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蠻軍殘兵敗將千餘人,大多受傷,正巧遇上孟獲。
孟獲收攏敗兵,心中稍感安慰,便與帶來洞主商議道:
“如今我的洞府已被蜀軍占領,該到何處安身?”
帶來洞主答道:
“隻有一處地方可以對抗蜀軍。”
孟獲大喜道:
“何處可以投奔?”
帶來洞主說道:
“此地東南七百裏外有一個國家,名叫烏戈國。”
“國主兀突骨,身高一丈二尺,不吃五穀,以生蛇猛獸為食;他身體生有鱗甲,刀箭無法傷害。”
“他的士兵都穿著藤甲,這藤甲產自深山澗穀,纏繞在石壁上。”
“當地人采集後浸泡在油中,半年後取出曬幹,反複浸泡晾曬十餘次,才製成鎧甲。穿上藤甲後,能渡江不沉,浸水不濕,刀箭無法穿透,因此被稱為‘藤甲軍’。”
“大王若能請得他們相助,擒住諸葛亮就如同用利刀斬竹一般容易。”
孟獲大喜,於是趕往烏戈國,拜見兀突骨。
他發現烏戈國沒有房屋,所有人都住在地下的土穴中。
孟獲進入洞中,向兀突骨跪拜,將前情細細地訴說。
兀突骨說道:
“我願率領洞中大軍,為你報仇!”
孟獲感激不盡,當即叩謝。
隨後,兀突骨召來兩位領兵的俘長:
一名土安,一名奚泥,動員三萬士兵,皆穿藤甲,浩浩蕩蕩地向東北進發。
途中行至一條名為桃花水的大江,兩岸生長著桃樹,曆年來桃樹的落葉飄入江水之中,若是外地人飲了此水必死無疑,唯有烏戈國人飲用後精神倍增。
兀突骨率軍在桃花渡口紮營,靜候蜀軍到來。
卻說諸葛亮派蠻人哨探孟獲的消息,探子迴來報告道:
“孟獲已請求烏戈國主率領三萬藤甲軍,現在駐紮在桃花渡口。”
“他又從各個地方召集蠻兵,準備全力對抗蜀軍。”
諸葛亮聽後,親自領兵前進,抵達桃花渡口。
隔著江望見蠻兵,他們長相不像人類,異常醜陋。
諸葛亮又向當地人詢問情況,有人說此時正是桃葉飄落的季節,江水有毒,不能飲用。
諸葛亮於是退到五裏外安營紮寨,命魏延負責守寨。
次日,烏戈國主兀突骨率領一支藤甲軍渡江而來,金鼓震天。
魏延帶兵迎戰,蠻兵卷地而至。蜀兵用弩箭射向藤甲,卻都無法穿透,箭紛紛落地;
刀砍槍刺也難以傷害藤甲。
蠻兵則使用利刀和鋼叉,蜀兵根本無法抵擋,大敗而歸。
蠻兵擊退蜀軍後,並未追趕,便退迴渡口。
魏延返迴後,又趕到桃花渡口,看到蠻兵渡江時,體力不支的士兵將藤甲脫下,放在水麵上,坐在藤甲上漂渡過江。
魏延急忙迴到大營,將此情詳告諸葛亮。
諸葛亮召來呂凱及當地人問計。
呂凱說道:
“我早就聽說南蠻之中有一個烏戈國,國民不通人倫道理,軍士都身披藤甲,難以傷害。”
“他們飲用桃葉毒水非但無害,反而精神倍增,而其他人飲用則立刻斃命。”
“這樣的蠻軍,即便完全戰勝了,也沒有多大意義。”
“不如班師迴朝,以免徒勞無功。”
諸葛亮聽罷笑道:
“我豈是輕易到此之人?”
“又怎能就此迴去?”
“明日我自有計策平定此蠻軍。”
於是,諸葛亮命趙雲協助魏延守寨,並叮囑不可輕易出戰。
次日,諸葛亮命當地人引路,自己乘小車前往桃花渡口北岸一處偏僻的山穀考察地形。
山勢險峻,嶺峭穀深,小車無法通行,諸葛亮便棄車步行。
他來到一座山下,發現一條山穀,穀形蜿蜒如同長蛇,兩側盡是光滑峭壁,沒有樹木,中間隻一條大路通行。
諸葛亮問當地人:
“此穀叫什麽名字?”
土人答道:
“這地方叫盤蛇穀。”
“出穀後便是通往三江城的大路,穀前地名叫塔郎甸。”
諸葛亮大喜,說道:
“這真是上天賜予我的機會!”
隨即沿原路返迴,乘車迴到大寨。
諸葛亮召來馬岱,布置任務道:
“我給你十輛裝滿黑油的櫃車,還要準備千條竹竿,櫃中物品需如此這般安排。”
“你率軍到盤蛇穀兩頭駐守,依照我的計策行事,限半個月完成一切準備。”
“若有一絲泄漏,我定按軍法處置。”
馬岱領命而去。
諸葛亮又召來趙雲,分派任務道:
“你到盤蛇穀後,守住通往三江的大路口,所有所需物品,必須按日完成準備。”
趙雲領命離去。
接著,諸葛亮命魏延道:
“你率領本部士兵到桃花渡口安營紮寨。”
“如果蠻兵渡江來攻,你便棄寨而走,向白旗處撤退。”
“限半月之內,必須接連敗退十五陣,放棄七座營寨。”
“若隻敗十四陣,就不用來見我了!”
魏延雖心中不悅,但仍領命而去。
隨後,諸葛亮召來張翼,另率一軍,按指示地點築營紮寨。
同時命張嶷、馬忠率領降蠻一千人,按計劃執行命令。
眾將各自依計而行。
卻說孟獲對烏戈國主兀突骨說道:
“諸葛亮多有巧妙計策,總喜歡設下埋伏。”
“今後與他交戰,必須叮囑三軍:凡是看到山穀之中林木茂密的地方,絕對不可輕易進入。”
兀突骨聽了點頭道:
“大王所言有理。我也知道中原人多行詭計。”
“今後我們就按此策略行事。我率兵在前廝殺,你在後方指揮調度。”
兩人商議已定。
忽然有人來報:
“蜀兵已在桃花渡口北岸建立了營寨。”
兀突骨立即派遣兩名俘長率領藤甲軍渡過河,與蜀兵交戰。
兩軍交鋒不過幾個迴合,魏延敗退。
蠻兵擔心蜀軍有埋伏,不敢追擊,便返迴了營地。
次日,魏延又在另一處立起營寨。蠻兵探聽到消息後,再次率軍渡河進攻。
魏延迎戰,不到幾個迴合再次敗走。
蠻兵這次追殺了十餘裏,發現四周並無埋伏,便占據蜀軍的營寨,在寨中駐紮下來。
第三天,兩名俘長向兀突骨稟報了此事。
兀突骨聽後,親自率兵大舉進攻,緊追魏延一陣。
蜀兵棄甲丟戈,倉皇而逃,魏延一路後退,跑到前方插有白旗的地方,發現那裏已經建好了一座營寨,於是帶兵進入寨中駐守。
兀突骨率軍追到,魏延又棄寨而逃,蠻兵便占據了蜀軍的營寨。
孟獲收攏敗兵,心中稍感安慰,便與帶來洞主商議道:
“如今我的洞府已被蜀軍占領,該到何處安身?”
帶來洞主答道:
“隻有一處地方可以對抗蜀軍。”
孟獲大喜道:
“何處可以投奔?”
帶來洞主說道:
“此地東南七百裏外有一個國家,名叫烏戈國。”
“國主兀突骨,身高一丈二尺,不吃五穀,以生蛇猛獸為食;他身體生有鱗甲,刀箭無法傷害。”
“他的士兵都穿著藤甲,這藤甲產自深山澗穀,纏繞在石壁上。”
“當地人采集後浸泡在油中,半年後取出曬幹,反複浸泡晾曬十餘次,才製成鎧甲。穿上藤甲後,能渡江不沉,浸水不濕,刀箭無法穿透,因此被稱為‘藤甲軍’。”
“大王若能請得他們相助,擒住諸葛亮就如同用利刀斬竹一般容易。”
孟獲大喜,於是趕往烏戈國,拜見兀突骨。
他發現烏戈國沒有房屋,所有人都住在地下的土穴中。
孟獲進入洞中,向兀突骨跪拜,將前情細細地訴說。
兀突骨說道:
“我願率領洞中大軍,為你報仇!”
孟獲感激不盡,當即叩謝。
隨後,兀突骨召來兩位領兵的俘長:
一名土安,一名奚泥,動員三萬士兵,皆穿藤甲,浩浩蕩蕩地向東北進發。
途中行至一條名為桃花水的大江,兩岸生長著桃樹,曆年來桃樹的落葉飄入江水之中,若是外地人飲了此水必死無疑,唯有烏戈國人飲用後精神倍增。
兀突骨率軍在桃花渡口紮營,靜候蜀軍到來。
卻說諸葛亮派蠻人哨探孟獲的消息,探子迴來報告道:
“孟獲已請求烏戈國主率領三萬藤甲軍,現在駐紮在桃花渡口。”
“他又從各個地方召集蠻兵,準備全力對抗蜀軍。”
諸葛亮聽後,親自領兵前進,抵達桃花渡口。
隔著江望見蠻兵,他們長相不像人類,異常醜陋。
諸葛亮又向當地人詢問情況,有人說此時正是桃葉飄落的季節,江水有毒,不能飲用。
諸葛亮於是退到五裏外安營紮寨,命魏延負責守寨。
次日,烏戈國主兀突骨率領一支藤甲軍渡江而來,金鼓震天。
魏延帶兵迎戰,蠻兵卷地而至。蜀兵用弩箭射向藤甲,卻都無法穿透,箭紛紛落地;
刀砍槍刺也難以傷害藤甲。
蠻兵則使用利刀和鋼叉,蜀兵根本無法抵擋,大敗而歸。
蠻兵擊退蜀軍後,並未追趕,便退迴渡口。
魏延返迴後,又趕到桃花渡口,看到蠻兵渡江時,體力不支的士兵將藤甲脫下,放在水麵上,坐在藤甲上漂渡過江。
魏延急忙迴到大營,將此情詳告諸葛亮。
諸葛亮召來呂凱及當地人問計。
呂凱說道:
“我早就聽說南蠻之中有一個烏戈國,國民不通人倫道理,軍士都身披藤甲,難以傷害。”
“他們飲用桃葉毒水非但無害,反而精神倍增,而其他人飲用則立刻斃命。”
“這樣的蠻軍,即便完全戰勝了,也沒有多大意義。”
“不如班師迴朝,以免徒勞無功。”
諸葛亮聽罷笑道:
“我豈是輕易到此之人?”
“又怎能就此迴去?”
“明日我自有計策平定此蠻軍。”
於是,諸葛亮命趙雲協助魏延守寨,並叮囑不可輕易出戰。
次日,諸葛亮命當地人引路,自己乘小車前往桃花渡口北岸一處偏僻的山穀考察地形。
山勢險峻,嶺峭穀深,小車無法通行,諸葛亮便棄車步行。
他來到一座山下,發現一條山穀,穀形蜿蜒如同長蛇,兩側盡是光滑峭壁,沒有樹木,中間隻一條大路通行。
諸葛亮問當地人:
“此穀叫什麽名字?”
土人答道:
“這地方叫盤蛇穀。”
“出穀後便是通往三江城的大路,穀前地名叫塔郎甸。”
諸葛亮大喜,說道:
“這真是上天賜予我的機會!”
隨即沿原路返迴,乘車迴到大寨。
諸葛亮召來馬岱,布置任務道:
“我給你十輛裝滿黑油的櫃車,還要準備千條竹竿,櫃中物品需如此這般安排。”
“你率軍到盤蛇穀兩頭駐守,依照我的計策行事,限半個月完成一切準備。”
“若有一絲泄漏,我定按軍法處置。”
馬岱領命而去。
諸葛亮又召來趙雲,分派任務道:
“你到盤蛇穀後,守住通往三江的大路口,所有所需物品,必須按日完成準備。”
趙雲領命離去。
接著,諸葛亮命魏延道:
“你率領本部士兵到桃花渡口安營紮寨。”
“如果蠻兵渡江來攻,你便棄寨而走,向白旗處撤退。”
“限半月之內,必須接連敗退十五陣,放棄七座營寨。”
“若隻敗十四陣,就不用來見我了!”
魏延雖心中不悅,但仍領命而去。
隨後,諸葛亮召來張翼,另率一軍,按指示地點築營紮寨。
同時命張嶷、馬忠率領降蠻一千人,按計劃執行命令。
眾將各自依計而行。
卻說孟獲對烏戈國主兀突骨說道:
“諸葛亮多有巧妙計策,總喜歡設下埋伏。”
“今後與他交戰,必須叮囑三軍:凡是看到山穀之中林木茂密的地方,絕對不可輕易進入。”
兀突骨聽了點頭道:
“大王所言有理。我也知道中原人多行詭計。”
“今後我們就按此策略行事。我率兵在前廝殺,你在後方指揮調度。”
兩人商議已定。
忽然有人來報:
“蜀兵已在桃花渡口北岸建立了營寨。”
兀突骨立即派遣兩名俘長率領藤甲軍渡過河,與蜀兵交戰。
兩軍交鋒不過幾個迴合,魏延敗退。
蠻兵擔心蜀軍有埋伏,不敢追擊,便返迴了營地。
次日,魏延又在另一處立起營寨。蠻兵探聽到消息後,再次率軍渡河進攻。
魏延迎戰,不到幾個迴合再次敗走。
蠻兵這次追殺了十餘裏,發現四周並無埋伏,便占據蜀軍的營寨,在寨中駐紮下來。
第三天,兩名俘長向兀突骨稟報了此事。
兀突骨聽後,親自率兵大舉進攻,緊追魏延一陣。
蜀兵棄甲丟戈,倉皇而逃,魏延一路後退,跑到前方插有白旗的地方,發現那裏已經建好了一座營寨,於是帶兵進入寨中駐守。
兀突骨率軍追到,魏延又棄寨而逃,蠻兵便占據了蜀軍的營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