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慢慢地透過雲霞,露出了早已脹得通紅的臉龐,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張望著大地。


    庭堯城內,街巷上,一個又一個騎兵往返來迴的跑著,嘴裏還在喊著:“王上有令,今日壽辰,大吉之日,所有城獄裏的囚犯,全部赦免,所有庭堯城黔首,賜肉食、酒菜,去少府即可領取。”


    “王上萬壽無疆!”擁擠在街巷兩旁的黔首們,高舉著手臂歡唿雀躍。


    “看啊,演百戲的人來了”有黔首指著遠處,一群打扮的奇奇怪怪的人,抱著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正朝這邊走過來。


    酒肆、食肆、客棧、還有各個店鋪裏的人,也都紛紛跑了出來。


    百戲難得一看,這次駐足的人,更是裏三層,外三層,圍著演百戲的人圍成了一個大圈子。


    有那些個矮看不見的,就跑到周圍客棧的二樓,趴著欄杆上去看。


    這百戲,又稱為曼衍之戲,始於秦


    一名男子,手上拿出幾顆小丸,開始不停的交換手,拋起來,形成了一個圓弧度。


    隨著速度越來越快,他拋入的丸子也就越來越多


    “好!”黔首們紛紛鼓掌,很快男子表演完了,百戲的隊伍裏,又出來一位彪形大漢。


    他搬出一個青銅大鼎放在地上,鼎砸在地上發出“嗵”的一聲。


    緊接著,大漢怒吼一聲,額頭上,手臂上,都爆起青筋。


    他雙手環抱住鼎,開始用力往上抬,慢慢的,四個腿的青銅鼎全部離了地。


    “啊!”大漢猛然一使勁,青銅鼎高過頭頂,緊接著被他快速的放下來,大漢擦了擦頭頂的汗珠,心有餘悸的看著青銅鼎,剛剛自己若是不小心,怕是會落得和秦武王一個下場。這尊鼎還不是最大的,最大的那九鼎,已經有人開過先河,被砸死了……


    這舉鼎這項運動,最早也是源自於秦,就是那位因為舉鼎而死的秦王。


    話說秦武王去參觀周朝太廟,看見分別代表九州的大鼎,於是秦武王贏蕩就問孟賁是否可以將其搬動,而孟賁本來力氣大而且一介莽夫,於是緊束腰帶,挽起雙袖,手抓兩個鼎耳,大喝一聲“起!”,隻見鼎離地麵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


    秦武王為了狠狠地秀一秀肌肉,脫下龍袍,束緊腰帶,大踏步上前,深吸一口氣,使出乎渾身力氣,喝聲:“起!”。


    鼎被舉起半尺,武王接著移動左腳,不料右腳獨力難支,身子一歪,鼎落地麵,正砸到右腳上,武王慘叫一聲,倒在地上。


    眾人慌忙上前,把鼎搬開,秦武王右腳腿骨被砸斷,血流了一大灘,在那個年代,一次小傷都有因為感染死亡,更何況被鼎這麽重的東西砸的,沒有處理好,傷口感染了,無力迴天,怕是隻有那一時期的醫扁鵲能治,可惜那會的醫扁鵲並沒有在秦國,當天晚上就崩殂了,時年歲二十三。


    而與他舉鼎的孟憤全族也都被滅了,誰讓他跟大王舉鼎,還不讓著他,最後大王死了,你不跟著陪葬,誰跟著陪葬。


    至於他舉得鼎有多重,史書上沒有記載,而且九鼎後來遺失了,也沒有具體的重量記錄。


    最重的鼎不過也二百多公斤


    不過秦武王舉得鼎也就差不多,因為他隻是抬起來並沒有舉起來


    “好!”


    “彩!真乃勇猛之士”


    緊接著,百戲班子裏又出來一名,一位舉起手中的長刀,張開嘴,仰頭對著自己的腸胃就紮了進去,長刀的身子全部插了進去,人卻一點事都沒有。


    看的在場的黔首倒吸一口涼氣,這可太懸乎了,長刀插入胃裏,卻一點事都沒有。


    當人揚起頭時,喉嚨和胃能夠形成一條直的通道,經過訓練,是可以容納一把刀而不被紮傷的。


    那人將長刀拔出,張了張嘴,朝著眾人展示,一點事都沒有,在場的黔首們無不稱奇。


    緊接著是尋橦,係一人手持或頭頂長竿,另有數人緣竿而上,進行表演。


    不像剛剛那樣危險,但觀賞性強,看的眾人紛紛叫好。


    再然後是魚龍曼延,以變為主的彩紮道具,有幻化之情節,魚龍即所謂猞猁之獸,曼延亦獸名。


    就像一個小故事一樣,黔首們看的嘖嘖有味,就連隻想著吃些甜食的小孩,也紛紛駐足下來,看這些奇怪的劇情表演。


    ……


    張崚手下的兩名少府少監,惆悵的看著眼前的一幕幕。


    幾個勢單力薄的兵卒,攔截著妄圖蜂蛹湧進少府的黔首。


    黔首們還不停的舉著手在喊:“我們要兌換酒肉,米麵!這都是王上準許的,你們少府想要食言嗎!”


    也有黔首怒視道:“就是,你們想食言嗎!”


    兩名少監對視一眼,先前他們並沒有收到要給庭堯的每位黔首都發放米麵、酒肉的文書,所以眼下少府裏麵,那點東西,根本不夠兌現的。


    而不予兌現,又會損失王室的威嚴與信譽,這種責任,偏偏又是他們承受不起的……


    “大人,要不,咱們就給他們兌現了吧”少府令縮著脖子走過來,他是少府中尚署的最高級別官吏,這種大喜的日子,卻被張崚留下來看守少府,屬實憋屈,再遇上門外這些黔首,受了驚,現在腿腳都挺不直了…………


    少監白了他一眼:“兌現?你來兌現啊?少府內就那麽些糧食,剩下的差額你來補啊?啊?”


    什麽,讓自己來補,這我可不幹,少府令急忙搖頭:“下吏哪有這麽多糧食,下吏上有老,下有小,有寒妻孺子,有高齡老娘,還有一群親戚……”


    “行行行……”少監打斷了他的話,隨後有些惱怒地問:“少府不是水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們怎麽不到治栗內史去領呢,真是的!”


    少府令問道:“那,大人,咱們現在,如何是好?”


    “發!”少監咬咬牙說道


    “你確定嗎?”另一位少監問道


    “發!”少監堅定不移:“但,咱們每人隻發一半,一石米麵的,就給我改為半石米麵,以此類推,都給我減半,若有詢問者,就告訴他們,想領另一半,就去治栗內史的府上領。”


    少府令眼神亮了起來,拱手說道::“少監英明!”


    少監擺擺手“行了,別臭貧了,你趕緊進宮,拿著我的令牌,去找少府監,張崚大人,找到後告訴他這裏的事,讓張崚大人來決斷。”


    “是”少府令接過令牌:“但是,我該怎麽出去呢?前麵都是黔首……”


    “豬腦子啊,門走不成了,翻牆出去,挖洞出去,我不管你用什麽方法,壽宴開始之前,你把消息一定要給我送進宮去,不然,老子治你的罪!”


    少府令點頭哈腰:“是是是,下吏明白了。”


    注釋:


    自西周開始,與“萬歲”含義相近的“萬年無疆”等詞語開始出現。到了戰國時代,“萬歲”一詞相對頻繁地出現在了各類文獻之中。


    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藺相如帶著和氏璧來到秦國,“秦王大喜,傳以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唿萬歲”。


    這時候的“萬歲”,是一種歡唿語,尚未用來稱唿君王。當時,“萬歲”也作為“死”的一種代稱。如《戰國策·楚策》記載,楚王遊雲夢,說“寡人千秋萬歲後,誰與樂此矣?”。


    百戲:百戲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表演藝術的泛稱,“百戲”一詞產生於漢代。《漢文帝篡要》載:“百戲起於秦漢曼衍之戲,技後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尋橦等也。”可見百戲是對漢族民間諸技的稱唿,尤以雜技為主。百戲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表演藝術的泛稱,“百戲”一詞產生於漢代。


    《漢文帝篡要》載:“百戲起於秦漢曼衍之戲,技後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尋橦等也。”可見百戲是對漢族民間諸技的稱唿,包括雜技、角氐、幻術、遊戲等,尤以雜技為主,最晚起於秦漢之時。


    秦漢時已有,漢代稱“角抵戲”。包括找鼎、尋橦、吞刀、吐火等各種雜技幻術,裝扮人物的樂舞,裝扮動物的“魚龍曼延”以及舞蹈和器樂演奏與帶有簡單故事的“東海黃公”等,是綜合性娛樂節目。


    《漢書武帝紀》中記載,元封三年春,皇家在京師舉行百戲表現,“三百裏內皆(來)觀”


    弄丸:


    弄丸,古代的一種技藝,兩手上下拋接好多個彈丸,不使落地。《莊子·徐無鬼》:“昔市南宜僚弄丸,而兩家之難解。”清龔自珍《明良論四》:“庖丁之解牛,伯牙之操琴,羿之發羽,僚之弄丸,古之所謂神技也。”因用以喻嫻熟巧妙,輕鬆不費氣力。


    中國是世界魔術發源地之一,中國魔術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光榮的傳統。早在公元前16世紀的夏代,魔術就已見於宮廷演出,時稱“奇偉之戲”,後簡稱“奇戲”或“幻術”,民間多稱“戲法”。


    中國最早的大型幻術--魚龍曼延


    “魚龍曼延”指兩個相近的節目:“魚龍”是指大魚變換成八丈巨龍(見《漢書.西域傳讚》);“曼延”是八十丈長的巨獸蜿蜒登場,突然背上出現一座巍峨險峻的神山,上麵有熊虎相互搏持、猿猴追逐攀援,還有孔雀白象以及其他怪獸(見《西京賦》)。


    以變為主的“魚龍曼延”是彩紮的大道具,十分龐大,是中國最早的巨型魔術。由於“魚龍”是百戲中的主要節目,所以也往往稱包括幻術在內的整個百戲為“魚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世爭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淩空夢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淩空夢蝕並收藏亂世爭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