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是啊,我該怎麽辦?
大秦:殿下,天涼加件衣服吧 作者:鄭雯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是否苛刻?
對現代人而言,無疑極其殘酷,甚至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但對於嬴涑來說,這算不上什麽大事。
因為,不僅僅是秦朝采取了類似的征稅方式。
直到漢高祖劉邦之後,才將稅率降低到百分之十;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進一步降到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五。此前的所有朝代,均沿用類似的稅製。
因此,在當時的背景下,這種稅收製度並不構成太大問題。農業社會中,民眾隻要有口飯吃,就不會輕易 ** 。
然而,真正的問題在於:當勞役負擔過重與賦稅負擔加重同時發生時,便引發了嚴重的問題!
例如,商紂王修建的摘星樓和鹿台,曾激起強烈民憤!
而在秦朝,類似的大規模工程多達四項,且每一項都遠超摘星樓和鹿台的規模與影響。
的確,修長城、修秦皇陵、修阿房宮,還有都江堰和鄭國渠,這些都是當今大秦最重大的四個工程項目。而這四大工程總計動員了三百萬以上的勞動力!
在這種沉重的賦稅和人力負擔下,普通百姓很有可能已經連一口飯都吃不上了。
你說這些工程中有糧食和銀錢發放給民眾?
兄弟,你多大了?
這麽天真嗎?
即便是在現代社會,也有工程中的資金被層層盤剝,上億元的工程款到了包工頭手裏隻剩下幾百萬,這種情況都時有發生。
更不用說在古代了。
你覺得古代會有多清廉呢?
雖然秦法非常嚴苛,
但是,再嚴格的法律也需要有人來監督執行啊!
秦朝雖然沒聽說過太多 ** 的案件,並不是沒有,而是沒有被曝光!
也就是說,根本就沒有被發現!
如果這些問題都沒發現,法律又怎麽可能得到執行呢?
嬴涑認為,那些本來應該發到百姓手裏的糧錢,到了百姓手上十不存一,甚至完全沒有,這是完全可能的!
因此,此時民間的不滿情緒已經在積聚。
但由於秦始皇的威懾力,沒有人敢反抗。
然而一旦秦始皇去世,沒了約束,不久 ** 了嗎?
你以為陳勝吳廣在大澤鄉 ** 是閑得無聊嗎?
在這種級別的賦稅、巨大的工程壓力和個人生存的壓力下,極少有人會選擇不去 ** 。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秦盛於始皇,亡於始皇”這句話一點沒錯!
那麽,秦始皇嬴政意識到這些問題了嗎?
或是他思考過這些問題嗎?
嬴涑覺得,他應該意識到了。
否則,他一個統一中國十一年,出巡五次的人,怎麽可能這麽瘋狂?
五次出巡,七次特意去看長城!
你真以為巡遊全國是個輕鬆的差事?
僅是在馬車上顛簸一年多,就夠一般人吃不消了。
更何況,還要走訪各地,處理各類政務?
這絕不是常人能承受的。
更不是一位皇帝應該承受的勞累!
巡遊天下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震懾六國的殘餘勢力,另一則是警示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員。
就是告訴他們,不要以為天高地遠皇帝不知,皇帝就在你們身邊!
至於停止這些項目,或者暫緩執行?又或者嚴厲一些,將那些私拿錢糧的人嚴懲?
嬴涑認為,這些方法都不可行。
一旦決定做某件事,就必須一做到底,拖泥帶水反而容易出問題!
到那時,長城、阿房宮和水利工程等都不大可能繼續修建了!
同樣的,嚴懲 ** 的人也不可行,因為“水至清則無魚”啊!
如果把這些人都整治幹淨了,沒人願意來做這個沒好處的活兒!
在他們的監督下,雖然百姓深受其苦,卻能保證工程質量!
沒有他們的監督,哈哈…… 五千年長城還能不倒嗎?
恐怕孟薑女再哭一會兒,鹹陽宮都要塌了!
至於什麽時候改變這一切?
根據嬴涑對當時局勢的了解,以及秦始皇的行為和後人的推測,
他個人認為,秦始皇的計劃應該是等到長城、阿房宮和秦皇陵等重大工程完工之後,
到時候再作出改變。
至少,不能再讓百姓如此困苦。
再這樣下去,不是百姓選擇是否 ** 的問題,而是不 ** 不行,民不得不反!
然而,曆史上,嬴政還沒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驟然離世了。
他留下了一堆棘手的問題,原指望扶蘇能以仁政化解這些困境。
盡管仁政未必能做到像自己那樣出色,但總不至於把國家弄垮吧!
可惜的是……胡亥與趙高篡位了!
這兩個人,幾乎將秦國的基業敗光!
嬴漱在迴顧曆史時,心中滿是歎惋。與此同時,他也陷入深思:如果換成自己,會如何應對?
“是啊,我該怎麽辦?”
“是要延續秦皇的道路,沿襲他的方針走下去?”
“抑或要啟動新的改革,嚐試另辟蹊徑?”
這一刻,嬴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正思考著自己將要采取的治國策略。
然而,沒過多久,他忽然發出爽朗的大笑聲!
不管他選擇什麽樣的道路,終極目標隻有一個:
追求強國之路!
因為隻有國家強大,他才能獲得積分。
有了積分,他就能不斷抽取出更多的曆史人物。
終有一日,他將積累足夠的十萬積分,抽到張居正、信陵君這樣的能臣賢士。
有他們在,秦國必將再度興盛。
不僅僅因為他們傑出的能力,還因為他們的忠心耿耿。
即使沒有係統提供的絕對忠誠度,他們的品格也足夠讓人信任。
張居正在萬曆年間長期掌握朝政大權,卻從未萌生過異心。
信陵君魏無忌單槍匹馬保全六國數十年,即便最終被迫退隱,甚至遭到猜疑和 ** ,也從未有過背叛之心。
如此高尚的人格,令嬴漱心生敬佩。
因此,他下定決心:
一定要積攢足夠的積分!
同時,他不禁查看起目前的積分狀況:
【了解國家狀況,增加五十積分!】
【上朝一次,增加五十積分!】
【賑災一次,增加一百積分!】
【蔡倫成功製造紙張,增加一百積分!】
【雨化田組建軍隊,增加一百積分!】
......
看到係統麵板上的一條條積分記錄,嬴漱不禁笑了。
僅這幾天時間,他已經積攢了六百多積分!
而一旦鄭和下西洋,又將是一大筆積分的進賬。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機會等著他,比如銷售蔡倫造的紙張。
紙張已經生產好了嗎?
確實!
幾天前,他給了蔡倫三天時間生產十萬張紙,任務看似艱巨,但蔡倫不負所托,不僅提前完成,還超額生產了兩萬張。
如今,他手裏已有十二萬張紙。
隻要把紙賣出去,就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帶著這個念頭,嬴漱已經走出鹹陽宮。
而在過去的幾天裏,除了紙張生產的成功,還有另一個好消息:
“陛下!”
剛一出門,兩側的士兵齊聲唿喊,向他行執戟禮。
這是雨化田帶給他的驚喜——他個人的親衛軍。
雖然眼下隻有二百人規模,但每個人都忠心耿耿,完全聽從他的指揮。
而這,便是他的近衛!無論身處鹹陽宮何處,這二百餘人的近衛都會或明或暗地守護著他!此外,雨化田也在這座宮殿中,如禦膳房、宮殿等重要地點布下了自己人手!
用俗點的說法來說,就是就算在如廁,也依然有人守衛。用餐及飲品等更是嚴格管理,食材選擇、烹飪、裝盤、奉送每個環節皆需謹慎審查。這四重檢驗程序無一例外都極其嚴謹,如有任何疏漏,按照雨化田的處理方式,隻有一個字:殺!
不單指某個具體責任人,從廚房的廚師到負責送餐的衛兵,全部都要被殺,甚至這些人的家眷也難逃一劫。嬴漱對此安排十分滿意。
這次離宮出行時,也一並帶上了他們,隻是為避免太過張揚,這些人會在暗處跟隨,而明麵上隻有李元霸一人隨侍左右。
這次出宮的目的自然是賣紙!不過這些紙並非由他親自售賣,而是要委托給這個時代的人物。不是雨化田、蔡倫或鄭和,也不是李元霸。簡而言之,必須是這個時代而非係統提取的角色!
……
大秦左丞相府內,這段時間的李斯顯得頗為心神不寧。即使這幾日在朝堂上天天能見到嬴漱,並未受到其責罰,但李斯仍感到非常不安!
淳於越的逝去始終讓李斯難以釋懷。嬴漱表麵上是借此殺一人警示百人,以遏製對封建製的進一步議論。然而在李斯內心深處,這番說辭從未真正說服他。淳於越不僅是扶蘇的恩師,也是當代儒家的權威。盡管李斯與他長期處於對立狀態,在始皇前與之爭執不斷;但在麵對嬴漱時,二人均持冷淡態度——即拒絕認可嬴漱身為 ** 的正統性。因此淳於越的死無疑意味著嬴漱對其立場的強烈不滿。李斯推測,嬴漱此舉旨在通過殺戮敲響警鍾。
麵對這種情況,自己應如何應對?難道要同其他搖擺不定的大臣一般,追隨主流趨勢?若然如此,實屬無奈之舉,畢竟在始皇眼中,這些人本就不算重臣。
然而,我不同於常人,我是始皇的親信之一!若眼下立刻投靠嬴漱,難免會讓始皇心生疑竇;萬一日後始皇強勢迴歸重掌皇權,我該如何自處?
對現代人而言,無疑極其殘酷,甚至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但對於嬴涑來說,這算不上什麽大事。
因為,不僅僅是秦朝采取了類似的征稅方式。
直到漢高祖劉邦之後,才將稅率降低到百分之十;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進一步降到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五。此前的所有朝代,均沿用類似的稅製。
因此,在當時的背景下,這種稅收製度並不構成太大問題。農業社會中,民眾隻要有口飯吃,就不會輕易 ** 。
然而,真正的問題在於:當勞役負擔過重與賦稅負擔加重同時發生時,便引發了嚴重的問題!
例如,商紂王修建的摘星樓和鹿台,曾激起強烈民憤!
而在秦朝,類似的大規模工程多達四項,且每一項都遠超摘星樓和鹿台的規模與影響。
的確,修長城、修秦皇陵、修阿房宮,還有都江堰和鄭國渠,這些都是當今大秦最重大的四個工程項目。而這四大工程總計動員了三百萬以上的勞動力!
在這種沉重的賦稅和人力負擔下,普通百姓很有可能已經連一口飯都吃不上了。
你說這些工程中有糧食和銀錢發放給民眾?
兄弟,你多大了?
這麽天真嗎?
即便是在現代社會,也有工程中的資金被層層盤剝,上億元的工程款到了包工頭手裏隻剩下幾百萬,這種情況都時有發生。
更不用說在古代了。
你覺得古代會有多清廉呢?
雖然秦法非常嚴苛,
但是,再嚴格的法律也需要有人來監督執行啊!
秦朝雖然沒聽說過太多 ** 的案件,並不是沒有,而是沒有被曝光!
也就是說,根本就沒有被發現!
如果這些問題都沒發現,法律又怎麽可能得到執行呢?
嬴涑認為,那些本來應該發到百姓手裏的糧錢,到了百姓手上十不存一,甚至完全沒有,這是完全可能的!
因此,此時民間的不滿情緒已經在積聚。
但由於秦始皇的威懾力,沒有人敢反抗。
然而一旦秦始皇去世,沒了約束,不久 ** 了嗎?
你以為陳勝吳廣在大澤鄉 ** 是閑得無聊嗎?
在這種級別的賦稅、巨大的工程壓力和個人生存的壓力下,極少有人會選擇不去 ** 。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秦盛於始皇,亡於始皇”這句話一點沒錯!
那麽,秦始皇嬴政意識到這些問題了嗎?
或是他思考過這些問題嗎?
嬴涑覺得,他應該意識到了。
否則,他一個統一中國十一年,出巡五次的人,怎麽可能這麽瘋狂?
五次出巡,七次特意去看長城!
你真以為巡遊全國是個輕鬆的差事?
僅是在馬車上顛簸一年多,就夠一般人吃不消了。
更何況,還要走訪各地,處理各類政務?
這絕不是常人能承受的。
更不是一位皇帝應該承受的勞累!
巡遊天下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震懾六國的殘餘勢力,另一則是警示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員。
就是告訴他們,不要以為天高地遠皇帝不知,皇帝就在你們身邊!
至於停止這些項目,或者暫緩執行?又或者嚴厲一些,將那些私拿錢糧的人嚴懲?
嬴涑認為,這些方法都不可行。
一旦決定做某件事,就必須一做到底,拖泥帶水反而容易出問題!
到那時,長城、阿房宮和水利工程等都不大可能繼續修建了!
同樣的,嚴懲 ** 的人也不可行,因為“水至清則無魚”啊!
如果把這些人都整治幹淨了,沒人願意來做這個沒好處的活兒!
在他們的監督下,雖然百姓深受其苦,卻能保證工程質量!
沒有他們的監督,哈哈…… 五千年長城還能不倒嗎?
恐怕孟薑女再哭一會兒,鹹陽宮都要塌了!
至於什麽時候改變這一切?
根據嬴涑對當時局勢的了解,以及秦始皇的行為和後人的推測,
他個人認為,秦始皇的計劃應該是等到長城、阿房宮和秦皇陵等重大工程完工之後,
到時候再作出改變。
至少,不能再讓百姓如此困苦。
再這樣下去,不是百姓選擇是否 ** 的問題,而是不 ** 不行,民不得不反!
然而,曆史上,嬴政還沒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驟然離世了。
他留下了一堆棘手的問題,原指望扶蘇能以仁政化解這些困境。
盡管仁政未必能做到像自己那樣出色,但總不至於把國家弄垮吧!
可惜的是……胡亥與趙高篡位了!
這兩個人,幾乎將秦國的基業敗光!
嬴漱在迴顧曆史時,心中滿是歎惋。與此同時,他也陷入深思:如果換成自己,會如何應對?
“是啊,我該怎麽辦?”
“是要延續秦皇的道路,沿襲他的方針走下去?”
“抑或要啟動新的改革,嚐試另辟蹊徑?”
這一刻,嬴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正思考著自己將要采取的治國策略。
然而,沒過多久,他忽然發出爽朗的大笑聲!
不管他選擇什麽樣的道路,終極目標隻有一個:
追求強國之路!
因為隻有國家強大,他才能獲得積分。
有了積分,他就能不斷抽取出更多的曆史人物。
終有一日,他將積累足夠的十萬積分,抽到張居正、信陵君這樣的能臣賢士。
有他們在,秦國必將再度興盛。
不僅僅因為他們傑出的能力,還因為他們的忠心耿耿。
即使沒有係統提供的絕對忠誠度,他們的品格也足夠讓人信任。
張居正在萬曆年間長期掌握朝政大權,卻從未萌生過異心。
信陵君魏無忌單槍匹馬保全六國數十年,即便最終被迫退隱,甚至遭到猜疑和 ** ,也從未有過背叛之心。
如此高尚的人格,令嬴漱心生敬佩。
因此,他下定決心:
一定要積攢足夠的積分!
同時,他不禁查看起目前的積分狀況:
【了解國家狀況,增加五十積分!】
【上朝一次,增加五十積分!】
【賑災一次,增加一百積分!】
【蔡倫成功製造紙張,增加一百積分!】
【雨化田組建軍隊,增加一百積分!】
......
看到係統麵板上的一條條積分記錄,嬴漱不禁笑了。
僅這幾天時間,他已經積攢了六百多積分!
而一旦鄭和下西洋,又將是一大筆積分的進賬。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機會等著他,比如銷售蔡倫造的紙張。
紙張已經生產好了嗎?
確實!
幾天前,他給了蔡倫三天時間生產十萬張紙,任務看似艱巨,但蔡倫不負所托,不僅提前完成,還超額生產了兩萬張。
如今,他手裏已有十二萬張紙。
隻要把紙賣出去,就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帶著這個念頭,嬴漱已經走出鹹陽宮。
而在過去的幾天裏,除了紙張生產的成功,還有另一個好消息:
“陛下!”
剛一出門,兩側的士兵齊聲唿喊,向他行執戟禮。
這是雨化田帶給他的驚喜——他個人的親衛軍。
雖然眼下隻有二百人規模,但每個人都忠心耿耿,完全聽從他的指揮。
而這,便是他的近衛!無論身處鹹陽宮何處,這二百餘人的近衛都會或明或暗地守護著他!此外,雨化田也在這座宮殿中,如禦膳房、宮殿等重要地點布下了自己人手!
用俗點的說法來說,就是就算在如廁,也依然有人守衛。用餐及飲品等更是嚴格管理,食材選擇、烹飪、裝盤、奉送每個環節皆需謹慎審查。這四重檢驗程序無一例外都極其嚴謹,如有任何疏漏,按照雨化田的處理方式,隻有一個字:殺!
不單指某個具體責任人,從廚房的廚師到負責送餐的衛兵,全部都要被殺,甚至這些人的家眷也難逃一劫。嬴漱對此安排十分滿意。
這次離宮出行時,也一並帶上了他們,隻是為避免太過張揚,這些人會在暗處跟隨,而明麵上隻有李元霸一人隨侍左右。
這次出宮的目的自然是賣紙!不過這些紙並非由他親自售賣,而是要委托給這個時代的人物。不是雨化田、蔡倫或鄭和,也不是李元霸。簡而言之,必須是這個時代而非係統提取的角色!
……
大秦左丞相府內,這段時間的李斯顯得頗為心神不寧。即使這幾日在朝堂上天天能見到嬴漱,並未受到其責罰,但李斯仍感到非常不安!
淳於越的逝去始終讓李斯難以釋懷。嬴漱表麵上是借此殺一人警示百人,以遏製對封建製的進一步議論。然而在李斯內心深處,這番說辭從未真正說服他。淳於越不僅是扶蘇的恩師,也是當代儒家的權威。盡管李斯與他長期處於對立狀態,在始皇前與之爭執不斷;但在麵對嬴漱時,二人均持冷淡態度——即拒絕認可嬴漱身為 ** 的正統性。因此淳於越的死無疑意味著嬴漱對其立場的強烈不滿。李斯推測,嬴漱此舉旨在通過殺戮敲響警鍾。
麵對這種情況,自己應如何應對?難道要同其他搖擺不定的大臣一般,追隨主流趨勢?若然如此,實屬無奈之舉,畢竟在始皇眼中,這些人本就不算重臣。
然而,我不同於常人,我是始皇的親信之一!若眼下立刻投靠嬴漱,難免會讓始皇心生疑竇;萬一日後始皇強勢迴歸重掌皇權,我該如何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