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義勝軍


    粘罕聽罷,與完顏希尹對視良久,方才苦笑道“設若子充兄往昔來言,我兄弟二人也未必就不能這樣思謀。然而今日我朝聚眾百萬,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爾。


    我粘罕助太祖皇帝興兵遼東、漠南,攻必取、戰必勝,終滅逆遼。一身功業,於今足矣。至於身後事?嘿嘿,兒孫自有兒孫福分,豈有一代人做完所有事的道理?


    何況你大宋立國不過一百六十年,於今便要老大不堪也。他大遼更加立國兩百餘年,卻一朝而亡。難道彼輩當初立國的帝王將相,便真差了我太祖皇帝或粘罕不成?


    某家卻以為未必也,彼輩亦為當時豪傑之冠也。隻是如今百兩百年傳國下來,子孫不肖,難續其祖昔日豪邁之誌也。


    此萬古不易之理,難道我粘罕的子孫就好例外?他們就能坐穩那萬世不易的江山?


    所以啊,某家以為,一代人便做好一代人的事情好了。某家今日所思,便是要成就萬古功臣都做不到的偉業。嘿嘿,一身平滅他南北兩大王朝,何其壯哉!


    嗬嗬,嗬嗬!如今某家便是這個打算了,你家還想要迴雲州?也未免也太看不清形勢了。”


    馬擴訝然道“宋金聯盟滅遼,數年間死傷無數,又花費錢糧無數,這些事,元帥都是知道的。如果你我兩國再開戰,貴國還要再死多少人?花費多少錢糧?


    今日元帥一時聽信奸人挑撥離間,萬一你我兩國不得已而交兵,我河東、河北州城堅固,軍民皆習戰鬥,一旦開戰,必據城堅守,哪是元帥輕易就能攻破?


    最多也就是虜掠些村民錢財罷了,縱有所得,其利有限,多數還要被那軍中悍卒中飽私囊。元帥所得,未必便有我朝歲幣之多。儻有所失,則害在國家也。


    某家卻聞,昔日秦統**,尚有民謠曰楚雖三戶,滅秦必楚。秦,萬乘之國也。其民,千萬之眾也。何況我大宋人口更是兆億之眾,遠勝昔日楚人之國。


    元帥又豈能盡屠之?且殺一個宋人,便要與一族人結血海之仇。殺萬人,便要與大宋兆億之民不共戴天也。宋人雖弱,然國恨家仇焉能不報?


    汝女真族人又有幾何?便是百人換一,吾亦恐女真族滅也。那豈非白白便宜了他契丹人,倒似為他們報了昔日滅國仇恨一般?


    今大金已亡遼國,又得南朝金帛,是該罷手了,然後各享太平。豈可再輕言戰事?馬某行走兩國,久為使者,不敢不為兩朝極盡忠言,乞元帥深思之。”


    粘罕躊躇道“子充兄的說法,倒沒有甚的錯漏,可惜你做不了你家皇帝的主。你們那個皇帝,卻要包藏禍心,策反我大臣,亡我大金國的!我大金,又豈能坐以待斃?


    依我看,子充兄不如便在這西京修養,為官隱居經商都隨你意思,別再這樣來迴徒勞奔波了。某家便另外派人去跟你家皇帝去說吧。”


    “這卻從何說起?我官家登基不過歲餘,歲幣較往日增發數倍,可見一心重敘南北盟約之意。如何會做那等叵測事情?定式有人欲行構陷之事,為他逆遼招魂而已。”


    馬擴還要再辯論,但是粘罕卻不想繼續囉嗦,匆匆設宴招待後作別。再聊下去,說不定他二人真會生出不戰的心思出來。這馬擴,可不比昔日蘇秦、張儀之流遜色半分啊。


    翌日,馬擴本想等完顏宗翰派人跟他一塊迴大宋繼續商談,他自然不會留在雲州的。然而左等右等,不但粘罕、穀神不來見他,便是時立愛也不再現身了。


    如是又過了一日,馬擴就感覺有些不對頭。於是仗著自己人臉熟悉,就在金國的營寨中四下溜達。可巧,還真被他巧遇到一位,完顏渾黜!


    完顏渾黜隨完顏婁室、完顏銀術可伐遼時候,曾經領兵兩百就擊退了忽至古北口萬餘遼兵。當真是大金國的悍勇之輩。


    要說此人勇猛善戰,甚至還有些殘暴變態不假。但他依然是一個直腸子的憨人,此前對馬擴也是非常尊重。他見馬擴行走不安的樣子,便忍不住笑著對馬擴說


    “馬參讚還是別再等了,我家元帥已親自去了應州,那裏卻有支宋軍不好對付。他是不會派人跟你去南朝的。馬參讚若有別事,盡可去了,無非我替你向元帥稟報一下。”


    應州?!馬擴如五雷轟頂。那裏有嶽飛兩千眾駐守,本來不想被他金國知曉的。然而如何卻又走漏了消息?


    馬擴也不及再細想這些事,急急招唿範仲熊、沈梲收拾行囊,他也不敢去應州被粘罕包餃子,索性沿著河水逆流東去渾源、靈丘,往投真定、中山而來。


    應州有戰,嶽飛那點人馬,又是地方團練新編,無論如何也逃不出粘罕的雷霆一擊。然而應州有事,朔州、代州、武州、沂州都應該會有風聞,太原的備戰就不用擔心了。


    可是燕京、真定、中山、河間等地,卻還在疑惑中!馬擴心急如焚。與整個河北的千裏屏障比較起來,嶽飛那兩千人,當真與大局無補了。


    然而在嶽飛眼裏,馬擴卻是棄他而去的!所以無論安寧此後如何示好,嶽飛就絕不願意再去投靠海州。他情願千裏逃亡去襄陽抗戰,也不想再見到馬擴這個“刻薄寡恩”之人。


    但是粘罕是怎麽發現嶽飛的呢?馬擴一邊急急趕路,一邊思謀究竟是哪兒出了問題。他忽然想到了安兆銘的一些安排,河東有幾個必要除掉的人。這些人,卻都有義勝軍的背景。


    義勝軍!馬擴不禁亡魂大冒。義勝軍約有十幾萬眾,也是如今河東各州最大規模的一股守備力量。雖然算不得主力,但它卻在每個州府都有駐紮的!


    此前便有隆慶府知府張確上報,本地義勝軍結伴要去叛投金國。張孝純命王稟與耿守忠出兵平叛,但仍有三千義勝軍叛逃至金人控製區,向粘罕具言河東虛實。


    原來譚稹此前看郭藥師的常勝軍擴充極快,擔心老郭尾大不掉。就特意招募燕雲一帶的漢人成軍,取名義勝軍。當時隻為了分燕京常勝軍的勢力,掏空它的後備兵源打算。


    初時不過五六萬人,此後安寧使金國歸來時,順手將郭藥師弄去汴京。他的幾萬常勝軍還留在燕京駐防,但那數萬民壯,卻被譚稹再次移去河東,發落各地編入義勝軍。


    後來又陸續整編、擴編了幾次,義勝軍就達到十幾萬人之眾,散居河東各地駐防。不過義勝軍自成立之始起就是非連連,更與西軍、河東軍衝突不斷。


    要說燕雲之地隔絕中原近兩百年,大宋朝野對燕雲那些著胡服、胡禮、胡俗的漢人普遍抱有排斥之心,視作異類。而這些燕雲漢人,也從不以宋人自居。


    這些燕雲之地的漢人,與遊牧的契丹等族相處久了,不可避免地染上遊牧族的剽悍尚武。由燕雲漢人組成的常勝軍、義勝軍,單純看他們在戰場上的勇武,也令人驚歎不已。


    然而這些燕雲之地的漢人,卻不認同他們是宋人。宋人也視其“非我族類”,結果就更加速了義勝軍的“其心異貳”。


    所以義勝軍的行事不及道義國家,凡事都從自身利益出發,自此河東一帶南北行商走私嚴重。遊牧各族所需的鐵器、茶葉、糧食、食鹽,都成了他們賺錢的門道。


    等到粘罕決意南下以後,這些燕雲漢人是高興的。因為北朝遼金稅賦,都比大宋低了不少。導致大宋覆亡的原因雖然很多,然而這些燕雲漢人的反水,無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可惜安寧前世隻是一隻工狗,他對曆史的了解也隻限於一些被曆史精心打扮過人物事件,他不太可能關注到義勝軍這樣一群烏合之眾的存在。


    “義勝軍勾結金人”的論斷一旦形成,馬擴和範仲熊、沈梲三人心中都是一片拔涼。此前河東山川之險,對付金人有效,但是在義勝軍眼裏?簡直就是開玩笑了。


    不但金兵可以盡悉宋軍虛實,這些義勝軍也隨時可以獻城,或者突襲宋人。什麽樣的關隘險阻能夠經得住他們的作賤?


    要說大宋對河東的重要性,一直都有著清醒的認識。去年知隆德府的張確就上書稱“河東天下根本,安危所係。無河東,豈特秦不可守,汴亦不可都矣。”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河東是大宋天下的根本,太原則是河東的根本。甚至也可說太原是中原王朝的根本。因此自隋末以來,基本就形成了誰據有太原,誰就得天下的局麵。


    等三人跑到太行山麓的靈丘時候,馬擴也就把這些事情想的前後明白了。他沉吟一會,拿出信物分別交給範仲熊、沈梲二人道


    “如今局麵,卻由不得咱們一起行走了。馬某的意思,某自去真定見劉知州,請他速傳消息去燕京、汴京等地準備。


    二位卻要沿著山路南下,經過忻州、代州時卻不要多言,那裏幾乎都是義勝軍在駐防。隻管趕去太原告知張宣撫,義勝軍不可信賴!所有關隘地方,都要換成我西軍才得安全。


    沿途若能遇到嶽鵬舉所部,那就收攏了一起引軍南歸。那個嶽某人,卻是個有本事的人物。也替某家和他說和一下國事為先,非是馬某故意要棄他不顧。”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築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瓜三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瓜三閑並收藏築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