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魯肅和諸葛亮告別了劉備和劉琦,登船前往柴桑郡。
二人在船中商議,魯肅對諸葛亮說:
“先生見到孫將軍時,千萬不可直言曹操兵多將廣。”
諸葛亮笑道:
“不必子敬多囑,我自有應對之策。”
船到岸後,魯肅請諸葛亮暫時在館驛歇息,自己先去見孫權。
當時孫權正在堂上召集文武官員商議大事,聽說魯肅迴來了,立刻召他入堂詢問道:
“子敬前往江夏,探聽到的虛實如何?”
魯肅答道:
“已了解大概,還請容我慢慢稟告。”
孫權將曹操的檄文遞給魯肅說:
“曹操昨日派使者送來此文,我已經遣退了使者,如今正與眾人商議,但還未有定論。”
魯肅接過檄文觀看,大致內容是:
“我最近承天子之命,奉旨討伐罪人。”
“旌旗南指,劉琮束手投降;荊州百姓望風歸順。”
“如今我統領百萬雄兵,上將千員,想與將軍會師於江夏,共同討伐劉備,平定天下,同分土地,永結同盟。”
“希望將軍不要觀望,速賜迴音。”
魯肅看完檄文後問道:
“主公的意思如何?”
孫權答道:
“尚未有定論。”
張昭說道:
“曹操擁兵百萬,打著天子的旗號征討四方,若拒絕他,有違天意。”
“而主公您能夠依仗的,是長江天險。”
“然而如今曹操已經占據了荊州,與我共享長江的險要之地,形勢已然不利。”
“依我看,不如歸順曹操,以保全江東,這是萬全之策。”
眾謀士紛紛附和:
“張昭之言,正合天意。”
孫權低頭沉思,沒有說話。
張昭見狀,又說道:
“主公不必猶豫。”
“如果歸順曹操,江東百姓可以安居樂業,江南六郡也可以保全。”
孫權聽後仍不表態,過了一會兒起身離席更衣。
魯肅隨行而後,孫權看出魯肅有話要說,便拉住魯肅的手問道:
“卿以為該如何?”
魯肅答道:
“剛才眾人所言,實在是深深誤導了將軍。”
“他們都可以投降曹操,唯獨將軍您不能投降!”
孫權問:
“為何如此說?”
魯肅答道:
“若是我們這些普通人投降曹操,還可以迴到家鄉,保住官職,不至於失去州郡。”
“而若將軍您投降曹操,又將何去何從?”
“最多不過被封個侯爵,坐一輛車,騎一匹馬,隨從不過數人,又怎麽可能南麵稱孤、獨立於世呢?”
“眾人所言,隻是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不可聽從。”
“將軍應盡早定下大計!”
孫權歎息道:
“眾人議論,實在令我大失所望。”
“子敬所說的大計,正合我心意!”
“這真是上天賜予我的良臣啊!”
“但曹操新近得了袁紹的兵馬,又占領了荊州之地,恐怕勢力太過強大,難以抵擋。”
魯肅說道:
“我到江夏時,已經請來了諸葛瑾的弟弟諸葛亮,如今正在此處,主公可以詢問他,自然能知虛實。”
孫權一聽十分高興,說道:
“臥龍先生也在這裏嗎?”
魯肅答道:
“現在正安歇在館驛。”
孫權說:
“今天天色已晚,還來不及相見。”
“明日召集文武官員於帳下議事,先讓他見識我江東的英才俊傑,然後再召他升堂議事。”
魯肅領命離去,次日來到館驛見諸葛亮,再次囑咐道:
“今日見我主公時,千萬不可提曹操兵多之事。”
諸葛亮笑道:
“亮自會見機行事,絕不會失誤。”
魯肅便引諸葛亮入堂,早有張昭、顧雍等二十餘名文武官員端坐於席,個個頭戴高冠、身穿寬袍,衣冠整齊,威儀端肅。
諸葛亮依次與眾人見禮,逐一詢問姓名。
禮儀完成後,他坐在客位上。
張昭等人見諸葛亮風采卓然、氣度不凡,心中猜測此人定是來遊說的,於是張昭先發問試探道:
“我張昭不過是江東一介微不足道的文人,但久聞先生隱居隆中,自比管仲、樂毅,不知是否屬實?”
諸葛亮答道:
“這是我平生的一點微薄誌向罷了。”
張昭接著說:
“近日聽聞劉豫州(劉備)三次親自拜訪先生於草廬之中,終得先生相助,以‘如魚得水’自喻,意圖席卷荊襄。”
“可如今荊州卻落入曹操之手,不知先生對此作何解釋?”
諸葛亮暗自思忖,張昭乃孫權手下首屈一指的謀士,若不能先讓他啞口無言,又怎能說服孫權?
於是答道:
“我觀察這漢水以南的土地,若要取之,不過是反掌之間的易事。”
“我主劉豫州一向身體力行仁義之道,不忍心奪取同宗之基業,因此極力辭讓。”
“無奈劉琮乃稚嫩小兒,聽信讒言,暗中向曹操投降,才導致曹操勢力猖狂。”
“如今我主屯兵江夏,另有妙計,自有安排,並非外人可以輕易窺測。”
張昭不甘示弱,反駁道:
“若是如此,那就是先生言行不一致了。”
“先生自比管仲、樂毅。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扶天下;樂毅扶持微弱的燕國,攻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
“這二人真是濟世之才。可先生卻隱居草廬之中,隻是笑傲風月,危坐抱膝。”
“既然如今已經跟隨劉豫州,為何不為百姓謀利除害,剿滅亂賊呢?”
“況且,劉豫州在未得先生輔佐之前,尚且能縱橫天下,占據一方城池。”
“如今得了先生的輔佐,人們無不仰望,甚至連三歲孩童都說劉備如猛虎添翼,漢室必然複興,曹操終將覆滅。”
朝廷舊臣、隱居山林的士人們都拭目以待,期盼如撥開高空的雲翳、迎來日月的光輝,拯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將天下安置於席墊之間(比喻治理得當、天下安定)。”
“此時,正是先生施展抱負的時機啊!”
“然而,自從先生歸於劉豫州之後,曹操一出兵,劉備卻棄甲丟兵,聞風逃跑;上不能為劉表複安百姓,下不能輔佐劉表的遺孤守住疆土。”
“結果劉備放棄新野,退到樊城;當陽慘敗,又奔至夏口,竟然連容身之地都沒有。”
“如此看來,劉豫州得了先生的輔佐,反而不如從前了。”
二人在船中商議,魯肅對諸葛亮說:
“先生見到孫將軍時,千萬不可直言曹操兵多將廣。”
諸葛亮笑道:
“不必子敬多囑,我自有應對之策。”
船到岸後,魯肅請諸葛亮暫時在館驛歇息,自己先去見孫權。
當時孫權正在堂上召集文武官員商議大事,聽說魯肅迴來了,立刻召他入堂詢問道:
“子敬前往江夏,探聽到的虛實如何?”
魯肅答道:
“已了解大概,還請容我慢慢稟告。”
孫權將曹操的檄文遞給魯肅說:
“曹操昨日派使者送來此文,我已經遣退了使者,如今正與眾人商議,但還未有定論。”
魯肅接過檄文觀看,大致內容是:
“我最近承天子之命,奉旨討伐罪人。”
“旌旗南指,劉琮束手投降;荊州百姓望風歸順。”
“如今我統領百萬雄兵,上將千員,想與將軍會師於江夏,共同討伐劉備,平定天下,同分土地,永結同盟。”
“希望將軍不要觀望,速賜迴音。”
魯肅看完檄文後問道:
“主公的意思如何?”
孫權答道:
“尚未有定論。”
張昭說道:
“曹操擁兵百萬,打著天子的旗號征討四方,若拒絕他,有違天意。”
“而主公您能夠依仗的,是長江天險。”
“然而如今曹操已經占據了荊州,與我共享長江的險要之地,形勢已然不利。”
“依我看,不如歸順曹操,以保全江東,這是萬全之策。”
眾謀士紛紛附和:
“張昭之言,正合天意。”
孫權低頭沉思,沒有說話。
張昭見狀,又說道:
“主公不必猶豫。”
“如果歸順曹操,江東百姓可以安居樂業,江南六郡也可以保全。”
孫權聽後仍不表態,過了一會兒起身離席更衣。
魯肅隨行而後,孫權看出魯肅有話要說,便拉住魯肅的手問道:
“卿以為該如何?”
魯肅答道:
“剛才眾人所言,實在是深深誤導了將軍。”
“他們都可以投降曹操,唯獨將軍您不能投降!”
孫權問:
“為何如此說?”
魯肅答道:
“若是我們這些普通人投降曹操,還可以迴到家鄉,保住官職,不至於失去州郡。”
“而若將軍您投降曹操,又將何去何從?”
“最多不過被封個侯爵,坐一輛車,騎一匹馬,隨從不過數人,又怎麽可能南麵稱孤、獨立於世呢?”
“眾人所言,隻是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不可聽從。”
“將軍應盡早定下大計!”
孫權歎息道:
“眾人議論,實在令我大失所望。”
“子敬所說的大計,正合我心意!”
“這真是上天賜予我的良臣啊!”
“但曹操新近得了袁紹的兵馬,又占領了荊州之地,恐怕勢力太過強大,難以抵擋。”
魯肅說道:
“我到江夏時,已經請來了諸葛瑾的弟弟諸葛亮,如今正在此處,主公可以詢問他,自然能知虛實。”
孫權一聽十分高興,說道:
“臥龍先生也在這裏嗎?”
魯肅答道:
“現在正安歇在館驛。”
孫權說:
“今天天色已晚,還來不及相見。”
“明日召集文武官員於帳下議事,先讓他見識我江東的英才俊傑,然後再召他升堂議事。”
魯肅領命離去,次日來到館驛見諸葛亮,再次囑咐道:
“今日見我主公時,千萬不可提曹操兵多之事。”
諸葛亮笑道:
“亮自會見機行事,絕不會失誤。”
魯肅便引諸葛亮入堂,早有張昭、顧雍等二十餘名文武官員端坐於席,個個頭戴高冠、身穿寬袍,衣冠整齊,威儀端肅。
諸葛亮依次與眾人見禮,逐一詢問姓名。
禮儀完成後,他坐在客位上。
張昭等人見諸葛亮風采卓然、氣度不凡,心中猜測此人定是來遊說的,於是張昭先發問試探道:
“我張昭不過是江東一介微不足道的文人,但久聞先生隱居隆中,自比管仲、樂毅,不知是否屬實?”
諸葛亮答道:
“這是我平生的一點微薄誌向罷了。”
張昭接著說:
“近日聽聞劉豫州(劉備)三次親自拜訪先生於草廬之中,終得先生相助,以‘如魚得水’自喻,意圖席卷荊襄。”
“可如今荊州卻落入曹操之手,不知先生對此作何解釋?”
諸葛亮暗自思忖,張昭乃孫權手下首屈一指的謀士,若不能先讓他啞口無言,又怎能說服孫權?
於是答道:
“我觀察這漢水以南的土地,若要取之,不過是反掌之間的易事。”
“我主劉豫州一向身體力行仁義之道,不忍心奪取同宗之基業,因此極力辭讓。”
“無奈劉琮乃稚嫩小兒,聽信讒言,暗中向曹操投降,才導致曹操勢力猖狂。”
“如今我主屯兵江夏,另有妙計,自有安排,並非外人可以輕易窺測。”
張昭不甘示弱,反駁道:
“若是如此,那就是先生言行不一致了。”
“先生自比管仲、樂毅。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扶天下;樂毅扶持微弱的燕國,攻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
“這二人真是濟世之才。可先生卻隱居草廬之中,隻是笑傲風月,危坐抱膝。”
“既然如今已經跟隨劉豫州,為何不為百姓謀利除害,剿滅亂賊呢?”
“況且,劉豫州在未得先生輔佐之前,尚且能縱橫天下,占據一方城池。”
“如今得了先生的輔佐,人們無不仰望,甚至連三歲孩童都說劉備如猛虎添翼,漢室必然複興,曹操終將覆滅。”
朝廷舊臣、隱居山林的士人們都拭目以待,期盼如撥開高空的雲翳、迎來日月的光輝,拯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將天下安置於席墊之間(比喻治理得當、天下安定)。”
“此時,正是先生施展抱負的時機啊!”
“然而,自從先生歸於劉豫州之後,曹操一出兵,劉備卻棄甲丟兵,聞風逃跑;上不能為劉表複安百姓,下不能輔佐劉表的遺孤守住疆土。”
“結果劉備放棄新野,退到樊城;當陽慘敗,又奔至夏口,竟然連容身之地都沒有。”
“如此看來,劉豫州得了先生的輔佐,反而不如從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