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包公正在他愁眉不展的時候,突然看到前麵有一道光亮一閃而過。包公滿心疑惑,暗自思忖:“莫不是真如二嫂嫂所說,那金簪在這兒放光?” 他懷揣著一絲希望,趕忙伸手向前一撲,結果撲了個空,那光亮不但沒抓到,還往前飄去。
包公好奇心頓起,心想一定要弄個明白,便加快腳步往前追趕。可那光亮就像故意逗他似的,跑得更快了,怎麽也追不上。包公跑得氣喘籲籲,急得滿頭大汗,嘴裏直嘟囔:“怪事兒,怪事兒,這井裏咋還有這麽多彎彎繞繞的路!” 但他性子倔,偏要追個究竟,使出全身力氣,緊追不舍。
就這樣追出去大概有一裏多地,那光亮突然不動了。包公見狀,眼睛一亮,一個箭步衝上前,雙手用力一撲,終於把那發光的東西給抓住了。他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麵古鏡。這古鏡樣式古樸,透著一股神秘勁兒。包公把鏡子翻過來倒過去地瞧,可在這黑暗的井底,也瞧不出個所以然,隻感覺一股冷氣從鏡子裏散發出來,直鑽心底,讓人不寒而栗。
正看著呢,包公眼角餘光瞥見前方又有光亮透過來。他精神一振,趕忙把古鏡揣進懷裏,手腳並用地朝著光亮處爬去。爬了好一會兒,終於從一個地溝裏鑽了出來。他定睛一看,原來是場院後牆以外的地溝。
包公拍了拍身上的土,心裏琢磨:“原來咱們家後園的枯井,竟然和這地溝相通。不管了,反正我從井裏逃出來了,趕緊迴家要緊。” 他一路小跑迴到家中,想起剛才的遭遇,心裏又氣又惱,卻又無處發泄。
他徑直來到王氏賢人的屋內,一進屋,就氣鼓鼓地坐在那兒,小嘴撅得老高,眉頭擰成了個“川”字。王氏見他這副模樣,關切地問:“老三,你這是從哪兒迴來呀?咋生這麽大的氣?是不是有人欺負你了?”
包公抬起頭,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講到最後,還氣憤地說:“嫂嫂,您瞧瞧二嫂嫂做的這事兒,太過分了!” 王氏聽後,心裏既憤怒又無奈,她心疼地把包公拉到身邊,輕聲安慰道:“老三呐,別氣壞了身子。以後碰上二嫂嫂給的東西,千萬要多留個心眼兒。” 包公連連點頭,答應著以後會小心。
說著,包公從懷裏掏出那麵古鏡,遞給王氏說:“嫂嫂,這是我在井裏撿到的,您收好了,可別弄丟了。” 說完,便轉身離開。
王氏獨自坐在房中,手捧著古鏡,暗自歎息:“叔叔、嬸嬸這兩人,為了那點家產,竟做出這般陰險的事兒。老三年紀小,哪能看透他們的心思。我和包山雖有所察覺,卻也防不勝防。真擔心哪天他們弄出大禍事來。” 正想著,包山從外麵走進來。
王氏連忙把剛才的事兒跟包山講了一遍。包山聽後,連連搖頭,皺著眉頭說:“不會吧,我看三弟向來頑皮,說不定是自己不小心掉進枯井裏的,怕挨罵才編出這麽個故事,當不得真。不過,以後為了避免麻煩,讓三弟多待在咱們這兒就是。” 包山嘴上這麽說,心裏卻清楚,二弟兩口子向來不地道,隻是不想把事兒鬧大,傷了兄弟和氣。
他沉思片刻,長歎一聲,對王氏說:“我看三弟將來絕非池中之物,他氣度不凡,行事又異於常人,日後必定有大出息。我和二弟小時候沒機會讀書,吃了不少虧,現在可不能再耽誤三弟了。不如請個先生來教他,要是三弟能學有所成,謀個一官半職,咱們家也能改換門庭,不用再受那些贓官汙吏的氣。你覺得咋樣?”
王氏聽了,眼睛一亮,連忙點頭稱讚:“這主意太好了!不過,咱得想個好法子,跟公公好好說說。” 包山自信一笑,胸有成竹地說:“放心吧,我心裏有數。”
第二天,包山把家裏的事兒安排妥當後,便去見員外。他恭敬地說:“爹,孩兒有件事想跟您商量商量。” 員外問道:“啥事啊,你說。” 包山接著說:“您看,三黑整天放牛羊,也學不到啥有用的東西。倒不如請個先生,教教他讀書識字。一來能讓三黑長點學問;二來以後家裏有啥難念的賬目,也能找先生請教;三來等三黑學會了,還能幫著管管家裏的出入賬目。”
員外一聽,覺得能管賬目這事兒挺不錯,便點頭答應:“行吧。不過,用不著請啥學問特別高深的先生,比咱們強點兒就行。教個兩三年,能認得字就夠了。”
包山一聽,心裏樂開了花。他表麵上卻不動聲色,退出書房後,立刻四處托鄉鄰幫忙,一心要給三弟找個真正有學問的好先生。他心裏清楚,三弟將來必有大作為,一定要讓他接受最好的教育,將來好光宗耀祖。
俗話說得好,功夫不負有心人。正巧隔村有位寧老先生,此人學問淵博,品德高尚,隻是脾氣有些古怪。他收徒弟有三個規矩:太笨的不教;到館裏隻許帶一個書童,還不許閑人隨便進出;十年之內,隻能是先生辭館,不許東家辭退先生。因為這三個規矩,再加上束修多少都不計較,所以一直沒人敢請他。
包山四處打聽,得知了寧老先生的事兒,喜出望外。他趕忙親自登門拜訪,見麵後,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禮。包山一看寧老先生,隻見他麵容和藹,舉止儒雅,透著一股濃濃的書卷氣,心裏就認定了這位先生。
包山把聘請先生的事兒跟寧老先生說了一遍,還誠懇地說:“老夫子的三條規矩,其中兩條我都能答應。就是我三弟,我怕他資質愚笨,到時候還得勞煩先生多多費心教導。” 寧老先生聽了,微微點頭。當下,兩人就把事情敲定,選了個好日子,讓包公上館讀書。
到了那天,包家大擺宴席,恭請寧老先生。包山鄭重地遞上贄敬束修,一切禮儀都辦得妥妥當當。隨後,他領著包公來到書房,先拜了聖人,又拜了老師。說來也神奇,這師徒二人一見麵,就覺得彼此投緣,互相欣賞。包山還特意安排了與包公同歲的伴童包興,讓他在書房伺候茶水,順便也跟著學點知識。
這正是:英才得遇春風人,俊傑來從喜氣生。從此,包公踏上了求學之路,未來又會有怎樣的奇遇與挑戰在等著他呢,咱們下迴接著說。
包公好奇心頓起,心想一定要弄個明白,便加快腳步往前追趕。可那光亮就像故意逗他似的,跑得更快了,怎麽也追不上。包公跑得氣喘籲籲,急得滿頭大汗,嘴裏直嘟囔:“怪事兒,怪事兒,這井裏咋還有這麽多彎彎繞繞的路!” 但他性子倔,偏要追個究竟,使出全身力氣,緊追不舍。
就這樣追出去大概有一裏多地,那光亮突然不動了。包公見狀,眼睛一亮,一個箭步衝上前,雙手用力一撲,終於把那發光的東西給抓住了。他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麵古鏡。這古鏡樣式古樸,透著一股神秘勁兒。包公把鏡子翻過來倒過去地瞧,可在這黑暗的井底,也瞧不出個所以然,隻感覺一股冷氣從鏡子裏散發出來,直鑽心底,讓人不寒而栗。
正看著呢,包公眼角餘光瞥見前方又有光亮透過來。他精神一振,趕忙把古鏡揣進懷裏,手腳並用地朝著光亮處爬去。爬了好一會兒,終於從一個地溝裏鑽了出來。他定睛一看,原來是場院後牆以外的地溝。
包公拍了拍身上的土,心裏琢磨:“原來咱們家後園的枯井,竟然和這地溝相通。不管了,反正我從井裏逃出來了,趕緊迴家要緊。” 他一路小跑迴到家中,想起剛才的遭遇,心裏又氣又惱,卻又無處發泄。
他徑直來到王氏賢人的屋內,一進屋,就氣鼓鼓地坐在那兒,小嘴撅得老高,眉頭擰成了個“川”字。王氏見他這副模樣,關切地問:“老三,你這是從哪兒迴來呀?咋生這麽大的氣?是不是有人欺負你了?”
包公抬起頭,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講到最後,還氣憤地說:“嫂嫂,您瞧瞧二嫂嫂做的這事兒,太過分了!” 王氏聽後,心裏既憤怒又無奈,她心疼地把包公拉到身邊,輕聲安慰道:“老三呐,別氣壞了身子。以後碰上二嫂嫂給的東西,千萬要多留個心眼兒。” 包公連連點頭,答應著以後會小心。
說著,包公從懷裏掏出那麵古鏡,遞給王氏說:“嫂嫂,這是我在井裏撿到的,您收好了,可別弄丟了。” 說完,便轉身離開。
王氏獨自坐在房中,手捧著古鏡,暗自歎息:“叔叔、嬸嬸這兩人,為了那點家產,竟做出這般陰險的事兒。老三年紀小,哪能看透他們的心思。我和包山雖有所察覺,卻也防不勝防。真擔心哪天他們弄出大禍事來。” 正想著,包山從外麵走進來。
王氏連忙把剛才的事兒跟包山講了一遍。包山聽後,連連搖頭,皺著眉頭說:“不會吧,我看三弟向來頑皮,說不定是自己不小心掉進枯井裏的,怕挨罵才編出這麽個故事,當不得真。不過,以後為了避免麻煩,讓三弟多待在咱們這兒就是。” 包山嘴上這麽說,心裏卻清楚,二弟兩口子向來不地道,隻是不想把事兒鬧大,傷了兄弟和氣。
他沉思片刻,長歎一聲,對王氏說:“我看三弟將來絕非池中之物,他氣度不凡,行事又異於常人,日後必定有大出息。我和二弟小時候沒機會讀書,吃了不少虧,現在可不能再耽誤三弟了。不如請個先生來教他,要是三弟能學有所成,謀個一官半職,咱們家也能改換門庭,不用再受那些贓官汙吏的氣。你覺得咋樣?”
王氏聽了,眼睛一亮,連忙點頭稱讚:“這主意太好了!不過,咱得想個好法子,跟公公好好說說。” 包山自信一笑,胸有成竹地說:“放心吧,我心裏有數。”
第二天,包山把家裏的事兒安排妥當後,便去見員外。他恭敬地說:“爹,孩兒有件事想跟您商量商量。” 員外問道:“啥事啊,你說。” 包山接著說:“您看,三黑整天放牛羊,也學不到啥有用的東西。倒不如請個先生,教教他讀書識字。一來能讓三黑長點學問;二來以後家裏有啥難念的賬目,也能找先生請教;三來等三黑學會了,還能幫著管管家裏的出入賬目。”
員外一聽,覺得能管賬目這事兒挺不錯,便點頭答應:“行吧。不過,用不著請啥學問特別高深的先生,比咱們強點兒就行。教個兩三年,能認得字就夠了。”
包山一聽,心裏樂開了花。他表麵上卻不動聲色,退出書房後,立刻四處托鄉鄰幫忙,一心要給三弟找個真正有學問的好先生。他心裏清楚,三弟將來必有大作為,一定要讓他接受最好的教育,將來好光宗耀祖。
俗話說得好,功夫不負有心人。正巧隔村有位寧老先生,此人學問淵博,品德高尚,隻是脾氣有些古怪。他收徒弟有三個規矩:太笨的不教;到館裏隻許帶一個書童,還不許閑人隨便進出;十年之內,隻能是先生辭館,不許東家辭退先生。因為這三個規矩,再加上束修多少都不計較,所以一直沒人敢請他。
包山四處打聽,得知了寧老先生的事兒,喜出望外。他趕忙親自登門拜訪,見麵後,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禮。包山一看寧老先生,隻見他麵容和藹,舉止儒雅,透著一股濃濃的書卷氣,心裏就認定了這位先生。
包山把聘請先生的事兒跟寧老先生說了一遍,還誠懇地說:“老夫子的三條規矩,其中兩條我都能答應。就是我三弟,我怕他資質愚笨,到時候還得勞煩先生多多費心教導。” 寧老先生聽了,微微點頭。當下,兩人就把事情敲定,選了個好日子,讓包公上館讀書。
到了那天,包家大擺宴席,恭請寧老先生。包山鄭重地遞上贄敬束修,一切禮儀都辦得妥妥當當。隨後,他領著包公來到書房,先拜了聖人,又拜了老師。說來也神奇,這師徒二人一見麵,就覺得彼此投緣,互相欣賞。包山還特意安排了與包公同歲的伴童包興,讓他在書房伺候茶水,順便也跟著學點知識。
這正是:英才得遇春風人,俊傑來從喜氣生。從此,包公踏上了求學之路,未來又會有怎樣的奇遇與挑戰在等著他呢,咱們下迴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