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三唿渡河


    因為城外王孝忠等伏兵悍不畏死地發動自殺式攻擊,這一日的磁州沒有陷落。


    宗澤也沒有走下城牆。這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就在城上看著他的同袍在城下酣戰不休,然後被金兵的鐵浮屠掩殺過去,踐踏為一灘灘血肉模糊的肉泥。


    城上的氣氛,凝重的無以複加。宗穎原本是扶著宗澤的,此時也是感覺極度不適,匆匆跑到僻靜地方嘔吐起來。張益謙猶豫地看一眼宗澤,忍不住過來想要攙扶他下城。


    宗澤卻固執地掙脫了張益謙的好意,他還想從那些血肉不堪肉泥中努力分辨誰是王孝忠?誰是王大郎?誰是楊進?誰是李貴?這都是視他如父的袍澤兄弟啊!


    他們都是忠義無雙的義士,隻是為磁州多掙紮出一日的存在,就要輕率地付出生命,究竟值不值?宗澤不知道。


    他原本不想要這些人發動的,寧願他們就此消散民間,苟延性命於亂世。但是,這些人卻是他此前就派出去的!


    自從他們接過軍令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是死人了。


    兩千不算精銳的“精銳”義軍,隻憑借一腔義勇就要在城外突襲數萬虎狼之師,活下來的幾率實在渺茫。但是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去了,似乎還掛著某種滿足的笑容?


    宗澤知道,他們三年前就該死了,死於那場慘烈的磁州大戰。隻是那一役,是他們的父兄們戰死了,他們卻苟活下來。


    但是活著的人,也未必就真的很幸運。見慣了太多生死瞬間的他們,很多人都會看到昔日戰死的袍子兄弟找他們要吃的,要穿的,要零星的錢鈔花差。


    還有人至天寒時,喜用篝火以自炙,呻吟獨語。似這種孤獨的感覺,也許是每一個經曆過磁州大戰的人,此生揮之不去的陰影。


    楊進有個七歲的女兒楊娃子,第一次磁州大戰前,年僅四歲的她和家人在磁州過著和樂融融的日子。父親是河北義軍校尉,薪酬不算低,但也隻能維持一家人的簡單溫飽。


    那是一有閑暇,她便要到營地中探望父親。河北義軍的營地就駐紮在磁山腳下,洛水河畔。營房建設的也很寬敞,還有片菜園,種了些菜,養幾隻雞鴨,日子過得也算愜意。


    畢竟所謂的河北義軍,此前都是些打家劫舍的綠林豪傑。他們在成為綠林豪傑之前,卻大多是忠厚本分的種田人。隻是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活不下去了才要去鋌而走險。


    張所四處招安他們時,許諾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們從此有田地可以耕種,能吃飽飯,一家人每天都能吃飽。冬天裏還有紙袍子、紙被子幫你們禦寒。


    等到磁州烽火一燃,楊娃子恬靜的生活,就變成沒完沒了的夢魘。甚至到了晚年,哪怕楊娃子已經是羽山大學的資深教授,依然會心有餘悸地憶述當年的種種不堪:


    “父親上陣廝殺,性命朝不保夕。母親白天默默流淚,晚上低聲啜泣。有時還會在半夜裏扯開喉嚨,放聲號哭,眼淚幾乎把屋子都淹沒了。


    後來還是奶奶一句話驚醒了她,你若是把眼睛哭瞎了,你的孩子怎麽辦?母親勉強振作起來,但是生活,卻依然罩在一片愁雲慘霧裏。


    外麵的大戰一場接著一場,很多人今天還在求神拜佛保佑家中父兄安康,明日就要痛不欲生地戰死的父兄們披麻戴孝。


    幾乎家家都有這類事情發生,我家兩個叔也是那一年戰死的。


    磁州城外到處兵荒馬亂,我們成日被關在城內,不斷有敵騎過來襲擾,投射火箭,城內的百姓就被組織起來四處救火。


    那時物資匱乏,很多百姓人家因為沒了吃食,就要賣兒鬻女,或者就是被餓死。我們家因為父親關係,還能去軍營中領出一頓稀粥,有時一家人要湊合吃好幾天。”


    也就是在那時,楊娃子才知道什麽叫饑餓:“饑餓就像惡魔,它在腹中恣意放火,慫恿五髒六腑互相咬噬,讓我們整個人都要在劇痛中天旋地轉。


    太祖常說說生命就像一棵樹,然而饑餓的人就像一棵逐漸走向枯萎的大樹,看著就十分可怕。有時又像有人強行扼住你的口鼻,你卻連一點兒掙紮的力量也沒有!”


    後來大戰結束,南北議和了。父親也幸運迴來,一家子重新團聚。那一年楊娃子才四歲,卻感覺到自己的童年已經結束了。她有著四歲女孩的軀體,卻再也迴不去四歲時的天真。


    後來,在她七歲時候,該死的金兵再次南下。太祖也在那一年的大戰中失蹤了一段時間,嗯嗯,這些話題就不展開談論了。總之,她的父親奉命出城埋伏金兵,就再也沒能迴來。”


    說這話時,楊娃子的臉色平靜。可她月色下的瞳孔,依然層層疊疊全都隱藏著恐懼。楊娃子隻是童年時對戰爭的一段間接迴憶,其實她並沒有見過真正的戰爭。


    然而對於很多見過真正戰爭殘酷的人來說,能活到如今,他們也隻欠一死而已。比如楊娃子的父親,磁州團練使編製下的宣節校尉楊進,比如河北宣撫使宗澤。


    那一日,隨著金兀術的鳴金收兵,宗澤也渡過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個夜晚。目睹了城外慘烈後,宗澤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失去生機。


    迴去帥府,宗澤就躺倒床上,開始安排後事。寫給朝廷的奏折,寫給安兆銘的書信,寫給王彥的軍令。周圍的人也都在忙碌,幫著在奏折上畫押,在信上用印。


    鄧肅被宗澤安排帶著奏折去了汴京,張益謙臨時接管了磁州軍權。


    這事比較意外,因為宗澤的兒子宗穎常居戎幕,素得士心,磁州上下其實很看好他能接替父親守衛磁州的。


    即便宗穎會因資曆等等官樣文章,不足以光明正大地接掌帥印。那也應該是剛剛取得懷州大捷的張所接印。無非就是放棄磁州,然後把河北宣撫司“遷”去懷州好了。


    但最終結果,卻是素來與張所意見抵牾的張益謙掛帥了?


    宗穎受命攜帶宗澤寫給安兆銘的書信去海州,而且你此後就在海州落足吧!宗澤長歎一聲,再次把注意力轉移到張益謙身上。


    這樣安排張益謙,無疑是因為宗澤看到了城牆上張益謙的那一絲猶豫不決。這有什麽好猶豫的?無非就是獻城歸附,換來金兀術對磁州百姓的“仁慈”罷了。


    這種事,張益謙做得,他宗澤卻做不得。張益謙的軍中人緣,其實比張所還差。他牽頭降附,就不會引起太多的關注。


    換成他宗澤幹這事?那還不如直接宣布大宋覆亡得了!


    鄧肅這人,卻太書生氣,因此就萬萬不能留他在磁州壞事。八字軍的王彥也不會聽張益謙調遣,所以宗澤就令王彥帶領他的八字軍西去河東,投效康王殿下。


    但是宗澤這樣的安排,卻讓遠在海州的安寧感到十分不滿。宗老爺子是一麵抗金的旗幟,怎麽能這樣委屈地安排後事呢?


    你們的傳言一定有誤哈。宗老爺子必須是念念不忘收複國土才對!甚至老爺子臨終前也一定喊過三聲“渡河”,他還想著帥軍渡過洛水與金兀術死戰呢。


    這才是對宗老爺子一生的完美總結!安寧的意見曾經引起不少人恥笑。比如呂子曰就在嘲諷說,“安兆銘總算有了梟雄之姿,可喜可賀!”雲雲。


    但是安寧的建議,卻得到已經趕赴海州府供職的宗穎共鳴。此後大宋、大明在修史的時候,關於宗澤的臨終故事,也基本采納了宗穎對《吾父宗澤》這本迴憶錄的說辭。


    “金人破真定,引兵直扣磁州城。澤擐甲登城,令壯士以神臂弓射走之,複使前置城外埋伏兵縱擊,斬敵首數百級。所獲羊馬金帛,悉以賞軍士。


    敵暫退,澤憂心國事之不堪,乃上疏汴京官家言:國家結好金人,欲以息民。卒之劫掠侵欺,靡所不至,是守和議果不足以息民也。


    當時固有阿意順旨以叨富貴者,亦有不相詭隨以獲罪戾者。陛下今日試觀之,昔富貴者為是乎?獲罪戾者為是乎?


    於今劉豫叛逆,勾結金人為禍中原。而金人兵鋒愈急迫,臣度京師固不可久安也。此非京東之力不可以存國家,非安兆銘執政不能救百姓水火也!


    而朝廷猶自狐疑不決,以為京東之患更甚金人,安兆銘之誌更邁劉豫者,比比皆是也!


    或又有言朝廷當播遷東南、巴蜀之地,欲遺京師財貨人口,使京東、女真兩強相爭,而朝廷可坐觀漁利也!


    此何言哉?概國事敗壞於今者,皆此輩奸邪結黨誤國也!以臣觀之,概言朝廷當播遷者,猶前言和議之可行也。今言不可遷者,猶前日言和議之不可行者也。


    且京師二百年積累之基業,奈何輕棄以遺敵國乎?惟盼陛下熟思而審之,詔京東都護府入侍汴京,以安兆銘為宰執大臣,則國事可安也。


    概澤數請於汴京者,前後凡二十餘奏,皆為耿南仲等奸邪所抑,於是憂憤成疾,疽發於背。諸將入問疾,澤矍然曰:吾以國家憂患積憤至此,汝等能殲敵,則我死無恨也。


    眾皆流涕拜服曰:敢不盡力!


    伺諸將出,澤歎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翌日,風雨晝晦。澤無一語及家事,但連唿過河者三而薨,州人號慟。”《新宋史-宗澤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築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瓜三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瓜三閑並收藏築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