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郭藥師
郭藥師辭別眾人,匆匆趕迴裏城後,甚至不及再更換洗漱,就直接大馬往皇宮跑去。因為他家院子裏等著的小太監和班直衛,早已在坐臥不安發脾氣了。
官家是中午想要傳郭藥師的,到了傍晚才見他老郭,大半天的時間啊。如今的官家可沒有太好的耐性聽你解釋,輕則一頓板子,重則?把你開去鞏縣守祖陵都不意外。
看著小太監的焦灼,老郭也嚇了一跳。還以為出了甚樣大事情!“難道金國南下了?”
進宮後才發現趙桓難得意定神閑,吩咐小太監看茶已畢,這才輕聲慢語問起平時居家是否舒適、習慣等等無聊話題。此外透漏朝廷這次打算蔭他兩個兒子入朝堂為官的意思。
郭藥師趕緊作揖敬謝管家厚愛,自己對朝廷之忠貞如黃河之水泛濫雲雲。一頓沒影子的話題後,趙桓忽然問起郭藥師昔日在遼國為官時的一些情況,以及怨軍由來?
郭藥師心中一咯噔,心說自己和金國那點事,難道暴露了?不像啊,真要暴露了,官家怎敢如此近身問話,不怕郭某如何怎樣嗎?
“昔日渤海人高永昌殺遼東京留守蕭保先占遼東五十餘州。遼以耶律淳為都元帥,募遼東饑民,取報怨於女真之意,謂之怨軍,共八營兩萬八千人,臣為其一部偏將也。
怨軍以董小醜為帥,然其成軍皆為饑民,不知戰陣之妙用,故每臨戰皆敗亡,遂生叛亂。臣隨遼都統耶律餘睹、蕭幹等人率兵平叛,殺羅青漢、董仲孫等人,怨軍遂安。
此後耶律淳改怨軍為常勝軍,選精銳兩千人編為四營,以臣為都管押常勝軍,帥張令徽、劉舜仁、甄五臣、趙鶴壽從征渤海國,前後積功為諸衛上將軍,遷涿州留守。
此外餘眾六千人分入耶律餘睹、蕭幹軍中。此後蕭幹簪越為帝,侵我宋境,為臣所破,其眾亦多投常勝軍也。耶律餘睹後降金國,如今為大金西府元帥右都監,駐軍蔚州。”
其實,郭藥師的故事中,還隱藏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蕭幹曾經對他有大恩德,而他郭藥師卻收買了蕭幹的部將白得歌,在亂軍中襲殺蕭幹,獻其首級於朝廷。
當年怨軍作亂,身為怨軍大將的郭藥師先是暗中投靠了耶律淳,綁縛怨軍主將董小醜獻功。此後再殘殺同僚羅青漢、董仲孫等人,非常的反複無常,刻薄寡恩。
甚至遼人都很不齒他,當時耶律餘睹就向蕭幹建議:“怨軍前年兩營叛,劫掠乾州,已從招安;今歲全軍複叛,而攻錦州。苟我軍不來,城破,則數萬居民被害。
所謂怨軍,未能報怨於金人,而屢怨叛於我家。今若乘其解甲,遣兵掩殺淨盡,則永訣後患。”但蕭幹卻認為怨軍亦有忠義為一時脅從者,豈可盡誅殺之?郭藥師才保得性命。
此後燕京失守,蕭幹迴奚族故地自立稱帝。宣和五年蕭幹破景州,又陷薊州。郭藥師乃暗中收買蕭幹軍中的怨軍殘部,乘亂再次弄死了對他有恩的蕭幹。
一個人,能夠連續對自己的頭領、恩人下黑手,那麽他對自己的仇人就更欲處之以為後快了。此前安兆銘斬殺張覺壞了他的事,他便要勾結金兀術在燕京設局陷害安兆銘。
如今趙桓問起這些北方的人情世故來,郭藥師又怎麽可能放過耶律餘睹?
“以郭卿家看,我大宋與他金國,當戰當和?”趙桓忽然問出一個莫名其妙的話題。
郭藥師聽得莫名其妙!什麽叫當戰當和?咱們不是一直都在拿錢賣平安嗎?如今哪來的戰和底氣?“官家明鑒,臣是武將,原本不該議論戰和事。
若以臣的本意,則彼輩金人野蠻貪婪,且狡猾反複,我朝絕不可與之媾和也!金人欲以黃河為界,則我朝就要盡棄河北之地。此乃國之根本,絕不可輕棄!
一旦議和割讓河北,則朝廷必要遷都東南,從此成偏安之局,再難收拾舊日河山局麵!然而今日敵強我弱,我朝如倉促出戰,或有不測之虞也。
故臣以為,則凡兵家之事,能戰則戰,不能戰則和。暫避鋒芒,以圖後世再來也。不簽約,則失地尚可圖謀收複。若簽約割地,則後世再難有所作為。
故臣以為,如今局麵,還是暫以歲幣安敵之心。我朝卻要趕緊整修武備,再要去敵營中多布間諜、內應,招納歸附,以緩緩圖之。”
郭藥師說了半天,其實等於什麽都沒說。但是趙桓聽了,卻非常悅耳動聽。特別是“去敵營中多布間諜、內應,招納歸附”,更加引為知己也。
趙桓之所以想著問訊郭藥師,的確是因為宇文虛中的定策極有說服力。趙桓哪怕平日故作老成,而且性格怯懦,但他畢竟才是一個二十六歲的年輕人。
年輕人,都應該容易衝動才對。趙桓貴為大宋官家,卻無一毫得意的機會。他的父皇,也就是太上皇趙佶,離崗不離休,經常要給他這樣那樣的指示或提示。
讓趙桓尷尬的是,太上皇的旨意,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比他這個大宋官家的旨意更正確、更精準、更老辣、也更得人心。
但他趙桓卻是大宋官家,不是提麵木偶!也許因為過早處在太子位子上戰戰兢兢,趙桓似乎沒有經曆過青春期的叛逆時光,如今在他二十六歲時,終於補上這一課。
“隔阻內外”,其實就是從梁方平調去郭藥師軍中監軍開始的。安兆銘的各種苦頭,也是從那時起變本加厲起來。
然而他的父皇卻並未收斂幾分,他依然還在“善意”地堅持他的訓政!在趙佶的眼裏,兒子永遠都是長不大,需要父親的引導。但是兒子,其實已經長大了。
所以,趙桓開始不顧一切地叛逆起來。總之,太上皇說往東,他就往西。說要上天,他就入地。太上皇讓他安靜地一些,他就要千方百計去作死。
一點腦迴路都不帶的魯莽!趙桓的心理實在太脆弱了。
大宋沒有錢了!甚至趙桓都不知道為何會沒錢?去年的救災、軍備,不是都花的海州錢糧嗎?那麽為何如今就要缺錢了?
這就很讓人無語。因為海州的錢,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它是裹挾了地方州縣的錢在生發。海州發行的債券,最大的客戶群其實還是各地州縣的稅銀故意存放在乾貞記生息。他們隻是延期遞交汴京,多賺一些利息而已。
就算不計較這些,河東、河北、京東兩路,總共四路地方忽然沒有產出,或者產出的錢糧都被金國和邊軍卷走,你還想有錢?大宋一共才二十三路的生財之地!
如果說,前麵的這兩件事情都讓他著急上火,但卻毫無辦法的話。那麽的確隻剩下金國的威脅,這件事情可以由他“做主”了。
趙桓很容易就能把所有事情串在一起。父皇成了太上皇,是被金國逼的。大宋缺錢是因為要備戰,備戰是因為金國要入侵。
所以?隻要解決了金國,此前的所有問題全都迎刃而解。可惜趙桓不知道,最重要的事情,反而不是最急迫的事情,也是最難搞定的事情。
宇文虛中隻想在金國內部找到高層人物下手拉攏,到了趙桓這裏就想要一個內應。意思都是一樣,隻是宇文虛中偏於間諜察報,趙桓卻更青睞策反舉義。
但是這樣的人,並不好找,甚至他們連個合適的人選都沒有。趙桓很自然就想到了郭藥師,他在北麵的人頭很熟悉,問問老郭不就行了?
郭藥師本來還有些惶恐,不知道趙桓忽然找自己何事?等到趙桓拐彎抹角說出想法後,郭藥師目瞪口呆。這種作死的事情,怎麽可以由一國的皇帝幹呢?
昔日張覺事件後,王安中和郭藥師說過的話,老郭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可是現在官家要做的事情,卻又不是王安中說的那樣邏輯縝密了?
“此官家非彼官家也!”郭藥師心中歎息,決定還是不要把自己在北朝營造的人脈送給官家去禍害了。不過有個人倒是可以試試嘛!
耶律餘睹啊!自己此前在大遼怨軍中左右逢源,曾經很快活了一段時間。偏偏那時就有耶律餘睹要給蕭幹進讒言。說自己有反複之誌,勸蕭幹陰謀處置自己?
現在好了,自己是反複投了大宋,可逆耶律餘睹不也是反複投了他大金?!
想起此事郭藥師就很後悔,當時若不是他耶律餘睹先投大金的話,我郭某如今也該是大金重臣了!何至於如今困頓局麵?
現在嘛?老郭決定要好好陰一下耶律餘睹。就讓大宋去策反他好了。無論策反結果如何,耶律餘睹都是在劫難逃了。
成了,無非投到大宋來。那又如何?不說昔日張覺的下場,便是自己也能弄死他。不成?不成就事發唄,他大金是不可能重用一個曾經被人當做策反目標的人。
何況這種事情,一般不成的概率更大些。所以那些成功的策反事件,才會被史冊記載。甚至就是因為這類成功的事情太稀少,才會被記錄史冊。
隻是這些幹他老郭何事?這都是官家和宇文虛中幹的!
郭藥師並未言之鑿鑿去熱心介入,他隻是幹巴巴地講述了他在遼國時的一些故事,泛泛提了幾個北地的人名,其中就有耶律餘睹而已。
官家,自然有他自己的辦法找上耶律餘睹,郭藥師一點因果都不願沾上。
郭藥師辭別眾人,匆匆趕迴裏城後,甚至不及再更換洗漱,就直接大馬往皇宮跑去。因為他家院子裏等著的小太監和班直衛,早已在坐臥不安發脾氣了。
官家是中午想要傳郭藥師的,到了傍晚才見他老郭,大半天的時間啊。如今的官家可沒有太好的耐性聽你解釋,輕則一頓板子,重則?把你開去鞏縣守祖陵都不意外。
看著小太監的焦灼,老郭也嚇了一跳。還以為出了甚樣大事情!“難道金國南下了?”
進宮後才發現趙桓難得意定神閑,吩咐小太監看茶已畢,這才輕聲慢語問起平時居家是否舒適、習慣等等無聊話題。此外透漏朝廷這次打算蔭他兩個兒子入朝堂為官的意思。
郭藥師趕緊作揖敬謝管家厚愛,自己對朝廷之忠貞如黃河之水泛濫雲雲。一頓沒影子的話題後,趙桓忽然問起郭藥師昔日在遼國為官時的一些情況,以及怨軍由來?
郭藥師心中一咯噔,心說自己和金國那點事,難道暴露了?不像啊,真要暴露了,官家怎敢如此近身問話,不怕郭某如何怎樣嗎?
“昔日渤海人高永昌殺遼東京留守蕭保先占遼東五十餘州。遼以耶律淳為都元帥,募遼東饑民,取報怨於女真之意,謂之怨軍,共八營兩萬八千人,臣為其一部偏將也。
怨軍以董小醜為帥,然其成軍皆為饑民,不知戰陣之妙用,故每臨戰皆敗亡,遂生叛亂。臣隨遼都統耶律餘睹、蕭幹等人率兵平叛,殺羅青漢、董仲孫等人,怨軍遂安。
此後耶律淳改怨軍為常勝軍,選精銳兩千人編為四營,以臣為都管押常勝軍,帥張令徽、劉舜仁、甄五臣、趙鶴壽從征渤海國,前後積功為諸衛上將軍,遷涿州留守。
此外餘眾六千人分入耶律餘睹、蕭幹軍中。此後蕭幹簪越為帝,侵我宋境,為臣所破,其眾亦多投常勝軍也。耶律餘睹後降金國,如今為大金西府元帥右都監,駐軍蔚州。”
其實,郭藥師的故事中,還隱藏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蕭幹曾經對他有大恩德,而他郭藥師卻收買了蕭幹的部將白得歌,在亂軍中襲殺蕭幹,獻其首級於朝廷。
當年怨軍作亂,身為怨軍大將的郭藥師先是暗中投靠了耶律淳,綁縛怨軍主將董小醜獻功。此後再殘殺同僚羅青漢、董仲孫等人,非常的反複無常,刻薄寡恩。
甚至遼人都很不齒他,當時耶律餘睹就向蕭幹建議:“怨軍前年兩營叛,劫掠乾州,已從招安;今歲全軍複叛,而攻錦州。苟我軍不來,城破,則數萬居民被害。
所謂怨軍,未能報怨於金人,而屢怨叛於我家。今若乘其解甲,遣兵掩殺淨盡,則永訣後患。”但蕭幹卻認為怨軍亦有忠義為一時脅從者,豈可盡誅殺之?郭藥師才保得性命。
此後燕京失守,蕭幹迴奚族故地自立稱帝。宣和五年蕭幹破景州,又陷薊州。郭藥師乃暗中收買蕭幹軍中的怨軍殘部,乘亂再次弄死了對他有恩的蕭幹。
一個人,能夠連續對自己的頭領、恩人下黑手,那麽他對自己的仇人就更欲處之以為後快了。此前安兆銘斬殺張覺壞了他的事,他便要勾結金兀術在燕京設局陷害安兆銘。
如今趙桓問起這些北方的人情世故來,郭藥師又怎麽可能放過耶律餘睹?
“以郭卿家看,我大宋與他金國,當戰當和?”趙桓忽然問出一個莫名其妙的話題。
郭藥師聽得莫名其妙!什麽叫當戰當和?咱們不是一直都在拿錢賣平安嗎?如今哪來的戰和底氣?“官家明鑒,臣是武將,原本不該議論戰和事。
若以臣的本意,則彼輩金人野蠻貪婪,且狡猾反複,我朝絕不可與之媾和也!金人欲以黃河為界,則我朝就要盡棄河北之地。此乃國之根本,絕不可輕棄!
一旦議和割讓河北,則朝廷必要遷都東南,從此成偏安之局,再難收拾舊日河山局麵!然而今日敵強我弱,我朝如倉促出戰,或有不測之虞也。
故臣以為,則凡兵家之事,能戰則戰,不能戰則和。暫避鋒芒,以圖後世再來也。不簽約,則失地尚可圖謀收複。若簽約割地,則後世再難有所作為。
故臣以為,如今局麵,還是暫以歲幣安敵之心。我朝卻要趕緊整修武備,再要去敵營中多布間諜、內應,招納歸附,以緩緩圖之。”
郭藥師說了半天,其實等於什麽都沒說。但是趙桓聽了,卻非常悅耳動聽。特別是“去敵營中多布間諜、內應,招納歸附”,更加引為知己也。
趙桓之所以想著問訊郭藥師,的確是因為宇文虛中的定策極有說服力。趙桓哪怕平日故作老成,而且性格怯懦,但他畢竟才是一個二十六歲的年輕人。
年輕人,都應該容易衝動才對。趙桓貴為大宋官家,卻無一毫得意的機會。他的父皇,也就是太上皇趙佶,離崗不離休,經常要給他這樣那樣的指示或提示。
讓趙桓尷尬的是,太上皇的旨意,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比他這個大宋官家的旨意更正確、更精準、更老辣、也更得人心。
但他趙桓卻是大宋官家,不是提麵木偶!也許因為過早處在太子位子上戰戰兢兢,趙桓似乎沒有經曆過青春期的叛逆時光,如今在他二十六歲時,終於補上這一課。
“隔阻內外”,其實就是從梁方平調去郭藥師軍中監軍開始的。安兆銘的各種苦頭,也是從那時起變本加厲起來。
然而他的父皇卻並未收斂幾分,他依然還在“善意”地堅持他的訓政!在趙佶的眼裏,兒子永遠都是長不大,需要父親的引導。但是兒子,其實已經長大了。
所以,趙桓開始不顧一切地叛逆起來。總之,太上皇說往東,他就往西。說要上天,他就入地。太上皇讓他安靜地一些,他就要千方百計去作死。
一點腦迴路都不帶的魯莽!趙桓的心理實在太脆弱了。
大宋沒有錢了!甚至趙桓都不知道為何會沒錢?去年的救災、軍備,不是都花的海州錢糧嗎?那麽為何如今就要缺錢了?
這就很讓人無語。因為海州的錢,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它是裹挾了地方州縣的錢在生發。海州發行的債券,最大的客戶群其實還是各地州縣的稅銀故意存放在乾貞記生息。他們隻是延期遞交汴京,多賺一些利息而已。
就算不計較這些,河東、河北、京東兩路,總共四路地方忽然沒有產出,或者產出的錢糧都被金國和邊軍卷走,你還想有錢?大宋一共才二十三路的生財之地!
如果說,前麵的這兩件事情都讓他著急上火,但卻毫無辦法的話。那麽的確隻剩下金國的威脅,這件事情可以由他“做主”了。
趙桓很容易就能把所有事情串在一起。父皇成了太上皇,是被金國逼的。大宋缺錢是因為要備戰,備戰是因為金國要入侵。
所以?隻要解決了金國,此前的所有問題全都迎刃而解。可惜趙桓不知道,最重要的事情,反而不是最急迫的事情,也是最難搞定的事情。
宇文虛中隻想在金國內部找到高層人物下手拉攏,到了趙桓這裏就想要一個內應。意思都是一樣,隻是宇文虛中偏於間諜察報,趙桓卻更青睞策反舉義。
但是這樣的人,並不好找,甚至他們連個合適的人選都沒有。趙桓很自然就想到了郭藥師,他在北麵的人頭很熟悉,問問老郭不就行了?
郭藥師本來還有些惶恐,不知道趙桓忽然找自己何事?等到趙桓拐彎抹角說出想法後,郭藥師目瞪口呆。這種作死的事情,怎麽可以由一國的皇帝幹呢?
昔日張覺事件後,王安中和郭藥師說過的話,老郭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可是現在官家要做的事情,卻又不是王安中說的那樣邏輯縝密了?
“此官家非彼官家也!”郭藥師心中歎息,決定還是不要把自己在北朝營造的人脈送給官家去禍害了。不過有個人倒是可以試試嘛!
耶律餘睹啊!自己此前在大遼怨軍中左右逢源,曾經很快活了一段時間。偏偏那時就有耶律餘睹要給蕭幹進讒言。說自己有反複之誌,勸蕭幹陰謀處置自己?
現在好了,自己是反複投了大宋,可逆耶律餘睹不也是反複投了他大金?!
想起此事郭藥師就很後悔,當時若不是他耶律餘睹先投大金的話,我郭某如今也該是大金重臣了!何至於如今困頓局麵?
現在嘛?老郭決定要好好陰一下耶律餘睹。就讓大宋去策反他好了。無論策反結果如何,耶律餘睹都是在劫難逃了。
成了,無非投到大宋來。那又如何?不說昔日張覺的下場,便是自己也能弄死他。不成?不成就事發唄,他大金是不可能重用一個曾經被人當做策反目標的人。
何況這種事情,一般不成的概率更大些。所以那些成功的策反事件,才會被史冊記載。甚至就是因為這類成功的事情太稀少,才會被記錄史冊。
隻是這些幹他老郭何事?這都是官家和宇文虛中幹的!
郭藥師並未言之鑿鑿去熱心介入,他隻是幹巴巴地講述了他在遼國時的一些故事,泛泛提了幾個北地的人名,其中就有耶律餘睹而已。
官家,自然有他自己的辦法找上耶律餘睹,郭藥師一點因果都不願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