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短經》中的“品目篇”,主要探討的是如何識別人才並對其進行分類品評,是關於用人之道的重要篇章。
主要內容
- 人才分類:文中依據孔子的觀點,將人分為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五等。庸人內心無縝密思想,做事粗心、為人處世難以善始善終;士人內心有信念和原則,雖不能精通為人處世之本,但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君子說話誠實守信,心中不存忌恨,知行統一,堅守信道;賢人品德合乎法紀,行為合乎規範,其學識足可教化百姓;聖人品德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知曉宇宙萬物的起源和結束。
- 用人之道:品目篇認為,對於君主來說,辨別人才好壞並量才使用是關乎江山社稷的重要之事。通過對人才的分類品評,君主可以做到耳聰目明,實現社會的繁榮穩定。
現實意義
品目篇對於現代社會在人才選拔、團隊管理等方麵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提醒人們,在選用人才時,要全麵、客觀地考察一個人的品德、才能和性格等多方麵因素,不能僅僅看重表麵的現象或單一的能力。隻有準確地識別不同類型的人才,才能根據他們的特點合理地安排工作,發揮出每個人的最大潛力,從而實現組織或團隊的高效運作和長遠發展。同時,對於個人來說,了解這些人才標準也有助於自我提升和職業發展,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不斷完善自己,成為更有價值的人才。
《長短經》品目篇中關於識別人才的原文如下:
- 孔子論人才五儀:“夫天下重器,王者大統,莫不勞聰明於品材,獲安逸於任使。故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聖,有賢。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
- 《鈐經》論人才四等:“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識足以鑒古,才足以冠世,此則人之英也。法足以成教,行足以修義,仁足以得眾,明足以照下,此則人之俊也。身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操足以厲貪鄙,信足以懷殊俗,此則人之豪也。守節而無撓,處義而不怒,見嫌不苟免,見利不苟得,此則人之傑也。”
- 《家語》論知士用爵:“昔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然後用天下之爵以尊之,則天下理也。”
《長短經》品目篇強調要通過品德、才能等多方麵識別人才。以下結合實際案例進行解讀:
從品德角度識人
品目篇將品德作為識人的重要標準,認為人才應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推薦向寵,稱其“性行淑均”,即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正因向寵品德優良,劉禪讓其負責保衛京城,他也不負眾望,使大後方穩定。這體現了《長短經》中對人才品德的重視,品德好的人能贏得信任,更好地發揮才能。
從才能角度識人
品目篇注重人才的專業才能。例如,管仲向齊桓公推薦隰朋、寧戚等五人,分別負責禮儀、農業、軍事等不同領域,因為他們在各自專業上能力突出。齊桓公重用管仲,發揮其總攬全局的相才,同時任用管仲推薦的人才,讓他們各司其職,最終成就霸業。這表明《長短經》強調要根據人才的才能特點,合理安排職位,使其能充分施展才華。
全麵客觀識人
品目篇主張全麵客觀地識別人才,不能隻看表麵或單一方麵。如雍正重用李衛,深知其幹事雷厲風行、行之有效,這是李衛的長處,能滿足雍正整頓吏治的需求。但李衛也有對上級無禮、對屬下刻薄等短處。雍正知其長短,發揚其長處,對短處進行批評教誨,使李衛成為封疆大吏。這體現了《長短經》中識別人才要全麵,既要看到優點,也要了解缺點,並合理利用和引導。
識別不同類型人才
品目篇對人才進行了分類,如分為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等。曾國藩以知人善用聞名,他認為天下沒有現成的人才,人才需要發掘。他求賢若渴,身邊有本事的人都能得到重用。他不喜歡用誇誇其談的人,以“德大於才”為用人第一要旨,且不拘一格用人才,培養、造就了各種可用之才,其幕僚中各方麵人才應有盡有。這說明要根據不同人才的特點和類型,給予相應的機會和職位,讓他們為組織或社會發揮作用。
《長短經》品目篇中把人分為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五等。以下結合具體曆史人物來談談對這些不同類型人才的描述:
庸人
品目篇中庸人是指內心無縝密思想,做事粗心、為人處世難以善始善終的人。例如,三國時期的劉禪,他在位時寵信宦官黃皓,不理朝政,導致蜀漢政治腐敗,國力逐漸衰弱。最終在鄧艾兵臨城下時,他沒有進行有效的抵抗,就選擇了投降,完全沒有展現出作為一國之君應有的擔當和能力,符合庸人做事難以善始善終的特點。
士人
士人內心有信念和原則,雖不能精通為人處世之本,但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如孔子的弟子原憲,他出身貧寒,個性狷介,一生安貧樂道,不肯與世俗合流。孔子死後,他隱居衛國草澤中,即便生活極為清苦,仍能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則,整天端坐陋室,興致勃勃地彈琴歌唱。
君子
君子說話誠實守信,心中不存忌恨,秉性仁義,從不向人炫耀,知行統一,堅守信道。以三國時期的陳群為例,他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竭忠盡職。在朝廷中對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抱成見,道義分明,不以歪門邪道對待人。他所提出的九品中正製,為曹魏政權選拔了大量人才,並且多次上表勸諫君主,體現了他知行統一、堅守信道的君子品質。
賢人
賢人品德合乎法紀,行為合乎規範,其學識足可教化百姓而不傷及事物的根本。像明朝的王陽明,他是心學的集大成者,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學說,其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不僅在學術上有很高的成就,還多次平定叛亂,在治理地方時也推行了一係列有利於百姓的政策,以自己的品德和學識教化百姓,使百姓安居樂業,符合賢人品德和行為上的要求。
聖人
聖人品德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知曉宇宙萬物的起源和結束。在中國曆史上,被尊為聖人的如周公旦。周公在周文王時就輔佐其處理政務,在周武王去世後,又輔佐成王,平定叛亂,製定禮樂製度,為周朝的繁榮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他的思想和行為對中國古代文化和政治製度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品德和功績被後世高度讚譽,近乎達到了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境界,可稱為聖人。
主要內容
- 人才分類:文中依據孔子的觀點,將人分為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五等。庸人內心無縝密思想,做事粗心、為人處世難以善始善終;士人內心有信念和原則,雖不能精通為人處世之本,但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君子說話誠實守信,心中不存忌恨,知行統一,堅守信道;賢人品德合乎法紀,行為合乎規範,其學識足可教化百姓;聖人品德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知曉宇宙萬物的起源和結束。
- 用人之道:品目篇認為,對於君主來說,辨別人才好壞並量才使用是關乎江山社稷的重要之事。通過對人才的分類品評,君主可以做到耳聰目明,實現社會的繁榮穩定。
現實意義
品目篇對於現代社會在人才選拔、團隊管理等方麵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提醒人們,在選用人才時,要全麵、客觀地考察一個人的品德、才能和性格等多方麵因素,不能僅僅看重表麵的現象或單一的能力。隻有準確地識別不同類型的人才,才能根據他們的特點合理地安排工作,發揮出每個人的最大潛力,從而實現組織或團隊的高效運作和長遠發展。同時,對於個人來說,了解這些人才標準也有助於自我提升和職業發展,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不斷完善自己,成為更有價值的人才。
《長短經》品目篇中關於識別人才的原文如下:
- 孔子論人才五儀:“夫天下重器,王者大統,莫不勞聰明於品材,獲安逸於任使。故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聖,有賢。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
- 《鈐經》論人才四等:“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識足以鑒古,才足以冠世,此則人之英也。法足以成教,行足以修義,仁足以得眾,明足以照下,此則人之俊也。身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操足以厲貪鄙,信足以懷殊俗,此則人之豪也。守節而無撓,處義而不怒,見嫌不苟免,見利不苟得,此則人之傑也。”
- 《家語》論知士用爵:“昔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然後用天下之爵以尊之,則天下理也。”
《長短經》品目篇強調要通過品德、才能等多方麵識別人才。以下結合實際案例進行解讀:
從品德角度識人
品目篇將品德作為識人的重要標準,認為人才應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推薦向寵,稱其“性行淑均”,即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正因向寵品德優良,劉禪讓其負責保衛京城,他也不負眾望,使大後方穩定。這體現了《長短經》中對人才品德的重視,品德好的人能贏得信任,更好地發揮才能。
從才能角度識人
品目篇注重人才的專業才能。例如,管仲向齊桓公推薦隰朋、寧戚等五人,分別負責禮儀、農業、軍事等不同領域,因為他們在各自專業上能力突出。齊桓公重用管仲,發揮其總攬全局的相才,同時任用管仲推薦的人才,讓他們各司其職,最終成就霸業。這表明《長短經》強調要根據人才的才能特點,合理安排職位,使其能充分施展才華。
全麵客觀識人
品目篇主張全麵客觀地識別人才,不能隻看表麵或單一方麵。如雍正重用李衛,深知其幹事雷厲風行、行之有效,這是李衛的長處,能滿足雍正整頓吏治的需求。但李衛也有對上級無禮、對屬下刻薄等短處。雍正知其長短,發揚其長處,對短處進行批評教誨,使李衛成為封疆大吏。這體現了《長短經》中識別人才要全麵,既要看到優點,也要了解缺點,並合理利用和引導。
識別不同類型人才
品目篇對人才進行了分類,如分為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等。曾國藩以知人善用聞名,他認為天下沒有現成的人才,人才需要發掘。他求賢若渴,身邊有本事的人都能得到重用。他不喜歡用誇誇其談的人,以“德大於才”為用人第一要旨,且不拘一格用人才,培養、造就了各種可用之才,其幕僚中各方麵人才應有盡有。這說明要根據不同人才的特點和類型,給予相應的機會和職位,讓他們為組織或社會發揮作用。
《長短經》品目篇中把人分為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五等。以下結合具體曆史人物來談談對這些不同類型人才的描述:
庸人
品目篇中庸人是指內心無縝密思想,做事粗心、為人處世難以善始善終的人。例如,三國時期的劉禪,他在位時寵信宦官黃皓,不理朝政,導致蜀漢政治腐敗,國力逐漸衰弱。最終在鄧艾兵臨城下時,他沒有進行有效的抵抗,就選擇了投降,完全沒有展現出作為一國之君應有的擔當和能力,符合庸人做事難以善始善終的特點。
士人
士人內心有信念和原則,雖不能精通為人處世之本,但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如孔子的弟子原憲,他出身貧寒,個性狷介,一生安貧樂道,不肯與世俗合流。孔子死後,他隱居衛國草澤中,即便生活極為清苦,仍能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則,整天端坐陋室,興致勃勃地彈琴歌唱。
君子
君子說話誠實守信,心中不存忌恨,秉性仁義,從不向人炫耀,知行統一,堅守信道。以三國時期的陳群為例,他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竭忠盡職。在朝廷中對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抱成見,道義分明,不以歪門邪道對待人。他所提出的九品中正製,為曹魏政權選拔了大量人才,並且多次上表勸諫君主,體現了他知行統一、堅守信道的君子品質。
賢人
賢人品德合乎法紀,行為合乎規範,其學識足可教化百姓而不傷及事物的根本。像明朝的王陽明,他是心學的集大成者,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學說,其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不僅在學術上有很高的成就,還多次平定叛亂,在治理地方時也推行了一係列有利於百姓的政策,以自己的品德和學識教化百姓,使百姓安居樂業,符合賢人品德和行為上的要求。
聖人
聖人品德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知曉宇宙萬物的起源和結束。在中國曆史上,被尊為聖人的如周公旦。周公在周文王時就輔佐其處理政務,在周武王去世後,又輔佐成王,平定叛亂,製定禮樂製度,為周朝的繁榮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他的思想和行為對中國古代文化和政治製度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品德和功績被後世高度讚譽,近乎達到了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境界,可稱為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