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柔福的愛情
安兆銘坐在柔福帝姬的車上,並不關心這車會往何處去。柔福是他極少可以托付身家的人,這要源於他們交往數年來發自靈魂深處的信任。
如今這世上,能像柔福這樣得到安寧信任的人,甚至連二嘎也算上,頂多十指之數。
二姐安雲兒、妻子陳麗卿、小師叔呂生、師弟洪七、師叔徐知常,才是安寧願意展露自己柔弱之後的依靠。
此外張叔夜、陳顒、武鬆、魯達、李師師、方明月等人,也能讓安寧放下一切戒備,托付身家性命。自然,隨著交往的繼續加深,以後可能還會有更多的人加入這個名單。
比如朱倬、魏發,以及高子羽、藍細禾、蔣幹、何叔乙等,但是那畢竟是以後的事情。
安寧來自後世,他先天地對這個陌生的社會存在恐懼心理,這讓他很難真正放開心扉。柔福卻是一個奇怪的存在,安寧無限地信任她,卻又無限地提防她的父親趙佶。
甚至安寧對於趙佶,還懷有深深的惡意。
這並非完全來自於“父親”安郊的被誅殺。更多的,還是因為每次想起大宋文華的凋落,北方蠻夷對漢家的摧殘。其始作俑者趙佶,就成了安寧時時要引以為鑒的惡劣典型。
哪怕安寧曾經是一隻非常佛係的工狗,也不影響他對製造了這個潰爛時代的第一責任人,趙佶的憤怒。
大宋曾經離後世的現代文明,隻有一步之遙。而趙佶,卻沒能盡到他的人君責任。
反過來說,正是安寧的這種若有若無的憤怒和桀驁,才讓直覺敏銳的趙佶困惑不已。安兆銘一切所為都有脈絡可察。單看他的作為,不但是天下奇男子,還是一個忠心耿耿的人物。
然而趙佶卻總是能從安兆銘那裏得到一些飄忽的,不可捉摸的不安分氣息。這讓趙佶十分警惕,卻沒有更多的好法子改變這一切。
停止安兆銘在海州的作為肯定不行,不但趙佶不舍得海州的那些生發財貨、武備。恐怕安兆銘也會一怒之下,大概率地把這些寶貝帶去金國、高麗、或倭國發展。
這個世間需要安兆銘!把安兆銘吸納進朝廷體係中,成為朝廷的一部分,是最理想的安置法子。趙佶也想在海州之地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大宋,一個強大、富饒的大宋。
隻要海州能做好這些,那麽大宋就慢慢跟上好了。三年、十年、百年又如何?隻要大宋還在,隻要大宋在一天天變強。那他趙佶的功績,就能直追太祖皇帝。
安兆銘對大宋的熱愛,趙佶能夠感覺到,但他卻感覺不到安兆銘對他這個皇帝的膜拜和忠誠。這讓趙佶很疑惑,難道大宋的皇帝,不就是大宋的具象嗎?
無論如何,既然安兆銘願意效忠大宋,而且他有足夠強大的能力效忠大宋,趙佶就絕無將他推出去的可能。趙佶能做的,就是繼續加強他們之間的聯係,比如翁婿之誼?
昔日蔡京被重用的時候,他蔡家的孩子可是尚公主的,而且不止尚了一個。所以蔡京不光是他趙佶的國之幹臣,蔡京還與他趙佶是關係要好的親家。
現在的安兆銘也到了需要大用的時候,那就繼續用親情羈縻他吧。一件事情既然是好事,那就要落在實處。一個法子既然管用,那就要繼續用下去,不必管它用過幾次的問題。
何況女兒柔福帝姬,她對安兆銘的情愫已經生出多年。安兆銘對柔福帝姬的那些種種關愛、信任,也絕非作偽。
“這世間,終歸還是親情最讓人放心啊!”站在園林高處,趙佶放下手中的千裏鏡,負起雙手,一邊走著,一邊輕輕慨歎。
他看到安兆銘很自然地鑽進柔福車中,而柔福迴首時那個甜蜜笑容,哪怕隔了很遠,趙佶都能深深感受到她的幸福。
李彥是極少知道趙佶心思的人,但他卻沒有趙佶那樣的開心。安兆銘已經娶妻了,還是正妻。那個陳家小娘子,卻是個極為剛烈的脾氣。
聽說昔日在汴京時,差點生生打死了高衙內!
此外,李師師忽然從良?雖然未嫁做他人婦,但是全汴京的人都知道,李師師也是安兆銘的女人。而李師師,卻是昔日連官家都要心折的女子。
柔福帝姬下嫁安兆銘,對大宋的好處很多,李彥清楚這一點。但是對柔福帝姬,卻未必就沒有麻煩。無論陳麗卿還是李師師,她們都不是什麽好相與的人物。
特別其中還要牽扯到正妻讓位的問題,總不能讓柔福帝姬做妾室吧?那樣皇家顏麵何在?李彥一路跟在趙佶的身後走著,一路狐疑不定。
因為類似安兆銘和柔福帝姬的這樣事情,大宋開國一百六十年都沒遇過。
按說安兆銘也不過一個新科進士的身份,哪怕他是狀元及第,哪怕大宋盛行“榜下捉婿”。但那也隻是一些二三流以下的豪門故事,皇家的帝姬還不會盲目摻和進來。
盡管大宋的國策是重文輕武,但那也隻針對下層的武人。大宋傳統的將門世家,才是皇家真正的聯姻對象。太祖皇帝三個女兒,就分別嫁到石守信、王審琦和魏仁溥的家中做兒媳。
甚至大宋所有皇帝中,除了神宗朝的向皇後是宰相孫女外,其他的皇後也都是將門之後。若非趙佶行事不太重視理法,哪怕“權相”蔡京的兒子都很難娶到皇家的帝姬。
安兆銘與柔福帝姬的婚事,之所以被趙佶期待,也不是安兆銘這次的狀元名頭。而是安兆銘在海州的武備製造,和金州獻土,甚至還有他在汴京展現出來的實力。
隨著安寧如願通過科舉跨進大宋士大夫階層,如今的朝廷公議,安兆銘將是一個超越狄漢臣、蔡元長的大宋人樣子!這就不是一個新科狀元可以比擬的實力。
或者說,朝廷給的這個新科狀元名頭,也隻是在給他安兆銘抹粉而已。安兆銘允文允武,甚至說他將來的成就,是當年韓忠獻、狄漢臣的合體,也不為過。
但是柔福才不管這些外來人心的叵測,她就是單純地愛著安師兄。什麽時候開始的呢?柔福想,應該是在徐師那裏,第一次見到安師兄的時候吧?
那時她還是隻是個小女孩,就已經知道臉紅了。後來安師兄救過自己兩次,一次是馬車衝過來,一次是金國武士的調戲。
再後來,安師兄就想要離開汴京。離開前,他就要自己習武、跑步,還跑出了一雙大腳板。甚至如今,自己連騎射都學會了。
其實無論練武還是跑步、騎射,都很累人的。她是帝姬,本來不用這樣辛苦勞累。但是因為是安師兄要求的,所以她就愉悅地堅持了下來。
她曾多次悄悄地期盼安師兄能夠慢慢地陪她長大,用他一生的時光守護著她。那該是一個女子最大的幸福吧?
後來她慢慢長大了,才發現自己的想法是多麽的不現實。
徐師帶來的許多消息,都在一點點矯正自己小時候的想法。這個世道,並沒有自己看到的那麽美好,更沒有自己認為的那麽安全。
因為這個世道要亂了,安師兄卻想要救起這個世道。這本該是自己父親的責任,但是父親他,卻隻喜歡風花雪月。哪怕柔福都能看明白的問題,父親卻總是看不到。
不對!?父親那麽精明聰慧,他不會真的就看不到那些問題。父親隻是不重視,或者他根本就無力去矯正罷了。
再或者,父親就是在心懷僥幸,希望一切都會自己慢慢地變好。父親其實很不願意把更多的時間投放在民生上,父親更喜歡書畫、音樂、踢蹴鞠。
在柔福的眼裏,父親是個善良、和藹的人,他非常照顧別人的感受,讓人有如浴春風的快樂。父親儒雅、博學、一心向道,他的一切素質,都在強調他的優秀。
但是在柔福整理乾貞記的那些情報中,柔福卻看到一個窮兇極惡的父親。這曾讓她非常困惑,柔福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父親,並不是那樣的酷毒、惡劣!
但是徐師卻告訴自己,大宋的官家,就是那樣的人!雖然很多惡事都不是官家親自做的,但是那些作惡的政令、決策,卻的確都是秉承了官家的旨意。
官家是大宋的皇帝,所以大宋官吏秉承旨意做出的一切惡事,都應該是官家所為。因為他是皇帝,他便要攬下這世道崩壞的一切惡果,和所有人間的罪責!
安師兄結婚了,柔福曾經心痛欲絕。
她能清楚感受到安師兄對她的關愛,就像一個大哥哥對小妹的關愛,這讓柔福很幸福。但是柔福卻不想繼續這樣,她愛安師兄,卻並非是妹妹對兄長的愛。
柔福曾問過自己多次,這是真的嗎?還是說,這隻是安師兄曾經說的那種糊塗的,分不清親情和愛情的愛?
柔福想了很久,發現她就是愛安師兄!從她十歲起就在愛他。這並不是親情之愛,而是男女的情愛。這讓柔福一度很難堪,也很甜蜜。
現在自己長大了。這個時代裏,十四歲的帝姬還沒有出嫁,已經極少了。但是安師兄的論調卻是,男女結婚歡愛,最少要等到十六歲以上才行?!
所以安師兄一直不讚成自己太早嫁人。但是等到十六歲?自己就是老姑娘了!柔福委屈地看著自己的大腳板。
腳板也會更大的,安師兄不近人情呢。
安兆銘坐在柔福帝姬的車上,並不關心這車會往何處去。柔福是他極少可以托付身家的人,這要源於他們交往數年來發自靈魂深處的信任。
如今這世上,能像柔福這樣得到安寧信任的人,甚至連二嘎也算上,頂多十指之數。
二姐安雲兒、妻子陳麗卿、小師叔呂生、師弟洪七、師叔徐知常,才是安寧願意展露自己柔弱之後的依靠。
此外張叔夜、陳顒、武鬆、魯達、李師師、方明月等人,也能讓安寧放下一切戒備,托付身家性命。自然,隨著交往的繼續加深,以後可能還會有更多的人加入這個名單。
比如朱倬、魏發,以及高子羽、藍細禾、蔣幹、何叔乙等,但是那畢竟是以後的事情。
安寧來自後世,他先天地對這個陌生的社會存在恐懼心理,這讓他很難真正放開心扉。柔福卻是一個奇怪的存在,安寧無限地信任她,卻又無限地提防她的父親趙佶。
甚至安寧對於趙佶,還懷有深深的惡意。
這並非完全來自於“父親”安郊的被誅殺。更多的,還是因為每次想起大宋文華的凋落,北方蠻夷對漢家的摧殘。其始作俑者趙佶,就成了安寧時時要引以為鑒的惡劣典型。
哪怕安寧曾經是一隻非常佛係的工狗,也不影響他對製造了這個潰爛時代的第一責任人,趙佶的憤怒。
大宋曾經離後世的現代文明,隻有一步之遙。而趙佶,卻沒能盡到他的人君責任。
反過來說,正是安寧的這種若有若無的憤怒和桀驁,才讓直覺敏銳的趙佶困惑不已。安兆銘一切所為都有脈絡可察。單看他的作為,不但是天下奇男子,還是一個忠心耿耿的人物。
然而趙佶卻總是能從安兆銘那裏得到一些飄忽的,不可捉摸的不安分氣息。這讓趙佶十分警惕,卻沒有更多的好法子改變這一切。
停止安兆銘在海州的作為肯定不行,不但趙佶不舍得海州的那些生發財貨、武備。恐怕安兆銘也會一怒之下,大概率地把這些寶貝帶去金國、高麗、或倭國發展。
這個世間需要安兆銘!把安兆銘吸納進朝廷體係中,成為朝廷的一部分,是最理想的安置法子。趙佶也想在海州之地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大宋,一個強大、富饒的大宋。
隻要海州能做好這些,那麽大宋就慢慢跟上好了。三年、十年、百年又如何?隻要大宋還在,隻要大宋在一天天變強。那他趙佶的功績,就能直追太祖皇帝。
安兆銘對大宋的熱愛,趙佶能夠感覺到,但他卻感覺不到安兆銘對他這個皇帝的膜拜和忠誠。這讓趙佶很疑惑,難道大宋的皇帝,不就是大宋的具象嗎?
無論如何,既然安兆銘願意效忠大宋,而且他有足夠強大的能力效忠大宋,趙佶就絕無將他推出去的可能。趙佶能做的,就是繼續加強他們之間的聯係,比如翁婿之誼?
昔日蔡京被重用的時候,他蔡家的孩子可是尚公主的,而且不止尚了一個。所以蔡京不光是他趙佶的國之幹臣,蔡京還與他趙佶是關係要好的親家。
現在的安兆銘也到了需要大用的時候,那就繼續用親情羈縻他吧。一件事情既然是好事,那就要落在實處。一個法子既然管用,那就要繼續用下去,不必管它用過幾次的問題。
何況女兒柔福帝姬,她對安兆銘的情愫已經生出多年。安兆銘對柔福帝姬的那些種種關愛、信任,也絕非作偽。
“這世間,終歸還是親情最讓人放心啊!”站在園林高處,趙佶放下手中的千裏鏡,負起雙手,一邊走著,一邊輕輕慨歎。
他看到安兆銘很自然地鑽進柔福車中,而柔福迴首時那個甜蜜笑容,哪怕隔了很遠,趙佶都能深深感受到她的幸福。
李彥是極少知道趙佶心思的人,但他卻沒有趙佶那樣的開心。安兆銘已經娶妻了,還是正妻。那個陳家小娘子,卻是個極為剛烈的脾氣。
聽說昔日在汴京時,差點生生打死了高衙內!
此外,李師師忽然從良?雖然未嫁做他人婦,但是全汴京的人都知道,李師師也是安兆銘的女人。而李師師,卻是昔日連官家都要心折的女子。
柔福帝姬下嫁安兆銘,對大宋的好處很多,李彥清楚這一點。但是對柔福帝姬,卻未必就沒有麻煩。無論陳麗卿還是李師師,她們都不是什麽好相與的人物。
特別其中還要牽扯到正妻讓位的問題,總不能讓柔福帝姬做妾室吧?那樣皇家顏麵何在?李彥一路跟在趙佶的身後走著,一路狐疑不定。
因為類似安兆銘和柔福帝姬的這樣事情,大宋開國一百六十年都沒遇過。
按說安兆銘也不過一個新科進士的身份,哪怕他是狀元及第,哪怕大宋盛行“榜下捉婿”。但那也隻是一些二三流以下的豪門故事,皇家的帝姬還不會盲目摻和進來。
盡管大宋的國策是重文輕武,但那也隻針對下層的武人。大宋傳統的將門世家,才是皇家真正的聯姻對象。太祖皇帝三個女兒,就分別嫁到石守信、王審琦和魏仁溥的家中做兒媳。
甚至大宋所有皇帝中,除了神宗朝的向皇後是宰相孫女外,其他的皇後也都是將門之後。若非趙佶行事不太重視理法,哪怕“權相”蔡京的兒子都很難娶到皇家的帝姬。
安兆銘與柔福帝姬的婚事,之所以被趙佶期待,也不是安兆銘這次的狀元名頭。而是安兆銘在海州的武備製造,和金州獻土,甚至還有他在汴京展現出來的實力。
隨著安寧如願通過科舉跨進大宋士大夫階層,如今的朝廷公議,安兆銘將是一個超越狄漢臣、蔡元長的大宋人樣子!這就不是一個新科狀元可以比擬的實力。
或者說,朝廷給的這個新科狀元名頭,也隻是在給他安兆銘抹粉而已。安兆銘允文允武,甚至說他將來的成就,是當年韓忠獻、狄漢臣的合體,也不為過。
但是柔福才不管這些外來人心的叵測,她就是單純地愛著安師兄。什麽時候開始的呢?柔福想,應該是在徐師那裏,第一次見到安師兄的時候吧?
那時她還是隻是個小女孩,就已經知道臉紅了。後來安師兄救過自己兩次,一次是馬車衝過來,一次是金國武士的調戲。
再後來,安師兄就想要離開汴京。離開前,他就要自己習武、跑步,還跑出了一雙大腳板。甚至如今,自己連騎射都學會了。
其實無論練武還是跑步、騎射,都很累人的。她是帝姬,本來不用這樣辛苦勞累。但是因為是安師兄要求的,所以她就愉悅地堅持了下來。
她曾多次悄悄地期盼安師兄能夠慢慢地陪她長大,用他一生的時光守護著她。那該是一個女子最大的幸福吧?
後來她慢慢長大了,才發現自己的想法是多麽的不現實。
徐師帶來的許多消息,都在一點點矯正自己小時候的想法。這個世道,並沒有自己看到的那麽美好,更沒有自己認為的那麽安全。
因為這個世道要亂了,安師兄卻想要救起這個世道。這本該是自己父親的責任,但是父親他,卻隻喜歡風花雪月。哪怕柔福都能看明白的問題,父親卻總是看不到。
不對!?父親那麽精明聰慧,他不會真的就看不到那些問題。父親隻是不重視,或者他根本就無力去矯正罷了。
再或者,父親就是在心懷僥幸,希望一切都會自己慢慢地變好。父親其實很不願意把更多的時間投放在民生上,父親更喜歡書畫、音樂、踢蹴鞠。
在柔福的眼裏,父親是個善良、和藹的人,他非常照顧別人的感受,讓人有如浴春風的快樂。父親儒雅、博學、一心向道,他的一切素質,都在強調他的優秀。
但是在柔福整理乾貞記的那些情報中,柔福卻看到一個窮兇極惡的父親。這曾讓她非常困惑,柔福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父親,並不是那樣的酷毒、惡劣!
但是徐師卻告訴自己,大宋的官家,就是那樣的人!雖然很多惡事都不是官家親自做的,但是那些作惡的政令、決策,卻的確都是秉承了官家的旨意。
官家是大宋的皇帝,所以大宋官吏秉承旨意做出的一切惡事,都應該是官家所為。因為他是皇帝,他便要攬下這世道崩壞的一切惡果,和所有人間的罪責!
安師兄結婚了,柔福曾經心痛欲絕。
她能清楚感受到安師兄對她的關愛,就像一個大哥哥對小妹的關愛,這讓柔福很幸福。但是柔福卻不想繼續這樣,她愛安師兄,卻並非是妹妹對兄長的愛。
柔福曾問過自己多次,這是真的嗎?還是說,這隻是安師兄曾經說的那種糊塗的,分不清親情和愛情的愛?
柔福想了很久,發現她就是愛安師兄!從她十歲起就在愛他。這並不是親情之愛,而是男女的情愛。這讓柔福一度很難堪,也很甜蜜。
現在自己長大了。這個時代裏,十四歲的帝姬還沒有出嫁,已經極少了。但是安師兄的論調卻是,男女結婚歡愛,最少要等到十六歲以上才行?!
所以安師兄一直不讚成自己太早嫁人。但是等到十六歲?自己就是老姑娘了!柔福委屈地看著自己的大腳板。
腳板也會更大的,安師兄不近人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