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中的“上智部遠猶卷二”,著重展現了古人在政治、軍事、宮廷等多方麵深謀遠慮的智慧。這一卷通過豐富多樣的故事,深入闡述了長遠謀劃對於個人、國家命運走向的關鍵意義。
訓儲類
- 商王小乙與武丁:商王小乙深刻明白,若想讓太子武丁成長為合格的君主,就不能讓他一直身處宮廷的安逸之中。於是,小乙果斷安排武丁長期居住在民間。在民間的日子裏,武丁親身體驗百姓的生活,了解他們的疾苦與需求,真切感受到生活的艱辛。這一段經曆讓武丁積累了豐富的民間經驗,為他日後登基成為一代賢君奠定了堅實基礎。
- 張昭與明宗:張昭懷著對國家未來的憂慮,向明宗上疏,誠懇建議為皇子配備師傅。他希望皇子每日記錄一件事,通過這種方式廣泛了解國家的安危與成敗,從而培養出卓越的治國才能。然而,明宗卻未能領悟張昭建議的深遠意義,沒有采納這一建議,錯失了培養皇子治國能力的良機。
- 李泌與肅宗:在肅宗時期,李泌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洞察力。當時,建寧王英勇善戰,肅宗有意讓他擔任兵馬元帥。李泌卻深知此舉可能帶來的隱患,他極力勸阻肅宗。他指出,廣平王身為太子,若建寧王掌握了過重的軍權,日後難免會引發兄弟之間的權力紛爭,進而影響太子之位的穩固。李泌的這番話,體現了他對宮廷權力結構和未來局勢的深刻思考。
- 王叔文與太子:王叔文侍奉太子期間,有一次太子與眾人談論時事,對宮市的弊端表達了不滿,眾人紛紛附和,唯有王叔文沉默不語。待眾人離開後,王叔文嚴肅地勸太子道:“太子的職責在於侍奉皇帝的飲食起居,不應輕易談論外事。一旦陛下懷疑太子在收買人心,太子將百口莫辯。”太子聽後恍然大悟,對王叔文的這番提醒深感感激。王叔文的這番話,展現了他對宮廷複雜政治環境的深刻認識,以及對太子未來命運的擔憂。
戮叛類
- 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登基之初,麵對封丘門守衛主動開門接納和陳橋門守衛拒而不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做出了出人意料的決策。他果斷斬殺了封丘門開門接納的守衛,而對陳橋門拒而不納的守衛給予了官職。這一舉措看似違背常理,實則有著深遠的考量。趙匡胤意在向天下表明,他的皇位是順應天命,而非依靠投機取巧得來。他希望借此樹立起公正嚴明的形象,讓臣民明白,真正的忠誠是堅守職責,而非見風使舵。
- 何真與叛賊:元朝時期,何真成功擒獲叛賊陳仲玉,而陳仲玉的同夥王成則被其奴仆捆綁著獻給何真以求賞賜。何真在賞賜給奴仆豐厚錢財後,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將奴仆烹殺。何真深知,奴仆背叛主人的行為嚴重違背了綱常倫理。若對這種行為不加嚴懲,將會引發社會風氣的敗壞,讓人們對忠誠和正義失去信仰。他以這種嚴厲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忠誠和綱紀不容踐踏。
宋太祖相關
- 杯酒釋兵權:趙匡胤登基後,深知武將權力過大對國家穩定的威脅。於是,他與趙普精心謀劃,通過一場“杯酒釋兵權”的巧妙安排,成功解除了石守信等將領的兵權。在那次宴會上,趙匡胤以溫和而又不失威嚴的方式,向將領們表達了自己對國家長治久安的擔憂,同時也為將領們提供了一條富貴安逸的退路。這一舉措既避免了血腥的政治清洗,又成功地將軍權收歸中央,為宋朝的穩定奠定了基礎。
- 神宗與作坊門巷:熙寧年間,神宗展現出了長遠的眼光。當時,有人提議拓寬作坊門巷,以方便物資運輸和人員通行。然而,神宗卻認為,過於寬闊的門巷在太平時期或許方便,但在戰亂時期卻可能成為敵人進攻的便利通道。他拒絕了這一建議。後來,眾工匠作亂,由於門巷狹窄,被一位老卒成功阻擋,避免了一場大禍。神宗的這一決策,體現了他對潛在危險的敏銳洞察力和對國家安全的長遠考慮。
- 太祖養狻豬之例:宋太祖時期,宮中一直保留著養狻豬的慣例,很多人對此感到不解。神宗曾想革除這一看似無用的慣例,但最終沒有實施。後來,宮中抓獲妖人,需要用豬血來破解妖術,這時大家才明白太祖養狻豬的深遠考慮。太祖的這一做法,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對未知風險的防範意識,體現了他的深謀遠慮。
其他故事
- 郭欽與五胡之亂:郭欽有著卓越的戰略眼光,他敏銳地察覺到內郡雜胡的潛在威脅。他建議將這些雜胡遷徙到邊地,以防止四夷隨意出入中原。他深知,若不及時采取措施,這些雜胡可能會在未來引發嚴重的邊患。然而,他的建議未被采納。後來,果然爆發了五胡之亂,中原大地陷入了長期的戰亂和動蕩。郭欽的預言不幸成真,這也凸顯了他的遠見卓識。
- 呂端與李繼遷之母:太宗時期,李繼遷反叛,朝廷擒獲了他的母親。太宗想將其母親斬首,以震懾李繼遷。呂端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建議太宗善待李繼遷之母,將其安置在延州,以親情來牽製李繼遷。太宗采納了呂端的建議,後來李繼遷之子果然向朝廷納款稱臣。呂端的這一建議,既避免了激化矛盾,又為國家贏得了和平,展現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
- 徐達與元帝:徐達在追擊元帝時,故意在包圍圈上留出一角,放元帝逃走。他深知,元朝雖已衰落,但元帝畢竟是一國之君。若將元帝逼入絕境,讓他無路可逃,反而可能激發元朝殘餘勢力的拚死抵抗,導致戰爭的持續和百姓的生靈塗炭。徐達的這一決策,體現了他顧全大局、以國家和百姓利益為重的高尚情懷。
- 富弼與元旦日食:元旦這一天發生了日食,富弼敏銳地意識到這一特殊天象可能帶來的政治影響。他請求皇帝罷宴撤樂,以顯示對天象的敬畏。他擔心若不這樣做,會被契丹恥笑,認為宋朝不懂禮儀和敬畏天命。富弼的這一建議,不僅體現了他對國家形象的維護,也反映了他對國際關係的深刻理解。
- 司馬光與交趾貢異獸:交趾進貢了一隻異獸,聲稱是麒麟。司馬光深知,麒麟是傳說中的祥瑞之物,其真假難以辨別。若宋朝將其當作真麒麟接受,一旦被識破,將會被遠方的夷人嘲笑。於是,他建議朝廷厚賜使者,將異獸送還。司馬光的這一建議,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外交尷尬,展現了他的謹慎和智慧。
這一卷中,馮夢龍以“謀之不遠,是用大簡;人我迭居,吉兇環轉;老成借籌,寧深毋淺”作為小結。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謀劃長遠的重要性,提醒人們在麵對各種問題時,要深思熟慮,從長遠的角度去考量,切不可目光短淺,草率行事。
訓儲類
- 商王小乙與武丁:商王小乙深刻明白,若想讓太子武丁成長為合格的君主,就不能讓他一直身處宮廷的安逸之中。於是,小乙果斷安排武丁長期居住在民間。在民間的日子裏,武丁親身體驗百姓的生活,了解他們的疾苦與需求,真切感受到生活的艱辛。這一段經曆讓武丁積累了豐富的民間經驗,為他日後登基成為一代賢君奠定了堅實基礎。
- 張昭與明宗:張昭懷著對國家未來的憂慮,向明宗上疏,誠懇建議為皇子配備師傅。他希望皇子每日記錄一件事,通過這種方式廣泛了解國家的安危與成敗,從而培養出卓越的治國才能。然而,明宗卻未能領悟張昭建議的深遠意義,沒有采納這一建議,錯失了培養皇子治國能力的良機。
- 李泌與肅宗:在肅宗時期,李泌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洞察力。當時,建寧王英勇善戰,肅宗有意讓他擔任兵馬元帥。李泌卻深知此舉可能帶來的隱患,他極力勸阻肅宗。他指出,廣平王身為太子,若建寧王掌握了過重的軍權,日後難免會引發兄弟之間的權力紛爭,進而影響太子之位的穩固。李泌的這番話,體現了他對宮廷權力結構和未來局勢的深刻思考。
- 王叔文與太子:王叔文侍奉太子期間,有一次太子與眾人談論時事,對宮市的弊端表達了不滿,眾人紛紛附和,唯有王叔文沉默不語。待眾人離開後,王叔文嚴肅地勸太子道:“太子的職責在於侍奉皇帝的飲食起居,不應輕易談論外事。一旦陛下懷疑太子在收買人心,太子將百口莫辯。”太子聽後恍然大悟,對王叔文的這番提醒深感感激。王叔文的這番話,展現了他對宮廷複雜政治環境的深刻認識,以及對太子未來命運的擔憂。
戮叛類
- 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登基之初,麵對封丘門守衛主動開門接納和陳橋門守衛拒而不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做出了出人意料的決策。他果斷斬殺了封丘門開門接納的守衛,而對陳橋門拒而不納的守衛給予了官職。這一舉措看似違背常理,實則有著深遠的考量。趙匡胤意在向天下表明,他的皇位是順應天命,而非依靠投機取巧得來。他希望借此樹立起公正嚴明的形象,讓臣民明白,真正的忠誠是堅守職責,而非見風使舵。
- 何真與叛賊:元朝時期,何真成功擒獲叛賊陳仲玉,而陳仲玉的同夥王成則被其奴仆捆綁著獻給何真以求賞賜。何真在賞賜給奴仆豐厚錢財後,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將奴仆烹殺。何真深知,奴仆背叛主人的行為嚴重違背了綱常倫理。若對這種行為不加嚴懲,將會引發社會風氣的敗壞,讓人們對忠誠和正義失去信仰。他以這種嚴厲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忠誠和綱紀不容踐踏。
宋太祖相關
- 杯酒釋兵權:趙匡胤登基後,深知武將權力過大對國家穩定的威脅。於是,他與趙普精心謀劃,通過一場“杯酒釋兵權”的巧妙安排,成功解除了石守信等將領的兵權。在那次宴會上,趙匡胤以溫和而又不失威嚴的方式,向將領們表達了自己對國家長治久安的擔憂,同時也為將領們提供了一條富貴安逸的退路。這一舉措既避免了血腥的政治清洗,又成功地將軍權收歸中央,為宋朝的穩定奠定了基礎。
- 神宗與作坊門巷:熙寧年間,神宗展現出了長遠的眼光。當時,有人提議拓寬作坊門巷,以方便物資運輸和人員通行。然而,神宗卻認為,過於寬闊的門巷在太平時期或許方便,但在戰亂時期卻可能成為敵人進攻的便利通道。他拒絕了這一建議。後來,眾工匠作亂,由於門巷狹窄,被一位老卒成功阻擋,避免了一場大禍。神宗的這一決策,體現了他對潛在危險的敏銳洞察力和對國家安全的長遠考慮。
- 太祖養狻豬之例:宋太祖時期,宮中一直保留著養狻豬的慣例,很多人對此感到不解。神宗曾想革除這一看似無用的慣例,但最終沒有實施。後來,宮中抓獲妖人,需要用豬血來破解妖術,這時大家才明白太祖養狻豬的深遠考慮。太祖的這一做法,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對未知風險的防範意識,體現了他的深謀遠慮。
其他故事
- 郭欽與五胡之亂:郭欽有著卓越的戰略眼光,他敏銳地察覺到內郡雜胡的潛在威脅。他建議將這些雜胡遷徙到邊地,以防止四夷隨意出入中原。他深知,若不及時采取措施,這些雜胡可能會在未來引發嚴重的邊患。然而,他的建議未被采納。後來,果然爆發了五胡之亂,中原大地陷入了長期的戰亂和動蕩。郭欽的預言不幸成真,這也凸顯了他的遠見卓識。
- 呂端與李繼遷之母:太宗時期,李繼遷反叛,朝廷擒獲了他的母親。太宗想將其母親斬首,以震懾李繼遷。呂端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建議太宗善待李繼遷之母,將其安置在延州,以親情來牽製李繼遷。太宗采納了呂端的建議,後來李繼遷之子果然向朝廷納款稱臣。呂端的這一建議,既避免了激化矛盾,又為國家贏得了和平,展現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
- 徐達與元帝:徐達在追擊元帝時,故意在包圍圈上留出一角,放元帝逃走。他深知,元朝雖已衰落,但元帝畢竟是一國之君。若將元帝逼入絕境,讓他無路可逃,反而可能激發元朝殘餘勢力的拚死抵抗,導致戰爭的持續和百姓的生靈塗炭。徐達的這一決策,體現了他顧全大局、以國家和百姓利益為重的高尚情懷。
- 富弼與元旦日食:元旦這一天發生了日食,富弼敏銳地意識到這一特殊天象可能帶來的政治影響。他請求皇帝罷宴撤樂,以顯示對天象的敬畏。他擔心若不這樣做,會被契丹恥笑,認為宋朝不懂禮儀和敬畏天命。富弼的這一建議,不僅體現了他對國家形象的維護,也反映了他對國際關係的深刻理解。
- 司馬光與交趾貢異獸:交趾進貢了一隻異獸,聲稱是麒麟。司馬光深知,麒麟是傳說中的祥瑞之物,其真假難以辨別。若宋朝將其當作真麒麟接受,一旦被識破,將會被遠方的夷人嘲笑。於是,他建議朝廷厚賜使者,將異獸送還。司馬光的這一建議,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外交尷尬,展現了他的謹慎和智慧。
這一卷中,馮夢龍以“謀之不遠,是用大簡;人我迭居,吉兇環轉;老成借籌,寧深毋淺”作為小結。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謀劃長遠的重要性,提醒人們在麵對各種問題時,要深思熟慮,從長遠的角度去考量,切不可目光短淺,草率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