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南伸出玉手咬著指甲問道:“那我們現在這個時間對應的節氣應該是哪個?”
王禳災有些焦急,大敵當前,他實在無心再與李瑾南閑聊下去。
可別忘了,城外還有一隻沈軍呢,禦於是王禳災起身拱手言道:“是小寒,李姑娘要多穿些衣裳,注意保暖,王某還有事,先告辭了,若李城主迴來,還望轉告他,去城尉府議事。”
“哎,王公子再留一會啊”李氏還想挽留,王禳災假裝聽不見,徑直的朝外麵走去。
而李瑾南則盯著石桌,若有所思,小寒……
……
宏淵皇宮,齊朝使節賀赭剛到這裏,撣了撣衣袍上麵的塵土。
站在他麵前的是匆匆忙忙趕來的典客劉奉,“在下賀赭,奉齊帝之命,特來祝賀宏淵王朝複辟,我於昨日深夜入宮,時辰太晚,就沒有派人去通報,以免打擾諸位休息。”
劉奉先作揖行禮,隨後眼眉一挑,他注意到齊使使用了複辟這一字眼,這也就意味著,齊朝,承認宏淵朝的存在,隨後點點頭:“齊使體恤人心,下吏敬佩,皇上正在海內升平殿內,請隨我來。”
劉奉做了一個請的手勢,隨即走在前麵帶路。
賀赭正在劉奉的帶領下,朝大殿走去,沿路的牆壁壁畫都是一些秦畫,而封禪大典的裝飾也沒有撤掉,一路走來,左右看看,這些久違的“秦物”讓他感到有些新鮮。
甚至有些東西,去現在的秦國尋,怕是也尋不到了。
不愧是保留秦文化最為完成的國家之一,賀赭感歎,或許說,他們就是秦人也行。
因為一千多年前,一部分秦人到這裏開墾荒地,於是便有了宏淵文化。
商鞅之法又規定“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在這種政治下,秦人社會養成了十分明顯的功利色彩,其生活節奏和社會風氣裏顯現出“急促”的特征,與齊、魯等地“舒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整個社會形成了“貪狼強力”的風俗,無疑,商鞅變法對秦俗的這種改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與其說宏淵文化是秦文化的繼承者之一,倒不如說是大家都是周文化的傳承人。
賀赭小聲嘀咕了一句,他又觀察了一下左右隨從和前麵帶路的典客劉奉。
他們的衣袍都是黑色或是紅色,秦人尚黑這一要點,居然也被完美的保留下來了。
隨後賀赭又見到了幾隊宮衛,他們穿著複古的皮製式甲胄,手裏握著長戟或是長矛,幾百年前,六國就是被這種衣著的士卒打敗的。
時隔幾百年,賀赭萬萬沒想到,在唐虞大陸的邊陲,居然還能見到秦甲。
也正因為宏淵位置偏遠,六國都懶得過去,這次賀赭過來,便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坐船吃魚吃的他都要吐了,每日海風襲身,痛不欲生,隻是沒想到剛剛來到宏淵國,人家就複辟王朝了……
正想著,忽然前麵的劉奉停下了腳步,“到了”賀赭抬起頭,一座紅黑色的恢宏大殿呈現於眼前。
注釋:
廿四節氣最初是依據鬥轉星移製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這鬥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著密切的關係。北極星位於地球地軸的北端,在北鬥七星中的天璿與天樞連線的五倍延長線上。由於地球的自轉,而北極星正好處在天球轉動的軸上,所以相對不動,而在軸邊上的北鬥星看起來就像圍繞著北極星轉一樣,這就產生了“鬥轉星移”。北鬥七星是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的重要星象,鬥轉星移時北半球相應地域的自然節律亦在漸變,因此成為上古時代我國古人判斷節氣變化的依據。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製定,即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共二十四個節氣,視太陽從黃經零度出發,每前進15°為一個節氣。廿四節氣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麵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在曆史發展中,廿四節氣被列入農曆,成為農曆的一個重要部分。
小雪:
小雪,是反映降水與氣溫的節氣,它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小雪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增。“雪”是水汽遇冷的產物,代表寒冷與降水,這時節的氣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來比喻這時節的氣候特征。“小雪”是個比喻,反映的是這個節氣期間寒流活躍、降水漸增,不是表示這個節氣下很小量的雪。
大雪:
大雪,這節氣與小雪節氣一樣,是反映氣溫與降水變化趨勢的節氣,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氣候特征的一個節氣,大雪節氣的特點是氣溫顯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冬至:
冬至,是反映太陽光直射運動的節氣,冬至這天太陽南行到極致,太陽光直射南迴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的一天,自這天起太陽直射點往北迴返,北半球各地(我國位於北半球)太陽高度逐漸升高,白晝逐日增長。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複返“的轉折點,對於北半球各地來說,太陽高度自此迴升,太陽光逐漸增強
小寒
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冬至之後,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持續降低,溫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際降到最低。民諺:“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這說明了小寒節氣的寒冷程度。小寒時節,太陽直射點還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還處於散失的狀態,白天吸收的熱量還是少於夜晚釋放的熱量,因此北半球的氣溫還在持續降低。
大寒
大寒,同小寒一樣,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致的意思。根據我國長期以來的氣象記錄,在北方地區大寒節氣是沒有小寒冷的;但對於南方大部地區來說,是在大寒節氣最冷。
秦文化,是中國地緣曆史文化,其根源乃嬴秦文化,又稱秦氏文化。而秦氏文化是曆代秦氏先祖和秦族人在人類社會曆史實踐過程中所共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所有秦族人、秦氏宗族及其相關組織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秦氏宗族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製度和組織。秦國文化主要來自周文化。
在秦人的價值觀上,功利主義的特征十分明顯,與儒家提倡的重禮義道德大不相同。《漢書刑法誌》這樣描述秦國:“其生民也狹隘,其使民也酷烈。…皆幹賞蹈利之兵,庸徒鬻賣之道耳,未有安製矜節之理也。”《荀子議兵》也有類似的話:“秦人其生民也陿阸(即狹隘),其使民也酷烈。”顏師古注《漢書》和楊倞(jing4)《荀子》,都解“狹隘”為地勢狹小險固,但郝懿行《荀子補注》、王念孫《讀書雜誌荀子第五》認為“狹隘”在這裏指秦國人民生計窮蹙。
秦人著述的《秦詩十篇》,王照圓《詩說》論雲:“秦晉詩音節皆入商聲,殊少大和元氣之妙。而秦尤雄厲,或以為水土使然。然溯其始,秦固周岐豐之地也。二南之作,為王化始基,周若彼其和平,秦若此其猛厲。何歟?且帝王不易民而治,彼強悍戰鬥之俗,獨非忠厚仁讓之道歟?此無他,古今之異宜,則政教之殊致也。”又曰:“秦晉之風多剽急,而少舒緩之體。與齊音正相反。”李斯說秦的音樂也是“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唿嗚嗚快耳者”,具有簡單粗獷的特色,與鄭、衛之音的靡麗也大不相同。
尚黑:
秦國人崇尚黑色。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甚至雜役奴仆全都穿著以黑色為主色係的衣服。朝堂之上的大臣們清一色都是黑色衣服。就連朝堂的裝修風格也有別於其他國家的金碧輝煌,而是以黑色為主色調。
而秦人尚黑是有原因的。在東漢曆史學家編纂的《漢書·律曆誌》中曾有這樣的記載:“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早年秦文公外出打獵時,曾經捕獲過一條黑色的龍。而這正是五行之中水德的象征。因此,秦國統治者認為自己是水德,崇尚水。而在五行中水德對應的標誌顏色是黑色。所以,從春秋戰國時的秦國開始一直到一統天下的秦帝國,就都崇尚黑色。[4]
秦國的後勤供給與其他諸侯國不同,是由國家供給的。秦國的軍旗是統一的,也是由國家供給的。秦國的軍旗為黑色。為什麽用黑色作為軍旗的顏色?第一是文化的原因,水德之君對應的就是黑色。第二,黑色的軍旗便於隱蔽,耐髒。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就把黑色定為秦朝的國色
秦朝對六國文化是加以吸收而能予以兼容的。但是,秦朝在政治文化方麵,確定的原則是不師古,不崇經,以法為治,以吏為師。推行這些政策的極致,就是實行“焚書坑儒”的野蠻舉措,予文化以嚴重的摧殘,對思想和學術自由更是沉重的打擊。因此,秦文化對於中原傳統文化又並非主要是“依古以來典法行之”。
由於秦朝統治的時間很短,其目的在於統一思想文化的政策並未來得及完全實施,亦未取得預期的成效。與此同時,秦文化也未能在政治統一的新的曆史條件下,對其他文化予以充分吸收和消化。因此,在秦朝統一的短時期內,秦文化並沒有和東方六國文化融為一體,其作為全中國的主導文化的地位,也沒有來得及完全得以確立。在原屬東方六國的廣大地區內,各區域文化繼續表現著它們的特色和活力。
隨著秦政權的被推翻,秦文化所依倚的政治支柱倒折了,秦文化也由文化融合的主體變為客體,其作為全中國統治文化的短暫時期也就宣告結束。不過,在代之而起的漢代,秦文化的要素繼續存在,而且還保持著強有力的影響。“自秦以後,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製也”。秦文化奠定了大一統國家形態和大一統國家觀念的基礎,也就是奠定了中央集權政治製度的基礎。秦文化在中國曆史上最有建樹、對後世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應當說是它的政治文化、製度文化。戰國以至於秦漢時期,經常有人注意並描述秦文化的一些特點。如魏國的信陵君說:“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儀德行”。西漢初年,賈誼痛說“秦俗日敗”,指出:商鞅變法以來,秦國一直是“並行於進取”,雖然“功成求得”,但卻出現了社會道德水準嚴重下降的惡果,秦始皇又“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更把秦朝推向滅亡。《淮南子·要略》說:“秦人之俗,貪狠強力,寡義而趨勢利”,司馬遷也說:“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後仁義”。這裏所說的“俗”,部分地有我們所說的“文化”的含義。以上言論,雖然包含了對秦國或秦人的敵對心理,但卻也揭示了秦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秦人因其長期生活的環境的影響,在性格上受戎翟即西北少數民族的影響,傾向於強悍好鬥,為了達到目的,可以狠下決心,不惜一切。秦文化注重實效、功利,質樸而率直,不事虛浮,追求大和多,不停地拓展,主動性極強,為了實現某一目標,定會一往直前,不容任何困難和力量的阻擋。
王禳災有些焦急,大敵當前,他實在無心再與李瑾南閑聊下去。
可別忘了,城外還有一隻沈軍呢,禦於是王禳災起身拱手言道:“是小寒,李姑娘要多穿些衣裳,注意保暖,王某還有事,先告辭了,若李城主迴來,還望轉告他,去城尉府議事。”
“哎,王公子再留一會啊”李氏還想挽留,王禳災假裝聽不見,徑直的朝外麵走去。
而李瑾南則盯著石桌,若有所思,小寒……
……
宏淵皇宮,齊朝使節賀赭剛到這裏,撣了撣衣袍上麵的塵土。
站在他麵前的是匆匆忙忙趕來的典客劉奉,“在下賀赭,奉齊帝之命,特來祝賀宏淵王朝複辟,我於昨日深夜入宮,時辰太晚,就沒有派人去通報,以免打擾諸位休息。”
劉奉先作揖行禮,隨後眼眉一挑,他注意到齊使使用了複辟這一字眼,這也就意味著,齊朝,承認宏淵朝的存在,隨後點點頭:“齊使體恤人心,下吏敬佩,皇上正在海內升平殿內,請隨我來。”
劉奉做了一個請的手勢,隨即走在前麵帶路。
賀赭正在劉奉的帶領下,朝大殿走去,沿路的牆壁壁畫都是一些秦畫,而封禪大典的裝飾也沒有撤掉,一路走來,左右看看,這些久違的“秦物”讓他感到有些新鮮。
甚至有些東西,去現在的秦國尋,怕是也尋不到了。
不愧是保留秦文化最為完成的國家之一,賀赭感歎,或許說,他們就是秦人也行。
因為一千多年前,一部分秦人到這裏開墾荒地,於是便有了宏淵文化。
商鞅之法又規定“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在這種政治下,秦人社會養成了十分明顯的功利色彩,其生活節奏和社會風氣裏顯現出“急促”的特征,與齊、魯等地“舒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整個社會形成了“貪狼強力”的風俗,無疑,商鞅變法對秦俗的這種改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與其說宏淵文化是秦文化的繼承者之一,倒不如說是大家都是周文化的傳承人。
賀赭小聲嘀咕了一句,他又觀察了一下左右隨從和前麵帶路的典客劉奉。
他們的衣袍都是黑色或是紅色,秦人尚黑這一要點,居然也被完美的保留下來了。
隨後賀赭又見到了幾隊宮衛,他們穿著複古的皮製式甲胄,手裏握著長戟或是長矛,幾百年前,六國就是被這種衣著的士卒打敗的。
時隔幾百年,賀赭萬萬沒想到,在唐虞大陸的邊陲,居然還能見到秦甲。
也正因為宏淵位置偏遠,六國都懶得過去,這次賀赭過來,便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坐船吃魚吃的他都要吐了,每日海風襲身,痛不欲生,隻是沒想到剛剛來到宏淵國,人家就複辟王朝了……
正想著,忽然前麵的劉奉停下了腳步,“到了”賀赭抬起頭,一座紅黑色的恢宏大殿呈現於眼前。
注釋:
廿四節氣最初是依據鬥轉星移製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這鬥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著密切的關係。北極星位於地球地軸的北端,在北鬥七星中的天璿與天樞連線的五倍延長線上。由於地球的自轉,而北極星正好處在天球轉動的軸上,所以相對不動,而在軸邊上的北鬥星看起來就像圍繞著北極星轉一樣,這就產生了“鬥轉星移”。北鬥七星是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的重要星象,鬥轉星移時北半球相應地域的自然節律亦在漸變,因此成為上古時代我國古人判斷節氣變化的依據。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製定,即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共二十四個節氣,視太陽從黃經零度出發,每前進15°為一個節氣。廿四節氣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麵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在曆史發展中,廿四節氣被列入農曆,成為農曆的一個重要部分。
小雪:
小雪,是反映降水與氣溫的節氣,它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小雪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增。“雪”是水汽遇冷的產物,代表寒冷與降水,這時節的氣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來比喻這時節的氣候特征。“小雪”是個比喻,反映的是這個節氣期間寒流活躍、降水漸增,不是表示這個節氣下很小量的雪。
大雪:
大雪,這節氣與小雪節氣一樣,是反映氣溫與降水變化趨勢的節氣,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氣候特征的一個節氣,大雪節氣的特點是氣溫顯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冬至:
冬至,是反映太陽光直射運動的節氣,冬至這天太陽南行到極致,太陽光直射南迴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的一天,自這天起太陽直射點往北迴返,北半球各地(我國位於北半球)太陽高度逐漸升高,白晝逐日增長。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複返“的轉折點,對於北半球各地來說,太陽高度自此迴升,太陽光逐漸增強
小寒
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冬至之後,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持續降低,溫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際降到最低。民諺:“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這說明了小寒節氣的寒冷程度。小寒時節,太陽直射點還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還處於散失的狀態,白天吸收的熱量還是少於夜晚釋放的熱量,因此北半球的氣溫還在持續降低。
大寒
大寒,同小寒一樣,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致的意思。根據我國長期以來的氣象記錄,在北方地區大寒節氣是沒有小寒冷的;但對於南方大部地區來說,是在大寒節氣最冷。
秦文化,是中國地緣曆史文化,其根源乃嬴秦文化,又稱秦氏文化。而秦氏文化是曆代秦氏先祖和秦族人在人類社會曆史實踐過程中所共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所有秦族人、秦氏宗族及其相關組織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秦氏宗族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製度和組織。秦國文化主要來自周文化。
在秦人的價值觀上,功利主義的特征十分明顯,與儒家提倡的重禮義道德大不相同。《漢書刑法誌》這樣描述秦國:“其生民也狹隘,其使民也酷烈。…皆幹賞蹈利之兵,庸徒鬻賣之道耳,未有安製矜節之理也。”《荀子議兵》也有類似的話:“秦人其生民也陿阸(即狹隘),其使民也酷烈。”顏師古注《漢書》和楊倞(jing4)《荀子》,都解“狹隘”為地勢狹小險固,但郝懿行《荀子補注》、王念孫《讀書雜誌荀子第五》認為“狹隘”在這裏指秦國人民生計窮蹙。
秦人著述的《秦詩十篇》,王照圓《詩說》論雲:“秦晉詩音節皆入商聲,殊少大和元氣之妙。而秦尤雄厲,或以為水土使然。然溯其始,秦固周岐豐之地也。二南之作,為王化始基,周若彼其和平,秦若此其猛厲。何歟?且帝王不易民而治,彼強悍戰鬥之俗,獨非忠厚仁讓之道歟?此無他,古今之異宜,則政教之殊致也。”又曰:“秦晉之風多剽急,而少舒緩之體。與齊音正相反。”李斯說秦的音樂也是“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唿嗚嗚快耳者”,具有簡單粗獷的特色,與鄭、衛之音的靡麗也大不相同。
尚黑:
秦國人崇尚黑色。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甚至雜役奴仆全都穿著以黑色為主色係的衣服。朝堂之上的大臣們清一色都是黑色衣服。就連朝堂的裝修風格也有別於其他國家的金碧輝煌,而是以黑色為主色調。
而秦人尚黑是有原因的。在東漢曆史學家編纂的《漢書·律曆誌》中曾有這樣的記載:“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早年秦文公外出打獵時,曾經捕獲過一條黑色的龍。而這正是五行之中水德的象征。因此,秦國統治者認為自己是水德,崇尚水。而在五行中水德對應的標誌顏色是黑色。所以,從春秋戰國時的秦國開始一直到一統天下的秦帝國,就都崇尚黑色。[4]
秦國的後勤供給與其他諸侯國不同,是由國家供給的。秦國的軍旗是統一的,也是由國家供給的。秦國的軍旗為黑色。為什麽用黑色作為軍旗的顏色?第一是文化的原因,水德之君對應的就是黑色。第二,黑色的軍旗便於隱蔽,耐髒。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就把黑色定為秦朝的國色
秦朝對六國文化是加以吸收而能予以兼容的。但是,秦朝在政治文化方麵,確定的原則是不師古,不崇經,以法為治,以吏為師。推行這些政策的極致,就是實行“焚書坑儒”的野蠻舉措,予文化以嚴重的摧殘,對思想和學術自由更是沉重的打擊。因此,秦文化對於中原傳統文化又並非主要是“依古以來典法行之”。
由於秦朝統治的時間很短,其目的在於統一思想文化的政策並未來得及完全實施,亦未取得預期的成效。與此同時,秦文化也未能在政治統一的新的曆史條件下,對其他文化予以充分吸收和消化。因此,在秦朝統一的短時期內,秦文化並沒有和東方六國文化融為一體,其作為全中國的主導文化的地位,也沒有來得及完全得以確立。在原屬東方六國的廣大地區內,各區域文化繼續表現著它們的特色和活力。
隨著秦政權的被推翻,秦文化所依倚的政治支柱倒折了,秦文化也由文化融合的主體變為客體,其作為全中國統治文化的短暫時期也就宣告結束。不過,在代之而起的漢代,秦文化的要素繼續存在,而且還保持著強有力的影響。“自秦以後,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製也”。秦文化奠定了大一統國家形態和大一統國家觀念的基礎,也就是奠定了中央集權政治製度的基礎。秦文化在中國曆史上最有建樹、對後世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應當說是它的政治文化、製度文化。戰國以至於秦漢時期,經常有人注意並描述秦文化的一些特點。如魏國的信陵君說:“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儀德行”。西漢初年,賈誼痛說“秦俗日敗”,指出:商鞅變法以來,秦國一直是“並行於進取”,雖然“功成求得”,但卻出現了社會道德水準嚴重下降的惡果,秦始皇又“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更把秦朝推向滅亡。《淮南子·要略》說:“秦人之俗,貪狠強力,寡義而趨勢利”,司馬遷也說:“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後仁義”。這裏所說的“俗”,部分地有我們所說的“文化”的含義。以上言論,雖然包含了對秦國或秦人的敵對心理,但卻也揭示了秦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秦人因其長期生活的環境的影響,在性格上受戎翟即西北少數民族的影響,傾向於強悍好鬥,為了達到目的,可以狠下決心,不惜一切。秦文化注重實效、功利,質樸而率直,不事虛浮,追求大和多,不停地拓展,主動性極強,為了實現某一目標,定會一往直前,不容任何困難和力量的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