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稻花裏出來後王禳災一路快馬加鞭,到了平隸郡的天樂城,此地離寒封城可就不遠了。
進城後王禳災準備找個客棧先歇會,順便給馬喂喂食。
樂豐客棧,就這家了,招唿店小二來將馬牽到馬廄喂食,又要了一桌酒菜和一間房。
跟著店家來到大廳,店家招唿著“這位客官稍等片刻,酒菜馬上來。”
王禳災點頭坐下,鄰桌的人吸引了他的目光。
一人著短褐國字臉,麵露怒色,看樣子是墨家的墨者,一人穿儒袍山羊胡,文質彬彬,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應該是儒生。
坐在這裏聽了一會,王禳災也是聽明白了,原來這個儒生剛剛與旁邊的一些食客聊天,順帶嘴的諷刺了墨家,誰知道客棧裏正巧有一位墨家子弟,這下可好了,直接衝過來與儒生對峙。
宏淵地處偏遠,除了門徒遍天下的儒、墨倆家很少見到其他家的人。
韓非子說過“世之顯學,儒墨而已,所謂非儒即墨,秦亡後,以儒墨兩派最為勢大,其聲名顯赫之度,
儒生朱距淡淡的喝了口茶說道“你們墨家本就是從儒家分化而出的,再看看你穿的,還有學者的服飾禮節嗎,把周禮忘的一幹二淨了?”
墨者程柯冷哼一聲“墨聖當年早就有雲以裘褐為衣,以跋驕為服,倒是你們的孔盛容修飾以蠱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以示儀,務趨翔之節以勸眾。”
墨聖,指的就是墨子,這個王禳災知道,秦亡後,儒家為了推揚孔孟之道,先後稱孔子、孟子等人為聖人。
諸子百家紛紛效仿,於是便有了這一大批聖人,後來有人提議應分聖人、亞聖、半聖等,這百家哪能同意呢,集體否定了這一決定,這可能是百家近一千年來第一次這般團結過。
朱距反駁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世人怎可不知周禮?;怎可不學周禮,皆如爾所說,天下必亡乎。”
“我呸”程柯大淬一口唾沫,幾點吐沫星子剛好吐到朱距的茶裏,朱距也有些惱了,拍了下桌子喝聲到“孟聖早有雲: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
這是再罵墨子是禽獸呢,可憐的楊朱死後的幾百年還被人順帶嘴的罵上了一番。
楊朱學派是戰國時期道家的學派分支,主要是楊子、告子、子華子、詹子(詹何)、它囂、魏牟等皆為楊朱學派。
得虧這客棧裏沒有道家門徒,要不然三方互辯起來,那就更亂了。
一旁眾食客也議論紛紛“儒墨倆家相爭幾百年,沒完沒了的”
有人點頭附議,也有人提到“那儒生直接罵墨家的墨聖為禽獸,多少有失他儒家的禮節。”
朱距也聽到了周圍人的閑言碎語,向他們喝到“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爾等怎能蒙眼蔽耳,聽那邪言亂心。”
程柯反駁到“墨聖早有雲:累壽不能盡其學,當年不能行其禮,積財不能贍其樂,繁飾邪術以營世君,盛以聲樂以淫遇民,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學不可以導眾。
你儒家憑借邪術和讒言糊弄各國國君、皇帝實乃天下之毒瘤!”
程柯冷笑了一聲接著說,“有人批評你們這些儒生的時候,你們就隻會說庸人怎能知道良儒呢!一群務虛不務實的人罷了”
“非也,此言差矣”一道清脆的男聲響起。
隻見一穿白袍男子身高八尺,形貌昳麗腰間掛著玉佩。這聲音,朱距迴頭看去,眼神一亮“師兄!你來了”。
男子拱手對程柯作揖施禮“所謂不學禮,無以立;我等告知天下眾人禮樂,是為了建立秩序,教化於萬民,此為利國利民,乃至利天下的好事,怎能說說讒言與邪術呢?
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
這天下若沒了禮樂,豈不又迴到那小說家筆中的春秋,戰國還有幾百年前滅亡的暴秦之時了嗎?”男子反問道。
仔細思索一番,其實會發現,那男子說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程柯一時詞窮,不知如何作答“這,那....”支吾半天,不知如何言語。
其實論嘴上功夫,百家還真沒幾個說的過儒家的,縱橫家的三寸不爛之舌算一個,名家算一個,小說家可以在書中報複,也勉強算一個,剩下的百家還真說不過儒家。
男子看向客棧的眾人“不如,我與諸位講一則小故事,而故事的主人正是我儒家的孟聖,在孔聖離世後,孟聖孟子繼承了孔聖衣缽,誓要講我儒家之學說發揚光大。
孟子不惑之年時,率一眾弟子外出求官,齊國、宋國、滕國、魏國、再齊國、宋國、魯國,兜兜轉轉了一圈,卻無國君願采納我儒家之學說”說到這,男子攤了攤手,表示無奈。
接著說道“孟子隻能迴到故鄉,教化眾人禮樂,講書著述。到了耳順之年,孟子常常思索問題根源所在何處,若幹年後,孟子終於找到了答案。”男子特意頓了頓聲,看著程柯說了一句令在場所有人皆驚的一句。
“問題的根源就是那個叫做“墨翟”的“叛徒”男子淡淡地說道。
程柯瞪大了雙眼,他剛入墨家沒幾年,這些陳皮爛穀的往事,還真沒幾個人知道。
“你,你胡說”程柯反駁道。
男子搖了搖頭“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率獸食人,人將相食,正人心,就必須辟楊、墨,此三句皆為孟子所說,至於墨子是否是從我儒家半路而出,迴去問問你們墨家的老輩,一問便知。”
程柯難以置信的看著男子,“你,你究竟是誰。”
男子答到“失禮失禮,忘了告知在下的名諱,在下複姓端木,單名一個靖字”男子挺直身子,微笑著看著程柯,那笑容仿佛微風拂麵,如沐春風,客棧的女老板娘都看癡了眼.....
“好了,好了,程兄,此番我們是來行商的,我的師弟朱距剛剛不小心冒犯了你們墨家,他得向你道歉,至於我剛剛說的那些,隻是一時興起,一吐為快了,還望不要放在心裏,朱距,快過來給墨家的兄弟道歉。”
朱距一臉不情願的起身道歉,程柯見此也不好再說什麽,冷哼一聲“如此就好”便離去。
周圍圍觀的眾人一看沒戲可瞧了,也紛紛迴到自己的位置吃起飯菜。
端木靖看向老板娘,“老板可還有桌子,安排我二人坐下,再重上一桌酒菜。”
老板娘看向周圍“公子,暫時沒有空閑酒桌,不如與那位公子坐在一起如何?”說罷指向正在大口吃肉的王禳災。
“好”端木靖點了下頭,老板娘走了過來“小公子,那倆位儒生與你坐在一塊吃些酒菜可好呀?這頓飯,我不收你飯錢。”
王禳災假模假樣的思索了一會,點頭答應。
嗯,白吃一頓飯,還能跟大儒聊天,很值。
端木靖和朱距坐了過來“這位兄台,多有叨擾。”
王禳災客氣的迴答“哪有,哪有,吃菜吃菜。”
三人邊吃邊聊,王禳災問道“先生從哪來?”
端木靖迴答道“我二人自北麵而來,區區小小儒商罷了。”
北麵,哦,那就是從雪莽那邊來的,王禳災這樣想到。
“先生說笑了,先生的來頭可不小啊。”王禳災玩味的看著端木靖。
一旁的朱距倒是警覺的抬起頭,盯著王禳災。
端木靖沒有迴話,他在等待王禳災說完。
王禳災邊吃邊說道“據我所知,端木這個姓氏可是來頭不小,先生是儒商,昔日孔聖有位端木姓氏的弟子也是儒商,所以,先生可是子貢後人?”
一語道破,朱距看向端木靖,心中慌了神。
端木靖倒是毫不在意,哈哈大笑起來“公子倒是有一雙慧眼啊,在下正是先祖子貢之後。”
王禳災點了點頭“不過,先生接手了先祖的產業,偌大的商行,怎勞先生親自跑一趟宏淵這種偏僻的地方呢”
端木靖搖頭苦歎道“先祖早就曾立下規矩,言必信,行必果,早年間我曾答應了一位友人來宏淵遊玩,可惜一直未能是實現諾言,而今正巧跟著師弟的商隊一同來到宏淵看看。”
王禳災好奇的問道“先生對宏淵有何看法?”
端木靖說道“宏淵的黔首都還保留著一些暴秦時的服飾,語言,禮節,在我看來,是有一定的弊端,是不可取的。”
“我不這麽認為”王禳災忽然打斷了端木靖的話。
注釋:諸子百家: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
以上名句引用自《孟子·滕文公下》,《論語》,《非儒》《陽貨》等
楊朱學派:他們對老子的思想加以發展,旨在通過對個體的自我完善進而達到社會的整體和諧。
(本章完)
進城後王禳災準備找個客棧先歇會,順便給馬喂喂食。
樂豐客棧,就這家了,招唿店小二來將馬牽到馬廄喂食,又要了一桌酒菜和一間房。
跟著店家來到大廳,店家招唿著“這位客官稍等片刻,酒菜馬上來。”
王禳災點頭坐下,鄰桌的人吸引了他的目光。
一人著短褐國字臉,麵露怒色,看樣子是墨家的墨者,一人穿儒袍山羊胡,文質彬彬,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應該是儒生。
坐在這裏聽了一會,王禳災也是聽明白了,原來這個儒生剛剛與旁邊的一些食客聊天,順帶嘴的諷刺了墨家,誰知道客棧裏正巧有一位墨家子弟,這下可好了,直接衝過來與儒生對峙。
宏淵地處偏遠,除了門徒遍天下的儒、墨倆家很少見到其他家的人。
韓非子說過“世之顯學,儒墨而已,所謂非儒即墨,秦亡後,以儒墨兩派最為勢大,其聲名顯赫之度,
儒生朱距淡淡的喝了口茶說道“你們墨家本就是從儒家分化而出的,再看看你穿的,還有學者的服飾禮節嗎,把周禮忘的一幹二淨了?”
墨者程柯冷哼一聲“墨聖當年早就有雲以裘褐為衣,以跋驕為服,倒是你們的孔盛容修飾以蠱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以示儀,務趨翔之節以勸眾。”
墨聖,指的就是墨子,這個王禳災知道,秦亡後,儒家為了推揚孔孟之道,先後稱孔子、孟子等人為聖人。
諸子百家紛紛效仿,於是便有了這一大批聖人,後來有人提議應分聖人、亞聖、半聖等,這百家哪能同意呢,集體否定了這一決定,這可能是百家近一千年來第一次這般團結過。
朱距反駁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世人怎可不知周禮?;怎可不學周禮,皆如爾所說,天下必亡乎。”
“我呸”程柯大淬一口唾沫,幾點吐沫星子剛好吐到朱距的茶裏,朱距也有些惱了,拍了下桌子喝聲到“孟聖早有雲: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
這是再罵墨子是禽獸呢,可憐的楊朱死後的幾百年還被人順帶嘴的罵上了一番。
楊朱學派是戰國時期道家的學派分支,主要是楊子、告子、子華子、詹子(詹何)、它囂、魏牟等皆為楊朱學派。
得虧這客棧裏沒有道家門徒,要不然三方互辯起來,那就更亂了。
一旁眾食客也議論紛紛“儒墨倆家相爭幾百年,沒完沒了的”
有人點頭附議,也有人提到“那儒生直接罵墨家的墨聖為禽獸,多少有失他儒家的禮節。”
朱距也聽到了周圍人的閑言碎語,向他們喝到“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爾等怎能蒙眼蔽耳,聽那邪言亂心。”
程柯反駁到“墨聖早有雲:累壽不能盡其學,當年不能行其禮,積財不能贍其樂,繁飾邪術以營世君,盛以聲樂以淫遇民,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學不可以導眾。
你儒家憑借邪術和讒言糊弄各國國君、皇帝實乃天下之毒瘤!”
程柯冷笑了一聲接著說,“有人批評你們這些儒生的時候,你們就隻會說庸人怎能知道良儒呢!一群務虛不務實的人罷了”
“非也,此言差矣”一道清脆的男聲響起。
隻見一穿白袍男子身高八尺,形貌昳麗腰間掛著玉佩。這聲音,朱距迴頭看去,眼神一亮“師兄!你來了”。
男子拱手對程柯作揖施禮“所謂不學禮,無以立;我等告知天下眾人禮樂,是為了建立秩序,教化於萬民,此為利國利民,乃至利天下的好事,怎能說說讒言與邪術呢?
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
這天下若沒了禮樂,豈不又迴到那小說家筆中的春秋,戰國還有幾百年前滅亡的暴秦之時了嗎?”男子反問道。
仔細思索一番,其實會發現,那男子說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程柯一時詞窮,不知如何作答“這,那....”支吾半天,不知如何言語。
其實論嘴上功夫,百家還真沒幾個說的過儒家的,縱橫家的三寸不爛之舌算一個,名家算一個,小說家可以在書中報複,也勉強算一個,剩下的百家還真說不過儒家。
男子看向客棧的眾人“不如,我與諸位講一則小故事,而故事的主人正是我儒家的孟聖,在孔聖離世後,孟聖孟子繼承了孔聖衣缽,誓要講我儒家之學說發揚光大。
孟子不惑之年時,率一眾弟子外出求官,齊國、宋國、滕國、魏國、再齊國、宋國、魯國,兜兜轉轉了一圈,卻無國君願采納我儒家之學說”說到這,男子攤了攤手,表示無奈。
接著說道“孟子隻能迴到故鄉,教化眾人禮樂,講書著述。到了耳順之年,孟子常常思索問題根源所在何處,若幹年後,孟子終於找到了答案。”男子特意頓了頓聲,看著程柯說了一句令在場所有人皆驚的一句。
“問題的根源就是那個叫做“墨翟”的“叛徒”男子淡淡地說道。
程柯瞪大了雙眼,他剛入墨家沒幾年,這些陳皮爛穀的往事,還真沒幾個人知道。
“你,你胡說”程柯反駁道。
男子搖了搖頭“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率獸食人,人將相食,正人心,就必須辟楊、墨,此三句皆為孟子所說,至於墨子是否是從我儒家半路而出,迴去問問你們墨家的老輩,一問便知。”
程柯難以置信的看著男子,“你,你究竟是誰。”
男子答到“失禮失禮,忘了告知在下的名諱,在下複姓端木,單名一個靖字”男子挺直身子,微笑著看著程柯,那笑容仿佛微風拂麵,如沐春風,客棧的女老板娘都看癡了眼.....
“好了,好了,程兄,此番我們是來行商的,我的師弟朱距剛剛不小心冒犯了你們墨家,他得向你道歉,至於我剛剛說的那些,隻是一時興起,一吐為快了,還望不要放在心裏,朱距,快過來給墨家的兄弟道歉。”
朱距一臉不情願的起身道歉,程柯見此也不好再說什麽,冷哼一聲“如此就好”便離去。
周圍圍觀的眾人一看沒戲可瞧了,也紛紛迴到自己的位置吃起飯菜。
端木靖看向老板娘,“老板可還有桌子,安排我二人坐下,再重上一桌酒菜。”
老板娘看向周圍“公子,暫時沒有空閑酒桌,不如與那位公子坐在一起如何?”說罷指向正在大口吃肉的王禳災。
“好”端木靖點了下頭,老板娘走了過來“小公子,那倆位儒生與你坐在一塊吃些酒菜可好呀?這頓飯,我不收你飯錢。”
王禳災假模假樣的思索了一會,點頭答應。
嗯,白吃一頓飯,還能跟大儒聊天,很值。
端木靖和朱距坐了過來“這位兄台,多有叨擾。”
王禳災客氣的迴答“哪有,哪有,吃菜吃菜。”
三人邊吃邊聊,王禳災問道“先生從哪來?”
端木靖迴答道“我二人自北麵而來,區區小小儒商罷了。”
北麵,哦,那就是從雪莽那邊來的,王禳災這樣想到。
“先生說笑了,先生的來頭可不小啊。”王禳災玩味的看著端木靖。
一旁的朱距倒是警覺的抬起頭,盯著王禳災。
端木靖沒有迴話,他在等待王禳災說完。
王禳災邊吃邊說道“據我所知,端木這個姓氏可是來頭不小,先生是儒商,昔日孔聖有位端木姓氏的弟子也是儒商,所以,先生可是子貢後人?”
一語道破,朱距看向端木靖,心中慌了神。
端木靖倒是毫不在意,哈哈大笑起來“公子倒是有一雙慧眼啊,在下正是先祖子貢之後。”
王禳災點了點頭“不過,先生接手了先祖的產業,偌大的商行,怎勞先生親自跑一趟宏淵這種偏僻的地方呢”
端木靖搖頭苦歎道“先祖早就曾立下規矩,言必信,行必果,早年間我曾答應了一位友人來宏淵遊玩,可惜一直未能是實現諾言,而今正巧跟著師弟的商隊一同來到宏淵看看。”
王禳災好奇的問道“先生對宏淵有何看法?”
端木靖說道“宏淵的黔首都還保留著一些暴秦時的服飾,語言,禮節,在我看來,是有一定的弊端,是不可取的。”
“我不這麽認為”王禳災忽然打斷了端木靖的話。
注釋:諸子百家: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
以上名句引用自《孟子·滕文公下》,《論語》,《非儒》《陽貨》等
楊朱學派:他們對老子的思想加以發展,旨在通過對個體的自我完善進而達到社會的整體和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