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灑在鋪設中的鐵路上,鐵軌在晨光中泛著微微的光澤,仿佛一條連接未來的金線。從應天府到鬆江府的鐵路正在緊張而有序地建設中,這是一條跨越時代的生命線,也是大夏工業化邁出的第一步。


    沿途的鐵路工地一片繁忙,數千名工人揮汗如雨。


    他們有的揮動鐵錘敲擊鋼軌,將道釘牢牢釘入枕木;有的推著裝滿石料的木車,在軌道間往來穿梭;還有的用專門的工具測量軌距,確保每一段軌道的精準鋪設。


    這群工人中,有不少是漕幫與鹽幫的舊人。


    他們曾經操舟於水麵,或者肩挑背扛運送鹽袋,如今卻在鐵軌旁揮舞著工具,煥發出新的生機。


    “哎,老陳,別敲那麽緊,道釘鬆點,工頭剛才說了,要留點彈性!”一個年輕人滿頭大汗地指揮著身旁的工友。


    “明白了!”老陳抬起頭,臉上露出憨厚的笑容,放下手中的大錘,又仔細調整了一下角度,穩穩地將道釘敲入。


    工人們的臉上雖掛滿汗水,卻透著前所未有的幹勁。


    這是他們從未經曆過的工作模式:固定的作息、明確的分工、按時發放的工錢,還有工地上時常傳來的鼓勵與表揚。


    “這比咱以前扛鹽輕鬆多了吧!”一個年長的工人擦了擦額頭的汗,哈哈大笑,“以前還要看老天爺的臉色,現在隻要聽工頭的吩咐,幹多少活,拿多少錢,日子踏實啊!”


    “是啊,幹完這條鐵路,聽說還能派咱們去別的地方鋪新路,咱這輩子也算有個指望了!”年輕人一邊幹活一邊憧憬著未來。


    鹽幫與漕幫的工人們,本是大夏最早感受到鐵路衝擊的一批人。


    起初,他們對這條新興的運輸方式充滿了敵意,認為朝廷的改革無異於奪走他們賴以生存的生計。


    聚集的碼頭上,時常有人低聲抱怨:“這鐵路修成了,我們這些兄弟還靠什麽吃飯?”


    當他們領到第一個月的工錢時,一切都變了。


    那是一個明媚的午後,鹽幫和漕幫的工人們被集中在應天府附近的一處工地。


    工頭站在高台上,逐一宣讀著領薪的名單。


    每當一個名字被念到,便有一個工人興衝衝地跑上前,接過厚實的布袋。


    布袋裏,是整整十枚嶄新的銀元。


    這些銀元的正麵,是大夏皇帝劉鷺的側麵肖像,背麵則刻著精美的年號和祥雲圖案,光澤明亮,質感十足。


    陽光照在銀元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昭示著一個新的時代。


    “真是稀罕東西啊!”一個鹽幫的老工人小心翼翼地摸著手中的銀元,眼中滿是不可思議。


    他咧嘴一笑,露出一口泛黃的牙齒,“這東西,可比俺以前那些零散的銅板值錢多了!”


    “你可別小看這些銀元,”旁邊的工友湊過來,壓低聲音說道,“這是皇上發下來的錢,咱們拿著它,走到哪兒都能用。聽說,這可是洋人都羨慕的玩意兒!”


    老工人捏著銀元,沉甸甸的分量讓他心裏充滿了踏實感。


    他抬起頭,看向不遠處鐵路上緩緩行駛的蒸汽機車,眼中多了幾分敬畏和期待:“咱這鐵路,還真是條好路!”


    那台在鐵路上轟鳴前行的蒸汽機車,是大夏工匠們的心血結晶。


    劉鷺從現代帶迴來的蒸汽機設計圖,被皇家工坊和匠人們反複研究和改良,終於製造出了這台屬於大夏自己的蒸汽機車。


    外形笨拙,但它強勁的動力和穩定的運行,讓所有見過它的人都為之驚歎。


    “你們瞧瞧,這車一次能拉幾十車的貨,比咱過去用騾子驢車拉貨強百倍不止!”工頭指著機車對一群工人喊道,聲音裏滿是驕傲。


    工人們圍在機車旁,聽著那轟隆隆的聲音,眼裏寫滿了好奇與向往。


    “這要是學會了開火車,咱豈不是成了稀罕人?”一個年輕人摸著鐵軌,憧憬地說道。


    “誰能想到,咱們這些靠水吃飯的苦力,現在也能有這麽光鮮的活計呢!”另一個人感慨地說。


    這批工錢不僅僅改變了鹽幫和漕幫工人的生活,也讓劉鷺的威望在民間進一步提升。


    過去的鹽幫和漕幫,雖然手中不乏銅錢,但大多是零散的、無法保證購買力的碎銀或銅板。


    而這些印著皇帝肖像的銀元,不僅質地精良,還統一了重量和價值。


    他們很快發現,手中的銀元幾乎在所有市集和商鋪都能使用,甚至比傳統的銀錠更受歡迎。


    “這東西,用起來真是順手!”一個工人拿著銀元,在街邊買了一壺酒和兩包點心,興奮地說道,“不光值錢,看著還中氣十足!別人一瞧,就知道是朝廷發的好東西。”


    劉鷺的頭像,漸漸成為了這片土地上權威和信任的象征。


    不隻是工人,連商賈和百姓也對銀元讚不絕口:


    “以前我們做生意,還得稱來稱去,怕人糊弄。現在可好,拿著銀元,誰也不敢賴賬!”


    “可不是嘛!而且銀元帶著皇上的印記,花出去讓人心裏也踏實!”


    領了工錢之後,鹽幫和漕幫的工人們徹底打消了抵觸情緒。


    他們逐漸發現,鐵路建設不僅為他們提供了穩定的收入,還讓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老李啊,你家閨女不是說想去鎮上的書塾讀書嗎?這次發了錢,可得趕緊給她報個名!”一個工友笑著打趣。


    “那是當然!以前咱可沒這條件,現在有了皇上賞的銀元,咱也算過上了城裏人的日子了!”老李興奮地說道。


    鐵路工地上,那些曾經滿腹抱怨的聲音,早已被歡聲笑語所取代。


    工人們幹勁十足,甚至主動提出加班加點,隻為早日完成這條承載著大夏未來的鐵路。


    這條鐵路,不僅是工業化的開端,更是一場社會變革的象征。


    而這些印著劉鷺頭像的銀元,正是他新政威望的最好注腳。


    這不僅僅是一場經濟改革,更是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


    這個時代的到來,並非隻有希望與繁榮,硝煙的氣息也逐漸在大夏和世界的空氣中彌漫。


    西洋諸國正在加速工業化,蒸汽機、鋼鐵廠、鐵路網正在改變他們的國力基礎。


    槍炮的威力已從冷兵器時代的衝鋒演變為炮火覆蓋的戰場。


    大夏這片古老的土地,雖然依然保留著華夏的風骨,但劉鷺知道,現代化的戰爭不會給他多少喘息的時間。


    戰爭的倒計時已經開始。


    劉鷺沒有像許多其他穿越者那樣,對商業資本家寄予厚望。


    在他看來,商業資本家或許能推動一時的經濟繁榮,但其逐利的本性決定了他們無法成為穩定社會的根基。


    大夏需要的是新的階級,一個可以承擔起工業化大任、推動社會前行的力量。


    鐵路的建設、工廠的興起,將會讓一批來自鄉野的農民和破產的手工業者,逐漸轉化為產業工人。


    他們能夠在蒸汽機的轟鳴聲中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歸屬感,也獲得了比傳統農業更高的收入和社會地位。


    劉鷺看重這些工人。


    他們是工業化的根本,是現代國家的肌肉。


    更讓劉鷺看重的,是那些能夠設計和改進機械、規劃鐵路和工業體係的工程師。


    劉鷺對這些人給予了極高的待遇和榮譽:


    “他們是大夏的手足,是這個國家的骨骼。若要振興大夏,便要培養出足夠多的工匠和工程師。”


    這些舉措的成效不會立刻顯現,但他依然堅定地推行,因為他看得更遠。


    “未算勝,先算敗。”他低聲念道,這是《孫子兵法》中的至理。


    如果未來的大夏無法避開與西洋列強的衝突,那麽至少,這些工人和工程師將成為戰爭中最可靠的後盾。他們可以製造槍炮,可以修築工事,可以建造艦船,可以支撐起整個工業戰爭的機器。


    就算他自己失敗了,這些工業的種子、技術的傳承,也能讓大夏在未來的某個節點有重新崛起的機會。


    “戰爭的陰影終會到來,但在此之前,朕要讓大夏的種子生根、發芽,成為未來的森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雙穿,我的美女,我的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思項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思項羽並收藏雙穿,我的美女,我的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