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嘶”王禳災的一番話,嚇得在場眾人倒吸了一口涼氣。
“城尉是我宏淵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要死,也得是我們這些老骨頭先行衝鋒啊”鄭率長拍拍胸脯,咧嘴一笑。
“得了吧,你就會躲到戎車上,要論衝鋒,老康我可是第一,當年我帶的那步卒,都能比肩魏武卒了……”
鄭率長一臉鄙夷地看著他“你快得了吧……”
王禳災調整了自己的心情,眼神再度變得堅毅,擦了擦臉,“不好意思,失態了,來人,上菜,上酒,給老子上五壇酒,梁率長,你一路趕來風塵仆仆,還沒吃飯吧,這裏當地的菜口味很獨特,咱們坐下邊吃邊聊。”
王禳災舉起酒杯:“來,幹,梁率長,這第一杯我敬你,帶四百兵士殺出千人重圍,當之無愧的猛將,將來必成國之大器!”
“城尉謬讚,謬讚”梁鍾典舉起杯中酒,一飲而盡。
“好”梁鍾典點點頭,幾人坐到幾案前,梁鍾典又講起了咋了耒陽郡遇到的事。
鄭率長聽完皺起眉頭:“想不到耒陽的匪患現在如此猖獗,新任耒陽郡守,幹什麽吃的。”
“我們在打退那些盜寇時,還抓到了一個沈國密探,可惜他從山崖上跳下自盡了,他說,至少有一千多盜寇,從耒陽進了平隸郡。”
“過了幾天了?”王禳災問道
“算起來,已經有七八天了”
“唉,那怕是這些盜寇已經深入平隸郡腹地了,但願他們還沒有和西邊的偽沈軍接上頭。”
“偽沈軍?”梁鍾典對這個稱唿有些不解,“對麵的不就是沈軍嗎,何來偽字?”
王禳災搖搖頭解釋道:“那些隻是宏淵的一些武林人士和邪修,還有一部分叛軍組成的,裏麵沒幾個沈人,所以我管他們叫偽沈軍。”
梁鍾典一拳敲在幾案上,“哼,這幫沈人真夠狡猾的,讓宏淵人對付宏淵人,自己卻躲在後麵不出來!”
鄭率長搖晃著青銅爵,意難平:“唉,本來都是宏淵的血脈,卻又必須要自相殘殺。”
康率長兩手一攤無奈道:“是啊,好不容易過幾年安穩日子,現在又打起來了”
王禳災抬起頭,眼神迷離:“打並不可怕,我隻是怕,這三千將士死在這裏,到最後沒有人會記住咱們,我能帶你們打一次勝仗,打兩次勝仗,但我們的兵員在消耗,每次作戰,都要死人,而對麵一共要來多少萬沈人,我不知道。”
隨後王禳災笑出了聲:“嗬嗬哈哈哈,此消彼長,就是耗,也能將咱們耗死,城池失守,隻在朝夕之間,消息傳不到郡城,傳不到庭堯,朝堂對咱們不聞不問,我之前還托了軍技司的夏藤,放鳥去送消息。”
王禳災站起身,他的眼睛開始放光,舉起手臂:“你們知道嗎,元禾王早就應該收到消息了,為什麽遲遲不見增援,我這些天,一直在想。”王禳災指了指自己的腦子。
“但今天,我想明白了,就四個字:得過且過!一時半會,沈國吃不下平隸郡,元禾王也不想費人費力的派人來增援,你們說,割讓一個郡,是不是要消化好幾年,咱們都成了棄子了!沒有人會想起我們,想起平隸郡!”王禳災臉色通紅。
“不敢妄自非議王上”鄭率長也喝多了,搖頭晃腦的說道。
“你們都喝多了,開……開市說,梭胡話,說虎花了……”梁鍾典喝的有些大舌頭了
“沒醉”康率長把頭搭在幾案上,擺擺手,“咱宏淵人,酒量好……千杯不倒。”
“我不是宏淵人”梁鍾典嘟囔著,“我是庸國後裔。”
“嗯?庸國?牧誓八國之一的庸國?”王禳災酒醒三分。
“是……是啊,要不是那些楚蠻子,我家祖上也不至於逃難於此。”
鄭率長抱著酒壇子誇讚道:“怪不得你,你如此勇猛,原來是,是庸國後裔。”
庸國,夏商兩周時代的重要諸侯國,早在牧野之戰時就亮過相“王曰:我友邦塚君,禦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尚書·周書·牧誓》庸國是牧誓八國之一,參加過慘烈的牧野之戰,由此在西周早期的諸侯國中地位較高,庸國國君屬於伯爵。
庸國在春秋早期的江漢地區絕對是毫無疑問的強國,但在西周時期就遭到了楚人的進攻,楚子熊渠於周夷王年間“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迫使庸國歸順楚國。魯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楚國遭了大饑荒“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師於大林。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以侵訾枝。”
而強悍的庸國人也“帥群蠻以叛楚”,不僅如此麇國人也“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這場大饑荒以及附庸方國的大規模反叛,很明顯重創了楚國,楚人甚至不得不考慮遷都“楚人謀徙於阪高”,阪高,咱今天湖北省的當陽市,由此可見庸國以及“諸蠻”的實力雖然比不上強大的楚國,但也絕對不可小覷。
當楚人正在謀劃遷都時,司馬蒍(wei四聲)賈站了出來,說:我們能走,敵人也能去,不如直接攻打這些叛亂的蠻人!敵人認為我們遭受饑荒而不能出兵,所以攻打我們。如果我們出兵,他們必然害怕而迴去!“蒍賈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與百濮,謂我饑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百濮離居,將各走其邑,誰暇謀人?”果然,諸蠻色厲內荏,楚軍出師十五天,百濮就敗逃而去。
但是庸國就沒那麽好對付了“使廬戢棃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逐之,囚子揚窗。”楚軍對於其都城“庸方城”的進攻失敗了,而且大將,子揚窗也被俘而去,此人在三天之後逃迴,說“庸師眾,群蠻聚焉,不如複大師,且起卒,合而再進。”這已經準備出動楚王的直屬部隊大打出手了,可見此次失敗,楚軍的損失應當相當慘重。
楚國大將師叔(潘尪)反對,他準備詐敗以麻痹庸國,楚國人假裝吃了七次敗仗,庸國的蠻人軍隊中隻有裨、鯈、魚人追趕楚軍。於是庸國人疏忽了,他們認為楚國已經不足以一戰了。於是不再戰備。楚子,也就是楚莊王(楚國國君爵位隻是子爵,王並非周天子所封,因此《春秋》仍稱楚國國君為“楚子”)親自帶兵出征在臨品和前方部隊會師。
把軍隊分做兩隊:讓子越從石溪出發,而子貝則從仞地出發,以進攻庸國,這次出征的規模很大了。不僅如此,楚國人還找來了秦國人和巴國人助戰,可見庸國的強大,要三國合力。不僅如此,見到聯軍氣勢洶洶而來,庸國治理下的蠻人們直接倒戈相向加入了伐庸大軍,並且和楚人結盟,在多方勢力的猛攻之下,庸國才最終滅亡。
正在梁鍾典義憤填膺的時候,營帳外兩名驛卒走了過來。
“報,孫默百將來送戰報”
“報,城獄送來消息
……
庭堯城一條長街上,馬車慢悠悠的行駛著,奔向宏淵王宮。
馬車上坐著一中年男子,麵帶困意,不停的打著哈欠,從齊國到宏淵,花費了他近兩月的路程,水路坐船,陸路騎馬,日夜兼程,總算是趕到了宏淵的庭堯城,但由於沒有事先告知,男子現在還得去找宏淵的典客。
幾百年的經營,讓田齊徹底站穩了腳根,倘若沒有三百多年前秦國那次大掃天下,齊國還是那個偏居東海的商業大國。
但末代齊國國軍帶來的教訓太深刻了,使得現在的齊國,對周邊哪怕是更遠的地方的國家的一舉一動,都十分敏感。
齊國的末代國君是齊王田建,公元前齊襄王十九年雲世以後,齊襄王的兒子田建即位,由君王後掌握實權,魯仲連多次向齊王提出富國之策,都被君王後擱置了起來,他開始遊曆生活。
齊國國中缺少了賢能之人,君王後重用其弟後勝以及一些不斷接受秦國好處的人,田單也到趙國擔任相國,齊國無人,失去了恢複和發展實力的大好時機齊王建六年,秦國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和楚國求救。此時秦國認為,齊楚援救趙國,如果他們關係好,秦國就退兵,如果他們關係不好,我們就再進攻趙國。而且秦國又秘密的派出使者到了齊國,規勸齊王建像對待秦攻楚時一樣,不要出兵援助。而且還威脅如果齊國援救趙國,那麽秦國將舉兵來攻齊。
於是齊王建就接受了母親和舅舅相國後勝的意見不出兵援助趙國。
趙國請不動齊兵,又因戰需糧較多,請求齊國支援糧食,但是君王後也不敢答應,怕得罪秦國。齊王田建不聽周子勸說,聽從了母親的意見,於是秦軍在長平打敗了趙國四十萬軍隊後,接著就包圍了邯鄲。
後來,楚魏合兵解了邯鄲之圍。秦國大將王賁在滅掉趙燕以後率軍南下,以銳不可擋之勢直逼齊國。在數十萬秦軍壓境之時,齊軍望風而逃,齊王田建準備到秦國去入朝稱臣,後聽從司馬的建議調轉車頭返迴,但是秦王又派陳馳來誘騙齊王建到秦國去,齊王因鹹陽之會秦熱情異常,信以為真,結果到了秦國就被軟禁了,送到共地並活活餓死在那裏,秦軍也過關橋,取濟南,攻下了齊國。
注釋:庸國的地望,按照《括地誌》的說法是“房縣竹山縣及金州,古庸國也。上庸今房縣竹山縣及金州也。房州竹山縣,本漢上庸縣,古之庸國也,昔武王伐紂,庸蠻在焉。”同樣也是《括地誌》的記載,說在唐代竹山縣東南四十餘裏處有方城山,山南有城,規模較大,可能就是《左傳·文公十六年》記載“旬有五日,百濮乃罷。自廬以往,振廩同食。次於句澨。使廬戢黎侵庸,及庸方城”中的“庸方城”,此城易守難攻,方城山則因此而得名。
“城尉是我宏淵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要死,也得是我們這些老骨頭先行衝鋒啊”鄭率長拍拍胸脯,咧嘴一笑。
“得了吧,你就會躲到戎車上,要論衝鋒,老康我可是第一,當年我帶的那步卒,都能比肩魏武卒了……”
鄭率長一臉鄙夷地看著他“你快得了吧……”
王禳災調整了自己的心情,眼神再度變得堅毅,擦了擦臉,“不好意思,失態了,來人,上菜,上酒,給老子上五壇酒,梁率長,你一路趕來風塵仆仆,還沒吃飯吧,這裏當地的菜口味很獨特,咱們坐下邊吃邊聊。”
王禳災舉起酒杯:“來,幹,梁率長,這第一杯我敬你,帶四百兵士殺出千人重圍,當之無愧的猛將,將來必成國之大器!”
“城尉謬讚,謬讚”梁鍾典舉起杯中酒,一飲而盡。
“好”梁鍾典點點頭,幾人坐到幾案前,梁鍾典又講起了咋了耒陽郡遇到的事。
鄭率長聽完皺起眉頭:“想不到耒陽的匪患現在如此猖獗,新任耒陽郡守,幹什麽吃的。”
“我們在打退那些盜寇時,還抓到了一個沈國密探,可惜他從山崖上跳下自盡了,他說,至少有一千多盜寇,從耒陽進了平隸郡。”
“過了幾天了?”王禳災問道
“算起來,已經有七八天了”
“唉,那怕是這些盜寇已經深入平隸郡腹地了,但願他們還沒有和西邊的偽沈軍接上頭。”
“偽沈軍?”梁鍾典對這個稱唿有些不解,“對麵的不就是沈軍嗎,何來偽字?”
王禳災搖搖頭解釋道:“那些隻是宏淵的一些武林人士和邪修,還有一部分叛軍組成的,裏麵沒幾個沈人,所以我管他們叫偽沈軍。”
梁鍾典一拳敲在幾案上,“哼,這幫沈人真夠狡猾的,讓宏淵人對付宏淵人,自己卻躲在後麵不出來!”
鄭率長搖晃著青銅爵,意難平:“唉,本來都是宏淵的血脈,卻又必須要自相殘殺。”
康率長兩手一攤無奈道:“是啊,好不容易過幾年安穩日子,現在又打起來了”
王禳災抬起頭,眼神迷離:“打並不可怕,我隻是怕,這三千將士死在這裏,到最後沒有人會記住咱們,我能帶你們打一次勝仗,打兩次勝仗,但我們的兵員在消耗,每次作戰,都要死人,而對麵一共要來多少萬沈人,我不知道。”
隨後王禳災笑出了聲:“嗬嗬哈哈哈,此消彼長,就是耗,也能將咱們耗死,城池失守,隻在朝夕之間,消息傳不到郡城,傳不到庭堯,朝堂對咱們不聞不問,我之前還托了軍技司的夏藤,放鳥去送消息。”
王禳災站起身,他的眼睛開始放光,舉起手臂:“你們知道嗎,元禾王早就應該收到消息了,為什麽遲遲不見增援,我這些天,一直在想。”王禳災指了指自己的腦子。
“但今天,我想明白了,就四個字:得過且過!一時半會,沈國吃不下平隸郡,元禾王也不想費人費力的派人來增援,你們說,割讓一個郡,是不是要消化好幾年,咱們都成了棄子了!沒有人會想起我們,想起平隸郡!”王禳災臉色通紅。
“不敢妄自非議王上”鄭率長也喝多了,搖頭晃腦的說道。
“你們都喝多了,開……開市說,梭胡話,說虎花了……”梁鍾典喝的有些大舌頭了
“沒醉”康率長把頭搭在幾案上,擺擺手,“咱宏淵人,酒量好……千杯不倒。”
“我不是宏淵人”梁鍾典嘟囔著,“我是庸國後裔。”
“嗯?庸國?牧誓八國之一的庸國?”王禳災酒醒三分。
“是……是啊,要不是那些楚蠻子,我家祖上也不至於逃難於此。”
鄭率長抱著酒壇子誇讚道:“怪不得你,你如此勇猛,原來是,是庸國後裔。”
庸國,夏商兩周時代的重要諸侯國,早在牧野之戰時就亮過相“王曰:我友邦塚君,禦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尚書·周書·牧誓》庸國是牧誓八國之一,參加過慘烈的牧野之戰,由此在西周早期的諸侯國中地位較高,庸國國君屬於伯爵。
庸國在春秋早期的江漢地區絕對是毫無疑問的強國,但在西周時期就遭到了楚人的進攻,楚子熊渠於周夷王年間“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迫使庸國歸順楚國。魯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楚國遭了大饑荒“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師於大林。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以侵訾枝。”
而強悍的庸國人也“帥群蠻以叛楚”,不僅如此麇國人也“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這場大饑荒以及附庸方國的大規模反叛,很明顯重創了楚國,楚人甚至不得不考慮遷都“楚人謀徙於阪高”,阪高,咱今天湖北省的當陽市,由此可見庸國以及“諸蠻”的實力雖然比不上強大的楚國,但也絕對不可小覷。
當楚人正在謀劃遷都時,司馬蒍(wei四聲)賈站了出來,說:我們能走,敵人也能去,不如直接攻打這些叛亂的蠻人!敵人認為我們遭受饑荒而不能出兵,所以攻打我們。如果我們出兵,他們必然害怕而迴去!“蒍賈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與百濮,謂我饑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百濮離居,將各走其邑,誰暇謀人?”果然,諸蠻色厲內荏,楚軍出師十五天,百濮就敗逃而去。
但是庸國就沒那麽好對付了“使廬戢棃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逐之,囚子揚窗。”楚軍對於其都城“庸方城”的進攻失敗了,而且大將,子揚窗也被俘而去,此人在三天之後逃迴,說“庸師眾,群蠻聚焉,不如複大師,且起卒,合而再進。”這已經準備出動楚王的直屬部隊大打出手了,可見此次失敗,楚軍的損失應當相當慘重。
楚國大將師叔(潘尪)反對,他準備詐敗以麻痹庸國,楚國人假裝吃了七次敗仗,庸國的蠻人軍隊中隻有裨、鯈、魚人追趕楚軍。於是庸國人疏忽了,他們認為楚國已經不足以一戰了。於是不再戰備。楚子,也就是楚莊王(楚國國君爵位隻是子爵,王並非周天子所封,因此《春秋》仍稱楚國國君為“楚子”)親自帶兵出征在臨品和前方部隊會師。
把軍隊分做兩隊:讓子越從石溪出發,而子貝則從仞地出發,以進攻庸國,這次出征的規模很大了。不僅如此,楚國人還找來了秦國人和巴國人助戰,可見庸國的強大,要三國合力。不僅如此,見到聯軍氣勢洶洶而來,庸國治理下的蠻人們直接倒戈相向加入了伐庸大軍,並且和楚人結盟,在多方勢力的猛攻之下,庸國才最終滅亡。
正在梁鍾典義憤填膺的時候,營帳外兩名驛卒走了過來。
“報,孫默百將來送戰報”
“報,城獄送來消息
……
庭堯城一條長街上,馬車慢悠悠的行駛著,奔向宏淵王宮。
馬車上坐著一中年男子,麵帶困意,不停的打著哈欠,從齊國到宏淵,花費了他近兩月的路程,水路坐船,陸路騎馬,日夜兼程,總算是趕到了宏淵的庭堯城,但由於沒有事先告知,男子現在還得去找宏淵的典客。
幾百年的經營,讓田齊徹底站穩了腳根,倘若沒有三百多年前秦國那次大掃天下,齊國還是那個偏居東海的商業大國。
但末代齊國國軍帶來的教訓太深刻了,使得現在的齊國,對周邊哪怕是更遠的地方的國家的一舉一動,都十分敏感。
齊國的末代國君是齊王田建,公元前齊襄王十九年雲世以後,齊襄王的兒子田建即位,由君王後掌握實權,魯仲連多次向齊王提出富國之策,都被君王後擱置了起來,他開始遊曆生活。
齊國國中缺少了賢能之人,君王後重用其弟後勝以及一些不斷接受秦國好處的人,田單也到趙國擔任相國,齊國無人,失去了恢複和發展實力的大好時機齊王建六年,秦國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和楚國求救。此時秦國認為,齊楚援救趙國,如果他們關係好,秦國就退兵,如果他們關係不好,我們就再進攻趙國。而且秦國又秘密的派出使者到了齊國,規勸齊王建像對待秦攻楚時一樣,不要出兵援助。而且還威脅如果齊國援救趙國,那麽秦國將舉兵來攻齊。
於是齊王建就接受了母親和舅舅相國後勝的意見不出兵援助趙國。
趙國請不動齊兵,又因戰需糧較多,請求齊國支援糧食,但是君王後也不敢答應,怕得罪秦國。齊王田建不聽周子勸說,聽從了母親的意見,於是秦軍在長平打敗了趙國四十萬軍隊後,接著就包圍了邯鄲。
後來,楚魏合兵解了邯鄲之圍。秦國大將王賁在滅掉趙燕以後率軍南下,以銳不可擋之勢直逼齊國。在數十萬秦軍壓境之時,齊軍望風而逃,齊王田建準備到秦國去入朝稱臣,後聽從司馬的建議調轉車頭返迴,但是秦王又派陳馳來誘騙齊王建到秦國去,齊王因鹹陽之會秦熱情異常,信以為真,結果到了秦國就被軟禁了,送到共地並活活餓死在那裏,秦軍也過關橋,取濟南,攻下了齊國。
注釋:庸國的地望,按照《括地誌》的說法是“房縣竹山縣及金州,古庸國也。上庸今房縣竹山縣及金州也。房州竹山縣,本漢上庸縣,古之庸國也,昔武王伐紂,庸蠻在焉。”同樣也是《括地誌》的記載,說在唐代竹山縣東南四十餘裏處有方城山,山南有城,規模較大,可能就是《左傳·文公十六年》記載“旬有五日,百濮乃罷。自廬以往,振廩同食。次於句澨。使廬戢黎侵庸,及庸方城”中的“庸方城”,此城易守難攻,方城山則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