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大唐的盛衰
教曆史課,沒想到在諸天萬界直播 作者:雨山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世民凝視著那展現在眼前、屬於自己原本未來所能成就之事的畫卷,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豪情壯誌。要知道,在那天幕尚未顯現之際,他便能達成如此輝煌的功績。如今有了這天幕相助,他堅信自己必將無往不利、所向披靡!尤其是那件威力驚人的火器,無疑成為了他手中一張強大無比的殺手鐧。
然而,當李世民將目光投向後續那些大唐皇帝們所經曆的歲月時,除了那個令他頗為心煩意亂的事件之外,其餘皇帝的作為倒也可圈可點。特別是那開元盛世時期,堪稱大唐最為昌盛繁華之時刻。整個國度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住了李世民的目光。盡管自己的兒子們或許並不盡如人意,但看到後代之中仍能湧現出足以被稱為明君的皇帝,李世民不禁感到由衷的欣慰與喜悅。
隻是,就在這時,李世民的思緒忽然定格在了那位唐玄宗身上。“玄宗”二字,仿佛帶著一種別樣的魔力,讓他心生異樣之感。要不前期明智賢達,後期卻又昏庸無道,或者來說兩者好截然相反,前後反差之大令人咋舌,就是不知道這個唐玄宗是因為什麽了。這種巨大的轉變實在讓人難以捉摸,即便以李世民這般睿智之士,此刻也無法想象一位如此有手段的皇帝究竟為何會發生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
不過後麵的變化,李世民還是比較期待的,他希望這個唐玄宗是一個好的皇帝,把一個王朝提升到空前繁榮的時代,這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所以李世民覺得這個人應該是一個好的皇帝。
“天可汗?”秦始皇除了那些之外看到了這個稱號,果不其然能夠被天幕上麵稱唿的千古一帝,不是一個簡單的皇帝,被周圍的異族尊稱天可汗,說明全部認可了這個唐太宗。
秦始皇,這位千古一帝,盡管對於那些異族並無太多興趣,但要讓他們心悅誠服地歸順,絕非易事。秦始皇心中不禁暗自思忖,這李世民究竟是怎樣達成此等壯舉的呢?他迫切地想要知曉其中奧秘,並渴望如法炮製。
然而,此時的大秦帝國尚未完全安定下來。即便有著天幕的助力,使得天下百姓逐漸明白唯有國家統一方能減少戰亂之苦,但對於那些心懷叵測、妄圖複辟六國的遺民們,目前仍未找到妥善處置之策。
盡管如此,當下大秦最為緊迫之事乃是恢複民生。通過天幕所傳達的信息以及自身親身體驗,秦始皇深刻領悟到,這天下芸芸眾生之中,絕大多數皆是普通百姓,而他們內心最殷切期盼的便是過上安穩富足的生活。即便是雄心勃勃、欲圖開拓疆土的秦始皇,麵對此情此景,也不得不暫且抑製自己的野心。
不過,這並不代表他會放棄這一宏偉目標。相反,秦始皇深知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道理。他決定精心籌備,做好萬全準備,待到時機成熟之際,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果實。
漢武帝劉徹看到這個稱號,也看到了李世民大唐所做的那些,劉徹可是充滿野望了。
要知道現在的大漢在開朝以來之後就一直在儲存實力,到了現在漢武帝,不想再繼續忍下去了,現在到了開始反擊的時候了,漢武帝很清楚天幕上麵說的衛青和霍去病就是為了他要對匈奴應運而生的大漢雙壁,好吧雖然霍去病還小,但是漢武帝也能夠看出來他現在身上帶有的精神氣和眉宇間的英氣。
且不說其他種種,單就是那令人矚目的火器,便使得漢武帝心中的底氣愈發充足起來。遙想當初,他從未料到竟有異族甘願俯首稱臣。長久以來,他所秉持的信念便是憑借強大的武力將其征服,打得對方不敢再輕易侵犯大漢邊境,並將那些土地統統納入大漢的版圖之中。當然,如果有些地方距離過於遙遠,難以直接掌控,采用這種策略倒也未嚐不可。然而,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漢武帝卻察覺到此事仍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要知道,那些匈奴人性情反複無常,此刻雖表麵上表現得畢恭畢敬、順從無比,但一旦日後中原朝廷勢力稍有削弱,他們必定會毫不猶豫地露出猙獰的獠牙,再度興風作浪。正因如此,漢武帝下定決心要給予這些匈奴人致命一擊,將他們的脊梁骨徹底打斷,使其永遠喪失膽敢挑釁大漢權威的膽量。雖說在過去,完成此項任務或許堪稱一大難題,但時至今日,隨著國力的日益強盛以及各種戰略手段的不斷完善,漢武帝堅信這一目標終將得以實現。
與此同時,漢武帝以敏銳的洞察力意識到,即便是如日中天的大唐王朝,日後恐怕也會因對異族的掉以輕心而遭遇一場沉重的打擊,唯有經曆這般慘痛的教訓後,方能幡然醒悟。
沒錯漢武帝現在的想法是正確的,到了後麵大唐確實也是因此而衰敗下去。
“唐朝杜甫說出,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李白。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大唐時期出現了多少的詩人,多少的詩句去讚美那個盛世,相必同學們在之前這些詩句也不陌生,應該記憶深刻吧。”看著下課的時間要到了,悠然也不打算繼續講下去了,所以悠然打趣道。
“沒錯,老師,我們從小到現在唐詩學了很多了,特別是李白,杜甫這兩個人的。”沒錯有的同學對這一件事很是怨念很深啊。
“老師,您說說看,這古代人是不是太無趣啦?動不動就是一首詩、一句詞的,咱們如今得學的、得背誦的可真是多得讓人頭疼啊!”這位被眾多詩詞包圍著的同學不禁抱怨道。
麵對學生的牢騷,悠然微笑著解釋:“其實呀,古代許多詩人那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你們隻要多學習一些,自然就能領悟到其中所蘊藏的深刻寓意啦。想當年,老師小時候不也是像你們這樣一路走過來的嘛,所以對於你們目前的苦惱,老師我也是愛莫能助。”正說著話,下課鈴忽然清脆地響了起來。隻聽悠然地宣布道:“好啦,下課鈴聲已經響咯,今天的課就先上到這兒吧。課後同學們可要多多去了解一下相關的內容哦。”
與此同時,遠在唐朝開元年間的唐玄宗李隆基,此時的他正意氣風發地統治著這個繁榮昌盛的帝國。他兢兢業業、勵精圖治,使得大唐江山愈發穩固、國富民強。當他抬頭望向天幕時,看到上麵所展示的那些對開元盛世的讚美之詞,心中不禁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欣慰之情。特別是在這些美妙的詩句當中,還有不少出自於他早有耳聞的著名詩人之手。盡管如此,每一句讚美的話語都如同天籟一般,深深地打動著他的心弦,令他為自己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能夠換來如此輝煌的成就而倍感自豪。也說出來了他這個天下百姓的心聲。
更不用說唐太宗李世民了,他聽到這些詩句,講出來了大唐盛世的繁華,也看到了盛世的長安,還有那些中舉的人,所展示出來的風采。
李世民現在心裏那些怒氣消散了一些,更多的是對這個唐玄宗的滿意。
而那邊的李建成雖然現在李世民禁足了,但是他看到後麵李世民的後代做到的這一切雖然有不好的,但是這些也讓李建成感到很不滿意。
李淵看到這些,他現在對於剛才嗬斥李世民的事情感到有一點尷尬,但是既然說出來了也是這樣,就算這樣也不會改變什麽。
“那個盛世才是人人向往的,但是也被它的締造者摧毀了,但是這些隱患卻一直存在的,隻是爆發的時機,爆發的威力太大了,足夠讓那個盛世變成煉獄。”趙匡胤,看到這些,有很多的感慨,也有很多的無奈。
“皇上,此事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趙普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待眾人話音落下之後,方才開口緩緩說道。
“嗯,確實如此。”趙匡胤微微頷首,表示認同趙普所言。
此時,朱元璋目光凝視著眼前的書卷,若有所思地道:“老大呀,你瞧瞧那唐玄宗李隆基,前期所行之事遠超諸多帝王。然而,後期卻因種種緣由,最終竟被他人篡權奪位,淪為太上皇不說,連身後之名都未能保全呐!”盡管朱元璋未曾親身經曆過那個時代,但從書中所述,亦能依稀想象出彼時大唐盛世的繁榮昌盛之景。隻可惜,後來的唐玄宗逐漸放縱自我,沉溺於享樂之中,全然沒了先前的英明睿智,仿佛換了個人一般。
“爹,此乃他自作自受,實難歸咎於旁人。”向來溫和寬厚的朱標,此刻竟也毫不留情地這般說道。顯然,對於唐玄宗後期那些荒唐昏聵之舉,朱標亦是深感悲哀與無奈。
朱元璋聞聽此言,麵色凝重地點頭應道:“沒錯,這些過往之事皆當銘記於心。須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即便是同為漢人,也未必能盡信無疑啊!”
“爹,兒子知道。”朱標知道這些,所以也很清楚禦人的重要性。
這些事情對於天幕下的那些人帶來的有很多,有的朝代正沉浸於憤怒悲傷的時間裏麵,而有的時代裏的朝代卻在開心的歡唿雷動。不同的立場,不同的反應。
但是這些對悠然來說沒有什麽別的事情。
悠然看到了李世民的留言,她也將這件事情記下來了,之後講的話就把這件事情講清楚。
悠然很快第二天上課了,到了班級裏麵。
繼續去講前麵那堂課上麵留下的內容。
“好了這次課我們繼續講大唐,前麵講了大唐的繁榮昌盛,看到了唐玄宗將這個大唐帶入最為繁榮昌盛的時代,開元盛世,讓很多人都在後麵懷念這些。而除了這些,李隆基在開元盛世之後,改換年號天寶,或許他的性格也因此發生了改變。也或許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做的很好了,就開始享受自己的這些成果。”悠然說道。
貞觀年間,下麵的李世民有了不好的預感。
“開元年間,大唐王朝的版圖不斷向外擴張,但與此同時,邊疆的局勢也變得愈發緊張起來。為了鞏固邊防、抵禦外敵入侵,唐玄宗開始在邊境的重要地帶大量增置軍鎮,並不斷增強其軍事力量。而這些軍鎮的長官——節度使們所掌握的兵力也隨之迅速擴大。
然而,到了唐玄宗統治的後期,國家內部卻逐漸呈現出一種外重內輕的危險態勢。此時的玄宗皇帝已然沉醉於奢靡享樂之中,對國家政事漸漸懈怠,甚至開始任人唯親,使得朝廷的政治風氣日趨腐敗不堪。
公元 755 年,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悍然在範陽起兵造反,他與其部將史思明一同掀起了一場長達八年之久的驚天大叛亂。這場叛亂給整個大唐帝國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無數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雖然最終這場叛亂被唐軍艱難地平定下來,但它所造成的影響卻是極其深遠且難以挽迴的。
在漫長的平叛過程當中,唐軍的許多將領紛紛擁兵自重,不再聽從中央政府的調遣指揮,這無疑極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力量。不僅如此,由於長期的戰亂導致邊防空虛,吐蕃等外族勢力趁此機會大肆入侵,一舉占領了河西隴右等大片地區。自此之後,曾經輝煌無比的大唐王朝開始走上了由盛轉衰的下坡路。
更為糟糕的是,在安史之亂期間以及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唐朝政府為了穩定局勢,又陸陸續續在內地增設了眾多藩鎮。這些藩鎮所管轄的區域大小不一,有的多達十幾個州,而有的則僅有三四個州。其中一些藩鎮的獨立性極強,它們儼然成為一個個獨立王國,從而形成了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麵。這種局麵嚴重阻礙了唐朝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使得國家陷入了長期動蕩不安的困境之中。這種局麵在唐朝後期持續了100多年,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悠然講道。
唐太宗李世民的預感真的不是空穴來風,現在是真的驗證了。
李世民怎麽也想不到,這位曾經開創開元盛世、英明神武的唐玄宗李隆基,為何竟會在後期變得如此不堪!簡直判若兩人,讓人難以置信。如今的他任人唯親,沉溺於享樂之中,將大唐江山折騰得烏煙瘴氣,狀況愈發糟糕。
“唐玄宗啊唐玄宗,你究竟在搞什麽名堂?瞧瞧你現在的所作所為,任人唯親,隻知貪圖個人享受,哪裏還有半分昔日的雄才大略?想當初你勵精圖治,開創了輝煌的開元盛世,可如今呢?你到底是犯糊塗了,還是壓根兒就不想再當這個皇帝了?若是真無心治國理政,那還不如趁早退位,免得繼續禍害我大唐江山社稷!”李世民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憤怒,對著天幕大聲斥責起來。
其實,起初聽聞有關唐玄宗後期種種荒唐行徑時,李世民內心深處便已掀起軒然大波。他原本對這位後輩帝王充滿期待,滿心以為對方能夠延續大唐盛世的榮光,將國家治理得越來越好。然而,隨著了解的深入,這份期待逐漸被無盡的失望所取代。直到此刻親眼目睹這一切,李世民再也無法抑製住內心洶湧澎湃的情緒,口中甚至湧起一股血腥之氣,但他強忍著沒有吐出來。
而處於開元年間的唐玄宗,當他看到天幕之上李世民毫不留情的指責後,整個人如遭雷擊般呆立當場。他震驚地望著那些字句,深切感受到了來自前輩帝王的怒火與失望,同時也敏銳察覺到下方朝臣們臉上流露出的異樣神色。這一刻,唐玄宗不禁開始反思自己近來的行為是否真的已經偏離正道太遠……
他茫然地凝視著遠方,心中充滿了疑惑和不解。究竟為何會演變成如今這般模樣?這是一個令他絞盡腦汁都難以捉摸透的謎團。此刻的他,無論如何努力去迴憶、去思索,都無法清晰地勾勒出導致這種狀況發生的確切原因。
然而,盡管對自身處境感到困惑不已,但他內心深處始終牽掛著大唐那宏偉而遙遠的未來。至於其他那些瑣碎之事,他著實無暇顧及,甚至連自己為何會對此漠不關心都無從知曉。可是,當他將目光投向下方那群畢恭畢敬的朝臣時,他又怎會察覺不到他們內心細微的波動與變化呢?
“朕現今雖不明了後續事態將會如何發展演變,但朕當下之情形,諸位愛卿應當心知肚明。故而,朕定會審慎對待此事,竭力避免重蹈覆轍,淪為那不堪的模樣。至於那天幕之上所提及之人,朕自是心中有數,曉得該作何處置。”唐玄宗神色凝重地注視著下方的朝臣們,緩緩道出這番話語。此時此刻的他,並未心生懼意,隻是憂心忡忡,唯恐橫生枝節,引發一些意料之外且不必要的麻煩。
“陛下聖明,微臣等萬萬不敢有絲毫僭越之心啊!”這群朝臣們齊聲高唿道。他們又何嚐不知曉眼前這位皇帝絕非日後那般昏聵無能?因此,他們自然明白自己應該秉持怎樣的態度與立場行事。畢竟,當今聖上的鐵血手段和雷霆作風,他們早已領教多次,心中也是再清楚不過了。
“唐朝後期,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加劇。公元 875 年,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在華夏大地爆發開來,其領導者便是黃巢。這支起義軍猶如一股洶湧澎湃的洪流,迅速席卷了大半個中國。他們一路勢如破竹,所經之處,皆引起巨大震動。甚至有那麽一刻,長安城也落入了他們手中,這無疑給風雨飄搖中的唐朝統治以沉重一擊。
然而,就在起義如火如荼之際,黃巢起義軍中的一員大將——朱溫卻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投降唐朝。唐朝朝廷見此情形大喜過望,當即冊封朱溫為節度使。自此以後,朱溫搖身一變,成為了唐朝鎮壓黃巢起義的急先鋒。他與其他各路藩鎮勢力相互勾結、狼狽為奸,對昔日的同袍舉起了屠刀。經過一番殘酷的廝殺,朱溫終於成功地平定了黃巢起義,並借此機會逐步掌控了唐朝的政權。
時光荏苒,來到公元 907 年。此時的朱溫羽翼已豐,再也不滿足於做一個小小的節度使。於是乎,他悍然廢掉了唐帝,自己登基稱帝,定國號為梁,曆史上將這個新建立的朝代稱為後梁。至此,曾經輝煌一時的大唐帝國徹底覆滅,退出了曆史舞台。
自唐朝滅亡之後,接下來的五十餘年間,黃河流域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這裏先後曆經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以及後周這五個如同流星般短暫而耀眼的王朝,人們將這段時期稱之為“五代”。有趣的是,這五個朝代中,隻有後唐選擇將都城定於洛陽,其餘四朝均定都開封。
與此同時,在廣袤的南方地區,也是群雄並起,各自為政。吳越、南唐等九個割據政權相繼崛起,,它們宛如璀璨繁星點綴在江南水鄉之上。再加上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起來的北漢,共同構成了所謂的“十國”。一時間,中華大地呈現出一幅南北對峙、諸侯紛爭的複雜畫卷。”悠然繼續講道,天幕下的那些對於這些事情的反應沒有什麽會影響到悠然的發揮。
然而,當李世民將目光投向後續那些大唐皇帝們所經曆的歲月時,除了那個令他頗為心煩意亂的事件之外,其餘皇帝的作為倒也可圈可點。特別是那開元盛世時期,堪稱大唐最為昌盛繁華之時刻。整個國度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住了李世民的目光。盡管自己的兒子們或許並不盡如人意,但看到後代之中仍能湧現出足以被稱為明君的皇帝,李世民不禁感到由衷的欣慰與喜悅。
隻是,就在這時,李世民的思緒忽然定格在了那位唐玄宗身上。“玄宗”二字,仿佛帶著一種別樣的魔力,讓他心生異樣之感。要不前期明智賢達,後期卻又昏庸無道,或者來說兩者好截然相反,前後反差之大令人咋舌,就是不知道這個唐玄宗是因為什麽了。這種巨大的轉變實在讓人難以捉摸,即便以李世民這般睿智之士,此刻也無法想象一位如此有手段的皇帝究竟為何會發生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
不過後麵的變化,李世民還是比較期待的,他希望這個唐玄宗是一個好的皇帝,把一個王朝提升到空前繁榮的時代,這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所以李世民覺得這個人應該是一個好的皇帝。
“天可汗?”秦始皇除了那些之外看到了這個稱號,果不其然能夠被天幕上麵稱唿的千古一帝,不是一個簡單的皇帝,被周圍的異族尊稱天可汗,說明全部認可了這個唐太宗。
秦始皇,這位千古一帝,盡管對於那些異族並無太多興趣,但要讓他們心悅誠服地歸順,絕非易事。秦始皇心中不禁暗自思忖,這李世民究竟是怎樣達成此等壯舉的呢?他迫切地想要知曉其中奧秘,並渴望如法炮製。
然而,此時的大秦帝國尚未完全安定下來。即便有著天幕的助力,使得天下百姓逐漸明白唯有國家統一方能減少戰亂之苦,但對於那些心懷叵測、妄圖複辟六國的遺民們,目前仍未找到妥善處置之策。
盡管如此,當下大秦最為緊迫之事乃是恢複民生。通過天幕所傳達的信息以及自身親身體驗,秦始皇深刻領悟到,這天下芸芸眾生之中,絕大多數皆是普通百姓,而他們內心最殷切期盼的便是過上安穩富足的生活。即便是雄心勃勃、欲圖開拓疆土的秦始皇,麵對此情此景,也不得不暫且抑製自己的野心。
不過,這並不代表他會放棄這一宏偉目標。相反,秦始皇深知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道理。他決定精心籌備,做好萬全準備,待到時機成熟之際,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果實。
漢武帝劉徹看到這個稱號,也看到了李世民大唐所做的那些,劉徹可是充滿野望了。
要知道現在的大漢在開朝以來之後就一直在儲存實力,到了現在漢武帝,不想再繼續忍下去了,現在到了開始反擊的時候了,漢武帝很清楚天幕上麵說的衛青和霍去病就是為了他要對匈奴應運而生的大漢雙壁,好吧雖然霍去病還小,但是漢武帝也能夠看出來他現在身上帶有的精神氣和眉宇間的英氣。
且不說其他種種,單就是那令人矚目的火器,便使得漢武帝心中的底氣愈發充足起來。遙想當初,他從未料到竟有異族甘願俯首稱臣。長久以來,他所秉持的信念便是憑借強大的武力將其征服,打得對方不敢再輕易侵犯大漢邊境,並將那些土地統統納入大漢的版圖之中。當然,如果有些地方距離過於遙遠,難以直接掌控,采用這種策略倒也未嚐不可。然而,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漢武帝卻察覺到此事仍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要知道,那些匈奴人性情反複無常,此刻雖表麵上表現得畢恭畢敬、順從無比,但一旦日後中原朝廷勢力稍有削弱,他們必定會毫不猶豫地露出猙獰的獠牙,再度興風作浪。正因如此,漢武帝下定決心要給予這些匈奴人致命一擊,將他們的脊梁骨徹底打斷,使其永遠喪失膽敢挑釁大漢權威的膽量。雖說在過去,完成此項任務或許堪稱一大難題,但時至今日,隨著國力的日益強盛以及各種戰略手段的不斷完善,漢武帝堅信這一目標終將得以實現。
與此同時,漢武帝以敏銳的洞察力意識到,即便是如日中天的大唐王朝,日後恐怕也會因對異族的掉以輕心而遭遇一場沉重的打擊,唯有經曆這般慘痛的教訓後,方能幡然醒悟。
沒錯漢武帝現在的想法是正確的,到了後麵大唐確實也是因此而衰敗下去。
“唐朝杜甫說出,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李白。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大唐時期出現了多少的詩人,多少的詩句去讚美那個盛世,相必同學們在之前這些詩句也不陌生,應該記憶深刻吧。”看著下課的時間要到了,悠然也不打算繼續講下去了,所以悠然打趣道。
“沒錯,老師,我們從小到現在唐詩學了很多了,特別是李白,杜甫這兩個人的。”沒錯有的同學對這一件事很是怨念很深啊。
“老師,您說說看,這古代人是不是太無趣啦?動不動就是一首詩、一句詞的,咱們如今得學的、得背誦的可真是多得讓人頭疼啊!”這位被眾多詩詞包圍著的同學不禁抱怨道。
麵對學生的牢騷,悠然微笑著解釋:“其實呀,古代許多詩人那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你們隻要多學習一些,自然就能領悟到其中所蘊藏的深刻寓意啦。想當年,老師小時候不也是像你們這樣一路走過來的嘛,所以對於你們目前的苦惱,老師我也是愛莫能助。”正說著話,下課鈴忽然清脆地響了起來。隻聽悠然地宣布道:“好啦,下課鈴聲已經響咯,今天的課就先上到這兒吧。課後同學們可要多多去了解一下相關的內容哦。”
與此同時,遠在唐朝開元年間的唐玄宗李隆基,此時的他正意氣風發地統治著這個繁榮昌盛的帝國。他兢兢業業、勵精圖治,使得大唐江山愈發穩固、國富民強。當他抬頭望向天幕時,看到上麵所展示的那些對開元盛世的讚美之詞,心中不禁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欣慰之情。特別是在這些美妙的詩句當中,還有不少出自於他早有耳聞的著名詩人之手。盡管如此,每一句讚美的話語都如同天籟一般,深深地打動著他的心弦,令他為自己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能夠換來如此輝煌的成就而倍感自豪。也說出來了他這個天下百姓的心聲。
更不用說唐太宗李世民了,他聽到這些詩句,講出來了大唐盛世的繁華,也看到了盛世的長安,還有那些中舉的人,所展示出來的風采。
李世民現在心裏那些怒氣消散了一些,更多的是對這個唐玄宗的滿意。
而那邊的李建成雖然現在李世民禁足了,但是他看到後麵李世民的後代做到的這一切雖然有不好的,但是這些也讓李建成感到很不滿意。
李淵看到這些,他現在對於剛才嗬斥李世民的事情感到有一點尷尬,但是既然說出來了也是這樣,就算這樣也不會改變什麽。
“那個盛世才是人人向往的,但是也被它的締造者摧毀了,但是這些隱患卻一直存在的,隻是爆發的時機,爆發的威力太大了,足夠讓那個盛世變成煉獄。”趙匡胤,看到這些,有很多的感慨,也有很多的無奈。
“皇上,此事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趙普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待眾人話音落下之後,方才開口緩緩說道。
“嗯,確實如此。”趙匡胤微微頷首,表示認同趙普所言。
此時,朱元璋目光凝視著眼前的書卷,若有所思地道:“老大呀,你瞧瞧那唐玄宗李隆基,前期所行之事遠超諸多帝王。然而,後期卻因種種緣由,最終竟被他人篡權奪位,淪為太上皇不說,連身後之名都未能保全呐!”盡管朱元璋未曾親身經曆過那個時代,但從書中所述,亦能依稀想象出彼時大唐盛世的繁榮昌盛之景。隻可惜,後來的唐玄宗逐漸放縱自我,沉溺於享樂之中,全然沒了先前的英明睿智,仿佛換了個人一般。
“爹,此乃他自作自受,實難歸咎於旁人。”向來溫和寬厚的朱標,此刻竟也毫不留情地這般說道。顯然,對於唐玄宗後期那些荒唐昏聵之舉,朱標亦是深感悲哀與無奈。
朱元璋聞聽此言,麵色凝重地點頭應道:“沒錯,這些過往之事皆當銘記於心。須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即便是同為漢人,也未必能盡信無疑啊!”
“爹,兒子知道。”朱標知道這些,所以也很清楚禦人的重要性。
這些事情對於天幕下的那些人帶來的有很多,有的朝代正沉浸於憤怒悲傷的時間裏麵,而有的時代裏的朝代卻在開心的歡唿雷動。不同的立場,不同的反應。
但是這些對悠然來說沒有什麽別的事情。
悠然看到了李世民的留言,她也將這件事情記下來了,之後講的話就把這件事情講清楚。
悠然很快第二天上課了,到了班級裏麵。
繼續去講前麵那堂課上麵留下的內容。
“好了這次課我們繼續講大唐,前麵講了大唐的繁榮昌盛,看到了唐玄宗將這個大唐帶入最為繁榮昌盛的時代,開元盛世,讓很多人都在後麵懷念這些。而除了這些,李隆基在開元盛世之後,改換年號天寶,或許他的性格也因此發生了改變。也或許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做的很好了,就開始享受自己的這些成果。”悠然說道。
貞觀年間,下麵的李世民有了不好的預感。
“開元年間,大唐王朝的版圖不斷向外擴張,但與此同時,邊疆的局勢也變得愈發緊張起來。為了鞏固邊防、抵禦外敵入侵,唐玄宗開始在邊境的重要地帶大量增置軍鎮,並不斷增強其軍事力量。而這些軍鎮的長官——節度使們所掌握的兵力也隨之迅速擴大。
然而,到了唐玄宗統治的後期,國家內部卻逐漸呈現出一種外重內輕的危險態勢。此時的玄宗皇帝已然沉醉於奢靡享樂之中,對國家政事漸漸懈怠,甚至開始任人唯親,使得朝廷的政治風氣日趨腐敗不堪。
公元 755 年,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悍然在範陽起兵造反,他與其部將史思明一同掀起了一場長達八年之久的驚天大叛亂。這場叛亂給整個大唐帝國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無數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雖然最終這場叛亂被唐軍艱難地平定下來,但它所造成的影響卻是極其深遠且難以挽迴的。
在漫長的平叛過程當中,唐軍的許多將領紛紛擁兵自重,不再聽從中央政府的調遣指揮,這無疑極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力量。不僅如此,由於長期的戰亂導致邊防空虛,吐蕃等外族勢力趁此機會大肆入侵,一舉占領了河西隴右等大片地區。自此之後,曾經輝煌無比的大唐王朝開始走上了由盛轉衰的下坡路。
更為糟糕的是,在安史之亂期間以及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唐朝政府為了穩定局勢,又陸陸續續在內地增設了眾多藩鎮。這些藩鎮所管轄的區域大小不一,有的多達十幾個州,而有的則僅有三四個州。其中一些藩鎮的獨立性極強,它們儼然成為一個個獨立王國,從而形成了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麵。這種局麵嚴重阻礙了唐朝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使得國家陷入了長期動蕩不安的困境之中。這種局麵在唐朝後期持續了100多年,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悠然講道。
唐太宗李世民的預感真的不是空穴來風,現在是真的驗證了。
李世民怎麽也想不到,這位曾經開創開元盛世、英明神武的唐玄宗李隆基,為何竟會在後期變得如此不堪!簡直判若兩人,讓人難以置信。如今的他任人唯親,沉溺於享樂之中,將大唐江山折騰得烏煙瘴氣,狀況愈發糟糕。
“唐玄宗啊唐玄宗,你究竟在搞什麽名堂?瞧瞧你現在的所作所為,任人唯親,隻知貪圖個人享受,哪裏還有半分昔日的雄才大略?想當初你勵精圖治,開創了輝煌的開元盛世,可如今呢?你到底是犯糊塗了,還是壓根兒就不想再當這個皇帝了?若是真無心治國理政,那還不如趁早退位,免得繼續禍害我大唐江山社稷!”李世民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憤怒,對著天幕大聲斥責起來。
其實,起初聽聞有關唐玄宗後期種種荒唐行徑時,李世民內心深處便已掀起軒然大波。他原本對這位後輩帝王充滿期待,滿心以為對方能夠延續大唐盛世的榮光,將國家治理得越來越好。然而,隨著了解的深入,這份期待逐漸被無盡的失望所取代。直到此刻親眼目睹這一切,李世民再也無法抑製住內心洶湧澎湃的情緒,口中甚至湧起一股血腥之氣,但他強忍著沒有吐出來。
而處於開元年間的唐玄宗,當他看到天幕之上李世民毫不留情的指責後,整個人如遭雷擊般呆立當場。他震驚地望著那些字句,深切感受到了來自前輩帝王的怒火與失望,同時也敏銳察覺到下方朝臣們臉上流露出的異樣神色。這一刻,唐玄宗不禁開始反思自己近來的行為是否真的已經偏離正道太遠……
他茫然地凝視著遠方,心中充滿了疑惑和不解。究竟為何會演變成如今這般模樣?這是一個令他絞盡腦汁都難以捉摸透的謎團。此刻的他,無論如何努力去迴憶、去思索,都無法清晰地勾勒出導致這種狀況發生的確切原因。
然而,盡管對自身處境感到困惑不已,但他內心深處始終牽掛著大唐那宏偉而遙遠的未來。至於其他那些瑣碎之事,他著實無暇顧及,甚至連自己為何會對此漠不關心都無從知曉。可是,當他將目光投向下方那群畢恭畢敬的朝臣時,他又怎會察覺不到他們內心細微的波動與變化呢?
“朕現今雖不明了後續事態將會如何發展演變,但朕當下之情形,諸位愛卿應當心知肚明。故而,朕定會審慎對待此事,竭力避免重蹈覆轍,淪為那不堪的模樣。至於那天幕之上所提及之人,朕自是心中有數,曉得該作何處置。”唐玄宗神色凝重地注視著下方的朝臣們,緩緩道出這番話語。此時此刻的他,並未心生懼意,隻是憂心忡忡,唯恐橫生枝節,引發一些意料之外且不必要的麻煩。
“陛下聖明,微臣等萬萬不敢有絲毫僭越之心啊!”這群朝臣們齊聲高唿道。他們又何嚐不知曉眼前這位皇帝絕非日後那般昏聵無能?因此,他們自然明白自己應該秉持怎樣的態度與立場行事。畢竟,當今聖上的鐵血手段和雷霆作風,他們早已領教多次,心中也是再清楚不過了。
“唐朝後期,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加劇。公元 875 年,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在華夏大地爆發開來,其領導者便是黃巢。這支起義軍猶如一股洶湧澎湃的洪流,迅速席卷了大半個中國。他們一路勢如破竹,所經之處,皆引起巨大震動。甚至有那麽一刻,長安城也落入了他們手中,這無疑給風雨飄搖中的唐朝統治以沉重一擊。
然而,就在起義如火如荼之際,黃巢起義軍中的一員大將——朱溫卻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投降唐朝。唐朝朝廷見此情形大喜過望,當即冊封朱溫為節度使。自此以後,朱溫搖身一變,成為了唐朝鎮壓黃巢起義的急先鋒。他與其他各路藩鎮勢力相互勾結、狼狽為奸,對昔日的同袍舉起了屠刀。經過一番殘酷的廝殺,朱溫終於成功地平定了黃巢起義,並借此機會逐步掌控了唐朝的政權。
時光荏苒,來到公元 907 年。此時的朱溫羽翼已豐,再也不滿足於做一個小小的節度使。於是乎,他悍然廢掉了唐帝,自己登基稱帝,定國號為梁,曆史上將這個新建立的朝代稱為後梁。至此,曾經輝煌一時的大唐帝國徹底覆滅,退出了曆史舞台。
自唐朝滅亡之後,接下來的五十餘年間,黃河流域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這裏先後曆經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以及後周這五個如同流星般短暫而耀眼的王朝,人們將這段時期稱之為“五代”。有趣的是,這五個朝代中,隻有後唐選擇將都城定於洛陽,其餘四朝均定都開封。
與此同時,在廣袤的南方地區,也是群雄並起,各自為政。吳越、南唐等九個割據政權相繼崛起,,它們宛如璀璨繁星點綴在江南水鄉之上。再加上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起來的北漢,共同構成了所謂的“十國”。一時間,中華大地呈現出一幅南北對峙、諸侯紛爭的複雜畫卷。”悠然繼續講道,天幕下的那些對於這些事情的反應沒有什麽會影響到悠然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