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官媒迴去後自然是不甘心的,但卻苦於時間倉促,來不及想辦法阻止,就算有辦法也要師出有名。
方家雖是商賈,但積累的財富實在太過驚人,不是隨便扯個什麽名目就能輕易拿捏的。
這一切都需要相當的時間布置實施,而國喪正好補足了他們最缺的東西——時間。
似乎是太祖皇帝的死破壞了那段時間的氣運,下一個宜嫁娶的黃道吉日已是三月之後了。
於是,我和莫離的婚期一延就延了三個月,足足三個國喪的時間。
兩家人都以為大局已定,隻不過是時間推遲了一些罷了,都按部就班的正常準備著,靜靜等待良辰到來。
沒人想到,坊間的傳聞竟然是真的,承宣使林大人詳細問遍了所有去過顧家的官媒。
真的打算讓自己的兒子娶莫離為妻,官媒帶上剛準備好的聘禮踏出承宣使府的家門,就傳迴了顧家已經應了方家親事的消息。
浩浩蕩蕩的隊伍就卡在了門口,進不去也迴不來,惹得街上的百姓紛紛側目,不知發生了什麽事情。
細問之下才知道堂堂承宣使府的提親隊伍剛出門就被人截了胡,而且截胡的還是商賈。
太祖皇帝在位十幾載,商人的地位提高了很多,可要完全消除商人輕賤的傳統觀念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而這還隻是相對的,和士族的地位比起來,依舊是天差地別。
如果那天官媒還沒帶著聘禮出門,或者方家也是士族,事情也許會是另一個樣子,隻是沒有這個如果。
承宣使就這麽被打臉了,當街打臉,公開處刑。
一開始,這件事還沒有什麽,畢竟隻是巧合,隻能說是造化弄人,算不得誰的錯,然而市井間的流言蜚語卻不這麽說。
[知道嗎?承宣使家看上的兒媳婦竟然嫁給了商人]
[我聽說人家姑娘從小就有親梅竹馬]
[嘁,我怎麽聽說是承宣使家兒子不行,人家姑娘不肯嫁過來守活寡]
[嘿嘿,你們知道個啥啊,我告訴你們,其實是承宣使看上了那姑娘,正好借著兒子的名義娶過來續弦]
[嘶……原來真相竟是如此嗎?]
[那是當然,不然你以為人家幹嘛放著好端端的承宣使府不嫁要嫁個商人!]
……
流言越傳越廣,內容也越來越離譜,無論承宣使怎麽辟謠都沒用,就連太宗皇帝都有耳聞。
承宣使可以不在意百姓怎麽傳,但不能不在意太宗皇帝怎麽看。
更何況太祖皇帝說是駕崩,實則是抱暴斃,等第二天眾人得知太祖皇帝駕崩,皇位就已經是太宗皇帝的了,其中有何蹊蹺旁人無從知曉。
在這個時候引起新皇的注意力,無疑是將承宣使架在火上烤,一個不慎,發配邊疆,抄家都是大恩大德。
太宗皇帝聽到市井的傳聞後召了承宣使覲見,屏下了所有宦官,沒人知道君臣之間密談的內容是什麽。
隻是三日後,皇宮裏派人鎮壓了各處流言,承宣使也成了殿前副都指揮使。
同樣是正四品,看起來像是平級調動,可隻要細究一下,就會發現兩個官職完全是雲泥之別。
承宣使不過是一個不用到地方赴任有名無權的官職,殿前副都指揮使確實實打實的實權官職,手下掌著三分之一的禁衛軍。
一個虛銜一個掌握禁軍的實權職位,加之太宗皇帝扶持,就是比起尋常的二品大員也不遑多讓。
也是在那一天夜裏,方家悄悄來了一位“貴客”,膚色蒼白,細膩無須,嗓音嬌柔,一個眼就能看出是宮裏的宦官。
宦官往主位一坐就說傳太宗皇帝口諭,欲要扶持我方家,打算讓我爹接手部分鹽的產業。
作為代價,要我父親為太宗皇帝收斂天下財富,傾盡舉家財力助他北伐。
我父親想都沒想就拒絕了,鹽呐,那是太祖皇帝即位後就死死捏在手裏的產業,絕對不容民間商人染指。
還有礬,酒,堿這些都是如此,碰這些產業輕則處死,重則滅門。
父親有自知之明,就算方家聲名在外,也遠遠沒到能受到太宗皇帝垂青的程度。
真假尚且不論,單單是皇帝分錢給你,你真敢伸手去接不成?
別說隻是口諭了,就算是有密旨,一步走偏都會讓方家萬劫不複,所以父親權衡利弊,好生招待了那個宦官然後婉拒了。
宦官沒想到如此天大得恩寵竟然被拒絕了,氣得飯也不吃了,恨恨質問父親可是要抗旨不遵,自尋死路。
父親躬身說不敢,方家受先皇恩澤,才有了如今的家業,本應為皇上分憂,但奈何鹽業一事太過重大,方家隻是小小的商賈不敢奢望,
並暗中示意,若皇上真有意扶持方家,不妨下道明旨,這樣方家做起事來才不會束手束腳,辜負了皇上的抬愛。
宦官氣得指著父親直打顫,直唿著“豈有此理!”拂袖而去,說要上奏太宗皇帝。
看著宦官遠去,父親鬆了一口氣,宦官的表現不似作假,此番拒絕,不知是福是禍,需早做應對。
卻不曾想,同樣的“貴客”也悄悄去了顧家,對顧家傳了同樣的口諭。
顧伯伯沒有我父親的魄力,起初也是拒絕的,但宦官的威逼利誘一展開,顧伯伯就受不住了。
。宦官來之前還特意調查過顧家,拋給顧伯伯一個致命的誘惑——“超越方家”,這四個字帶給顧伯伯的吸引力太強了。
方顧兩家做了大半輩子鄰居,顧家一直受方家的照拂,感激之餘,顧伯伯也一直期望有朝一日能夠超越方家,償還父親多年來的恩情。
現在飛黃騰達的機會來了,顧伯伯如何能不動心,不過顧伯伯心裏也有疑慮,相比之下,方家才是更好的選擇,新帝為何不選方家,反而選擇各方麵都弱了不隻一籌的顧家?
因為顧家比方家好控製,方家太大了。
宦官的迴答打消了顧伯伯最後的疑慮,當即下跪叩首,發誓不負聖恩。
宦官滿意的點點頭,叮囑顧伯伯此事需暫時保密,顧家要早做準備,過段時間就會有旨意傳來,就悄悄離開了。
顧伯伯整個人都沉浸在即將超越方家的喜悅裏,怎麽都想不到到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
方家雖是商賈,但積累的財富實在太過驚人,不是隨便扯個什麽名目就能輕易拿捏的。
這一切都需要相當的時間布置實施,而國喪正好補足了他們最缺的東西——時間。
似乎是太祖皇帝的死破壞了那段時間的氣運,下一個宜嫁娶的黃道吉日已是三月之後了。
於是,我和莫離的婚期一延就延了三個月,足足三個國喪的時間。
兩家人都以為大局已定,隻不過是時間推遲了一些罷了,都按部就班的正常準備著,靜靜等待良辰到來。
沒人想到,坊間的傳聞竟然是真的,承宣使林大人詳細問遍了所有去過顧家的官媒。
真的打算讓自己的兒子娶莫離為妻,官媒帶上剛準備好的聘禮踏出承宣使府的家門,就傳迴了顧家已經應了方家親事的消息。
浩浩蕩蕩的隊伍就卡在了門口,進不去也迴不來,惹得街上的百姓紛紛側目,不知發生了什麽事情。
細問之下才知道堂堂承宣使府的提親隊伍剛出門就被人截了胡,而且截胡的還是商賈。
太祖皇帝在位十幾載,商人的地位提高了很多,可要完全消除商人輕賤的傳統觀念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而這還隻是相對的,和士族的地位比起來,依舊是天差地別。
如果那天官媒還沒帶著聘禮出門,或者方家也是士族,事情也許會是另一個樣子,隻是沒有這個如果。
承宣使就這麽被打臉了,當街打臉,公開處刑。
一開始,這件事還沒有什麽,畢竟隻是巧合,隻能說是造化弄人,算不得誰的錯,然而市井間的流言蜚語卻不這麽說。
[知道嗎?承宣使家看上的兒媳婦竟然嫁給了商人]
[我聽說人家姑娘從小就有親梅竹馬]
[嘁,我怎麽聽說是承宣使家兒子不行,人家姑娘不肯嫁過來守活寡]
[嘿嘿,你們知道個啥啊,我告訴你們,其實是承宣使看上了那姑娘,正好借著兒子的名義娶過來續弦]
[嘶……原來真相竟是如此嗎?]
[那是當然,不然你以為人家幹嘛放著好端端的承宣使府不嫁要嫁個商人!]
……
流言越傳越廣,內容也越來越離譜,無論承宣使怎麽辟謠都沒用,就連太宗皇帝都有耳聞。
承宣使可以不在意百姓怎麽傳,但不能不在意太宗皇帝怎麽看。
更何況太祖皇帝說是駕崩,實則是抱暴斃,等第二天眾人得知太祖皇帝駕崩,皇位就已經是太宗皇帝的了,其中有何蹊蹺旁人無從知曉。
在這個時候引起新皇的注意力,無疑是將承宣使架在火上烤,一個不慎,發配邊疆,抄家都是大恩大德。
太宗皇帝聽到市井的傳聞後召了承宣使覲見,屏下了所有宦官,沒人知道君臣之間密談的內容是什麽。
隻是三日後,皇宮裏派人鎮壓了各處流言,承宣使也成了殿前副都指揮使。
同樣是正四品,看起來像是平級調動,可隻要細究一下,就會發現兩個官職完全是雲泥之別。
承宣使不過是一個不用到地方赴任有名無權的官職,殿前副都指揮使確實實打實的實權官職,手下掌著三分之一的禁衛軍。
一個虛銜一個掌握禁軍的實權職位,加之太宗皇帝扶持,就是比起尋常的二品大員也不遑多讓。
也是在那一天夜裏,方家悄悄來了一位“貴客”,膚色蒼白,細膩無須,嗓音嬌柔,一個眼就能看出是宮裏的宦官。
宦官往主位一坐就說傳太宗皇帝口諭,欲要扶持我方家,打算讓我爹接手部分鹽的產業。
作為代價,要我父親為太宗皇帝收斂天下財富,傾盡舉家財力助他北伐。
我父親想都沒想就拒絕了,鹽呐,那是太祖皇帝即位後就死死捏在手裏的產業,絕對不容民間商人染指。
還有礬,酒,堿這些都是如此,碰這些產業輕則處死,重則滅門。
父親有自知之明,就算方家聲名在外,也遠遠沒到能受到太宗皇帝垂青的程度。
真假尚且不論,單單是皇帝分錢給你,你真敢伸手去接不成?
別說隻是口諭了,就算是有密旨,一步走偏都會讓方家萬劫不複,所以父親權衡利弊,好生招待了那個宦官然後婉拒了。
宦官沒想到如此天大得恩寵竟然被拒絕了,氣得飯也不吃了,恨恨質問父親可是要抗旨不遵,自尋死路。
父親躬身說不敢,方家受先皇恩澤,才有了如今的家業,本應為皇上分憂,但奈何鹽業一事太過重大,方家隻是小小的商賈不敢奢望,
並暗中示意,若皇上真有意扶持方家,不妨下道明旨,這樣方家做起事來才不會束手束腳,辜負了皇上的抬愛。
宦官氣得指著父親直打顫,直唿著“豈有此理!”拂袖而去,說要上奏太宗皇帝。
看著宦官遠去,父親鬆了一口氣,宦官的表現不似作假,此番拒絕,不知是福是禍,需早做應對。
卻不曾想,同樣的“貴客”也悄悄去了顧家,對顧家傳了同樣的口諭。
顧伯伯沒有我父親的魄力,起初也是拒絕的,但宦官的威逼利誘一展開,顧伯伯就受不住了。
。宦官來之前還特意調查過顧家,拋給顧伯伯一個致命的誘惑——“超越方家”,這四個字帶給顧伯伯的吸引力太強了。
方顧兩家做了大半輩子鄰居,顧家一直受方家的照拂,感激之餘,顧伯伯也一直期望有朝一日能夠超越方家,償還父親多年來的恩情。
現在飛黃騰達的機會來了,顧伯伯如何能不動心,不過顧伯伯心裏也有疑慮,相比之下,方家才是更好的選擇,新帝為何不選方家,反而選擇各方麵都弱了不隻一籌的顧家?
因為顧家比方家好控製,方家太大了。
宦官的迴答打消了顧伯伯最後的疑慮,當即下跪叩首,發誓不負聖恩。
宦官滿意的點點頭,叮囑顧伯伯此事需暫時保密,顧家要早做準備,過段時間就會有旨意傳來,就悄悄離開了。
顧伯伯整個人都沉浸在即將超越方家的喜悅裏,怎麽都想不到到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