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豈因禍福避趨之
從謹小慎微,苟到終結亂世 作者:夜讀聞秋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案牽涉甚廣,六部眾多官員皆受到嚴厲懲處,這導致原本人員齊備的朝堂各部職位出現了大量空缺。
麵對如此情形,虞帝果斷下令,召迴那些外派至全國各地任職的明德十八年的二甲進士以及三甲進士們迴京為官,以填補這些空缺;
與此同時,明德二十二年的進士們則被外派出去,接替前者留下的職位。
經過此番調整之後,盡管仍有不少職位處於空缺狀態,但各地的官府衙門總算能夠基本維持正常運轉。
在京城一條並不起眼的小巷深處,坐落著一座寧靜的宅院。
此時,屋內正坐著兩個人——姚泓與樊江。
兩人相對而坐,麵色平和地交談著。
隻見姚泓微微皺眉說道:“此事發展果如亞父所料,如今陛下已然下詔召見明德十八年的進士入宮了。”
樊江輕撫胡須,臉上露出一絲自得之色,緩緩應道:“那是自然。若論及對陛下心思的揣摩,放眼朝野,怕是無人能出我與楊兆林之右啊!隻是可惜啊,那楊老兒一門心思隻為他兒子的仕途鋪平道路,恐怕難以被公子您所用呐。”
姚泓聞言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抹沉思之色,片刻後開口說道:“待他們返京之後,屆時還需勞煩亞父您親自出麵,替我多多籠絡這些人。”
樊江微微頷首,緩聲道:“放心便是,當年他們那一屆的榮恩宴可是由老夫親自操辦主持的,在之後的兩年裏,不管是在仕途上還是在生活上,老夫都對他們多有照顧,這個麵子他們不會不給的。”
言罷,他稍稍停頓片刻,接著又說道:“當然,最主要的是,經過此案,他們已然看出來了,當今聖上究竟是怎樣一個心胸狹隘、刻薄寡恩之人!他先廢宰相,又殺功臣,擺明了是要將這天下變成他一人之天下。”
說完這些話後,樊江抬起頭來,目光直直地看向站在自己麵前的這個人——姚泓。
兩人四目相對之際,姚泓隻覺得心頭猛地一顫,他趕忙開口道:“亞父盡管放寬心,倘若日後我能繼承大統登上皇位,那麽我定然會與諸位士大夫共治天下。”
聽到姚泓這番言辭,樊江臉上露出一絲欣慰之色,緩緩開口言道:“倒也並非是吾等儒生貪戀權勢,實在是因為若不能讓其他人也參與進來共商國事,天長日久下去,會讓人們逐漸認識到這天下跟他們沒有關係,到了那時,如果國家危難,又有誰會挺身而出,效忠於你!”
姚泓聞聽此言,趕忙恭恭敬敬地迴應道:“亞父所言極是,孩兒謹記在心。”
......
在陳明被幽閉於家中的第二個月的朔日下午,陽光透過雲層灑下微弱的光芒,給這座寂靜的府邸增添了一絲神秘的氛圍。
文華殿大學士宋潛溪和東閣大學士許觀二人結伴而來,他們身著華麗的衣服,步伐匆匆,神情凝重。
然而,當他們來到陳家門口時,卻被門口守衛著的侍衛無情地攔住了去路。
這些侍衛個個身材魁梧,手持長槍,麵無表情地注視著前方,仿佛一座難以逾越的高牆。
許觀見到此景,頓時怒不可遏。
他瞪大雙眼,氣憤地指著侍衛吼道:“皇上隻是將陳大人罷官免職,令其在家中反省,可從未下達過不許他人前來探望的旨意!你們究竟是奉了誰的命令,竟敢如此放肆大膽?”他的聲音如洪鍾一般響亮,在空中迴蕩著。
就在這時,一個看似隊長模樣的兵士聽到了這邊的喧鬧聲,急忙一路小跑趕了過來。
隻見他滿臉惶恐之色,先是狠狠地瞪了這群屬下一眼,然後毫不猶豫地揚起手,一巴掌重重地扇在了那名阻攔的侍衛的臉上。
“啪!”清脆的響聲打破了現場短暫的沉寂,那名侍衛的臉頰瞬間浮現出一道清晰的掌印。
兵士連忙躬身向宋潛溪和許觀賠罪道:“兩位大人息怒,此人卑賤鄙陋,不懂規矩,竟然衝撞了二位,實在該死!還請大人饒恕小人們的罪過。”
說完,他不敢有絲毫怠慢,親自上前打開了陳家大門,並恭恭敬敬地做了個請進的手勢。
許觀冷哼一聲,心中的怒氣稍稍平息了一些。
他整了整自己有些褶皺的衣袖,又理了理頭上的冠帽,盡量讓自己恢複到平日的端莊儀態。
而一旁的宋潛溪則始終保持著沉默,隻是微微頷首,表示接受了對方的道歉。
隨後,兩人互相對視一眼,深吸一口氣,邁著沉穩的步伐走進了陳明的家門。
隨著大門緩緩關閉,他們的身影消失在了門後,隻留下那名挨打的侍衛仍站在原地,低著頭默默不語。
待兩人緩緩地走進院子之後,侍衛長麵色嚴肅地看著那個剛剛挨過打的侍衛,壓低聲音說道:“我們守在這裏,是要防備那些別有用心之人趁機前來滋事生非。至於駙馬爺想要見什麽人,你不用過多揣測和阻攔,隻要讓他順利進去就好。”
小侍衛聽後,滿心委屈地嘟囔著:“可……可是,我又怎麽能分辨得出駙馬爺想見誰、不想見誰呢?萬一出了差錯,這責任我可擔不起呀!”
侍衛長眉頭一皺,有些不耐煩地嗬斥道:“真是個笨蛋!遇到這種情況,你難道就不會先派門房趕緊去裏麵通傳一聲嗎?這樣不就能搞清楚狀況了嘛!”
直至一個時辰以後,許、宋二人,才並肩從陳明家的大門裏走了出來。
隻見宋潛溪,一邊慢慢地走著,一邊轉頭對著身旁的許觀感慨萬千地說道:“原本今日咱們過來,是想著好好安慰一下陳兄的。畢竟遭遇這般挫折,換作常人恐怕早已一蹶不振。但沒曾想到,陳兄竟是如此豁達開朗,對於個人的榮辱得失完全不放在心上。”
許觀深以為然地點點頭,附和著說道:“可不是嘛!‘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也隻有伯昭這樣的憂國憂民之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詩句了。”
麵對如此情形,虞帝果斷下令,召迴那些外派至全國各地任職的明德十八年的二甲進士以及三甲進士們迴京為官,以填補這些空缺;
與此同時,明德二十二年的進士們則被外派出去,接替前者留下的職位。
經過此番調整之後,盡管仍有不少職位處於空缺狀態,但各地的官府衙門總算能夠基本維持正常運轉。
在京城一條並不起眼的小巷深處,坐落著一座寧靜的宅院。
此時,屋內正坐著兩個人——姚泓與樊江。
兩人相對而坐,麵色平和地交談著。
隻見姚泓微微皺眉說道:“此事發展果如亞父所料,如今陛下已然下詔召見明德十八年的進士入宮了。”
樊江輕撫胡須,臉上露出一絲自得之色,緩緩應道:“那是自然。若論及對陛下心思的揣摩,放眼朝野,怕是無人能出我與楊兆林之右啊!隻是可惜啊,那楊老兒一門心思隻為他兒子的仕途鋪平道路,恐怕難以被公子您所用呐。”
姚泓聞言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抹沉思之色,片刻後開口說道:“待他們返京之後,屆時還需勞煩亞父您親自出麵,替我多多籠絡這些人。”
樊江微微頷首,緩聲道:“放心便是,當年他們那一屆的榮恩宴可是由老夫親自操辦主持的,在之後的兩年裏,不管是在仕途上還是在生活上,老夫都對他們多有照顧,這個麵子他們不會不給的。”
言罷,他稍稍停頓片刻,接著又說道:“當然,最主要的是,經過此案,他們已然看出來了,當今聖上究竟是怎樣一個心胸狹隘、刻薄寡恩之人!他先廢宰相,又殺功臣,擺明了是要將這天下變成他一人之天下。”
說完這些話後,樊江抬起頭來,目光直直地看向站在自己麵前的這個人——姚泓。
兩人四目相對之際,姚泓隻覺得心頭猛地一顫,他趕忙開口道:“亞父盡管放寬心,倘若日後我能繼承大統登上皇位,那麽我定然會與諸位士大夫共治天下。”
聽到姚泓這番言辭,樊江臉上露出一絲欣慰之色,緩緩開口言道:“倒也並非是吾等儒生貪戀權勢,實在是因為若不能讓其他人也參與進來共商國事,天長日久下去,會讓人們逐漸認識到這天下跟他們沒有關係,到了那時,如果國家危難,又有誰會挺身而出,效忠於你!”
姚泓聞聽此言,趕忙恭恭敬敬地迴應道:“亞父所言極是,孩兒謹記在心。”
......
在陳明被幽閉於家中的第二個月的朔日下午,陽光透過雲層灑下微弱的光芒,給這座寂靜的府邸增添了一絲神秘的氛圍。
文華殿大學士宋潛溪和東閣大學士許觀二人結伴而來,他們身著華麗的衣服,步伐匆匆,神情凝重。
然而,當他們來到陳家門口時,卻被門口守衛著的侍衛無情地攔住了去路。
這些侍衛個個身材魁梧,手持長槍,麵無表情地注視著前方,仿佛一座難以逾越的高牆。
許觀見到此景,頓時怒不可遏。
他瞪大雙眼,氣憤地指著侍衛吼道:“皇上隻是將陳大人罷官免職,令其在家中反省,可從未下達過不許他人前來探望的旨意!你們究竟是奉了誰的命令,竟敢如此放肆大膽?”他的聲音如洪鍾一般響亮,在空中迴蕩著。
就在這時,一個看似隊長模樣的兵士聽到了這邊的喧鬧聲,急忙一路小跑趕了過來。
隻見他滿臉惶恐之色,先是狠狠地瞪了這群屬下一眼,然後毫不猶豫地揚起手,一巴掌重重地扇在了那名阻攔的侍衛的臉上。
“啪!”清脆的響聲打破了現場短暫的沉寂,那名侍衛的臉頰瞬間浮現出一道清晰的掌印。
兵士連忙躬身向宋潛溪和許觀賠罪道:“兩位大人息怒,此人卑賤鄙陋,不懂規矩,竟然衝撞了二位,實在該死!還請大人饒恕小人們的罪過。”
說完,他不敢有絲毫怠慢,親自上前打開了陳家大門,並恭恭敬敬地做了個請進的手勢。
許觀冷哼一聲,心中的怒氣稍稍平息了一些。
他整了整自己有些褶皺的衣袖,又理了理頭上的冠帽,盡量讓自己恢複到平日的端莊儀態。
而一旁的宋潛溪則始終保持著沉默,隻是微微頷首,表示接受了對方的道歉。
隨後,兩人互相對視一眼,深吸一口氣,邁著沉穩的步伐走進了陳明的家門。
隨著大門緩緩關閉,他們的身影消失在了門後,隻留下那名挨打的侍衛仍站在原地,低著頭默默不語。
待兩人緩緩地走進院子之後,侍衛長麵色嚴肅地看著那個剛剛挨過打的侍衛,壓低聲音說道:“我們守在這裏,是要防備那些別有用心之人趁機前來滋事生非。至於駙馬爺想要見什麽人,你不用過多揣測和阻攔,隻要讓他順利進去就好。”
小侍衛聽後,滿心委屈地嘟囔著:“可……可是,我又怎麽能分辨得出駙馬爺想見誰、不想見誰呢?萬一出了差錯,這責任我可擔不起呀!”
侍衛長眉頭一皺,有些不耐煩地嗬斥道:“真是個笨蛋!遇到這種情況,你難道就不會先派門房趕緊去裏麵通傳一聲嗎?這樣不就能搞清楚狀況了嘛!”
直至一個時辰以後,許、宋二人,才並肩從陳明家的大門裏走了出來。
隻見宋潛溪,一邊慢慢地走著,一邊轉頭對著身旁的許觀感慨萬千地說道:“原本今日咱們過來,是想著好好安慰一下陳兄的。畢竟遭遇這般挫折,換作常人恐怕早已一蹶不振。但沒曾想到,陳兄竟是如此豁達開朗,對於個人的榮辱得失完全不放在心上。”
許觀深以為然地點點頭,附和著說道:“可不是嘛!‘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也隻有伯昭這樣的憂國憂民之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詩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