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當穀歌的alphago打敗李世石之後,世界上掀起了一陣人工智能熱,有的人興奮,有的人恐懼,更多的人是迷茫。


    麵對人工智能給人類可能帶來的衝擊,我們不禁問自己:人類過去的長處到底在哪裏,以至於我們的祖先在同其他動物以及人類的近親競爭中能夠最終勝出?


    人類未來的希望在哪裏,我們每一個人在未來的社會中如何能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或許這也是我自己該考慮的問題。


    我在一次大學講座中問聽眾:“在座的哪一位和劍齒虎搏鬥過,如果有,能否把你剩餘部分舉起來讓我看看?如果沒有見過劍齒虎,和它們的近親戚洲獅搏鬥過也可以。”


    當然沒有人舉手,一些聽眾會說:“劍齒虎已經滅絕了。”


    是的,劍齒虎已經滅絕了,事實上是被我們的祖先滅絕的。


    這一點說明,我們的腦子遠比四肢重要。至於為什麽在當下很多人類的思維高出其他靈長類動物,包括我們過去人類的,是好奇心和不斷從失敗中總結經驗的本領。


    好奇心對人類文明的進程至關重要。在我們過去的印象中,中世紀是一個長期黑暗的年代,整個歐洲,民間除了《聖經》就沒有一本流行的書籍。


    但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卻誕生了現代意義上的大學,這又是為什麽呢?


    這就要說到人的一個本性了,即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不斷探究。


    中世紀是一個把精神世界看得比物質世界更重要的時代,精神上的富翁,也就是僧侶階層,屬於第一等級,地位要高於世俗世界的貴族,後者屬於第二等級。


    其他人再有錢,隻能算是第三等級。雖然教會總是希望用正統的思想統一人的思維,但是總是有一些僧侶試圖搞清楚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的各種奧秘,並且喜歡聚在一起研究學問,他們可能還會有不少追隨者。


    前者成為教授,後者成為學生,這樣由師生共同形成的團體,就是大學的雛形。


    大學的拉丁文一詞最早是複數,即universities,意思是很多人的共同體,後來才演變成學校這樣的專有名詞,成為單數。


    直到今天,美國大部分大學教授的薪金報酬並不高,但是社會上依然有很多人優秀的人喜歡當教授,讓他們做出這種職業發展決定的思想核心是探求未知,這一點和七八百年前的知識階層沒有什麽太多的不同。


    從亞裏士多德和牛頓這樣的大科學家,到古埃及不知名的學者,再到某個想把問題搞清楚的囚徒,都是如此。


    在未來的智能時代,計算機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卻不能取代我們提出問題,也就是說好奇心不僅在人類進化和現代智人形成的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未來依然是我們人類在大自然生存的立足之本。


    光有好奇心還不足以促成文明的進步,人類還需要有係統地解決問題,獲得新知的方法。


    我常常在想,人類是如何從煉金術出發發展出化學,並且逐步認識構成我們物質世界的規律的?


    狗子看到這裏笑了起來,他確實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


    煉金術在東西方都出現過,從古埃及到古代中國,從阿拉伯世界到歐洲。


    但是如果沒有從玻意耳到普利斯特裏,最後到拉瓦錫的工作,煉金術依然是一種巫術,而不會變成化學這樣一種實驗科學,更無法獲得積累性的進步。


    拉瓦錫等人超出同時代人的地方在於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使得他們能夠通過實驗獲得新知。


    拉瓦錫是量化實驗的鼻祖,他是一個天平不離身的人,他總是強調沒有進過精確的實驗,不應該輕易得出結論。


    此外,拉瓦錫善於解釋實驗現象並且指出背後的理論原因,在這方麵他給後人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一個世紀之後,俄國偉大的化學家門捷列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元素周期表,他告訴了世人我們這個很複雜的世界,其實不過是由幾十種,當時隻知道幾十種元素,質量不同的基本元素構成,而且這些元素的排列很有規律。


    類似地在生物學上,從最早觀察到細胞的胡克和列文虎克,到後來提出進化論的達爾文,也是靠著一整套有效的思維方法和實驗方法,將生物學和遺傳學從無到有建立起來的。


    我經常和朋友們講,人和人之間的差異,首先還不是在學識上,更不是在金錢上,而是在思維方式和做事方法上。


    自笛卡兒以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維方式,使得發明和發現從過去的偶然變成了後來必然。


    挑戰極限是人類思維的第三個值得稱道的特點。當我們知道了世界上萬物是由不同原子構成的之後,不禁要問那麽原子裏麵是什麽,那些更小的粒子如果存在的話,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從愛因斯坦到希格斯等人的工作,其實就是在挑戰這個認知的極限。


    每一次,當人類覺得前人提出的問題都被解決之後,新的未知有展現在了我們的麵前。


    當人類通過實驗證實了愛因斯坦關於引力波的理論之後,人類又發現我們的宇宙中可能充滿著觀測不到的暗物質和暗能量,它們占據了宇宙質能的絕大部分。


    這其實又是人類所需要突破的一個新極限。每一次突破這樣的極限,人類的思維就進化了一次。對於今天的和未來的人,應該對世界永遠充滿這些需要突破的極限而感到興奮。


    事實上,人類的文明史相比地區的曆史,甚至相比現代智人的曆史,都是非常短暫的,世界還充滿了未知。


    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擔心技術發展太快而會讓機器取代我們,事實上我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太多的問題要搞清楚,以至於我們需要更好的技術,當然,也需要更好的思維方式。


    我想好奇心、係統思考的方法,或者說思維方式,以及不斷挑戰極限的精神,應該是人類立足於世界的根本。


    數百萬年之前,人類開始站直身體,這改變了我們的肌肉和骨骼,使我們能夠以一種直立的姿勢行走,我們的雙手因此得到解放,可以去探索和操控周圍的物體。


    這還拓寬了我們的視野範圍,使我們可以去更遠的地方探索。在站立起來的同時,我們的思考能力也超出其他動物一大截,這讓我們可以不隻是用眼睛去看,還可以用大腦去探索這個世界。我們站了起來,但最重要的是,我們開始思考。


    人類之所以高貴,是因為我們有求知的動力。


    作為一個物種,人的獨特性體現在經過上千年的努力,我們成功地破解了自然的密碼。


    假若給古代的人一台微波爐去加熱野牛肉,他或許會認為這個盒子裏有一群辛苦工作、像豌豆那麽大的神仙,他們在食物下麵生起小小的篝火,在盒子打開的一瞬間又會神奇地消失。


    但事實就是如此神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遵循一組簡單卻不可違背的抽象法則,從微波爐的工作原理到我們周圍的各種自然奇觀皆是如此。


    隨著對自然世界的認知不斷演進,我們從過去將潮漲潮落視為女神的旨意,發展到後來認識到這隻是月球引力的結果而已。


    我們不再把星星看成是天上的諸神,而是看成原子反應堆在向我們投射光子。今天,我們清楚距離我們1億英裏的太陽?的內部情況,也知道相當於我們10億分之一的原子的結構。


    我們能夠破解這些以及其他自然現象的密碼不僅僅是個奇跡。它同時也是一個扣人心弦的神話,一部史詩。


    科學在錯的人手裏會非常枯燥,但關於我們知道什麽以及我們是如何知道的的故事卻一點兒也不乏味。


    這將會是超級令人振奮的。人類探索的過程就如同一部電視劇,它和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一樣引人入勝,劇中有激情四溢、怪異有趣的角色——就像我們在藝術、音樂以及文學作品中見到的一樣,也有永遠充滿好奇心的探索者,正是他們的好奇心將人類這個起源於非洲大草原上的物種帶到了今天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社會。


    他們是怎樣做到的?我們又是怎樣從一個幾乎不會直立行走,隻能通過雙手采集堅果、漿果以及植物根莖來果腹的物種,發展成為今天能駕駛飛機、全球實時發送信息、在巨大的實驗室裏再造宇宙初期條件的現代人類的?


    這就是我想要講述的故事,了解了這個故事,你就會明白作為人你究竟繼承了怎樣的遺產。


    是科學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技術的產物。這些變化在人類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而我們要想在工作和社會上獲得成功,也越來越依靠我們接受創新和開拓創新的能力。


    今天,即使我們所從事的工作和科學技術沒多大關係,我們也要麵臨依靠創新來保持競爭力的壓力。所以對我們所有人來說,探索的本質是一個重要的話題。


    要想對我們今天所處的位置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也為了讓我們有望理解我們將走向何方,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從何處而來。


    人類智力發展曆史上的偉大勝利——書寫、計算、自然哲學以及其他各個學科——通常都是孤立的,就好像它們之間不存在任何關聯一樣,但這種看法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它忽略了人類知識的整體性,而這才是它最本質的特性。現代科學的發展——比如通常被認為是像伽利略和牛頓這樣“孤立的天才”的作品——並不是從一個真空的社會或者文化**現的。


    它深深紮根於古希臘人對知識的求索過程中;它成長於宗教提出的重大問題中;它與藝術創作的新手法一同發展;煉金術賦予了它斑斕的色彩。


    如果沒有社會的進步,諸如歐洲那些偉大的大學的繁榮發展,或者連接城市與鄉村的郵政係統的世俗發明,就不可能實現。同樣,希臘的啟蒙運動,也是源自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這些土地上的早期先民那讓人歎為觀止的智慧發明。


    正是因為這些影響和關聯,人類對宇宙的理解才不會是一個個孤立的片斷。就如同一本優秀的科幻,它有內在的敘事結構,形成了統一的整體,內部線索盤根錯節,相互勾連,故事從人類起源的初期開始講起。


    我們的旅行從現代人類大腦的發展開始,並重點突出那些人類大腦掌握認識世界新方法的重要時代以及轉折點。


    同時,我還將描繪那些讓人著迷的人物,他們有著獨特的個性,他們的思維模式在那些創新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像許多神話故事一樣,這部大戲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我們將跨越數百萬年的時間,去追尋人類大腦的進化,以及它愛問“為什麽”的傾向。


    這些疑問推動著人類初期的精神求索,並最終催生了書寫和計算,以及定律的概念——科學不可或缺的工具。


    最終,這些疑問促成了哲學的誕生,其洞察力讓我們了解到物質世界是依據某種規律和原因運行的。


    我們旅途的第二部分將探索自然科學的誕生。這是一個關於創新者的故事,他們擁有非同一般的認識世界的天賦,他們耐心、堅韌、聰明,即使有時候需要花費數年,甚至是數十年去完善他們的理論,他們也會奮勇向前。


    這些先驅——像伽利略、牛頓、拉瓦錫,以及達爾文——同他們所處時代已經確立的教條進行了長久的、卓絕的鬥爭,他們的故事無一例外都是個人抗爭的故事,付出的代價甚至包括他們的生命。


    最後,就像許多完美的故事一樣,當主人公有理由相信自己已經接近旅程的尾聲時,劇情又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折。


    正當人類認為已經破譯了自然的各種法則,劇情又發生了奇怪的轉折,愛因斯坦、波爾以及海森堡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存在領域,這是一個不可見的領域,它的法則還不曾為人類所熟知。


    “那個”世界——以及它不同尋常的法則——由於太小以至於很難被直接理解:這是一個被量子物理學統治的原子的微縮宇宙。


    正是這些法則導致了我們經曆的那些滄海桑田般的變化,並且這些變化仍在加劇。正因為我們理解了量子理論,我們才能夠發明電腦、手機、電視、激光、互聯網、醫學成像、基因圖譜,以及大部分讓現代生活發生革命性變化的新技術。


    反映出人類知識的累積在以指數速度加快——以及我們認知這個陌生新世界的渴望。


    未來數千年的故事,男人每天去辦公室上班,女人則留在家裏。沒過多少年,這種對遙遠未來的幻想就已經成為過去的事情了。


    我之所以提起這個,是因為它展示了人類思維最普遍的局限性:我們的創新能力受到傳統思維定式的束縛,這些束縛深植於我們的信仰之中,無法擺脫,甚至讓我們不敢去質疑。


    構想變革的難度的另一麵是接受變革的難度,這也是我們故事的另一個繞不開的特點。人類發現難以接受變革。


    包括現在連我自己,都無法接受太過奇點式的變革,變革對我們的頭腦提出新要求,迫使我們走出舒適區,打破了我們的思維定式。


    它讓人困惑和不知所措。它要求我們放棄舊有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放棄不是我們的自主選擇,是強加在我們身上的。


    更重要的是,科技進步所帶來的變革經常會終結我們的信仰體係,而絕大多數人——或許他們的職業和生計——全都要仰仗於此。其結果就是科學領域的新概念常常會遭到抵製、怒斥以及嘲諷。


    科學是現代技術之魂,現代文明之根。它和我們今天生活中的許多政治、宗教和道德問題息息相關,它所隱含的觀念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社會。


    但正如科學會影響人類的思考方式一樣,人類的思考方式也在科學理論的構建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一點無可置疑。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科學“如同人類其他努力一樣主觀和充滿心理暗示”。?這本書試圖本著這種精神去描繪科學的發展——把它當成一項思想上以及文化上決絕的事業。


    隻有通過對塑造它的個人的、心理的、曆史的以及社會的條件的全麵審視,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這項事業的理念。


    以這種方式看待科學,不僅能讓我們認識這項事業本身,也能了解創造力和創新的本質,以及更普遍的人類的現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末世救亡計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病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病柳並收藏末世救亡計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