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南洋的封賞和德川高麗化
雙穿,我的美女,我的帝國 作者:思項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天的清晨,陽光從禦書房的大窗灑入,照亮了一桌堆積如山的奏折。
劉鷺坐在案幾前,麵容冷峻,目光掃過一份份奏折,隨手提筆批閱。
南洋的戰事雖然告一段落,但後續的事務卻比戰爭本身更加複雜。
他清楚,這些後續工作將決定大夏對南洋的掌控程度,甚至是未來幾十年的南洋格局。
“陛下,這是三宣六慰土地分封的初步方案。”戶部尚書錢若冰將一份卷軸呈上,語氣中帶著幾分忐忑。
劉鷺展開卷軸,目光落在詳細的地圖和人名單上。
三宣六慰地區,曾經是大夏最南端的屏障,如今重新迴歸,正是他兌現承諾的機會。
他冷靜地說道:“三宣六慰的土地,分賜給南洋戰事中的有功之人。沐家世代鎮守安南,他們子弟應得一份。至於那些奮勇殺敵的將士,以及助力運輸的商人,都要有賞。功不可沒,賞不可濫。”
錢若冰微微點頭,又問道:“陛下,那些藩屬國和朝貢國是否會有異議?”
劉鷺眼中閃過一絲鋒芒:“他們願不願意,那是他們的事。三宣六慰是大夏的土地,不是他們的禁臠。若有人敢妄言阻撓,讓他們試試,看他們能不能抗得過我們的軍艦。”
錢若冰心中一凜,不敢多言。
他知道,劉鷺對朝貢體係的態度一向強硬,既願意庇護這些藩屬國,也絕不會容忍他們挑戰大夏的主權。
批閱完分封的奏折,劉鷺轉而拿起兵部的建議書。
南洋的戰事證明了海軍的重要性,而舊港宣慰司皇家海軍在此次戰役中的表現尤為出色。
這支艦隊是唯一可以勝任三宣六慰海軍核心的力量。
他在文件上批注道:
“以舊港宣慰司皇家海軍為核心,成立三宣六慰海軍。即日起,擴充艦隊,調撥戰艦和火炮,組建三支常備艦隊,分別駐紮於三宣六慰的要塞。命名為‘南疆三司海軍’。”
他停頓片刻,又加了一句:
“舊港宣慰使陸文峰,任三宣六慰海軍總督,負責海軍的組建和訓練,賞銀十萬兩,戰艦十艘。”
朝會時,大臣們圍繞南洋事務爭論不休。
士林清流派的程景文率先發難:“陛下,三宣六慰雖是大夏領土,但分封有功之士是否會加劇地方割據?若再設海軍總督,是否會形成新一輪的軍權膨脹?”
劉鷺目光冰冷:“三宣六慰是大夏的南疆屏障,沒有強大的海軍,如何守住?至於割據,朕自有分寸。陸文峰是舊港宣慰司的功臣,也是朕親自提拔的人,他隻會忠於朕。”
程景文還想再說,被林德昌冷笑打斷:“程大人說得輕巧,當初南洋戰事時,大人為何不親赴前線,指揮大軍討伐西洋人?如今功臣立下赫赫戰功,難道不該賞?還是說,大人覺得這功勞該記在你的頭上?”
朝堂頓時陷入沉寂,程景文氣得臉色漲紅,卻無言以對。
劉鷺輕歎一聲,揮手示意停止爭執:“諸卿,朝廷重建三宣六慰不是為了爭吵,而是為了安穩南疆、鎮守海防。今日起,誰再妄議此事,斬立決!”
此言一出,整個朝堂再無一人敢多言。
退朝後,劉鷺迴到禦書房,靠在椅背上,長出了一口氣。
他心裏清楚,這些大臣們的爭論,表麵上是關心國事,實則多半在意自己的利益。
三宣六慰的土地分封,意味著新的利益分配。
那些朝貢國和藩屬國的態度、軍權的集中與分散、地方的控製與割據,都是他必須小心權衡的難題。
他握緊了手中的批折,目光堅定。
“不能讓這片土地再陷入混亂。三宣六慰是南疆的門戶,鐵路和海軍將成為帝國的新脊梁。”
他的思緒迴到了現代的那些鐵路建設者、船廠工人,他們的辛勤汗水支撐起一代又一代國家的繁榮。
“現代的鋼鐵是基礎,而大夏的這些勳貴與士紳,將是支撐改革的根基。朕要用他們的資源,成就一個全新的時代。”
江戶城,本丸會議廳
德川將軍德川家綱端坐在中央,身後屏風描繪的鬆竹梅與櫻花將他襯托得威嚴莊重。
廳堂內,數十位大名與重臣分列兩側,氣氛肅穆。
這股肅穆隨著將軍宣讀一份來自南洋的戰報而漸漸轉變。
“南洋戰爭雖死傷無數,但吾幕府麾下之武士,以血換得數十萬畝肥沃之地,約可計百萬石。”將軍低沉的聲音在廳中迴響。
一瞬間,大名與重臣們交頭接耳,廳內像被投下一顆巨石的湖麵,泛起層層漣漪。
戰爭初期,幕府為支持南洋遠征,征調了全國大量資源。
米糧、軍備、船隻、金銀財物如洪水般湧向南洋戰場。
國內的農民疲於供應,部分村落甚至傳出了因饑荒而逃荒的慘狀。
許多大名私下議論紛紛:
“幕府耗費巨資,是否值得?南洋那片土地離此萬裏,真能換來實利?”
“複仇固然重要,但此舉未免太過激進。我等家臣為國盡忠,卻落得家中妻兒饑寒交迫,百姓怨聲載道。”
“為何非要緊跟大夏不可?幕府之威豈能仰賴他人庇護?”
這種質疑,隨著幕府從南洋前線不斷傳迴的傷亡數字愈演愈烈。
德川家綱本人也感受到了來自國內大名與重臣的壓力,朝堂上的微詞逐漸變成了隱隱的不滿。
今天從南洋傳迴的捷報卻徹底扭轉了局勢。
一名家老雙手呈上一份厚厚的清單,單膝跪地:“將軍大人,屬下已統計清楚,從大夏陛下手中分封迴來的土地共有五十萬畝,可折合石高六百七十萬石!”
此言一出,整個大殿頓時安靜得落針可聞。
所有大名和家老都愣在原地,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瀛洲,石高是衡量領地財富和權力的根本依據。
一個藩的實力如何,直接看石高。
六百七十萬石,這是什麽概念?
幕府直轄的“天領”也不過八百萬石,而德川直轄的石高約四百萬石。
加賀百萬石藩這樣的龐然大物在這一刻也相形見絀。
六百七十萬石,這不僅僅是一片土地,更是整個瀛洲封建體係的巨震。
一開始,有人質疑戰爭是否值得,覺得為了一片遠在海外的土地耗費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並不明智,但現在,這些聲音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興奮和狂熱。
“南洋的土地可不僅僅是農田,”另一名家老補充,“還有香料、糖、銅礦等換算石高後的特產,幾乎每一片土地都能直接生金白銀!這遠比本土的稻米田更加珍貴。”
大名們開始竊竊私語,臉上逐漸浮現出狂喜的神色。
曾經的質疑者,現在恨不得第一個上前表忠心。
坐在右側的伊達家家主微微躬身,眼神熾熱:“將軍大人,若能分封南洋領地,我伊達家願終生效忠德川家!”
“薩摩島津家也願獻上忠誠!”另一個南方大名緊隨其後跪下,“若能得此封賞,島津家願為幕府再出五千兵,南洋征伐絕不吝嗇!”
“加賀前田家願以百萬石的財力支持幕府,協助開發南洋。”又一人挺身而出。
短短片刻,整個殿內的大名們幾乎爭先恐後地表態。
這些人以前可能在心裏對德川家有所不滿,覺得幕府對地方限製太多,控製太嚴。
但現在,南洋的利益不僅讓他們看到了巨大的財富,也看到了對抗西洋的希望。
而在武士群體中,這消息簡直引發了狂熱。
武士們一杯接一杯地豪飲,臉上帶著因為勝利而生的興奮與驕傲。
曾經籠罩在他們心頭的陰霾,隨著這次南洋之戰的勝利,被徹底驅散。
“將軍大人,是英明神武的!”一個粗獷的武士猛地放下酒杯,熱血湧動地站起身,聲音洪亮,“但我們這些小小武士,能有今日之榮耀,皆因大夏陛下對德川家的扶持!若不是大夏,我們哪來的機會雪恥!”
他的言語引發了在場武士們的共鳴,立刻有人附和:
“沒錯!我們拚死效命,隻為報答將軍大人與大夏陛下的厚恩!”
“寧可戰死,也絕不退縮!隻要能為德川家與大夏效命,就是死,也是值得的!”
“為了將軍和大夏的榮耀!我們不惜任何代價!”
話語越發激昂,仿佛這些人隨時可以扛起武士刀,再次奔赴戰場,為幕府的榮耀和大夏的利益而戰。
他們中有許多人曾親眼目睹了“黑船事件”的恥辱——那時的武士們無力抵抗西洋人的強大火力,隻能看著自己的家園被踐踏、文化被侮辱。那份深深的恥辱,烙印在他們的骨髓中。
而這次,與大夏並肩作戰,讓他們重新找迴了作為武士的尊嚴。
“死又如何?”一個年輕的武士斜靠在柱子上,嘴角勾起一抹不羈的笑意,“能為德川家和大夏陛下效命,我的名字會被刻在家譜上,被子孫後代銘記!這一戰,值了!”
在武士們熱血高漲的歡唿中,德川將軍端坐在主座上,目光掃過這些忠誠的武士,心中卻是複雜的情緒。
他一直以為,幕府的力量足以讓瀛洲立足於東方。
直到黑船事件的慘痛,他才意識到,西洋的強大是無法單憑一己之力對抗的。
而大夏,那個同樣飽受西洋壓迫的古老帝國,卻用一次次雷霆手段,讓他看到了新的可能性。
他迴想起大夏使節初到江戶時,麵對西洋列強的挑釁,依然鎮定自若的神態;想起大夏軍隊登陸南洋時,那排山倒海的氣勢。
“幹得好,不如抱得好。”德川將軍嘴角勾起一抹微笑,“我總算明白,新羅和高麗為何對大夏如此狂熱。他們早就看清了,與其自己孤軍奮戰,不如抱緊大夏這棵大樹。”
大夏不僅強大,還懂得用實際利益籠絡人心。
這次分封的南洋土地,讓整個幕府的石高激增,更讓武士和大名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這不僅是土地,也是機會。”德川將軍在心中暗道,“德川的未來,或許也要靠這條路走下去。”
德川將軍抬起頭,掃視著滿堂的武士與大名,心中堅定了一個念頭。
“幕府需要更多的土地、更多的資源,也需要大夏這樣的盟友。未來,不僅僅是複仇,更是合作。”
他緩緩起身,舉起酒杯,聲音低沉而有力:“諸位,幕府的榮光,需要你們每一個人的努力。而大夏,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盟友。記住,你們的忠誠,不僅屬於我德川家,更屬於這片我們共同守護的土地!”
酒杯撞擊聲此起彼伏,武士們熱血沸騰,甚至開始大聲吟誦起古老的戰歌。
這一刻,德川家在南洋換迴的不僅是土地與資源,更是一顆顆忠誠不二的心。
陽光透過障子灑下,德川將軍的影子映在紙屏上,筆直而堅定。
武士們的身影在他的身後連成一片,仿佛將這份忠誠與熱血匯聚成了一股無法撼動的力量。
這份力量,將托舉幕府邁向一個全新的未來。
劉鷺坐在案幾前,麵容冷峻,目光掃過一份份奏折,隨手提筆批閱。
南洋的戰事雖然告一段落,但後續的事務卻比戰爭本身更加複雜。
他清楚,這些後續工作將決定大夏對南洋的掌控程度,甚至是未來幾十年的南洋格局。
“陛下,這是三宣六慰土地分封的初步方案。”戶部尚書錢若冰將一份卷軸呈上,語氣中帶著幾分忐忑。
劉鷺展開卷軸,目光落在詳細的地圖和人名單上。
三宣六慰地區,曾經是大夏最南端的屏障,如今重新迴歸,正是他兌現承諾的機會。
他冷靜地說道:“三宣六慰的土地,分賜給南洋戰事中的有功之人。沐家世代鎮守安南,他們子弟應得一份。至於那些奮勇殺敵的將士,以及助力運輸的商人,都要有賞。功不可沒,賞不可濫。”
錢若冰微微點頭,又問道:“陛下,那些藩屬國和朝貢國是否會有異議?”
劉鷺眼中閃過一絲鋒芒:“他們願不願意,那是他們的事。三宣六慰是大夏的土地,不是他們的禁臠。若有人敢妄言阻撓,讓他們試試,看他們能不能抗得過我們的軍艦。”
錢若冰心中一凜,不敢多言。
他知道,劉鷺對朝貢體係的態度一向強硬,既願意庇護這些藩屬國,也絕不會容忍他們挑戰大夏的主權。
批閱完分封的奏折,劉鷺轉而拿起兵部的建議書。
南洋的戰事證明了海軍的重要性,而舊港宣慰司皇家海軍在此次戰役中的表現尤為出色。
這支艦隊是唯一可以勝任三宣六慰海軍核心的力量。
他在文件上批注道:
“以舊港宣慰司皇家海軍為核心,成立三宣六慰海軍。即日起,擴充艦隊,調撥戰艦和火炮,組建三支常備艦隊,分別駐紮於三宣六慰的要塞。命名為‘南疆三司海軍’。”
他停頓片刻,又加了一句:
“舊港宣慰使陸文峰,任三宣六慰海軍總督,負責海軍的組建和訓練,賞銀十萬兩,戰艦十艘。”
朝會時,大臣們圍繞南洋事務爭論不休。
士林清流派的程景文率先發難:“陛下,三宣六慰雖是大夏領土,但分封有功之士是否會加劇地方割據?若再設海軍總督,是否會形成新一輪的軍權膨脹?”
劉鷺目光冰冷:“三宣六慰是大夏的南疆屏障,沒有強大的海軍,如何守住?至於割據,朕自有分寸。陸文峰是舊港宣慰司的功臣,也是朕親自提拔的人,他隻會忠於朕。”
程景文還想再說,被林德昌冷笑打斷:“程大人說得輕巧,當初南洋戰事時,大人為何不親赴前線,指揮大軍討伐西洋人?如今功臣立下赫赫戰功,難道不該賞?還是說,大人覺得這功勞該記在你的頭上?”
朝堂頓時陷入沉寂,程景文氣得臉色漲紅,卻無言以對。
劉鷺輕歎一聲,揮手示意停止爭執:“諸卿,朝廷重建三宣六慰不是為了爭吵,而是為了安穩南疆、鎮守海防。今日起,誰再妄議此事,斬立決!”
此言一出,整個朝堂再無一人敢多言。
退朝後,劉鷺迴到禦書房,靠在椅背上,長出了一口氣。
他心裏清楚,這些大臣們的爭論,表麵上是關心國事,實則多半在意自己的利益。
三宣六慰的土地分封,意味著新的利益分配。
那些朝貢國和藩屬國的態度、軍權的集中與分散、地方的控製與割據,都是他必須小心權衡的難題。
他握緊了手中的批折,目光堅定。
“不能讓這片土地再陷入混亂。三宣六慰是南疆的門戶,鐵路和海軍將成為帝國的新脊梁。”
他的思緒迴到了現代的那些鐵路建設者、船廠工人,他們的辛勤汗水支撐起一代又一代國家的繁榮。
“現代的鋼鐵是基礎,而大夏的這些勳貴與士紳,將是支撐改革的根基。朕要用他們的資源,成就一個全新的時代。”
江戶城,本丸會議廳
德川將軍德川家綱端坐在中央,身後屏風描繪的鬆竹梅與櫻花將他襯托得威嚴莊重。
廳堂內,數十位大名與重臣分列兩側,氣氛肅穆。
這股肅穆隨著將軍宣讀一份來自南洋的戰報而漸漸轉變。
“南洋戰爭雖死傷無數,但吾幕府麾下之武士,以血換得數十萬畝肥沃之地,約可計百萬石。”將軍低沉的聲音在廳中迴響。
一瞬間,大名與重臣們交頭接耳,廳內像被投下一顆巨石的湖麵,泛起層層漣漪。
戰爭初期,幕府為支持南洋遠征,征調了全國大量資源。
米糧、軍備、船隻、金銀財物如洪水般湧向南洋戰場。
國內的農民疲於供應,部分村落甚至傳出了因饑荒而逃荒的慘狀。
許多大名私下議論紛紛:
“幕府耗費巨資,是否值得?南洋那片土地離此萬裏,真能換來實利?”
“複仇固然重要,但此舉未免太過激進。我等家臣為國盡忠,卻落得家中妻兒饑寒交迫,百姓怨聲載道。”
“為何非要緊跟大夏不可?幕府之威豈能仰賴他人庇護?”
這種質疑,隨著幕府從南洋前線不斷傳迴的傷亡數字愈演愈烈。
德川家綱本人也感受到了來自國內大名與重臣的壓力,朝堂上的微詞逐漸變成了隱隱的不滿。
今天從南洋傳迴的捷報卻徹底扭轉了局勢。
一名家老雙手呈上一份厚厚的清單,單膝跪地:“將軍大人,屬下已統計清楚,從大夏陛下手中分封迴來的土地共有五十萬畝,可折合石高六百七十萬石!”
此言一出,整個大殿頓時安靜得落針可聞。
所有大名和家老都愣在原地,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瀛洲,石高是衡量領地財富和權力的根本依據。
一個藩的實力如何,直接看石高。
六百七十萬石,這是什麽概念?
幕府直轄的“天領”也不過八百萬石,而德川直轄的石高約四百萬石。
加賀百萬石藩這樣的龐然大物在這一刻也相形見絀。
六百七十萬石,這不僅僅是一片土地,更是整個瀛洲封建體係的巨震。
一開始,有人質疑戰爭是否值得,覺得為了一片遠在海外的土地耗費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並不明智,但現在,這些聲音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興奮和狂熱。
“南洋的土地可不僅僅是農田,”另一名家老補充,“還有香料、糖、銅礦等換算石高後的特產,幾乎每一片土地都能直接生金白銀!這遠比本土的稻米田更加珍貴。”
大名們開始竊竊私語,臉上逐漸浮現出狂喜的神色。
曾經的質疑者,現在恨不得第一個上前表忠心。
坐在右側的伊達家家主微微躬身,眼神熾熱:“將軍大人,若能分封南洋領地,我伊達家願終生效忠德川家!”
“薩摩島津家也願獻上忠誠!”另一個南方大名緊隨其後跪下,“若能得此封賞,島津家願為幕府再出五千兵,南洋征伐絕不吝嗇!”
“加賀前田家願以百萬石的財力支持幕府,協助開發南洋。”又一人挺身而出。
短短片刻,整個殿內的大名們幾乎爭先恐後地表態。
這些人以前可能在心裏對德川家有所不滿,覺得幕府對地方限製太多,控製太嚴。
但現在,南洋的利益不僅讓他們看到了巨大的財富,也看到了對抗西洋的希望。
而在武士群體中,這消息簡直引發了狂熱。
武士們一杯接一杯地豪飲,臉上帶著因為勝利而生的興奮與驕傲。
曾經籠罩在他們心頭的陰霾,隨著這次南洋之戰的勝利,被徹底驅散。
“將軍大人,是英明神武的!”一個粗獷的武士猛地放下酒杯,熱血湧動地站起身,聲音洪亮,“但我們這些小小武士,能有今日之榮耀,皆因大夏陛下對德川家的扶持!若不是大夏,我們哪來的機會雪恥!”
他的言語引發了在場武士們的共鳴,立刻有人附和:
“沒錯!我們拚死效命,隻為報答將軍大人與大夏陛下的厚恩!”
“寧可戰死,也絕不退縮!隻要能為德川家與大夏效命,就是死,也是值得的!”
“為了將軍和大夏的榮耀!我們不惜任何代價!”
話語越發激昂,仿佛這些人隨時可以扛起武士刀,再次奔赴戰場,為幕府的榮耀和大夏的利益而戰。
他們中有許多人曾親眼目睹了“黑船事件”的恥辱——那時的武士們無力抵抗西洋人的強大火力,隻能看著自己的家園被踐踏、文化被侮辱。那份深深的恥辱,烙印在他們的骨髓中。
而這次,與大夏並肩作戰,讓他們重新找迴了作為武士的尊嚴。
“死又如何?”一個年輕的武士斜靠在柱子上,嘴角勾起一抹不羈的笑意,“能為德川家和大夏陛下效命,我的名字會被刻在家譜上,被子孫後代銘記!這一戰,值了!”
在武士們熱血高漲的歡唿中,德川將軍端坐在主座上,目光掃過這些忠誠的武士,心中卻是複雜的情緒。
他一直以為,幕府的力量足以讓瀛洲立足於東方。
直到黑船事件的慘痛,他才意識到,西洋的強大是無法單憑一己之力對抗的。
而大夏,那個同樣飽受西洋壓迫的古老帝國,卻用一次次雷霆手段,讓他看到了新的可能性。
他迴想起大夏使節初到江戶時,麵對西洋列強的挑釁,依然鎮定自若的神態;想起大夏軍隊登陸南洋時,那排山倒海的氣勢。
“幹得好,不如抱得好。”德川將軍嘴角勾起一抹微笑,“我總算明白,新羅和高麗為何對大夏如此狂熱。他們早就看清了,與其自己孤軍奮戰,不如抱緊大夏這棵大樹。”
大夏不僅強大,還懂得用實際利益籠絡人心。
這次分封的南洋土地,讓整個幕府的石高激增,更讓武士和大名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這不僅是土地,也是機會。”德川將軍在心中暗道,“德川的未來,或許也要靠這條路走下去。”
德川將軍抬起頭,掃視著滿堂的武士與大名,心中堅定了一個念頭。
“幕府需要更多的土地、更多的資源,也需要大夏這樣的盟友。未來,不僅僅是複仇,更是合作。”
他緩緩起身,舉起酒杯,聲音低沉而有力:“諸位,幕府的榮光,需要你們每一個人的努力。而大夏,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盟友。記住,你們的忠誠,不僅屬於我德川家,更屬於這片我們共同守護的土地!”
酒杯撞擊聲此起彼伏,武士們熱血沸騰,甚至開始大聲吟誦起古老的戰歌。
這一刻,德川家在南洋換迴的不僅是土地與資源,更是一顆顆忠誠不二的心。
陽光透過障子灑下,德川將軍的影子映在紙屏上,筆直而堅定。
武士們的身影在他的身後連成一片,仿佛將這份忠誠與熱血匯聚成了一股無法撼動的力量。
這份力量,將托舉幕府邁向一個全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