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學先生提的種種思想,屈原都能在先生的詢問中對答如流,而且見解非凡,除此之外還指出了先生提出思想學術的問題點。
不愧當這個文學侍郎,可以擔任助教級別的了。
隻可惜屈原出來還是很虛心求教,待人畢恭恭敬,更是願意虛心聽著講學先生們的道理。
但其實愼到早就和這些先生講過了,屈原作為提選的文學侍郎,要把他當講學先生培養,在強化他的學術思想。現在和太子一同聽課也知道為了讓他適應,在他知曉講學先生講學的方法,不出兩年定要跟隨他一起講學。
進入講室的愼到緩緩落座,旁人順勢擺放好筆墨,案上放了一些書籍。而學子們坐在下麵,桌子上也備著筆墨空白竹簡。一雙雙期待的眼睛等候著愼到的發言。
愼子撚了撚胡須,抑揚頓挫的講解著自己所著書籍。
“循自然,順民情”講學第一句直接開門見山,避免學子疑惑。
不等眾人對這六個字展開討論,他就繼續講解細節,愼到講解道“天道因則大,化則細。因也者,因人之情也。這句誰能來解釋解釋”
見講室安靜,眾人不語,他又繼續將這句話給各學子解釋出來:“天道因為遵循自然規律的緣故,就非常廣大,如果人為的加以改變,就會縮小。什麽是因循?因循就是要遵循自然運轉的規律,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這也是最符合人性的,也必定符合民情。”
“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可得而用矣。”
愼到繼續提問,眼睛環視坐下學子。
隨後屈原開口解釋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都樂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外力強製幹涉他們,讓他們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且被迫為他人服務,那麽這個社會注定不能物盡其才、人盡其用。”
愼到感到滿意,點頭以示讚許:“不錯,先賢正是認識到這個規律,他們才會在使用人才的時候加以區分,給個體以充分的尊重,而不是讓他人強製性地接受自己的安排。
愼到補充了屈原的解釋繼續往後講:“是故先王見不受祿者不臣,祿不厚者,不與入難。人不得其所以自為也,則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則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謂因。”
說完後愼到故作停頓等著有人主動解答。
陳相悠悠開口:“如果人人都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工作,不要求他們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那麽天下的人也就都能物盡其才,人盡其用了,這也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也必定是符合民情民意的一種最好安排。”
愼到很滿意,拈了一把胡須,點頭嗬嗬笑著,對陳相說道:“很好,看來你已經理解了”
屈原隨後升華了愼到的思想,也開口解釋到:“所以用人應該遵循規律。人能夠“自為”,而非“用之為我”,其實是一種非常人性化的安排。在這種安排下,人的才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他做事情時不是為他人,而是為自己,因為這個事情他自己本來就非常喜歡。如果人人都能夠這樣,那麽還會問什麽發愁呢,還會擔心有人在其位不謀其事嗎”
在各自的爭辯中,時間過的真是快。
而屈原如此表現更是激發了熊槐好奇心,他還是見識到了屈原的博學強識。
愼到很快的講解完了第一篇章,留眾學子繼續討論,而自己離開了講室。
隨後有管事的過來,示意大家安靜片刻聽他說。
等眾人安靜下來之後。管事高聲說道:“諸位稍安勿躁,各自先休息一炷香時間,先生很快迴來,請等會,稍候的內容更是愼子的經典言論”
講室還是一片熱鬧人聲鼎沸,不知不覺過的快有一刻時辰了,這時愼到抱著幾卷書進來了。
在眾人的期待中原本吵鬧的講室突然間變得安靜了。
愼到清了清喉嚨開口道:“諸位久等了,我們繼續”
愼到呡了一口茶水,拈須看著手中的竹簡,錯落有致的話語傾瀉而出:“民雜處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此民之情也。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
念完之後愼到想先聽聽學子的想法,故而不去直接解釋句中含義。
愼到環視一圈:“這句誰能來解釋一下?”
屈原舉牌子,得到愼到許可後,屈原開始為大家講解含義,他先是解釋了最基本的意義:“民眾混雜居處在一起,各人做各人的事情,每個人的專長各不相同,這是民眾的實際情況。人君高高在上,對下麵各有專長的人材都能兼容並蓄。”
得到愼到的肯定後屈原不再緊張,緩和了麵上表情。
愼到繼續講解後續內容:“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為資。盡包而畜之。無能去取焉。是故不設一方以求於人。”
不等眾人開口,愼到話音剛落陳相舉牌迴答:“雖然民眾的專長各不相同,但都能為君主所利用。所以,通達的君主把民眾的各種專長作為自己治理國家的資助,盡力包容他們,精心培養他們,對他們不隨便加以取舍。”
“好,好——”愼到滿意的點頭。
屈原想的更全更遠,而且屈原提前讀過愼到所著《民雜》,所以此番屈原解釋的很符合愼到的要求,說出來先生的話。
屈原舉牌,愼到耐心的聽他做答,腦袋微斜,一臉滿意的看著屈原,等著他的作答。
屈原也不負期望,說道:“所以,通達的君主把民眾的各種專長作為自己治理國家的資助,盡力包容他們,精心培養他們,對他們不隨便加以取舍。因此,君主不在一個方麵尋求人材,所以君主的要求沒有得不到滿足的。君主對臣下不故意挑剔,所以各種人材就充足。君主不挑剔臣下,臣下就比較容易做事。臣下容易做事,國家的各種人材就沒有不被包容的。君主能包容各種各樣的人材,處在下麵的人就自然增多。處在下麵的人越多,君主的威望就越高。”
(此處《民雜》篇就不再細說)
(慎子一書,司馬遷麽史記·孟子苟卿列傳中介紹說有“十二論”。徐廣注釋道:“今慎子,劉向所定,有四十一篇。”班固漢書藝文誌著錄為四十二篇,宋代的崇文總目記為三十七篇。現存《慎子》隻有七篇,即《威德》、《因循》、《民雜》、《德立》、《君人》、《知忠》、《君臣》。由此可見,《慎子》的失傳情況相當嚴重。)
不愧當這個文學侍郎,可以擔任助教級別的了。
隻可惜屈原出來還是很虛心求教,待人畢恭恭敬,更是願意虛心聽著講學先生們的道理。
但其實愼到早就和這些先生講過了,屈原作為提選的文學侍郎,要把他當講學先生培養,在強化他的學術思想。現在和太子一同聽課也知道為了讓他適應,在他知曉講學先生講學的方法,不出兩年定要跟隨他一起講學。
進入講室的愼到緩緩落座,旁人順勢擺放好筆墨,案上放了一些書籍。而學子們坐在下麵,桌子上也備著筆墨空白竹簡。一雙雙期待的眼睛等候著愼到的發言。
愼子撚了撚胡須,抑揚頓挫的講解著自己所著書籍。
“循自然,順民情”講學第一句直接開門見山,避免學子疑惑。
不等眾人對這六個字展開討論,他就繼續講解細節,愼到講解道“天道因則大,化則細。因也者,因人之情也。這句誰能來解釋解釋”
見講室安靜,眾人不語,他又繼續將這句話給各學子解釋出來:“天道因為遵循自然規律的緣故,就非常廣大,如果人為的加以改變,就會縮小。什麽是因循?因循就是要遵循自然運轉的規律,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這也是最符合人性的,也必定符合民情。”
“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可得而用矣。”
愼到繼續提問,眼睛環視坐下學子。
隨後屈原開口解釋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都樂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外力強製幹涉他們,讓他們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且被迫為他人服務,那麽這個社會注定不能物盡其才、人盡其用。”
愼到感到滿意,點頭以示讚許:“不錯,先賢正是認識到這個規律,他們才會在使用人才的時候加以區分,給個體以充分的尊重,而不是讓他人強製性地接受自己的安排。
愼到補充了屈原的解釋繼續往後講:“是故先王見不受祿者不臣,祿不厚者,不與入難。人不得其所以自為也,則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則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謂因。”
說完後愼到故作停頓等著有人主動解答。
陳相悠悠開口:“如果人人都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工作,不要求他們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那麽天下的人也就都能物盡其才,人盡其用了,這也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也必定是符合民情民意的一種最好安排。”
愼到很滿意,拈了一把胡須,點頭嗬嗬笑著,對陳相說道:“很好,看來你已經理解了”
屈原隨後升華了愼到的思想,也開口解釋到:“所以用人應該遵循規律。人能夠“自為”,而非“用之為我”,其實是一種非常人性化的安排。在這種安排下,人的才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他做事情時不是為他人,而是為自己,因為這個事情他自己本來就非常喜歡。如果人人都能夠這樣,那麽還會問什麽發愁呢,還會擔心有人在其位不謀其事嗎”
在各自的爭辯中,時間過的真是快。
而屈原如此表現更是激發了熊槐好奇心,他還是見識到了屈原的博學強識。
愼到很快的講解完了第一篇章,留眾學子繼續討論,而自己離開了講室。
隨後有管事的過來,示意大家安靜片刻聽他說。
等眾人安靜下來之後。管事高聲說道:“諸位稍安勿躁,各自先休息一炷香時間,先生很快迴來,請等會,稍候的內容更是愼子的經典言論”
講室還是一片熱鬧人聲鼎沸,不知不覺過的快有一刻時辰了,這時愼到抱著幾卷書進來了。
在眾人的期待中原本吵鬧的講室突然間變得安靜了。
愼到清了清喉嚨開口道:“諸位久等了,我們繼續”
愼到呡了一口茶水,拈須看著手中的竹簡,錯落有致的話語傾瀉而出:“民雜處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此民之情也。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
念完之後愼到想先聽聽學子的想法,故而不去直接解釋句中含義。
愼到環視一圈:“這句誰能來解釋一下?”
屈原舉牌子,得到愼到許可後,屈原開始為大家講解含義,他先是解釋了最基本的意義:“民眾混雜居處在一起,各人做各人的事情,每個人的專長各不相同,這是民眾的實際情況。人君高高在上,對下麵各有專長的人材都能兼容並蓄。”
得到愼到的肯定後屈原不再緊張,緩和了麵上表情。
愼到繼續講解後續內容:“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為資。盡包而畜之。無能去取焉。是故不設一方以求於人。”
不等眾人開口,愼到話音剛落陳相舉牌迴答:“雖然民眾的專長各不相同,但都能為君主所利用。所以,通達的君主把民眾的各種專長作為自己治理國家的資助,盡力包容他們,精心培養他們,對他們不隨便加以取舍。”
“好,好——”愼到滿意的點頭。
屈原想的更全更遠,而且屈原提前讀過愼到所著《民雜》,所以此番屈原解釋的很符合愼到的要求,說出來先生的話。
屈原舉牌,愼到耐心的聽他做答,腦袋微斜,一臉滿意的看著屈原,等著他的作答。
屈原也不負期望,說道:“所以,通達的君主把民眾的各種專長作為自己治理國家的資助,盡力包容他們,精心培養他們,對他們不隨便加以取舍。因此,君主不在一個方麵尋求人材,所以君主的要求沒有得不到滿足的。君主對臣下不故意挑剔,所以各種人材就充足。君主不挑剔臣下,臣下就比較容易做事。臣下容易做事,國家的各種人材就沒有不被包容的。君主能包容各種各樣的人材,處在下麵的人就自然增多。處在下麵的人越多,君主的威望就越高。”
(此處《民雜》篇就不再細說)
(慎子一書,司馬遷麽史記·孟子苟卿列傳中介紹說有“十二論”。徐廣注釋道:“今慎子,劉向所定,有四十一篇。”班固漢書藝文誌著錄為四十二篇,宋代的崇文總目記為三十七篇。現存《慎子》隻有七篇,即《威德》、《因循》、《民雜》、《德立》、《君人》、《知忠》、《君臣》。由此可見,《慎子》的失傳情況相當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