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上表請求講和,再續舊好,共同對付曹魏。”
“如此一來,蜀軍自然會退兵。”
孫權采納了這一建議,便命人用沉香木匣盛裝張飛首級,綁縛範疆、張達,將他們囚於檻車之中,派程秉為使者,帶著國書前往猇亭獻上。
卻說先主正準備發兵前進,忽有近臣來報:
“東吳派遣使者送來張車騎將軍(張飛)的首級,並將範疆、張達二賊囚送到此。”
先主聞言,雙手舉過頭頂感歎道:
“這是上天的賜予,也是三弟在天之靈的庇佑啊!”
隨即命張苞設立張飛的靈位。
當先主見到裝在匣中的張飛首級時,盡管努力控製情緒,仍難掩悲痛,放聲大哭。
張苞持利刃親自將範疆、張達淩遲處死,以祭父親在天之靈。
祭祀完畢後,先主怒氣未消,誓要滅亡東吳。
馬良進諫道:
“如今仇人已盡誅殺,大仇得報,陛下的憤恨已經可以化解了。”
“東吳派遣大夫程秉前來,是為了歸還荊州,送還夫人,並希望重新結盟,共同對抗曹魏。”
“臣請陛下思量聖裁。”
先主怒不可遏,喝道:
“朕的血海深仇,恨的就是孫權!”
“若是現在與他結盟,便是辜負了二弟當年的誓言。”
“朕意已決,先滅東吳,再伐曹魏!”
說罷竟欲將東吳使者斬首,以徹底斷絕與東吳和談的可能。
眾臣苦苦勸諫,先主這才放過程秉,使他得以逃迴東吳。
程秉倉皇返迴,見到孫權後稟告道:
“蜀主拒絕和談,誓言先滅東吳,然後再伐曹魏。”
“群臣苦諫皆無效,此事已無轉圜餘地,望主公決策。”
孫權聞言,大驚失色,惶恐不安。
闞澤進諫道:
“如今國難當頭,卻還有一人可以力挽狂瀾,主公為何不任用?”
孫權急問:
“此人是何人?”
闞澤答道:
“當年東吳大事,全靠周瑜主持;周瑜逝後,魯肅接掌重任;魯肅去世後,呂蒙接替,破關公一戰便是呂蒙之功。”
“然而呂蒙已逝,現今的荊州大將陸伯言(陸遜)雖以儒生聞名,實乃雄才大略之人。”
“在臣看來,他的才幹不亞於周瑜。”
“破關公之計,多出自伯言之謀。”
“若主公能夠重用他,蜀軍必敗;如若失敗,臣願與他同罪。”
孫權歎道:
“若非德潤(闞澤)之言,孤險些誤了大事。”
張昭卻進言道:
“陸遜不過是一介書生,怎能對抗劉備?”
“恐怕不可用。”
顧雍也附和道:
“陸遜年輕資曆淺,恐怕眾將不會服從;一旦軍中不服,定會引發禍亂,誤了大事。”
步騭也說道:
“陸遜的才幹僅適合治理一方郡縣,若將如此大事托付於他,恐非妥當。”
闞澤見狀,大聲說道:
“若主公不任用陸伯言,則東吳危亡在即!”
“臣願以全家性命擔保陸伯言定能挽救東吳!”
孫權最終拍板說道:
“孤本就深知陸伯言是奇才,心意已決,爾等無需多言。”
於是孫權下令召見陸遜。
陸遜原名陸議,後改名為遜,字伯言,是吳郡吳人;
他是漢朝城門校尉陸紆的孫子,九江都尉陸駿的兒子。
陸遜身高八尺,麵如美玉,時任鎮西將軍。
當他接到召命趕到,拜見孫權後,孫權說道:
“如今蜀軍兵臨邊境,孤特意命你總領軍馬,擊退劉備。”
陸遜謙遜地迴答:
“江東文武之臣,皆是大王的舊部;而臣年少無才,怎能統領他們?”
孫權說道:
“闞德潤以全家擔保你,孤也深知你的才能。”
“如今特任命你為大都督,你不必推辭。”
陸遜又說道:
“倘若文武眾人不服從號令,該如何處理?”
孫權便將自己所佩戴的寶劍賜予陸遜說道:
“若有不聽從號令者,可先斬後奏!”
陸遜說道:
“承蒙大王重托,臣敢不接受?”
“隻是請求大王於明日召集眾官正式宣告,以便賜臣印綬。”
闞澤說道:
“古代任命大將,需築壇聚眾,授予白旄黃鉞、印綬兵符,以示大權威嚴,令軍中上下敬服。”
“如今大王應依此禮,擇吉日築壇,正式拜陸伯言為大都督並假節鉞,這樣眾人自然不敢不服從。”
孫權采納建議,當夜下令築壇。
次日,孫權召集百官,在壇上正式拜陸遜為大都督、右護軍鎮西將軍,並封為婁侯,授予寶劍和印綬,同時命其統轄六郡八十一州及荊楚各路軍馬。
孫權囑咐陸遜說:
“軍中事務,營內之事由孤決斷;營外之事將軍全權決定。”
陸遜接受任命後,下壇開始布置軍務,命徐盛、丁奉負責護衛,並立即出兵。
同時,他調集各路軍馬,水陸並進。
文書送達猇亭,韓當、周泰大為驚訝,說道:
“主上為何任命一介書生統領軍隊?”
等到陸遜到達後,眾人心存不滿。
陸遜升帳議事時,眾人勉強上前祝賀。
陸遜說道:
“主上命我為大將,統領軍馬以破蜀。”
“軍中有軍法,諸位務必遵守。”
“若有人違抗,軍法無情,不要自取其咎!”
眾人聽後默然不語。
周泰上前說道:
“現安東將軍孫桓乃主上的侄子,正被困於彝陵城中,城內糧草已盡,外無援兵;請都督早日施展良策,救出孫桓,以安主上的心。”
陸遜答道:
“我深知孫桓將軍深得軍心,必能堅守,不必急於救援。”
“等我擊敗蜀軍後,他自會脫困。”
眾人聽後暗自嘲笑退下。韓當對周泰說道:
“任命這個乳臭未幹的小子為主將,東吳危矣!”
“你看他的表現,豈有一計之策?”
周泰迴答:
“我隻是試著問問他,果然毫無章法。”
“東吳又怎能依靠此人擊退蜀軍呢!”
“如此一來,蜀軍自然會退兵。”
孫權采納了這一建議,便命人用沉香木匣盛裝張飛首級,綁縛範疆、張達,將他們囚於檻車之中,派程秉為使者,帶著國書前往猇亭獻上。
卻說先主正準備發兵前進,忽有近臣來報:
“東吳派遣使者送來張車騎將軍(張飛)的首級,並將範疆、張達二賊囚送到此。”
先主聞言,雙手舉過頭頂感歎道:
“這是上天的賜予,也是三弟在天之靈的庇佑啊!”
隨即命張苞設立張飛的靈位。
當先主見到裝在匣中的張飛首級時,盡管努力控製情緒,仍難掩悲痛,放聲大哭。
張苞持利刃親自將範疆、張達淩遲處死,以祭父親在天之靈。
祭祀完畢後,先主怒氣未消,誓要滅亡東吳。
馬良進諫道:
“如今仇人已盡誅殺,大仇得報,陛下的憤恨已經可以化解了。”
“東吳派遣大夫程秉前來,是為了歸還荊州,送還夫人,並希望重新結盟,共同對抗曹魏。”
“臣請陛下思量聖裁。”
先主怒不可遏,喝道:
“朕的血海深仇,恨的就是孫權!”
“若是現在與他結盟,便是辜負了二弟當年的誓言。”
“朕意已決,先滅東吳,再伐曹魏!”
說罷竟欲將東吳使者斬首,以徹底斷絕與東吳和談的可能。
眾臣苦苦勸諫,先主這才放過程秉,使他得以逃迴東吳。
程秉倉皇返迴,見到孫權後稟告道:
“蜀主拒絕和談,誓言先滅東吳,然後再伐曹魏。”
“群臣苦諫皆無效,此事已無轉圜餘地,望主公決策。”
孫權聞言,大驚失色,惶恐不安。
闞澤進諫道:
“如今國難當頭,卻還有一人可以力挽狂瀾,主公為何不任用?”
孫權急問:
“此人是何人?”
闞澤答道:
“當年東吳大事,全靠周瑜主持;周瑜逝後,魯肅接掌重任;魯肅去世後,呂蒙接替,破關公一戰便是呂蒙之功。”
“然而呂蒙已逝,現今的荊州大將陸伯言(陸遜)雖以儒生聞名,實乃雄才大略之人。”
“在臣看來,他的才幹不亞於周瑜。”
“破關公之計,多出自伯言之謀。”
“若主公能夠重用他,蜀軍必敗;如若失敗,臣願與他同罪。”
孫權歎道:
“若非德潤(闞澤)之言,孤險些誤了大事。”
張昭卻進言道:
“陸遜不過是一介書生,怎能對抗劉備?”
“恐怕不可用。”
顧雍也附和道:
“陸遜年輕資曆淺,恐怕眾將不會服從;一旦軍中不服,定會引發禍亂,誤了大事。”
步騭也說道:
“陸遜的才幹僅適合治理一方郡縣,若將如此大事托付於他,恐非妥當。”
闞澤見狀,大聲說道:
“若主公不任用陸伯言,則東吳危亡在即!”
“臣願以全家性命擔保陸伯言定能挽救東吳!”
孫權最終拍板說道:
“孤本就深知陸伯言是奇才,心意已決,爾等無需多言。”
於是孫權下令召見陸遜。
陸遜原名陸議,後改名為遜,字伯言,是吳郡吳人;
他是漢朝城門校尉陸紆的孫子,九江都尉陸駿的兒子。
陸遜身高八尺,麵如美玉,時任鎮西將軍。
當他接到召命趕到,拜見孫權後,孫權說道:
“如今蜀軍兵臨邊境,孤特意命你總領軍馬,擊退劉備。”
陸遜謙遜地迴答:
“江東文武之臣,皆是大王的舊部;而臣年少無才,怎能統領他們?”
孫權說道:
“闞德潤以全家擔保你,孤也深知你的才能。”
“如今特任命你為大都督,你不必推辭。”
陸遜又說道:
“倘若文武眾人不服從號令,該如何處理?”
孫權便將自己所佩戴的寶劍賜予陸遜說道:
“若有不聽從號令者,可先斬後奏!”
陸遜說道:
“承蒙大王重托,臣敢不接受?”
“隻是請求大王於明日召集眾官正式宣告,以便賜臣印綬。”
闞澤說道:
“古代任命大將,需築壇聚眾,授予白旄黃鉞、印綬兵符,以示大權威嚴,令軍中上下敬服。”
“如今大王應依此禮,擇吉日築壇,正式拜陸伯言為大都督並假節鉞,這樣眾人自然不敢不服從。”
孫權采納建議,當夜下令築壇。
次日,孫權召集百官,在壇上正式拜陸遜為大都督、右護軍鎮西將軍,並封為婁侯,授予寶劍和印綬,同時命其統轄六郡八十一州及荊楚各路軍馬。
孫權囑咐陸遜說:
“軍中事務,營內之事由孤決斷;營外之事將軍全權決定。”
陸遜接受任命後,下壇開始布置軍務,命徐盛、丁奉負責護衛,並立即出兵。
同時,他調集各路軍馬,水陸並進。
文書送達猇亭,韓當、周泰大為驚訝,說道:
“主上為何任命一介書生統領軍隊?”
等到陸遜到達後,眾人心存不滿。
陸遜升帳議事時,眾人勉強上前祝賀。
陸遜說道:
“主上命我為大將,統領軍馬以破蜀。”
“軍中有軍法,諸位務必遵守。”
“若有人違抗,軍法無情,不要自取其咎!”
眾人聽後默然不語。
周泰上前說道:
“現安東將軍孫桓乃主上的侄子,正被困於彝陵城中,城內糧草已盡,外無援兵;請都督早日施展良策,救出孫桓,以安主上的心。”
陸遜答道:
“我深知孫桓將軍深得軍心,必能堅守,不必急於救援。”
“等我擊敗蜀軍後,他自會脫困。”
眾人聽後暗自嘲笑退下。韓當對周泰說道:
“任命這個乳臭未幹的小子為主將,東吳危矣!”
“你看他的表現,豈有一計之策?”
周泰迴答:
“我隻是試著問問他,果然毫無章法。”
“東吳又怎能依靠此人擊退蜀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