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倒是懂規矩了。”蕭明軒看著李洪熙,不由輕笑打趣道,隨即看了下門外的秦不對一眼,秦不對連忙躬身退去。
“孤剛剛想把你今日所說的寫下來,卻發現如果隻是換防的話,不過是飲鴆止渴。”蕭明軒喝了一口茶起身來到李洪熙旁邊繼續說道。
“迴稟殿下,換防僅能暫緩,若要一勞永逸解決整個大乾的兵部問題,實比登天還難。”李洪熙稍作思考後迴答。
政治乃是利益的交換,兵部、吏部自古以來都難以形成完備的體製。像禮部、刑部已然形成規模,可依記錄在案的規則行事即可。
然而吏部和兵部因人為因素眾多,前為好官,以後未必如此;前為忠心部將,後亦難料。
人心是最容易改變的,也最難掌控的,可是又不可或缺。
李洪熙其實也發現,太祖武帝亦察覺到此問題,將各地州府的衛所與地方行政分離,實行軍政分離。
而後又賦予禦史台極大權力,可聞風奏事。別小看這聞風奏事,哪怕街頭稍有傳言,便可彈劾,即便無流言,想彈劾也是隨意彈劾。
隻是沒有想到的是禦史台的官員們,卻隻是盯著京畿的官員,而對各地州府官員,不管不問,甚至可以說不屑一顧。
或許武帝也思慮及此,又新設了京官,名曰地方按察使,正二品大員,此官職不僅可挾製一州之地,而且人員調動也是由他決斷。
後來昭帝登基後,發現按察使權利過大,收迴了其在地方上人員罷免權,給了推薦權。
然而,剛開始還行,時間久了以後,各地知府該欺瞞仍欺瞞,該誆騙仍誆騙。而且因為按察使屬京官,一年到頭迴到管束地的機會少之又少,更有品行不端者,欺上瞞下。故而民間有“皇權不下縣”之說。皇帝再大,也就隻能管住順天府罷了,其他地方,皇帝名聲再響,不如地方知府一言。
是按察使的監督不夠嗎?是禦史台監督不到位,而被按察使發現了。
清官孤苦,不如隨波逐流。加上按察使下麵的知府都是他們安排上任的,他們定當會投其所好,作以迴報。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李洪熙穿越到此一月有餘,研讀史書和武帝史,身為後世之人,他覺的武帝有著雄偉的治國之才,起碼如此安排,讓他這個幾千年後的人都自歎不如。
如武帝這般安排,貪官汙吏很難顯現。即便知府、衛所與按察使沆瀣一氣、上下勾結,還有利益不同的禦史台在,他們怎麽會如此大膽?
隻是武帝未料到禦史台也會出現懶政、惰政,特別是監察禦史,本應巡視各地州府、京畿、三衛、北境等地,把聽聞上達天聽,可數十監察禦史一年到頭嫌路途艱險,不願長途跋涉,即便出行,也僅在京畿周邊打轉。故若要整頓吏治,當先整頓禦史台。
“洪熙,我看你今日說話時,已胸有成竹,你說來聽聽。”蕭明軒看著他道。
“殿下,臣確有一個不成熟想法,隻是此刻說來,尚非時機。”李洪熙輕聲道。
“你先說來聽聽。”蕭明軒問道。
“那,臣請殿下饒恕臣大言不慚之罪。”李洪熙看著大乾興輿圖道。
“好,說吧,說好了有賞。”蕭明軒打趣道。
“殿下您看,我們可將這一塊歸為一個戰區。”李洪熙用手指著北境府、北平府、魯州、豫州、冀州。(這個冀州前文提到是梁州,後來查資料發現是冀州。從這開始改過來。不影響內容,涼州應該是甘肅一帶。)
“這幾個州府設為一個北方戰區,在此處尋一地駐紮幾個州府的所有軍隊,而軍權直接越過兵部,僅由陛下調動。”李洪熙神采奕奕地講著,未料不知何時陛下已至。
“臣,臣,李洪熙叩見陛下。”李洪熙嚇了一哆嗦,連忙跪地。
“你如此慌亂作甚?”昭帝看著李洪熙慌亂的神情,不由惱怒。臣子怕他也就罷了,可這在自己跟前長大的外孫也開始怕自己,他怎能不氣?但看著這個身體積弱的外孫,他又無可奈何。
“起來吧。”昭帝看著跪地的李洪熙,隨即又繼續說道,“說的不錯,但若將大乾各地州府皆劃成戰區,那邊疆如何?誰來守衛?”
“陛下,戍邊將士應當從就近的戰區調任,一任三年。三年期滿後,軍區再次調遣一軍前往換防。”李洪熙陳述完畢,又補充道,“如此一來,大乾軍力方能保持平衡,不似當下這般。某些衛所的將士終其一生都未見過血,未曾經曆血之洗禮的戰士,往往軟弱無能,難以擔當大任。”
“倘若有重大戰事,幾個戰區則由陛下依據戰事情形居中調度。當然,若陛下難以決斷,可交由內閣商議定奪。”李洪熙言罷,目光投向昭帝和太孫二人。隻見他們皆聽得專注,正竭力思索其中利弊。
而昭帝和太孫蕭明軒兩人互看一眼,若真的如李洪熙所說那般安排,那麽一個戰區至少有三十萬將士。倘若將士謀反,那可是三十萬的正規軍呐!
“可是如何挾製呢?”蕭明軒問出了昭帝內心的疑問,這也正是他自己的想法。
當下三衛已然完全脫離掌控,甚至對皇權構成威脅。而蕭明軒知道他的皇祖父一直以來都欲行削藩之舉,此前苦於北境建奴作亂,如今北境局勢好轉,卻又因主將缺失,隻能一再拖延。但是削藩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隻是缺個很好的契機而已。
而依李洪熙之建議,雖好處眾多,但弊端在於難以挾製。如此一來,幾個戰區便成了大乾另一種形式的藩王。倘若作亂,整個大乾將瞬間覆滅。作為帝王的昭帝深知,若一項製度無法有效挾製,便不應使其存在。
“一個戰區,設三個同級別將軍管理,分別為武將軍、文將軍和武庫將軍。平日他們共同管理,一旦戰時,其餘人全力配合武將軍。若無戰事,則由文將軍負責管理,包括日常訓練、學文識字、屯田等。武庫將軍負責後勤,諸如糧草、武器的保養、維修與存放。”李洪熙此刻腦子紛亂,後世的他對軍區的管理是一無所知,更不知如何防止軍區司令一家獨大。不過他曾看過亮劍,知曉政委一職負責管理軍人思想。
“若遇突發事情或戰事,由他們幾人商議決定。亦可多安排些軍師之類的官職,皆為朝廷官員,擁有軍前議事之權。”李洪熙腦子飛速運轉,繼續補充。
戰區距離京畿甚遠,來迴傳遞戰報甚是困難,所以必須在給戰區將領的臨機決斷之權。
不然一旦錯過機會,就等於功虧一簣,後果也很嚴重。
“再者,各地戰區相互監督,設立類似於禦史台的官員,專門糾察各大戰區。不僅針對各大戰區將領的個人問題,還包括將士的儀容儀表、飲食、軍餉等。”
“總而言之,要讓將士們知曉,自己的吃穿用度皆來自於朝廷,皆由陛下賜予。”李洪熙看了昭帝和太孫一眼。
“若將士們明白所拿所用皆為陛下的賞賜,他們還會生出異心嗎?”李洪熙繼續說道。
李洪熙深知,華夏百姓最為聽話,但凡有口飯吃,都不會造反。而且他著實不知如何管理軍隊以及防止軍隊造反,也隻能說個大概。而且自己隻需說個大概就行,後麵還在內閣上提出來,集思廣益後,才會有個好的提案,然後在開始選擇一個地方先推行。而且此事在三兩年內也未必能辦好,需逐步推進。
“孤剛剛想把你今日所說的寫下來,卻發現如果隻是換防的話,不過是飲鴆止渴。”蕭明軒喝了一口茶起身來到李洪熙旁邊繼續說道。
“迴稟殿下,換防僅能暫緩,若要一勞永逸解決整個大乾的兵部問題,實比登天還難。”李洪熙稍作思考後迴答。
政治乃是利益的交換,兵部、吏部自古以來都難以形成完備的體製。像禮部、刑部已然形成規模,可依記錄在案的規則行事即可。
然而吏部和兵部因人為因素眾多,前為好官,以後未必如此;前為忠心部將,後亦難料。
人心是最容易改變的,也最難掌控的,可是又不可或缺。
李洪熙其實也發現,太祖武帝亦察覺到此問題,將各地州府的衛所與地方行政分離,實行軍政分離。
而後又賦予禦史台極大權力,可聞風奏事。別小看這聞風奏事,哪怕街頭稍有傳言,便可彈劾,即便無流言,想彈劾也是隨意彈劾。
隻是沒有想到的是禦史台的官員們,卻隻是盯著京畿的官員,而對各地州府官員,不管不問,甚至可以說不屑一顧。
或許武帝也思慮及此,又新設了京官,名曰地方按察使,正二品大員,此官職不僅可挾製一州之地,而且人員調動也是由他決斷。
後來昭帝登基後,發現按察使權利過大,收迴了其在地方上人員罷免權,給了推薦權。
然而,剛開始還行,時間久了以後,各地知府該欺瞞仍欺瞞,該誆騙仍誆騙。而且因為按察使屬京官,一年到頭迴到管束地的機會少之又少,更有品行不端者,欺上瞞下。故而民間有“皇權不下縣”之說。皇帝再大,也就隻能管住順天府罷了,其他地方,皇帝名聲再響,不如地方知府一言。
是按察使的監督不夠嗎?是禦史台監督不到位,而被按察使發現了。
清官孤苦,不如隨波逐流。加上按察使下麵的知府都是他們安排上任的,他們定當會投其所好,作以迴報。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李洪熙穿越到此一月有餘,研讀史書和武帝史,身為後世之人,他覺的武帝有著雄偉的治國之才,起碼如此安排,讓他這個幾千年後的人都自歎不如。
如武帝這般安排,貪官汙吏很難顯現。即便知府、衛所與按察使沆瀣一氣、上下勾結,還有利益不同的禦史台在,他們怎麽會如此大膽?
隻是武帝未料到禦史台也會出現懶政、惰政,特別是監察禦史,本應巡視各地州府、京畿、三衛、北境等地,把聽聞上達天聽,可數十監察禦史一年到頭嫌路途艱險,不願長途跋涉,即便出行,也僅在京畿周邊打轉。故若要整頓吏治,當先整頓禦史台。
“洪熙,我看你今日說話時,已胸有成竹,你說來聽聽。”蕭明軒看著他道。
“殿下,臣確有一個不成熟想法,隻是此刻說來,尚非時機。”李洪熙輕聲道。
“你先說來聽聽。”蕭明軒問道。
“那,臣請殿下饒恕臣大言不慚之罪。”李洪熙看著大乾興輿圖道。
“好,說吧,說好了有賞。”蕭明軒打趣道。
“殿下您看,我們可將這一塊歸為一個戰區。”李洪熙用手指著北境府、北平府、魯州、豫州、冀州。(這個冀州前文提到是梁州,後來查資料發現是冀州。從這開始改過來。不影響內容,涼州應該是甘肅一帶。)
“這幾個州府設為一個北方戰區,在此處尋一地駐紮幾個州府的所有軍隊,而軍權直接越過兵部,僅由陛下調動。”李洪熙神采奕奕地講著,未料不知何時陛下已至。
“臣,臣,李洪熙叩見陛下。”李洪熙嚇了一哆嗦,連忙跪地。
“你如此慌亂作甚?”昭帝看著李洪熙慌亂的神情,不由惱怒。臣子怕他也就罷了,可這在自己跟前長大的外孫也開始怕自己,他怎能不氣?但看著這個身體積弱的外孫,他又無可奈何。
“起來吧。”昭帝看著跪地的李洪熙,隨即又繼續說道,“說的不錯,但若將大乾各地州府皆劃成戰區,那邊疆如何?誰來守衛?”
“陛下,戍邊將士應當從就近的戰區調任,一任三年。三年期滿後,軍區再次調遣一軍前往換防。”李洪熙陳述完畢,又補充道,“如此一來,大乾軍力方能保持平衡,不似當下這般。某些衛所的將士終其一生都未見過血,未曾經曆血之洗禮的戰士,往往軟弱無能,難以擔當大任。”
“倘若有重大戰事,幾個戰區則由陛下依據戰事情形居中調度。當然,若陛下難以決斷,可交由內閣商議定奪。”李洪熙言罷,目光投向昭帝和太孫二人。隻見他們皆聽得專注,正竭力思索其中利弊。
而昭帝和太孫蕭明軒兩人互看一眼,若真的如李洪熙所說那般安排,那麽一個戰區至少有三十萬將士。倘若將士謀反,那可是三十萬的正規軍呐!
“可是如何挾製呢?”蕭明軒問出了昭帝內心的疑問,這也正是他自己的想法。
當下三衛已然完全脫離掌控,甚至對皇權構成威脅。而蕭明軒知道他的皇祖父一直以來都欲行削藩之舉,此前苦於北境建奴作亂,如今北境局勢好轉,卻又因主將缺失,隻能一再拖延。但是削藩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隻是缺個很好的契機而已。
而依李洪熙之建議,雖好處眾多,但弊端在於難以挾製。如此一來,幾個戰區便成了大乾另一種形式的藩王。倘若作亂,整個大乾將瞬間覆滅。作為帝王的昭帝深知,若一項製度無法有效挾製,便不應使其存在。
“一個戰區,設三個同級別將軍管理,分別為武將軍、文將軍和武庫將軍。平日他們共同管理,一旦戰時,其餘人全力配合武將軍。若無戰事,則由文將軍負責管理,包括日常訓練、學文識字、屯田等。武庫將軍負責後勤,諸如糧草、武器的保養、維修與存放。”李洪熙此刻腦子紛亂,後世的他對軍區的管理是一無所知,更不知如何防止軍區司令一家獨大。不過他曾看過亮劍,知曉政委一職負責管理軍人思想。
“若遇突發事情或戰事,由他們幾人商議決定。亦可多安排些軍師之類的官職,皆為朝廷官員,擁有軍前議事之權。”李洪熙腦子飛速運轉,繼續補充。
戰區距離京畿甚遠,來迴傳遞戰報甚是困難,所以必須在給戰區將領的臨機決斷之權。
不然一旦錯過機會,就等於功虧一簣,後果也很嚴重。
“再者,各地戰區相互監督,設立類似於禦史台的官員,專門糾察各大戰區。不僅針對各大戰區將領的個人問題,還包括將士的儀容儀表、飲食、軍餉等。”
“總而言之,要讓將士們知曉,自己的吃穿用度皆來自於朝廷,皆由陛下賜予。”李洪熙看了昭帝和太孫一眼。
“若將士們明白所拿所用皆為陛下的賞賜,他們還會生出異心嗎?”李洪熙繼續說道。
李洪熙深知,華夏百姓最為聽話,但凡有口飯吃,都不會造反。而且他著實不知如何管理軍隊以及防止軍隊造反,也隻能說個大概。而且自己隻需說個大概就行,後麵還在內閣上提出來,集思廣益後,才會有個好的提案,然後在開始選擇一個地方先推行。而且此事在三兩年內也未必能辦好,需逐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