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金榜題名
水滸:我幫林衝打天下 作者:百花樓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夜色如墨,繁星點點,東京城的燈火闌珊處,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與暗流。
月光透過稀疏的雲層,斑駁地灑在他們身上,為這場深夜的交談增添了幾分神秘與莊重。
“燕青兄弟,你手中這本佞黨冊,非同小可,究竟是如何落入你手的?”蕭嘉穗的聲音低沉而有力,眼神中閃爍著探尋的光芒。
燕青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狡黠也有幾分無奈,“此事說來話長,卻也是機緣巧合。那日,我應李師師之邀,前往她那煙雨朦朧的樓閣中,本想隻是品茶論道,不料卻意外發現了這本冊子。”
“李師師?”蕭嘉穗眉頭微皺,這位名動京城的青樓女子,不僅以才情和美貌著稱,更因能接近天子而名聲在外。
“她又是如何得到的?”
“據說,這本冊子原是一位剛正不阿的清官,冒死搜集了朝中奸臣的罪證,然後附上這本佞臣名錄,呈獻給皇上,希望借此肅清朝綱。但可惜,皇上並未將此等大事放在心上,反而視為一場玩笑,隨身攜帶,卻不慎遺落在了李師師處。”
燕青緩緩道來,語氣中透露出對時局的深深憂慮。
“皇上最親近信任之人,都在這本冊子之中,皇上如何能肅清自己的人呢?那名清官也真是太過天真!”
蕭嘉穗聞言,不禁唏噓不已。
燕青緩緩道:“這四人門下,不乏權傾朝野、隻手遮天之輩,如果皇上按此奸黨冊拿人,無疑是將國之根本置於危卵之上,甚至是自身安危得難以保證,這四大奸黨心狠手毒,什麽事都能做得出來,一旦將他們逼急了,他們就會聯手,到那時,一切都完了。從另一個方麵講,宋徽宗還是很刁詭的。”
蕭嘉穗聽了燕青的分析,不由得對他刮目相看,燕青雖然年輕,但看問題的角度還是很深刻的。
“正是如此,皇上將這冊子擱置一旁,這宋徽宗之所以將這本冊子揣在身上,隻是欣賞這冊子上的字,這清官的書法字如珠璣,堪稱小楷中的一絕,這宋徽宗最喜愛書法字畫,便將奸黨冊當成了書貼。茶餘飯後時時欣賞,哪裏將國之大事放在心上?卻未曾料到,它背後藏著的是多少忠良之士的血淚與期盼。最可氣的是,皇上出賣了那位清官,不久之後,那位清官便莫名其妙地暴死於家中,最後案子一直擱置未破,最後竟然不了了之。”
“一定是這些奸黨下的毒手!”聽了燕青這番言談,蕭逸塵憤懣道。
蕭逸塵又將冊子翻了一翻,疑惑道:“你說這冊子上的書法是小楷,如何卻是行書?”
燕青的眼神變得異常堅定,“我見此冊子珍貴異常,又恐落入奸人之手,便鬥膽向李師師借來一閱,並連夜手抄了一份,以備不時之需。原件已經返還了李師師。”
蕭逸塵恍悟。
“燕青兄弟年少多識,文武雙全,寫得一手好字,又知道這麽多事情,想必也是出身名門、交遊天下吧?”
燕青淡然一笑道:“恰恰相反。”
他話鋒一轉,開始講述起自己的身世。
原來,燕青本名楊青,祖籍大名府,出身貧寒,其父雖然務農,但卻家傳一身好武藝,楊青便自幼跟父親習武,父親的願望卻是讓他讀書成材,考取進士、光宗耀祖。楊青也不負父望,刻苦攻讀。家中雖然貧寒,父親卻在兒子讀書上毫不吝嗇,將積攢的錢都用來培養兒子,把楊青送到了鎮上的私塾,與村中富紳之子同堂共讀。巧的是,那富紳之子也叫楊青,他的父親楊萬財曾在京城為官,家境殷實。”
為了區別二人,私塾先生稱大一點的富二代楊青為大楊青,稱出身農家的楊青為小楊青。
這大楊青不愛學習,總是調皮搗蛋,經常逃學,與一幫潑皮到野外追雞打狗。
因為大楊青家裏有錢有勢,這先生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小楊青知道父親的不易,非常珍惜學習的機會,這一年鄉試,小楊青一舉中第,雖然大楊青沒有考過小楊青,但因為他爹有錢,上下打點一番,竟然也弄了個秀才。
第二年,正值三年一次的科舉取士。大楊春和小楊春都準備去參加科考。大楊青臨行前,其父便帶著銀兩去京城打點關係,大楊青到了京城後,就跟著父親去結識朝中要人。可以說大楊青的老爹為兒子的仕途之路付出了不少本錢。
而小楊青孤單一人來到京城,找了一家簡陋的驛站住下。然後就投入到緊張的考試“備戰”之中。而大楊青除了跟著父親去拜訪官員,就是流連於青樓歌肆,全不把科舉之事放在心上。他的心裏想:隻要有錢,隻要有老子的關係,不愁考不取功名。
考試之日,兩位楊青同場競技。小楊青文思泉湧,筆下生花,文章錦繡,一氣嗬成;反觀大楊青,麵對考卷如同盲人摸象,隻能胡亂拚湊,下筆錯字連篇、不知所雲,最終隻得草草交卷。
等待放榜的日子裏,小楊青因銀兩所剩無幾,不敢久留,便踏上了歸途。他心中充滿希望,相信多年的努力定能換來金榜題名的榮耀,實現光宗耀祖的夢想。
而大楊青,則繼續在京城的聲色犬馬中沉淪,享受著最後的狂歡。
終於,皇榜揭曉,小楊青不負眾望,一舉考中第十八名進士,消息如春風般迅速傳迴了楊家橋,差官策馬揚鞭,為楊家帶來了這份遲來的喜訊。
提及這位傳報喜訊的差官陶義,已經被大楊青花銀子買通。
陶義也是官二代,靠父親的後台當上了差官,他吃喝嫖賭、坑蒙拐騙,可謂五毒俱全。
就在不久前,於那煙花之地,結識了大楊青。
二人因為臭味相投,一見如故,大楊青出手大方,在青樓之中設下一堂花酒,請陶義同玩,找了數名頭牌神女相陪,最後更是豪爽地結清了賬單。
連續幾次,這兩人同嫖共飲,成了鐵哥們兒。
月光透過稀疏的雲層,斑駁地灑在他們身上,為這場深夜的交談增添了幾分神秘與莊重。
“燕青兄弟,你手中這本佞黨冊,非同小可,究竟是如何落入你手的?”蕭嘉穗的聲音低沉而有力,眼神中閃爍著探尋的光芒。
燕青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狡黠也有幾分無奈,“此事說來話長,卻也是機緣巧合。那日,我應李師師之邀,前往她那煙雨朦朧的樓閣中,本想隻是品茶論道,不料卻意外發現了這本冊子。”
“李師師?”蕭嘉穗眉頭微皺,這位名動京城的青樓女子,不僅以才情和美貌著稱,更因能接近天子而名聲在外。
“她又是如何得到的?”
“據說,這本冊子原是一位剛正不阿的清官,冒死搜集了朝中奸臣的罪證,然後附上這本佞臣名錄,呈獻給皇上,希望借此肅清朝綱。但可惜,皇上並未將此等大事放在心上,反而視為一場玩笑,隨身攜帶,卻不慎遺落在了李師師處。”
燕青緩緩道來,語氣中透露出對時局的深深憂慮。
“皇上最親近信任之人,都在這本冊子之中,皇上如何能肅清自己的人呢?那名清官也真是太過天真!”
蕭嘉穗聞言,不禁唏噓不已。
燕青緩緩道:“這四人門下,不乏權傾朝野、隻手遮天之輩,如果皇上按此奸黨冊拿人,無疑是將國之根本置於危卵之上,甚至是自身安危得難以保證,這四大奸黨心狠手毒,什麽事都能做得出來,一旦將他們逼急了,他們就會聯手,到那時,一切都完了。從另一個方麵講,宋徽宗還是很刁詭的。”
蕭嘉穗聽了燕青的分析,不由得對他刮目相看,燕青雖然年輕,但看問題的角度還是很深刻的。
“正是如此,皇上將這冊子擱置一旁,這宋徽宗之所以將這本冊子揣在身上,隻是欣賞這冊子上的字,這清官的書法字如珠璣,堪稱小楷中的一絕,這宋徽宗最喜愛書法字畫,便將奸黨冊當成了書貼。茶餘飯後時時欣賞,哪裏將國之大事放在心上?卻未曾料到,它背後藏著的是多少忠良之士的血淚與期盼。最可氣的是,皇上出賣了那位清官,不久之後,那位清官便莫名其妙地暴死於家中,最後案子一直擱置未破,最後竟然不了了之。”
“一定是這些奸黨下的毒手!”聽了燕青這番言談,蕭逸塵憤懣道。
蕭逸塵又將冊子翻了一翻,疑惑道:“你說這冊子上的書法是小楷,如何卻是行書?”
燕青的眼神變得異常堅定,“我見此冊子珍貴異常,又恐落入奸人之手,便鬥膽向李師師借來一閱,並連夜手抄了一份,以備不時之需。原件已經返還了李師師。”
蕭逸塵恍悟。
“燕青兄弟年少多識,文武雙全,寫得一手好字,又知道這麽多事情,想必也是出身名門、交遊天下吧?”
燕青淡然一笑道:“恰恰相反。”
他話鋒一轉,開始講述起自己的身世。
原來,燕青本名楊青,祖籍大名府,出身貧寒,其父雖然務農,但卻家傳一身好武藝,楊青便自幼跟父親習武,父親的願望卻是讓他讀書成材,考取進士、光宗耀祖。楊青也不負父望,刻苦攻讀。家中雖然貧寒,父親卻在兒子讀書上毫不吝嗇,將積攢的錢都用來培養兒子,把楊青送到了鎮上的私塾,與村中富紳之子同堂共讀。巧的是,那富紳之子也叫楊青,他的父親楊萬財曾在京城為官,家境殷實。”
為了區別二人,私塾先生稱大一點的富二代楊青為大楊青,稱出身農家的楊青為小楊青。
這大楊青不愛學習,總是調皮搗蛋,經常逃學,與一幫潑皮到野外追雞打狗。
因為大楊青家裏有錢有勢,這先生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小楊青知道父親的不易,非常珍惜學習的機會,這一年鄉試,小楊青一舉中第,雖然大楊青沒有考過小楊青,但因為他爹有錢,上下打點一番,竟然也弄了個秀才。
第二年,正值三年一次的科舉取士。大楊春和小楊春都準備去參加科考。大楊青臨行前,其父便帶著銀兩去京城打點關係,大楊青到了京城後,就跟著父親去結識朝中要人。可以說大楊青的老爹為兒子的仕途之路付出了不少本錢。
而小楊青孤單一人來到京城,找了一家簡陋的驛站住下。然後就投入到緊張的考試“備戰”之中。而大楊青除了跟著父親去拜訪官員,就是流連於青樓歌肆,全不把科舉之事放在心上。他的心裏想:隻要有錢,隻要有老子的關係,不愁考不取功名。
考試之日,兩位楊青同場競技。小楊青文思泉湧,筆下生花,文章錦繡,一氣嗬成;反觀大楊青,麵對考卷如同盲人摸象,隻能胡亂拚湊,下筆錯字連篇、不知所雲,最終隻得草草交卷。
等待放榜的日子裏,小楊青因銀兩所剩無幾,不敢久留,便踏上了歸途。他心中充滿希望,相信多年的努力定能換來金榜題名的榮耀,實現光宗耀祖的夢想。
而大楊青,則繼續在京城的聲色犬馬中沉淪,享受著最後的狂歡。
終於,皇榜揭曉,小楊青不負眾望,一舉考中第十八名進士,消息如春風般迅速傳迴了楊家橋,差官策馬揚鞭,為楊家帶來了這份遲來的喜訊。
提及這位傳報喜訊的差官陶義,已經被大楊青花銀子買通。
陶義也是官二代,靠父親的後台當上了差官,他吃喝嫖賭、坑蒙拐騙,可謂五毒俱全。
就在不久前,於那煙花之地,結識了大楊青。
二人因為臭味相投,一見如故,大楊青出手大方,在青樓之中設下一堂花酒,請陶義同玩,找了數名頭牌神女相陪,最後更是豪爽地結清了賬單。
連續幾次,這兩人同嫖共飲,成了鐵哥們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