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國的西部邊境逐漸縮水的時候,萊茵威斯特伐利亞法蘭克尼亞等地區已經從帝國的中心變為了抵抗法蘭西入侵的最前線。


    這裏是帝國目前富裕的貿易區,也是帝國的工業雛形中心。


    由於大量的自由市和幾地小國,加上存活這麽久攢的資金,工廠工坊的加成,使得一個自由市的貿易價值很高,加上小國們自己或多或少的buff加成,使得萊茵蘭地區的貿易價值已經高達48塊錢,其中有一半都是從其他貿易節點中導過來的。


    這也就為帝國大諸侯的誕生提供了有效土壤。


    不同於南德意誌北奧地利視為後花園,在西德意誌沒有保護者,也沒有帝國大諸侯,隻有一堆空有政治權力而沒經濟能力的小國。


    而隨著布倫維克和法蘭克尼亞的崛起,他們對政治權力的野心日益明顯。於是在之前的威斯特伐利亞混亂中,他兩向科隆,普爾法茨,美因茨,特裏爾這四個帝國原始選帝侯發起挑戰,成功奪取了兩個選帝侯位置,5塊領土,一躍成為萊茵蘭霸主。


    這場戰爭在萊茵蘭牽扯甚遠,卻流傳度很低,仿佛是虛空中多了兩個大諸侯一樣。


    沒辦法,西德意誌的小國太多了,沒有人可以了解所有的國家崛起過程,大家基本都是隻關注曆史強權國家罷了。像勃蘭登堡一類的。


    威斯特伐利亞戰爭,大概發生於第二次奧斯曼入侵的時候,那時奧斯曼瞅準了列強對自己的綏靖,遂發動入侵。那時的奧地利也隻有幾個選帝侯動物朋友,被蘇丹撞兩下就寄的時刻,趁其虛弱,布倫維克等國家發動入侵。


    這不僅僅是出於國家霸權的考量,還是對選帝侯聯盟的腐敗的痛恨。


    在曾經,奧地利為了拉攏選帝侯保證皇位而承諾了其特權,簽下了“大特權書”。


    1.選帝侯國家將是公國政體,但保留升格王國政體的決議。


    2.皇帝不就選帝侯的擴張做出限製,但選帝侯也不得因為奧地利的擴張而拒絕選帝。


    3.奧地利每一段時間需要使用帝國的恩惠幫助選帝侯發展,選帝侯也需要在一定時刻幫助奧地利皇帝。


    以上這三條是奧地利一開局為保證帝國穩定和皇位保證付出的代價,這樣的好處就是奧地利基本不用擔心皇位的掉落和帝國事變的負麵事件,而選帝侯們也沒有了皇帝的“索求非法領土”的限製,放開了擴張,表麵上對帝國穩定付出了努力。


    那麽代價是什麽呢?


    假如選帝侯們和奧地利大公一樣,僅進行有限的擴張,那麽沒人會說他們。關鍵的是選帝侯們還私底下聯合在了一起搞了一個選帝侯聯盟,特別是西德意誌的四個國家,美因茨,科隆,普法爾茨和特裏爾,因為離得太近,瓜分勢力範圍。(皇帝在聯統波米後將選帝侯位置轉讓出去,私設皇帝無法當選帝侯。)


    而且沒有皇帝限製,他們大搞兼並,加上一起報團,猖狂到以至於別的小國互相打架,他們都要雙方強行停戰,然後自己們分了小國們。


    為了保證事先瓜分好的土地。


    對自由市,他們就剝削發展度,掠奪,然後要300點和35分錢。對其他國家,他們還要吃了他們。


    所以出於共同的仇恨和對霸權的反感,法蘭克福自由市帶著安斯巴赫,紐倫堡等一些小國自由市外交統合為法蘭克尼亞,加上布倫維克明斯特的幫助,還有亞琛,克萊沃等小國與其爆發了戰爭。


    這場戰爭的結果也就是大家所看到的那樣,科隆保住了選帝侯的位置,但失去了除科隆以外的所有領土;美因茨選帝侯被布倫維克攛掇,並隻剩主教區一塊地;普法爾茨則是徹底失去了萊茵的所有領土,被打到成為巴伐利亞地區去了;特裏爾卻被皇帝做保了下來,但也隻有特裏爾與於希利兩塊地。


    而布倫維克則是大贏家,不僅奪取了科隆的兩塊20發展度的好地,還變身了漢諾威大選帝侯。法蘭克尼亞雖然沒有選帝侯位置,但皇帝也同樣承諾了特權,許諾了自由市的利益將一直被賦予。


    這就是威斯特伐利亞戰爭。


    (ps:這一章為補充背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網遊:穿越歐陸當主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奧爾加大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奧爾加大佐並收藏網遊:穿越歐陸當主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