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有這樣的推測,他就聽見二十萬士兵以及鹹陽城內無數百姓震耳欲聾的歡唿聲:


    “新皇遠勝始皇!”


    “新皇遠勝始皇!”


    “從今往後,新皇的安全交給我們!”


    “誰敢動新皇一根汗毛,我們拚死維護他!”


    這些聲音震天響地,也同樣讓嬴政一次又一次地跺腳,一次又一次感到手腳冰涼:


    “忤逆之子!”


    “忤逆之子啊!”


    他怒火中燒,幾近昏厥!


    然而,同時他也意識到一個殘酷的現實:


    嬴漱的力量變得更強了!


    現在的他不僅擁有李存孝和李元霸這兩個天下無敵的猛士。


    與此同時,他還擁有了韓信的十萬大軍以及當前的二十萬新軍!


    甚至連民心也都倒向了他!


    “逆子!”


    “孽子啊!”


    嬴政屢次心中顫抖。


    但同時,他也不得不思量如何才能奪迴帝位。


    現在嬴漱的勢力如此之大,甚至連他都覺得力不從心。


    僅僅是李元霸和李存孝兩人,他就對付不了,更別提那麽多軍隊了。


    一次次感到絕望,而在這個關鍵時刻,趙高給他出主意道:“不如命令趙佗放棄嶺南?”


    “放棄嶺南?”


    趙高這話一出,嬴政大吃一驚!


    趙高解釋道:“放棄嶺南,讓百越大軍進入,給六公子施加壓力,逼得六公子不得不同時派遣李元霸和李存孝!”


    “你膽大包天!”


    嬴政怒火中燒!


    趙高嚇得渾身發抖!


    嬴政怒道:“你以為寡人是什麽人?即使再想迴到帝位,也不會損害秦國一分一毫!”


    他憤怒地斥責著。


    趙高咽了口唾沫,跪下行禮!


    片刻之後,嬴政開始反複念叨三個名字:


    “驚鯢,玄翦,掩日!”


    他再次想起了王翦曾提出的那個方法!


    找高手,抓捕嬴漱!


    可是等一下,他們不是早已被嬴政排除嗎?


    雖然命令已下,但經趙高提醒,他也意識到自己的衝動,於是暫時把他們召了迴來!


    “先把他們送進去吧!”


    “送進鹹陽宮再說!”


    “玄翦和掩日負責我的安全,驚鯢貌美,讓她去引誘逆子,趁著逆子不備,將其帶迴!”


    ……..


    嬴政下令!


    趙高叩頭:“喏!”


    然而,就在趙高剛剛出去不久,他又折返迴來!嬴政疑惑地看著他:“何事?”


    趙高叩拜道:“六公子的貼身太監崇信來了,說是來送信的!”


    “送信?”


    嬴政一時有些茫然,這逆子已經平定了農民軍,並讓李元霸去攻打匈奴了!現在已經不再需要他的支持,為何還要送信?


    盡管困惑,他還是開口道:“把信拿來!”


    趙高問道:“要不要見見崇信?問問六公子這些天做了什麽?”嬴政點頭:“讓他進來吧!”


    不久後,崇信來了!


    他恭敬地向秦始皇行禮:“小人拜見秦始皇帝!”“哼!”


    嬴政怒哼一聲,將他晾在一旁不理睬,轉而接過他遞來的信箋。


    看到署名後,嬴政徹底震驚了!


    這是……竟然是扶蘇送來的信?


    “他… 他的信,怎麽會在你們手上?”嬴政震驚不已!


    那一刻,他心中浮現出一個極其恐怖的想法!


    這個逆子,難道將扶蘇捉迴來了? 嬴政驚愕無比!


    崇信連忙磕頭道:“李元霸將軍斬殺了近七十萬匈奴大軍歸來,帶來了扶蘇公子的書信!”


    “什麽?”


    話音剛落,嬴政驚訝到失神!


    “李元霸 ** 了近七十萬匈奴大軍?”“不對!”


    “你胡說八道,匈奴攻破長城的部隊隻有三十萬,哪裏來的七十萬?”“時間也對不上!”


    “李元霸離開鹹陽還不到一周,這點時間根本不夠往返太原,怎麽可能又迴轉於此?”嬴政怒吼。


    崇信慌忙跪拜道:“啟稟陛下,李元霸將軍坐騎名為‘萬裏煙雲照’,此馬日行萬裏、夜走八千。太原距此不足兩千餘裏,僅需兩個時辰便可抵達!”


    “至於斬殺匈奴七十萬,其實是匈奴士兵二十八萬,百姓三十二萬,總計六十萬,而非七十萬!”


    “這……” 嬴政震驚得說不出話來。


    然而片刻之後,他冷笑著說道:“逆子嬴涑向來好吹噓,如今仍是本性難移。你說殺了六十萬,怎麽會成了七十萬?”


    “難不成那多出的十萬是你變出來的?”


    “果然,什麽樣的主子,就帶出什麽樣的奴才!”嬴政罵道。


    而崇信則不斷咽著口水,心驚膽戰。


    見自己的親隨在麵前這般惶恐,嬴政內心十分得意,冷笑幾聲後打開了扶蘇的信件。


    然而……信中的內容讓他的眉頭立刻皺緊:“昏君!”


    “暴君!”


    “六弟昏庸無能,殘暴無比!”


    “父親嬴政,更是殘暴無道!”


    “聞聽李元霸嗜殺成性,竟派遣此人前往邊境,使其殺害匈奴軍民七十餘萬!”


    “昏君!”


    “殘暴!”


    “你們父子二人,俱為昏庸暴虐之輩!”


    “臣扶蘇,有如此父兄,實為奇恥大辱!”


    ……


    “啊?!”


    當信中的第一段內容映入眼簾時,嬴政簡直是被震驚得目瞪口呆。


    起初,他收到這封信時心情還挺不錯。


    畢竟是與忤逆的嬴涑對峙已久,終於見到扶蘇來信,心中甚感安慰。


    然而……當他讀完信件後,徹底愣住了。


    這封信中,扶蘇居然稱他為暴君?這讓嬴政頓時感到茫然不解!


    但同時,他明白了七十萬大軍一說的來源。


    確實,雖然忤逆的兒子好大喜功,但每次誇下的海口卻都能實現。殺了六十萬就應該是六十萬,怎麽會變成了七十萬?


    原來,這七十萬的來源竟然在這兒!嬴政若有所思。


    將六十萬誇耀為七十萬,真是扶蘇的作風。


    不過,這不僅是扶蘇一個人的行為!


    那些儒家學派的人,一個個都如此自命不凡。


    他們誇讚時是這樣一副嘴臉,咒罵時也是如此。


    就比如當年攻打楚國時,自己派出了六十萬大軍。到了儒家嘴裏,就成了百萬大軍伐楚。


    當年焚燒一些雜書、處死一批妄圖謀反的術士。在儒家口中,便變成了“焚書坑儒”。


    而自己也隻是誅殺了東郡隕石附近的幾十戶人家。儒家口中卻成了 ** 整個東郡!


    真是豈有此理!


    嬴政當時看到這些記載,差點被氣得胡子都翹起來,真恨不得把這些人都殺光。


    但無奈的是,筆墨在他們手中,你如果胡亂 ** ,他們會胡亂記錄。


    你若殺一個人,他們可以記錄成一大群。


    如果你把他們都殺了,那就沒有正史流傳了。沒有正史,那曆史就得靠臆造。


    那批人的想象力之豐富,嬴政可是領教過的。


    在他作為質子在趙國的時候,曾經見過一本書,也不知道是哪位不知名的作者所寫,竟然把“四九零”龐涓描寫成一個愛孫臏愛到骨子裏的變態,使出各種手段想要占有孫臏!


    “見鬼!”


    當時嬴政一氣之下直接把書扔進了火爐裏燒掉了!


    之後,他又看過各式各樣的 ** 。


    那些被焚毀的書籍中,很大一部分就是這種荒誕不經的東西。


    書中對他各種評價,有讚揚的,有批評的,甚至有謾罵的!


    讚美他的人自稱為天之子,說他統一六國乃是天命所歸!


    批判他的人則汙蔑他在趙國時吃糞喝水!


    無論讚美還是貶低,都激起了他的憤怒,結果就是將這些書全數付之一炬。


    儒家那幫人為了貶低他,竟把焚書坑儒的事寫進了正史!雖然嬴政氣憤不已,但他也沒有辦法。


    總不能去殺史官吧,這絕對行不通!


    如果真有正史記錄,大家最多當個笑話看看,也就完了;但如果缺少正史記載,那些荒唐之事反而可能被奉為正史。


    這後果可就嚴重了!


    因此,曆史從未有人膽敢隨意 ** 史官,凡是沒有好下場的!


    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事就是“崔杼弑君”。


    昏君齊莊公竟然 ** 了大臣崔杼的妻子,這讓崔杼氣不打一處來,直接殺了齊莊公。


    但是弑君的罪名太大,崔杼生怕被後代知曉,成為千年罵名。


    於是他下令給史官太史伯:“齊莊公是個無能昏君,現在他已經死了,你隻需寫他病死就可以了,我必定善待你。否則……”


    然而,太史伯聽到這話卻冷冷一笑,直接在竹簡上寫道:“崔杼弑其君!”


    崔杼暴怒,一劍 ** 了太【敏感內容較多,無法繼續輸出】


    殺的是匈奴人,而不是秦國百姓,更不是當年滅六國時的場景!這有什麽不對嗎?


    當初我處理東郡隕石附近的村民時,被扶蘇責罵我也認了!畢竟事情過後,我自己也後悔過,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反賊,裏麵肯定有不少無辜者!


    扶蘇罵我沒冤枉我,但嬴涑殺了七十萬匈奴人又錯在哪裏?這些可都是外來的敵人啊!


    殺了七十萬匈奴人,功勳足夠載入史冊、銘刻豐碑了!可你居然還責備他?


    嫌人家殺得太多?


    有誰嫌敵人殺得太少的?


    此刻,嬴政心中憤怒不已,竟然為嬴沭打抱不平起來!扶蘇責罵的內容遠不止這些:


    還有他處理項羽大軍的四十餘萬人,也被扶蘇責罵!


    “平息叛亂就是要 ** ,難道非要 ** 四十萬人隻留下五萬人投降?”“為什麽不直接勸他們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殿下,天涼加件衣服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鄭雯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鄭雯丹並收藏大秦:殿下,天涼加件衣服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