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不是因為之前發生的事,整個進場過程十分安靜。


    甚至於在考場中,沈舟也隻聽得到匆忙行走的腳步聲,其他聲音,幾乎沒有。


    整個考場,都變得嚴肅起來。


    沈舟沒看那冊子,心裏沒鬼,心緒自然沒有受這事影響。


    張言常和周譽、顧錦也是。


    得知府衙的處置出來後,幾人便也把這事給拋開了,專心準備下一場的考試。


    然而魏建義卻是睡睡醒醒,噩夢不斷。


    總覺得後麵是不是還會出什麽事。


    這會坐在號舍裏,都感覺渾身不舒服。


    周圍一點窸窣聲,他都覺得是不是有人在說昨日的事。


    可他也清楚,那不過是擦拭號板,或者是無意識嘟囔的一些話。


    他心裏有鬼。


    擔心那人會不會把買過他書的人都供出來。


    擔心衙役若是找到於明知那邊,於明知會不會也把他給供出來。


    若是他當真一點沒寫,那他也不會這樣了。


    關鍵是,他記得的那一點點,他還真寫了。


    不過他那會也有些鬼迷心竅,便把字給換了,但意思沒變。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他才沒被抓到。


    魏建義心神不安,整個人猶如草木皆兵。


    聽到號炮響起,都能被嚇一跳。


    其實魏建義也明白,為何自己會選擇鋌而走險。


    總也不過是為了一個利字。


    若他能考到府案首。


    院試他就穩了。


    就算他考不上府案首,若他能考上前列,族裏麵,知府那,可都有獎勵鼓勵。


    這鼓勵可都是實實在在,白花花的銀子。


    這對於他們家而言,可是太重要了。


    然而魏建義也是真後悔了。


    不該看的。


    就在魏建義心神不寧中,策題也發下來了。


    一道策題裏麵通常會包含三到五個問題。


    或問水利,或問民生,教育,經濟,等等。


    範圍極為廣泛。


    不過因為是府試,這次的策題也簡單。


    一問如何以忠孝為本,而立於天地之間。


    二問如何教化刁民。


    三問如何發展民生。


    題目攏共三四百字。


    沈舟看完題目,便提取出了裏麵的重點。


    他在草稿紙上把第一個問題寫上。


    隨後開始思考問題。


    在聖人思想中,忠孝有對應關係。


    忠是政治倫理,孝是家族倫理。


    忠主要針對國家,君主,上級,民眾,包括忠誠和責任。


    孝的本質是對長輩的尊敬和順從,針對的是父母和家庭。


    忠孝兩全,即對國家忠誠,對父母盡孝,在盡孝中盡忠,在盡忠中盡孝。


    但這並不是指愚忠和愚孝。


    當父母,君主有錯時,孝便是諍子,忠便是諍臣。


    聖人言,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孝道,天經地義,是人最根本的品行。


    忠孝是一種美德。


    以孝為起點,由孝敬父母,擴充到忠於君主,忠於國家。


    由個人品德到家再到國,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對國君上級盡忠,對父母長輩盡孝,對自己盡節操,對朋友盡道義。


    做到無愧於心,便可立於天地之間。


    沈舟想通之後,並沒有立即下筆,而是在腦中把要寫的東西一一整理清楚。


    先寫什麽,再寫什麽,最後寫什麽。


    然後開始起頭,順著自己想的東西往下理。


    直到覺得差不多理順後,才開始動筆。


    即使是草稿,沈舟也寫得很認真,當做正稿來寫。


    等寫完之後,便檢查一遍,看看有沒有錯字,有沒有用詞不當,有沒有漏寫的內容。


    最後等謄寫時,再檢查一遍,以防出錯。


    沈舟寫完草稿,正檢查著,便有士兵端著飯菜來了。


    他看著被士兵直接放在桌上的飯菜晃了下神。


    原來已經到了中午......


    沈舟放下筆,用那碗溫水先衝了下手,剩下一半水,便放下,拿起饅頭慢慢吃了起來。


    考場的夥食很是簡單,一碗裝著兩個大饅頭,一碗熱水,一碗裝著鹹菜和肉末碎。


    肉末碎可忽略不計。


    沈舟邊小心吃著,邊檢查草稿,改了幾個字後,才把紙放到一旁,開始認真吃中飯。


    吃完中飯,沈舟看了眼第二道小題,便閉上了眼睛。


    當做短暫歇息。


    然而,他的腦海裏思緒在翻滾,並不如麵上所表現出來的這般平靜。


    如何教化刁民......


    都說窮山惡水易出刁民。


    刁民,也就是不服官吏管教的百姓。


    百姓為何不服管教,這便是解題的關鍵了。


    聖人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糧倉儲備充實了,百姓才懂得禮節,衣食用度豐足了,百姓才能知道榮辱。


    隻有讓百姓不為吃穿發愁,生活富裕了,才能實現真正的教化。


    教條隻能壓製,卻不能實現教化。


    教化的關鍵,便是富民。


    輕賦稅,發展經濟,重視農業...還有一點,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


    這裏本來就交通不便,若是道路再不通,即使做到了前麵的幾點,也走不出去,實現不了富民,隻能暫時地自給自足。


    若是遇到了天災,那便是一朝迴到原點。


    關於第三個問題,如何發展民生,其實也跟第二個問題差不多。


    關鍵都是先富民,才能進行下麵的一係列措施。


    沈舟這一寫,便寫到了晚霞出來。


    若不是肚子實在叫喚得厲害,他還能繼續往下寫。


    中午的三個空碗已經被收走,現在號板一角放著的,便是今日的晚飯。


    晚飯是碗雜糧飯,裏麵和著青菜和碎肉,還有一碗已經變涼的水。


    沈舟先喝了兩口水解渴,才端起飯碗吃了起來。


    這一迴,他抓緊時間,很快吃完,用剩餘的水漱了口,放下碗筷沒一會,士兵便來收碗了。


    他也沉下心,拿起筆繼續往下寫。


    天黑之前,他恰好檢查完。


    府試最後一場發三支蠟燭,第二日早上收卷。


    沈舟點燃蠟燭,放好燭台,便開始謄寫。


    草稿寫得慢,寫得比較斟酌用詞。


    謄寫便要快不少。


    沈舟兩支蠟燭還未用完,便抄寫好了。


    把卷子檢查一遍,收好後,趁著還有一點蠟燭,他連忙把號板放平,又把士兵放在地上的被子抱起來拍了拍,抖開吹滅蠟燭,準備睡覺。


    隔壁兩個考舍都亮著燭火,地上的火光一閃一閃的。


    沈舟靠著牆,看了一會,瞌睡也來了,閉上眼很快睡了過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科舉:啟稟皇上,狀元郎又發瘋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隻綠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隻綠耳並收藏科舉:啟稟皇上,狀元郎又發瘋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