,又不費勁兒,賺的錢比工廠裏要多的多。
其實,林棟博提出來的這個建議就是後來的發展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
國家在1982年才提出這個規劃。
林棟博的思想,已經走在了其他人的前列。
尤其是在莊超英和林武鋒的前列。
“對呀,棟博說的也是個辦法,你看我和玲姐在家織毛衣。又不需要出去,姐妹幾個在一塊聊著天,就能把錢賺了。”
“這比在工廠裏要好多了。”
……
第二天,張書記和秦廠長親自到了隔壁王勇家裏解決問題。
劉副廠長首先表明周青已經入學,展現出自己強大的領導能力。
旁邊一個女領導,說話官腔十足。
“劉副廠長,您這個事兒處理的好。既兼顧了政策,又體現了人情味。”
王勇家的條件擺在那兒,也讓劉副廠長和秦廠長很是頭疼。
隨行的張書記也一籌莫展。
“不僅僅是住房問題,現在,就連王芳的就業問題都難得很。”
“王勇已經頂替父母在棉紡廠工作,廠子裏已經解決了許多知青的就業問題。”
“王芳這個確實有些困難。”
王勇兩口子早就做好了要踢王芳出局的準備。
“你看看,廠長和副廠長書記都沒法解決你的就業。”
“那這住房問題更不用說了。”
就在這時,林武鋒來到他們院子。
“我倒是有個主意,不知道王芳同不同意。”
林武鋒是受林棟博的請求,過來管這閑事。
主要是,周青跟他差不多大年紀,王芳兩口子看著也很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