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唐全對石錦繡吩咐的事很是上心。
待天氣轉涼後,他就安排著石家人搬進了重新修葺一新的青石巷大宅。
不同於之前租住的小宅院,這青石巷大宅光大大小小的院子就有七八處,還不帶那幾處實在是坍塌得厲害,被林三爺改成花園子的殘破院落。
石楠和許礫還是像以前那樣住在外院,石嫣也終於有了自己的院子,而不用和爹娘再擠在一處。
隻是簡氏再也無法像以前那般清閑,而是和各府的管家太太一樣,每日要給各處的婆子們示下。
與此同時,石崗的泗水書局在一片炮竹聲中新張了。
照著宇文炎出的主意,在書局還未開啟之時,石崗就已尋得一些讀書人來抄書,在林三爺的聯係下,更是找到了一家印書局,除了讀書人愛買的四書五經之外,還印了不少時下流行的雜書和話本。
京城裏那些曾和石崗有過一些交情的老板和大掌櫃們不免上門來祝賀,恭賀的鞭炮聲自然是三不五時地響起,顯得好不熱鬧。
可這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卻讓青石巷尾的白鷺書院的院長齊長洪煩不勝煩。
他之所以將書院開在這東城外,瞧中的就是這東城“靜”得好,沒有鶯鶯燕燕的嬉鬧聲,也沒有販夫走卒的吆喝聲。
平日裏坊間也會有婚喪嫁娶吹吹打打的時候,可那些持續的時間都不長,忍忍也就過去了,哪裏像今日,這炮竹放得沒完沒了的。
記不起這炮竹是第幾次被人放響了之後,齊長洪終於忍無可忍地從青石巷尾找了過來,就在他一臉氣唿唿地要找人麻煩時,卻發現此處新張的竟是一家書局。
齊長洪自是愛書之人,在瞧見新張的竟是間書局後,他的氣就消了一半。
可讓他覺得不滿的是,這讀書買書之地,應以清淨為主,整得這般鬧哄哄的又怎能讓人靜下心來。
因此他依舊板著一張臉,走進了石崗的泗水書局。
今日書局裏來的人不少,卻是道賀的人多,買書的人少。
正是因為如此,來訪的人多數集中在院子裏臨時備下的茶台旁,鮮少有人進入書室。
特意來幫忙的石楠和許礫就正在這書室裏,幫著整理那些還沒來得及放上書架的書本。
因此當齊長洪走進這間書室時,就瞧見兩個穿著淺灰色士子服的少年正拿著一本書專心致誌地討論著什麽。
隻聽得其中一人滿心疑惑地問:“這句的釋義是不是抄錯了?我記得學正不是這麽說的。”
“我倒覺得不必太拘泥於這些。”另一人就答道,“學正沒有說錯,書上也沒有寫錯!同樣的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釋義也是說得通的。”
聽得這話的齊長洪就頗為認同地點了點頭。
他見兩位少年皆是風華正茂,也就生了上前攀談之意:“老朽不才,略通精要,不知二位剛才討論的是哪一句?”
石楠就循聲看去,隻見一身形略胖頭發胡子皆已花白的老者正站在那同自己和許礫說話。
“讓您見笑了。”石楠就衝著老者作了一揖,然後將手中的書遞了過去。
齊長洪就笑著接過了書,可在瞟過一眼後,整個人都震驚了。
那是前朝賢相所書的《治國策》,傳到本朝後卻成了殘本。
若幹年前,他有幸在朋友家翻閱過那殘本,獲益良多,沒想今日拿在手裏的卻是全本。
齊長洪頓時就變得有些激動了。
想著自己所待的地方是書局,他就試探著問道:“這本《治國策》也賣麽?”
“當然賣!”石楠就同他笑,“隻不過這本書的價錢略高……”
“哦?要多少?”因為知道好書千金難求,誠心想要的齊長洪就眼神灼灼地看向了石楠。
這反倒讓石楠鬧了個不好意思。
“二……二十兩銀子……”他就答得很沒有底氣。
在京城,普通人家一年的開銷也不過才二三十兩銀子,這一本書就要賣二十兩,石楠多少有些擔心對方罵他這是在搶錢。
齊長洪聽了果然就沒有做聲。
場麵頓時就顯得有些尷尬。
許礫見狀就趕緊把話題接了過去:“老先生,您問的這本書也算得上是市麵上難得一見的珍品了,而且我們這本可是全手抄本,一個月也才能抄出一本來……所以這個價錢……”
“我想兩位是誤會了!”聽著這話的齊長洪終於明白了過來,“我隻是沒想到這樣一本幾乎快成為孤本的書竟然隻賣二十兩銀子!要知道這可是千金難求的好書!”
啊?
此話一出,兩位少年皆是一愣。
敢情別人是覺得這書賣得太便宜了嗎?
“不知你們這還有沒有其他的書?”若說齊長洪來的時候是滿腹的牢騷,這會兒的他早已變得心情大好。
“有的!”石楠就拿出一本書目,這是石錦繡整理過宇文炎書房裏的那些藏書後,所列的清單。
看過那本書目後,齊長洪的眼睛都變得閃亮了起來。
“這上麵的書都有嗎?”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剛才隻是隨便瞄上一眼,他就發現了好幾本早已是傳世孤本的書。
“有是有,隻不過都要現抄。”石楠就搔了搔頭,“咱們的書局這才新張,有好些書還沒來得及翻抄,如果您確定要的買的話,隻要預付定金,我們就可以安排人手先抄您要的書。”
聽得這話的齊長洪就很是心動。
他在那書目上挑了兩本,預付了二十兩銀票的定金,又出了二十兩買下了那本《治國策》,然後滿心歡喜地離去了。
石楠將此事告知了父親石崗,石崗也不敢怠慢,趕緊將抄書的事安排了下去。
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自第二日後就陸續有人上門詢問訂製書的事,書局的生意也因此變得異常的火爆,讓石崗不得不雇傭更多的讀書人來替自己抄書。
泗水書局自此在京城打開了名聲,成為了文人墨客們最愛去的地方之一。
</p>
唐全對石錦繡吩咐的事很是上心。
待天氣轉涼後,他就安排著石家人搬進了重新修葺一新的青石巷大宅。
不同於之前租住的小宅院,這青石巷大宅光大大小小的院子就有七八處,還不帶那幾處實在是坍塌得厲害,被林三爺改成花園子的殘破院落。
石楠和許礫還是像以前那樣住在外院,石嫣也終於有了自己的院子,而不用和爹娘再擠在一處。
隻是簡氏再也無法像以前那般清閑,而是和各府的管家太太一樣,每日要給各處的婆子們示下。
與此同時,石崗的泗水書局在一片炮竹聲中新張了。
照著宇文炎出的主意,在書局還未開啟之時,石崗就已尋得一些讀書人來抄書,在林三爺的聯係下,更是找到了一家印書局,除了讀書人愛買的四書五經之外,還印了不少時下流行的雜書和話本。
京城裏那些曾和石崗有過一些交情的老板和大掌櫃們不免上門來祝賀,恭賀的鞭炮聲自然是三不五時地響起,顯得好不熱鬧。
可這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卻讓青石巷尾的白鷺書院的院長齊長洪煩不勝煩。
他之所以將書院開在這東城外,瞧中的就是這東城“靜”得好,沒有鶯鶯燕燕的嬉鬧聲,也沒有販夫走卒的吆喝聲。
平日裏坊間也會有婚喪嫁娶吹吹打打的時候,可那些持續的時間都不長,忍忍也就過去了,哪裏像今日,這炮竹放得沒完沒了的。
記不起這炮竹是第幾次被人放響了之後,齊長洪終於忍無可忍地從青石巷尾找了過來,就在他一臉氣唿唿地要找人麻煩時,卻發現此處新張的竟是一家書局。
齊長洪自是愛書之人,在瞧見新張的竟是間書局後,他的氣就消了一半。
可讓他覺得不滿的是,這讀書買書之地,應以清淨為主,整得這般鬧哄哄的又怎能讓人靜下心來。
因此他依舊板著一張臉,走進了石崗的泗水書局。
今日書局裏來的人不少,卻是道賀的人多,買書的人少。
正是因為如此,來訪的人多數集中在院子裏臨時備下的茶台旁,鮮少有人進入書室。
特意來幫忙的石楠和許礫就正在這書室裏,幫著整理那些還沒來得及放上書架的書本。
因此當齊長洪走進這間書室時,就瞧見兩個穿著淺灰色士子服的少年正拿著一本書專心致誌地討論著什麽。
隻聽得其中一人滿心疑惑地問:“這句的釋義是不是抄錯了?我記得學正不是這麽說的。”
“我倒覺得不必太拘泥於這些。”另一人就答道,“學正沒有說錯,書上也沒有寫錯!同樣的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釋義也是說得通的。”
聽得這話的齊長洪就頗為認同地點了點頭。
他見兩位少年皆是風華正茂,也就生了上前攀談之意:“老朽不才,略通精要,不知二位剛才討論的是哪一句?”
石楠就循聲看去,隻見一身形略胖頭發胡子皆已花白的老者正站在那同自己和許礫說話。
“讓您見笑了。”石楠就衝著老者作了一揖,然後將手中的書遞了過去。
齊長洪就笑著接過了書,可在瞟過一眼後,整個人都震驚了。
那是前朝賢相所書的《治國策》,傳到本朝後卻成了殘本。
若幹年前,他有幸在朋友家翻閱過那殘本,獲益良多,沒想今日拿在手裏的卻是全本。
齊長洪頓時就變得有些激動了。
想著自己所待的地方是書局,他就試探著問道:“這本《治國策》也賣麽?”
“當然賣!”石楠就同他笑,“隻不過這本書的價錢略高……”
“哦?要多少?”因為知道好書千金難求,誠心想要的齊長洪就眼神灼灼地看向了石楠。
這反倒讓石楠鬧了個不好意思。
“二……二十兩銀子……”他就答得很沒有底氣。
在京城,普通人家一年的開銷也不過才二三十兩銀子,這一本書就要賣二十兩,石楠多少有些擔心對方罵他這是在搶錢。
齊長洪聽了果然就沒有做聲。
場麵頓時就顯得有些尷尬。
許礫見狀就趕緊把話題接了過去:“老先生,您問的這本書也算得上是市麵上難得一見的珍品了,而且我們這本可是全手抄本,一個月也才能抄出一本來……所以這個價錢……”
“我想兩位是誤會了!”聽著這話的齊長洪終於明白了過來,“我隻是沒想到這樣一本幾乎快成為孤本的書竟然隻賣二十兩銀子!要知道這可是千金難求的好書!”
啊?
此話一出,兩位少年皆是一愣。
敢情別人是覺得這書賣得太便宜了嗎?
“不知你們這還有沒有其他的書?”若說齊長洪來的時候是滿腹的牢騷,這會兒的他早已變得心情大好。
“有的!”石楠就拿出一本書目,這是石錦繡整理過宇文炎書房裏的那些藏書後,所列的清單。
看過那本書目後,齊長洪的眼睛都變得閃亮了起來。
“這上麵的書都有嗎?”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剛才隻是隨便瞄上一眼,他就發現了好幾本早已是傳世孤本的書。
“有是有,隻不過都要現抄。”石楠就搔了搔頭,“咱們的書局這才新張,有好些書還沒來得及翻抄,如果您確定要的買的話,隻要預付定金,我們就可以安排人手先抄您要的書。”
聽得這話的齊長洪就很是心動。
他在那書目上挑了兩本,預付了二十兩銀票的定金,又出了二十兩買下了那本《治國策》,然後滿心歡喜地離去了。
石楠將此事告知了父親石崗,石崗也不敢怠慢,趕緊將抄書的事安排了下去。
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自第二日後就陸續有人上門詢問訂製書的事,書局的生意也因此變得異常的火爆,讓石崗不得不雇傭更多的讀書人來替自己抄書。
泗水書局自此在京城打開了名聲,成為了文人墨客們最愛去的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