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郭京的因果
張擇端年屆不惑,此前任翰林待詔,素與徐知常友善,二人長相應和。政和年間,他的《金明池爭標圖》被太上皇趙佶收入內宮,愛不釋手。
但他此後卻受王黼一案牽連丟了官位,迴到家中靠買畫為生。若非徐知常的周濟,他的日子可真心沒法過了。但他依然舍不得還在創作的《清明上河圖》,曆時數年尚未完工。
這一日,卻是徐知常、王文卿、郭京攜手而來。郭京別看在平定軍時,頗顯豪勇,但他的本質卻是孫二娘那樣的市儈人物,這也是他能被賈奕相中招攬的原因。
“如今朝中紛紛相傳,說平定軍失守時,我汴京城有一行商女子恰逢其會,奮勇殺敵十數人,這才力竭而亡。要是這樣說法,我汴京一百五十萬人口,人人皆可為勇士也。”
張擇端勸酒過罷,擊節太息。王文卿卻頻頻向他使眼色,不要多談的意思。徐知常和孫二娘可不是一般的關係,若不是徐知常舍不得度牒在身,他二人明媒正娶都不在話下。
果然徐知常的眼色漸漸紅潤起來:“孫二娘自是女中豪傑,以身許國固然壯哉!可我大宋,真的已經淪落到要靠女子守國了嗎?”
看看郭京慚愧的眼神,王文卿安慰道:“郭師兄不必如此,你也有你的難處,有你要做的事情。你的同伴一樣死國,堪稱大宋壯烈偉男子也!”
大宋沒有秘密,哪怕郭京身為機速房的密探,也隻能保證金國人不嚴密追索時,他才能守住身份。像王文卿這樣的同門,徐知常這樣的對手兼合作夥伴,怎麽可能不知道他?
何況,平定軍失守的消息,就是他一路趕來汴京報信的。
但是張擇端卻是局外人,他既不知道徐知常和被他讚美的孫二娘關係,也不知道郭京剛剛死裏逃生,從平定軍帶迴這樣重要的消息。
徐知常看他的驚愕之色,不禁苦笑。這個張某人就是個畫癡啊。“正道兄,我知道你現在埋頭作《清明上河圖》,不理人間事物。
隻是這時局、這汴京,怕是容不下你的畫案了。金國鐵騎過來,汴京能守幾日,也不是你說的那樣輕易灑脫。
汴京一百五十萬人口,真敢像孫二娘那樣直麵金國鐵騎酣戰的,怕也沒幾個。更多人還是要匍匐在女真鐵蹄下苟活。
而且你這樣的文人,責任也不在守國。你們的責任是要傳承我大宋的文華,使它不要輕易凋零。真正該守國的人,是拿了朝廷俸祿的人。
你卻被朝廷斷了俸祿,就別再摻和此事了。徐某這次過來,是因為海州的羽山大學發來一封拜帖,想要邀請你去海州講學。
你可以收拾行囊,一家人都帶去。嗯嗯,那副《清明上河圖》也不要弄丟了。就帶著這個信物去西城的福記大賣場那裏找到福記鏢局,他們自會安排你的行程、食宿。
正道兄不要太多顧慮,這福記鏢局卻是海州委托他們,護送乾貞記留在汴京的人馬撤離這裏,多帶些人也無妨。喔喔,沿途花費自然有羽山大學支付。”
張擇端驚訝地張大嘴巴,海州怎麽會惦記上自己這樣一個小人物?徐知常卻知道這是安寧在青州發來的急件,要求福記、乾貞記的人馬立刻撤離汴京。
甚至連柔福帝姬都要跟著乾貞記的人馬去海州!安寧不知道從哪兒得到的判斷,汴京怕是等不到金國人到來就要生亂,太上皇可能馬上就要生出南巡之舉!
到時候,官家未必願意太上皇離開汴京,而郭藥師在失去童貫的勝捷軍掣肘後,他會做出什麽樣的事情,也都很難說的。
所以,就連他徐知常都要撤離此地。安寧的信中,就順便提到了張擇端這個人。此外還有幾人,如王文卿、尹惇、歐陽澈、徐中立這些布衣之士,也要搜羅撤往海州安置。
所謂羽山大學的講學邀請,隻是一個借口。但也不算是子虛烏有,因為乾貞記已經快馬加鞭奔去海州疏通文資,順便也要委托羽山大學趕緊填補上拜帖帶來就是。
但是張擇端卻勃然變色:“徐兄何以這般小看了張某人!張某固然已是布衣,但也曾食過朝廷俸祿。眼下國難當頭,又怎會棄國君而去?
自當守國而死也。至於家小,倒是要拜托徐兄關說去海州安置。還有這《清明上河圖》,已近完工,這兩日趕一趕也就是了,就一並帶去海州好了。”
“這?”徐知常乃是洽淡性情,最不煩勸說故事,左右看看王文卿、郭京,見他們也都沒有出口勸說的意思,不禁長歎一聲:“那麽,徐某就陪幾位也留在汴京好了。”
“郭兄的名字,張某倒是好奇。昔日仁宗皇帝時,有殿中丞丘濬善易,讀《易》悟損、益二卦,能通數,知未來興廢,嚐語家人曰:吾壽終九九,後果八十一卒於池州。
又聽聞他嚐上《感事》百篇,往往刺譏權貴。執政請誅之,仁宗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古有郇謨哭市,其斯人之徒歟?雲雲。
但他的感事詩中,卻有郭京、楊適、劉無忌之語。
楊適者,大隱先生也。嘉祐六年與樓鬱、杜醇、王致、王說聚鄞縣妙音書院,立孔子像,講貫經史,學者尊為宗主,開四明講學風氣。
曆三十餘年,弟子甚眾。其人明律曆,曉兵法。淳厚忠介,議論持平,以行義聞於鄉裏。以文學行義聞於鄉裏,人皆不敢道其姓名,以先生目之。
劉無忌是漢之宗室,漢和帝複封劉無忌為齊王,在位五十二年去世,諡號惠王。郭京者,古來未見之人也,難道便是尊兄不成?”
張擇端說的,卻是當時汴京傳聞甚廣的傳奇故事。說是昔日仁宗朝有異人丘濬能預見汴京兵禍事,唯有郭京、楊適、劉無忌能解之。
但是張擇端真心不知道,楊適、劉無忌都是另有其人,而且這次都在平定軍戰死了。郭京斜眼看了王文卿一眼,心說這個什麽傳奇故事,大半倒是王師弟的傑作。
此前林靈素滅佛被反噬,趕出汴京。道門一度到了存亡的危機關頭。王文卿也隻能通過郭京在龍衛軍的關係去接觸太子,但終究也沒能改變什麽。
後來還是安兆銘在汴河玩了一出石獅子的遊戲,生生把大相國寺按在地上來迴摩擦,這才給道門贏來一個喘息的機會。
王師弟當時趁熱打鐵,非要把自己往仁宗朝丘濬的身上靠。編排故事,而且還真是湊巧,自己果然就在龍衛軍中尋覓到楊適、劉無忌二人,於是結為莫逆。
等到去年賈奕建機速房時,又聽到這個傳聞,於是輾轉訪尋,這才把自己和楊適、劉無忌三人一起網羅到機速房門下,平時做事都還算妥當。
哪想到就是一次例行公事般去了趟平定軍,就把樊瑞、楊適、劉無忌撂在那裏。若這件事真如王師弟說的那般玄乎,那麽楊適、劉無忌之死,可就意味著汴京大事不妙啦!
顯然徐知常也想到了這一節,更加悶悶不樂。道門人物就沒有不通《易經》的。所謂“天人感應”之說,也不是掐指算命一樣預設了結果。
道門講究“因果互蕩”,你為了追尋這件事的“果”而刻意為之,仿佛“作偽”一般見不得光明。但最後的過程,卻是因為你的刻意為之,成就了這事的“因”!
甚至連平時最喜歡肆意歪曲《易經》的安寧,都特意要自己訪查郭京的下落。一定要把老郭弄得遠遠地,離開汴京。但是又不許他去海州,這特喵就是在把郭京當瘟神看呢!
不過現在的郭京卻不是他說想弄出去就能弄出去的存在,郭京首先是龍衛軍的都頭,他還是機速房的人,更加帶來了平定軍失守的消息,朝廷隨時都要找他談事情呢。
別說郭京了,張擇端、王文卿、自己都不想離開汴京呢。甚至柔福帝姬,也未必有理由去海州!兩人還未成婚,怎麽可能不聲不響跟你去海州過日子?
別說柔福帝姬是官家妹子,就算一般的百姓人家,也不會做出這等不成體統的事情來。安寧這小子,始終都是這樣輕浮跳脫的性子,改不掉啦!
就在徐知常與張擇端等人長籲短歎、議論紛紛的時候,汴京的皇宮裏,正在進行新一輪權力的較量。吳敏聽到錢伯言的提醒後,火速去見官家趙桓言說此事。
趙桓果然張皇失措起來,吳敏歎了口氣。說起來,自己和李綱勸上皇內禪,本來出於公心。但是如今看,當時的做法,未免太猛浪了些。
如今官家,卻不堪重負呢。他的老師耿南仲,更加是個不好共事的麻煩人物。什麽事情都要往陰謀上扯淡。今日上皇和官家的父子心結,大半倒是他耿南仲的傑作!
富麗寬敞的福壽宮裏,碩大的宮燈亮如白晝。趙桓和他父親趙佶垂首對坐,久久無言以對。耿南仲、吳敏、李綱也都不知該如何打破這寂靜。
倒是童貫,卻在殿外來迴走動,煩躁不安。因為梁方平,已經兩日沒有消息了。
張擇端年屆不惑,此前任翰林待詔,素與徐知常友善,二人長相應和。政和年間,他的《金明池爭標圖》被太上皇趙佶收入內宮,愛不釋手。
但他此後卻受王黼一案牽連丟了官位,迴到家中靠買畫為生。若非徐知常的周濟,他的日子可真心沒法過了。但他依然舍不得還在創作的《清明上河圖》,曆時數年尚未完工。
這一日,卻是徐知常、王文卿、郭京攜手而來。郭京別看在平定軍時,頗顯豪勇,但他的本質卻是孫二娘那樣的市儈人物,這也是他能被賈奕相中招攬的原因。
“如今朝中紛紛相傳,說平定軍失守時,我汴京城有一行商女子恰逢其會,奮勇殺敵十數人,這才力竭而亡。要是這樣說法,我汴京一百五十萬人口,人人皆可為勇士也。”
張擇端勸酒過罷,擊節太息。王文卿卻頻頻向他使眼色,不要多談的意思。徐知常和孫二娘可不是一般的關係,若不是徐知常舍不得度牒在身,他二人明媒正娶都不在話下。
果然徐知常的眼色漸漸紅潤起來:“孫二娘自是女中豪傑,以身許國固然壯哉!可我大宋,真的已經淪落到要靠女子守國了嗎?”
看看郭京慚愧的眼神,王文卿安慰道:“郭師兄不必如此,你也有你的難處,有你要做的事情。你的同伴一樣死國,堪稱大宋壯烈偉男子也!”
大宋沒有秘密,哪怕郭京身為機速房的密探,也隻能保證金國人不嚴密追索時,他才能守住身份。像王文卿這樣的同門,徐知常這樣的對手兼合作夥伴,怎麽可能不知道他?
何況,平定軍失守的消息,就是他一路趕來汴京報信的。
但是張擇端卻是局外人,他既不知道徐知常和被他讚美的孫二娘關係,也不知道郭京剛剛死裏逃生,從平定軍帶迴這樣重要的消息。
徐知常看他的驚愕之色,不禁苦笑。這個張某人就是個畫癡啊。“正道兄,我知道你現在埋頭作《清明上河圖》,不理人間事物。
隻是這時局、這汴京,怕是容不下你的畫案了。金國鐵騎過來,汴京能守幾日,也不是你說的那樣輕易灑脫。
汴京一百五十萬人口,真敢像孫二娘那樣直麵金國鐵騎酣戰的,怕也沒幾個。更多人還是要匍匐在女真鐵蹄下苟活。
而且你這樣的文人,責任也不在守國。你們的責任是要傳承我大宋的文華,使它不要輕易凋零。真正該守國的人,是拿了朝廷俸祿的人。
你卻被朝廷斷了俸祿,就別再摻和此事了。徐某這次過來,是因為海州的羽山大學發來一封拜帖,想要邀請你去海州講學。
你可以收拾行囊,一家人都帶去。嗯嗯,那副《清明上河圖》也不要弄丟了。就帶著這個信物去西城的福記大賣場那裏找到福記鏢局,他們自會安排你的行程、食宿。
正道兄不要太多顧慮,這福記鏢局卻是海州委托他們,護送乾貞記留在汴京的人馬撤離這裏,多帶些人也無妨。喔喔,沿途花費自然有羽山大學支付。”
張擇端驚訝地張大嘴巴,海州怎麽會惦記上自己這樣一個小人物?徐知常卻知道這是安寧在青州發來的急件,要求福記、乾貞記的人馬立刻撤離汴京。
甚至連柔福帝姬都要跟著乾貞記的人馬去海州!安寧不知道從哪兒得到的判斷,汴京怕是等不到金國人到來就要生亂,太上皇可能馬上就要生出南巡之舉!
到時候,官家未必願意太上皇離開汴京,而郭藥師在失去童貫的勝捷軍掣肘後,他會做出什麽樣的事情,也都很難說的。
所以,就連他徐知常都要撤離此地。安寧的信中,就順便提到了張擇端這個人。此外還有幾人,如王文卿、尹惇、歐陽澈、徐中立這些布衣之士,也要搜羅撤往海州安置。
所謂羽山大學的講學邀請,隻是一個借口。但也不算是子虛烏有,因為乾貞記已經快馬加鞭奔去海州疏通文資,順便也要委托羽山大學趕緊填補上拜帖帶來就是。
但是張擇端卻勃然變色:“徐兄何以這般小看了張某人!張某固然已是布衣,但也曾食過朝廷俸祿。眼下國難當頭,又怎會棄國君而去?
自當守國而死也。至於家小,倒是要拜托徐兄關說去海州安置。還有這《清明上河圖》,已近完工,這兩日趕一趕也就是了,就一並帶去海州好了。”
“這?”徐知常乃是洽淡性情,最不煩勸說故事,左右看看王文卿、郭京,見他們也都沒有出口勸說的意思,不禁長歎一聲:“那麽,徐某就陪幾位也留在汴京好了。”
“郭兄的名字,張某倒是好奇。昔日仁宗皇帝時,有殿中丞丘濬善易,讀《易》悟損、益二卦,能通數,知未來興廢,嚐語家人曰:吾壽終九九,後果八十一卒於池州。
又聽聞他嚐上《感事》百篇,往往刺譏權貴。執政請誅之,仁宗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古有郇謨哭市,其斯人之徒歟?雲雲。
但他的感事詩中,卻有郭京、楊適、劉無忌之語。
楊適者,大隱先生也。嘉祐六年與樓鬱、杜醇、王致、王說聚鄞縣妙音書院,立孔子像,講貫經史,學者尊為宗主,開四明講學風氣。
曆三十餘年,弟子甚眾。其人明律曆,曉兵法。淳厚忠介,議論持平,以行義聞於鄉裏。以文學行義聞於鄉裏,人皆不敢道其姓名,以先生目之。
劉無忌是漢之宗室,漢和帝複封劉無忌為齊王,在位五十二年去世,諡號惠王。郭京者,古來未見之人也,難道便是尊兄不成?”
張擇端說的,卻是當時汴京傳聞甚廣的傳奇故事。說是昔日仁宗朝有異人丘濬能預見汴京兵禍事,唯有郭京、楊適、劉無忌能解之。
但是張擇端真心不知道,楊適、劉無忌都是另有其人,而且這次都在平定軍戰死了。郭京斜眼看了王文卿一眼,心說這個什麽傳奇故事,大半倒是王師弟的傑作。
此前林靈素滅佛被反噬,趕出汴京。道門一度到了存亡的危機關頭。王文卿也隻能通過郭京在龍衛軍的關係去接觸太子,但終究也沒能改變什麽。
後來還是安兆銘在汴河玩了一出石獅子的遊戲,生生把大相國寺按在地上來迴摩擦,這才給道門贏來一個喘息的機會。
王師弟當時趁熱打鐵,非要把自己往仁宗朝丘濬的身上靠。編排故事,而且還真是湊巧,自己果然就在龍衛軍中尋覓到楊適、劉無忌二人,於是結為莫逆。
等到去年賈奕建機速房時,又聽到這個傳聞,於是輾轉訪尋,這才把自己和楊適、劉無忌三人一起網羅到機速房門下,平時做事都還算妥當。
哪想到就是一次例行公事般去了趟平定軍,就把樊瑞、楊適、劉無忌撂在那裏。若這件事真如王師弟說的那般玄乎,那麽楊適、劉無忌之死,可就意味著汴京大事不妙啦!
顯然徐知常也想到了這一節,更加悶悶不樂。道門人物就沒有不通《易經》的。所謂“天人感應”之說,也不是掐指算命一樣預設了結果。
道門講究“因果互蕩”,你為了追尋這件事的“果”而刻意為之,仿佛“作偽”一般見不得光明。但最後的過程,卻是因為你的刻意為之,成就了這事的“因”!
甚至連平時最喜歡肆意歪曲《易經》的安寧,都特意要自己訪查郭京的下落。一定要把老郭弄得遠遠地,離開汴京。但是又不許他去海州,這特喵就是在把郭京當瘟神看呢!
不過現在的郭京卻不是他說想弄出去就能弄出去的存在,郭京首先是龍衛軍的都頭,他還是機速房的人,更加帶來了平定軍失守的消息,朝廷隨時都要找他談事情呢。
別說郭京了,張擇端、王文卿、自己都不想離開汴京呢。甚至柔福帝姬,也未必有理由去海州!兩人還未成婚,怎麽可能不聲不響跟你去海州過日子?
別說柔福帝姬是官家妹子,就算一般的百姓人家,也不會做出這等不成體統的事情來。安寧這小子,始終都是這樣輕浮跳脫的性子,改不掉啦!
就在徐知常與張擇端等人長籲短歎、議論紛紛的時候,汴京的皇宮裏,正在進行新一輪權力的較量。吳敏聽到錢伯言的提醒後,火速去見官家趙桓言說此事。
趙桓果然張皇失措起來,吳敏歎了口氣。說起來,自己和李綱勸上皇內禪,本來出於公心。但是如今看,當時的做法,未免太猛浪了些。
如今官家,卻不堪重負呢。他的老師耿南仲,更加是個不好共事的麻煩人物。什麽事情都要往陰謀上扯淡。今日上皇和官家的父子心結,大半倒是他耿南仲的傑作!
富麗寬敞的福壽宮裏,碩大的宮燈亮如白晝。趙桓和他父親趙佶垂首對坐,久久無言以對。耿南仲、吳敏、李綱也都不知該如何打破這寂靜。
倒是童貫,卻在殿外來迴走動,煩躁不安。因為梁方平,已經兩日沒有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