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筱竹家在村裏舉辦了隆重的迴門酒,筱竹的二姐‘筱萍’出嫁的第三天迴門;辛弈和筱竹剛好放假,趕上了這場酒席。她們不知道這場看似與兩人無關的酒席,卻預示著她們即將要分別。她們要各自踏上人生不同道路的前夕,那一天的場麵非常熱鬧……


    辛弈一早就在奶奶的催促下,奶奶要跟他一起去筱竹家幫忙,爺爺跟奶奶說:“讓弈俫唧一個人去就行了,你啷咯去做什麽?”奶奶湊到爺爺耳邊說了,爺爺就讓奶奶去了,爺爺交代一定要看好奶奶。其實根本不用交代,自從上次從看守所迴來,他跟奶奶爺爺說話更加溫和了,在老人前麵聽話懂事多了;奶奶的教誨他耐心傾聽,讓奶奶不再為他擔心,在家的時候盡力服侍好兩位老人。挽著奶奶的臂膀,小心翼翼、慢慢地走,盡量不讓奶奶太費力。


    筱竹家裏的土磚房門口擺滿了四方桌和長凳,差點連到路邊上;村裏人都來給周家道喜,人情分子自然要準備,但不分多少,人到人情到,也從不攀比,來的都是客。這個說筱萍嫁得好,享福了;那個說她老公家裏在隔壁村起了漂亮大房子,還在鎮上開鞋店……筱竹爸媽樂得合不攏嘴。十點不到,當筱萍穿著大紅的旗袍出現在村口時,筱竹爸爸就放起了爆竹,響聲不斷,辛弈用雙手的袖子捂住奶奶的耳朵。穿著講究禮服的新郎緊隨其後,後麵新郎的親友肩挑著一擔一擔,手裏拿著一對一對、大包小包,甚至還抬了兩頭戴頭巾的活豬,這排場讓氣氛更加濃烈。辛弈偶然間瞥見奶奶的眉頭緊鎖,神情凝重。


    新郎、新娘首先問候了老人,新郎跟新娘一樣稱嶽父、嶽母為爸爸、媽媽,然後向親友、鄰居、鄉裏鄉親熱情問好,為每一位長者遞上香煙。辛弈覺得這新郎長相俊美,待人彬彬有禮,羨慕萬分。周家把新郎、新娘請到上座入席。


    一方水土悠悠鄉情,酒席從不奢侈浪費,熱情才是本真。村裏每逢嫁娶,都要擺酒席;這裏的風俗是每桌“十甲碗”,即酒席上每桌十道菜。“十甲碗”,五幹五湯,葷素搭配,不油不膩,就地取材,自然簡單,不華不奢。簡單的食材,卻是美味的來源。樸素的酒席,卻是情感的維係。有的食材很廉價,也許被城裏人瞧不上眼,但經鄉裏人精心搭配和調理,把這裏的特色、文化、心情演繹得淋漓盡致。“五幹”即桔皮扣肉、紅棗桂圓燉土雞、油炸草魚、土頭碗和炒煙筍。“五湯”就是扒海蛋湯、剁魚湯、三鮮湯、假羊肉、黴豆渣。


    “土頭碗”是酒席必上的一道菜,它裏麵有葷有素,內容豐富,寓意吉祥,也有人文故事。有詩雲:“圓圓寶塔七層樓,美味佳肴亙古流;盛宴家筵尊頭碗,迎賓待客世情悠。”土頭碗形似寶塔,共有七層,最上層為魚丸、蛋片、豬肝片、豬腰花等,下層是黃雀肉坨坨和糯米鍋燒丸子,以及用紅薯粉做的“刮丸”,再用圓蛋、紅棗、紅豆等打底。“黃雀肉”又是土頭碗的主料,是用麵粉、糯米粉抖紅薯絲、土豆絲或南瓜絲,經滾油炸過後,形成有棱有角的坨坨。


    “假羊肉”更是曆史悠久,聽這名字就知道不是用真羊肉做的。傳說宋徽宗年間,徽宗的一名妃子流落民間,來到此處,因一路顛簸,水土不服,患了傷寒,一病不起。一位農家大嫂收留了她,並用紅薯荷折皮加豬頭肉做了一碗麻辣肉湯給她吃。皇妃吃完後,出了一身大汗,隨後,竟然大病痊愈。這道菜雖然不是羊肉,卻能吃出羊肉的味道,故稱“假羊肉”。其實,食材再簡單不過,用紅薯荷折皮(紅薯粉製成)加上用文火燉得能用手撕成一絲絲一片片的豬頭肉,加上花椒、桂皮熬水,再加上本地紅辣椒灰,蒜子等佐料,更是一碗經典的土菜,讓人吃完感覺不出是真是假,讓人吃完熱血沸騰、熱汗淋漓,大唿小叫,真唿過癮。


    這樣巧妙的菜色是這裏人心靈手巧的表現。曾經,這裏的人們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他們用一雙巧手去打造和改善一日三餐。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他們不但要解決果腹的問題,而且還要千方百計改變味道的搭配。扒海蛋、剁魚湯、黴豆渣就是人們不甘平庸,追求美好生活的體現。


    農家人自給自足,自家養的雞、魚,經過自然原生態的加工,便成了經典菜色。把雞蛋、鴨蛋攪成蛋汁,然後拌以鮮嫩的筍尖絲、木耳絲、香粉絲等輔料,然後上籈文火慢蒸。火候甚為講究,火急了、火大了、蒸久了,海蛋就會太“老”,就會起“蜂窩”眼,吃起來像咀海綿,枯燥而乏味;火小了、火候不夠,海蛋就會難定型不凝固,鬆鬆垮垮,既難看,也不好吃。唯有不溫不火,不急不燥,恰到好處。待蛋汁凝固後息火冷卻,用刀劃成均勻的一塊塊菱形,便是扒海蛋湯的主材料,再調好湯料,佐以蔥花、薑米,即成一碗湯清亮、蛋金黃,吃起來酥鬆爽口、唇齒留香的“扒海蛋湯”。


    一碗“剁魚湯”,可以鮮得讓人心脾迴轉。前兩天筱竹的爸爸就用木桶、木盆、木料,搭成一個簡易的木筏,放到村裏的水塘裏,一人撐篙,一人撒網。塘邊石級碼頭上,筱竹跟她媽媽在磨刀等待。剛從水裏網上來的草魚,活蹦亂跳,一到她們手裏就服服帖帖。筱竹的媽媽手腳麻利,動作嫻熟,將魚去頭去尾,剖肚剁肉。廚房的柴火熊熊,又大又旺。案台上,早已配好了嫩冬瓜、嫩南瓜、嫩絲瓜等時鮮蔬果,一鍋滾燙的湯料在滋滋作響。筱竹將剁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食材送到灶台,她媽媽氽進鍋中,這裏,要猛火,魚一入鍋殺腥,便可起鍋上桌。這就是剁魚湯,魚肉鮮嫩,魚湯溢香,瓜果爽口。


    “黴豆渣湯”更是神奇,人們的智慧,從這一碗最廉價的豆渣湯可以看出。人們在製作豆腐時,將剩下的豆渣通過發酵,變廢為寶,變腐朽為神奇的美味。黴豆渣的製作過程技術含量很高。有人把豆渣比作“婦人”,但她在經過時間的沉澱和在溫床中的思索,將心事慢慢發酵,由澀變酸,由酸變甜,將顏容漸漸梳妝,由啞白變黝黑,由黝黑變淺黃,由粗糙變細嫩,最終,猶如珠黃變成了佳麗,從而以小家碧玉之儀態,款款地登堂入席,讓無數人為之傾倒和沉迷。


    一方方四方桌,圍坐親朋好友,聚集左右鄰居。拉家常、敘舊情,話故人,辦酒席為鄉情提供了一個好機會、好場合。說著說著,廚房裏一片忙碌之後,跑堂的手托長方形條盆(亦稱茶盆),最多的一次可托起六碗菜,不偏不歪,穩穩當當,送到客人桌前,一聲吆喝“菜來了”,讓客人連忙收起話題,趕忙入席,隨吃邊聊。辛弈跟奶奶坐在一方,他給奶奶夾著她平時愛吃的菜,可是今天奶奶吃得並不多,他細心照顧,奶奶也勸他吃點,他笑笑點頭稱:“好”。辛弈悄悄看向筱竹,她與家人、新郎親友等坐在一起,那邊推杯換盞,相談甚歡;不知什麽話題引到了筱竹身上,若得她羞紅了臉,低頭淺笑。酒過三巡,菜上一半,村長站在禾堂前,開始“邀席”了。“邀席”,就是請主家致“答謝詞”,筱竹爸爸代表主家對客人表示感謝之意和祝福之言。新郎、新娘起身,走到門前,感謝天地,三拜過後,感謝父母,走到父母麵前三拜,最後感謝今天到場賓客,向大家三拜。以喜糖,酒來表示謝意,場麵好不熱鬧。辛弈給奶奶的酒杯裏倒了點白開水,走到辛弈這一桌時,筱萍看辛弈和他奶奶的眼神略帶點神氣,辛弈不覺,真心祝福這對新人,一飲而盡。


    “十甲碗”自然吃不完。主家也想得周到,早已為客人備好了“收菜”打包的荷葉、芋葉等。客人們除自己吃外,總還惦記著家裏的老人和孩子。在還吃不飽的年代,客人們在吃酒席時,總是自己少吃點,多收點菜迴家。辛弈想給爺爺帶點菜,奶奶阻止,說著不用、不用,辛弈自然聽話。中國的傳統孝道和父母牽掛兒女的親情,從酒席上得以延綿;辛弈在外多年後,常記起家鄉的酒席,悠悠夢願。


    酒席結束,新郎陪嶽父母聊天,聽著嶽父母的教誨,不停地點著頭,承諾著什麽。新娘主動說著新郎的好,給她買了新衣服。看著時間不早,為了趕在日落前迴到新郎家,周家父母給這對新人準備了禮物,叮囑她們原路迴家,新郎也邀嶽父母常去做客;就這樣新郎領著新娘,高高興興地迴家去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魔鬼的樹三部曲之誆誘執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楊斐老師和學生楊潔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楊斐老師和學生楊潔靈並收藏魔鬼的樹三部曲之誆誘執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