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人也需要時間成長的,二十年的成長時間,在戰場上也就存活短短的一個迴??。
所以戰爭已經無法再像上個世紀那樣一打數十年了。
俄羅斯和奧斯曼之間的數百年戰爭就是如此,攢夠人了就打,人打光了就停戰繼續攢,攢夠了再打。
所以最多最多也就是五年的時間,他們的人力絕對會消耗的差不多了。
而奧斯曼的存在,就是為了將這場戰爭,繼續延續下去,絕不能允許有一方取得優勝。
至於說德國和美國雙方達成一致共同對抗奧斯曼?
畢竟沒有人喜歡兩麵三刀的奧斯曼,但是德國離奧斯曼太近了。
一但兩國共同對抗奧斯曼,或者奧斯曼被逼到絕路,已經明確的告訴德國了,在那種情況下,會同德國同歸於盡,而奧斯曼擁有的原子彈,就是奧斯曼敢這麽做的底氣。
所以德國是不會希望奧斯曼被逼迫的太狠的,所以也就注定了德國和美國無法共同對抗奧斯曼。
因為即使美國向德國承諾再多,但是當德國虛弱不堪的時候,那麽美國真的還會遵守那些承諾麽?
而德國和美國之間和談,停止戰爭?
日本會聽德國的話,放棄礦產資源豐富的,澳大利亞麽?
會放棄戰略價值逆天的夏威夷群島麽?
如果日本不放棄這些領地,那麽日美之間就無法進入和平階段。
而對於日本,一個島國而言,這些地區擁有他們急缺的東西,現在好不容易拿到手了,又怎麽可能輕易放手呢?
隻要擁有這些地區,那麽日本成為世界的一極將隻是時間問題。
而英美兩國不管以何種理由,隻要放棄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那麽政府倒台是必然的。
因為這兩處英國的自治領,主體人種和美國,英國,加拿大都是英國移民的後裔。
而夏威夷群島是控製太平洋地區的核心地區,為了美國西海岸的安全,美國是絕對不會放棄的。
所以戰爭是必然的,因為日本是不會聽德國的,不然也不會一個向東,一個向南了。
所以奧斯曼在現在,不但要鞏固國內的政治問題,還需要準備戰爭。
因此什麽都得慢慢來,急不得。
“國內的情況和國際上的情況,都不太安穩,所以行事方麵不要太急功近利了,主要還是以維穩為主。”阿雷·斯特囑咐道。
“是,陛下,臣下明白了。”薩利赫·阿米爾恭敬應聲道。
“我會和軍方多加聯係,相互配合,平穩過渡這段時期。”
“請陛下放心,我也會配合政府行動,將任何突發情況,都扼殺在萌芽階段。”埃夫利克·曼弗瑅也恭敬的附和開口說道。
畢竟人口的遷徙,尤其是這種大規模的強製遷徙,肯定會麵對眾多問題,一個處理不好,就會發生大規模的民變。
而這就需要軍隊的鎮壓,而軍隊之中就不能有被遷徙民族中的軍人。
因為從來都不缺乏野心家,和陳勝,吳廣之流的人物。
阿雷·斯特輕輕頷首,國家強盛他才能更好的享受,國民生活困苦,失無所失之時,那麽肯定是不缺拚死一戰勇氣(印度人除外)。
隨著時間來到1945年3月20日,太平洋全麵爆發,歐陸戰爭徹底停歇。
美國南太平洋戰區司令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率領龐大的艦隊群,進入了南太平洋地區的皮特凱恩群島,日美之間自開戰以來的第一次,美軍主動出擊。
德國的潛艇依舊在各大洋,四處遊曳,但是現在無限製潛艇戰(狼群戰術),已經停止了,因為現在大洋上有了奧斯曼的商船。
他們必須進行識別,這就是奧斯曼的威懾力,不然就憑哪些小國,德國根本就無需在意,因為他們連海軍都沒有,即使有也不過是被列強淘汰的老舊戰艦。
根本就無法德國的先進潛艇造成威脅,沒威脅的東西還需要在意麽?
至於說得罪了其他國家,任何一個幼童都是不會拒絕一個壯漢的提議的。
因為他們壓根就沒有說拒絕的權利。
而奧斯曼的遷移工作也陸陸續續的開始了。
此時的阿雷·斯特正在巴庫地區進行視察,眺望著遠方的天際,在那邊穿過圖蘭平原,帕米爾高原就是……
1945年5月,美軍成功登陸新西蘭,阿雷·斯特也再度返迴了安卡拉。
想著將來的武器發展情況,阿雷·斯特又有一些想要遷都了。
而巴格達就是阿雷·斯特心中理想的區域,遠離德國和海洋,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為該地區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而四周皆是廣闊的平原地帶,所生產的物資,也足以支撐起一座大城市,配的上奧斯曼帝國的國都規格。
至於伊斯坦布爾,或者說君士坦丁堡,舊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國都,剛剛遭遇過戰亂不說,還離德國十分的近,並不安全。
而定都巴格達不但可以將影響力更好的傳播至阿拉伯半島,還可以更好的控製新月沃土,從而更好的控製全國。
不過既然有好處,那就必定有壞處,首先就是尼羅河三角洲的問題,整個非洲地區因為蘇伊士運河的關係,天然的和奧斯曼帝國其他地區有了分界線。
而與之相對的伊斯坦布爾,則是可以比巴格達更好的影響埃及地區和巴爾幹地區。
如果出於國家層麵的考量,那麽還都於伊斯坦布爾將是最好的選擇。
北控黑海沿岸,南控埃及地區,西控巴爾幹地區,東控安納托利亞地區,皆是屬於奧斯曼未來的核心地區。
但是德國……
1945年8月,炎炎夏日的到來,為安卡拉增添了一股股的熱浪。
而隨著美國成功登陸澳大利亞,德國也開始加大了對美國的襲擾力度,很明顯的事就是德國也不希望美國快速取得勝利。
“現在我們必須加強對美國的騷擾力度,我們需要的是美國給予日本足夠大的壓力,讓日本能夠認清自己的身份。”阿道夫·希特勒看向卡爾·鄧尼茨,他的海軍元帥說道。
“我們需要日本在遠東地區和大洋洲以及美國西海岸牽製美國,但是不能接受他們被美國擊敗,讓美國再次整合遠東地區和大洋洲地區。”
所以戰爭已經無法再像上個世紀那樣一打數十年了。
俄羅斯和奧斯曼之間的數百年戰爭就是如此,攢夠人了就打,人打光了就停戰繼續攢,攢夠了再打。
所以最多最多也就是五年的時間,他們的人力絕對會消耗的差不多了。
而奧斯曼的存在,就是為了將這場戰爭,繼續延續下去,絕不能允許有一方取得優勝。
至於說德國和美國雙方達成一致共同對抗奧斯曼?
畢竟沒有人喜歡兩麵三刀的奧斯曼,但是德國離奧斯曼太近了。
一但兩國共同對抗奧斯曼,或者奧斯曼被逼到絕路,已經明確的告訴德國了,在那種情況下,會同德國同歸於盡,而奧斯曼擁有的原子彈,就是奧斯曼敢這麽做的底氣。
所以德國是不會希望奧斯曼被逼迫的太狠的,所以也就注定了德國和美國無法共同對抗奧斯曼。
因為即使美國向德國承諾再多,但是當德國虛弱不堪的時候,那麽美國真的還會遵守那些承諾麽?
而德國和美國之間和談,停止戰爭?
日本會聽德國的話,放棄礦產資源豐富的,澳大利亞麽?
會放棄戰略價值逆天的夏威夷群島麽?
如果日本不放棄這些領地,那麽日美之間就無法進入和平階段。
而對於日本,一個島國而言,這些地區擁有他們急缺的東西,現在好不容易拿到手了,又怎麽可能輕易放手呢?
隻要擁有這些地區,那麽日本成為世界的一極將隻是時間問題。
而英美兩國不管以何種理由,隻要放棄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那麽政府倒台是必然的。
因為這兩處英國的自治領,主體人種和美國,英國,加拿大都是英國移民的後裔。
而夏威夷群島是控製太平洋地區的核心地區,為了美國西海岸的安全,美國是絕對不會放棄的。
所以戰爭是必然的,因為日本是不會聽德國的,不然也不會一個向東,一個向南了。
所以奧斯曼在現在,不但要鞏固國內的政治問題,還需要準備戰爭。
因此什麽都得慢慢來,急不得。
“國內的情況和國際上的情況,都不太安穩,所以行事方麵不要太急功近利了,主要還是以維穩為主。”阿雷·斯特囑咐道。
“是,陛下,臣下明白了。”薩利赫·阿米爾恭敬應聲道。
“我會和軍方多加聯係,相互配合,平穩過渡這段時期。”
“請陛下放心,我也會配合政府行動,將任何突發情況,都扼殺在萌芽階段。”埃夫利克·曼弗瑅也恭敬的附和開口說道。
畢竟人口的遷徙,尤其是這種大規模的強製遷徙,肯定會麵對眾多問題,一個處理不好,就會發生大規模的民變。
而這就需要軍隊的鎮壓,而軍隊之中就不能有被遷徙民族中的軍人。
因為從來都不缺乏野心家,和陳勝,吳廣之流的人物。
阿雷·斯特輕輕頷首,國家強盛他才能更好的享受,國民生活困苦,失無所失之時,那麽肯定是不缺拚死一戰勇氣(印度人除外)。
隨著時間來到1945年3月20日,太平洋全麵爆發,歐陸戰爭徹底停歇。
美國南太平洋戰區司令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率領龐大的艦隊群,進入了南太平洋地區的皮特凱恩群島,日美之間自開戰以來的第一次,美軍主動出擊。
德國的潛艇依舊在各大洋,四處遊曳,但是現在無限製潛艇戰(狼群戰術),已經停止了,因為現在大洋上有了奧斯曼的商船。
他們必須進行識別,這就是奧斯曼的威懾力,不然就憑哪些小國,德國根本就無需在意,因為他們連海軍都沒有,即使有也不過是被列強淘汰的老舊戰艦。
根本就無法德國的先進潛艇造成威脅,沒威脅的東西還需要在意麽?
至於說得罪了其他國家,任何一個幼童都是不會拒絕一個壯漢的提議的。
因為他們壓根就沒有說拒絕的權利。
而奧斯曼的遷移工作也陸陸續續的開始了。
此時的阿雷·斯特正在巴庫地區進行視察,眺望著遠方的天際,在那邊穿過圖蘭平原,帕米爾高原就是……
1945年5月,美軍成功登陸新西蘭,阿雷·斯特也再度返迴了安卡拉。
想著將來的武器發展情況,阿雷·斯特又有一些想要遷都了。
而巴格達就是阿雷·斯特心中理想的區域,遠離德國和海洋,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為該地區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而四周皆是廣闊的平原地帶,所生產的物資,也足以支撐起一座大城市,配的上奧斯曼帝國的國都規格。
至於伊斯坦布爾,或者說君士坦丁堡,舊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國都,剛剛遭遇過戰亂不說,還離德國十分的近,並不安全。
而定都巴格達不但可以將影響力更好的傳播至阿拉伯半島,還可以更好的控製新月沃土,從而更好的控製全國。
不過既然有好處,那就必定有壞處,首先就是尼羅河三角洲的問題,整個非洲地區因為蘇伊士運河的關係,天然的和奧斯曼帝國其他地區有了分界線。
而與之相對的伊斯坦布爾,則是可以比巴格達更好的影響埃及地區和巴爾幹地區。
如果出於國家層麵的考量,那麽還都於伊斯坦布爾將是最好的選擇。
北控黑海沿岸,南控埃及地區,西控巴爾幹地區,東控安納托利亞地區,皆是屬於奧斯曼未來的核心地區。
但是德國……
1945年8月,炎炎夏日的到來,為安卡拉增添了一股股的熱浪。
而隨著美國成功登陸澳大利亞,德國也開始加大了對美國的襲擾力度,很明顯的事就是德國也不希望美國快速取得勝利。
“現在我們必須加強對美國的騷擾力度,我們需要的是美國給予日本足夠大的壓力,讓日本能夠認清自己的身份。”阿道夫·希特勒看向卡爾·鄧尼茨,他的海軍元帥說道。
“我們需要日本在遠東地區和大洋洲以及美國西海岸牽製美國,但是不能接受他們被美國擊敗,讓美國再次整合遠東地區和大洋洲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