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永樂大帝朱棣暴露
教曆史課,沒想到在諸天萬界直播 作者:雨山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棣麵沉似水,目光冷冽地盯著朱高熾,緩緩開口道:“老大,關於此次北伐一事,你究竟作何看法?”
朱高熾微微躬身,神色恭敬地迴答道:“爹,依兒臣之見,北伐之舉務必要籌備周全,如此方能確保萬無一失。如今咱們既有先進的火器助威,又得天幕恩賜的充裕糧食,相信無需耗費過多時日便能大功告成。屆時,兒臣定當全力以赴,鼎力支持您的北伐大業!”
聽到朱高熾這番話,朱棣臉上的冷峻之色稍有緩和,他略帶驚訝地說道:“老大啊,真沒料到你竟會讚成北伐,此等態度可不似你平素的行事作風。”
朱高熾嘴角微揚,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但並未言語。其實,起初他對北伐並不看好,隻因當時的大明剛剛經曆靖難之亂,結束還未滿一年。國內諸多憂患亟待解決,天下百姓尚需撫慰安養,眾多事務皆須循序漸進、逐步落實。
況且,北伐所需的大量糧草與精良武器,其數量之巨絕非小數目。朱高熾深知自家老爹朱棣那雷厲風行、堅毅果斷的個性,所以之前也曾多次苦口婆心地勸諫過。然而此刻情況已然不同,如今他們擁有了更為犀利的火器裝備,更從天幕處獲得了珍貴的糧食種子,這些有利因素使得朱高熾改變了原先的想法。
如今既然具備了如此這般的先決條件,朱高熾又怎可能表示反對呢?畢竟,他可沒有必要非得跟自己家的老頭子對著幹呀!
與此同時,崇禎皇帝目不轉睛地盯著天幕上方那一閃即逝的視頻人影,心中已然篤定那便是來自關外的女真人無疑。瞧著那些獨特的發型,崇禎皇帝隻覺得內心一陣苦澀,千言萬語如鯁在喉,難以言說。
此時此刻,崇禎皇帝滿心焦慮,完全無法知曉後續局勢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難道在原本的曆史軌跡當中,他當真會淪為那個導致國家滅亡的君主嗎?對此,他實在是毫無頭緒,然而對於那些女真人強大的戰鬥力,他多少還是有所了解的。不僅如此,他們還與其他草原上的蒙古部族相互聯姻、緊密結合。
雖說當下崇禎皇帝得到了天幕所帶來的些許助力,但他卻根本無法確定關外的那些女真人是否也能夠看到這天幕。倘若情況真如他所擔憂的那樣,那麽他著實不敢斷言自己能否抵禦住對方的進攻。於是乎,崇禎趕忙吩咐王承恩派人私下裏去仔細探查一番,務必要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經過這一係列事件之後,崇禎皇帝好歹算是大致摸清了哪些臣子才是真正忠心耿耿於大明王朝的。
然而,崇禎皇帝做夢都未曾料到,這偌大的大明王朝,對朝廷忠心耿耿之人竟如鳳毛麟角般稀少。其餘眾人皆心懷鬼胎,各有所圖,甚至連他那貴為皇後的娘家亦是如此。當崇禎初聞此事時,其麵色瞬間變得凝重陰沉起來,仿佛被一層厚厚的烏雲所籠罩。
崇禎皇帝實在難以想象如今的局麵會糟糕至此,即便已然知曉真相,卻也苦無良策能夠扭轉眾多朝臣們的心思。無奈之下,他隻得暫且下令讓那些備受信賴的武將率先掌控關內軍權,並負責維護京城的治安秩序。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崇禎深知文臣與武將之間存在著天壤之別。對於武將而言,隻要擁有了值得托付信任之人,便無需像往昔那般整日提心吊膽、疑慮重重,如今的情況確實已稍有好轉。
隻是,擺在眼前的難題遠不止這些。自那天幕出現伊始直至當下,它展現出諸多用途,亟待變革調整,但崇禎手下可供調遣使喚之人著實有限。而此時此刻,令他最為憤恨的,依舊當屬那幫道貌岸然的文臣們。
如今的崇禎皇帝終於察覺到,那些嚴重阻礙他了解大明天下真實狀況的人正是他們!這些人可謂是隻手遮天、權勢滔天。更為棘手的是,他們皆身居高位,想要妥善處置絕非易事。畢竟,這天下的讀書人大多與東林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崇禎若想直接動手變革,恐怕會引發難以預料的後果。
要想徹底扭轉這種局麵,絕不可能一蹴而就,更非短時間內可以輕鬆解決的難題。
這時,悠然緩緩開口道:“諸位想必都已看過方才所播放的那段視頻,其中展示的乃是自清末以來我國所經曆的種種曆程。在這段漫長歲月裏,既有令人痛心疾首的恥辱時刻,亦不乏振奮人心的變革之舉,還有推陳出新的大膽嚐試。最終,在我國近代偉大領袖們的英明引領之下,成功構建起一座民主的共和國——一個嶄新且與往昔截然不同的國度。”
稍作停頓後,悠然繼續說道:“實際上,我發布這些內容自然是存有一番深意的。眾所周知,明清兩代曾推行過海禁政策。雖說在此之前,中華大地始終雄踞於世界舞台的中央,但那也是得益於全球範圍內的廣泛交流。彼時,中華大地上的各類技術以及武器裝備皆是當世最為先進的存在。”
“在那最後一次舉世矚目的海內外交流中,永樂帝朱棣當政之際,鄭和揚帆遠航,開啟了下西洋的壯麗征程,帶來了海外眾多國家與大明的深度交流。每一次出海,所帶迴的遠不止這些,國內那些看似稀鬆平常的東西,如茶葉、瓷器,在海外卻猶如稀世珍寶,令人趨之若鶩,不惜花費重金去購買這些來自大明的瓷器、茶葉、絲綢等等。鄭和下西洋所帶來的利益猶如滔滔江水,源源不斷。永樂大帝期間,更是派人精心編纂了永樂大典,這部巨著涵蓋了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等各個領域,猶如一座知識的寶庫,匯聚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堪稱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悠然侃侃而談。
“不僅如此,永樂大帝期間能夠五次北伐出征,而這些大多的糧草銀兩皆源自鄭和下西洋的豐碩成果。正因如此,眾多海外國家的人紛至遝來,共同尊奉大明為宗主國。而除此之外,鄭和下西洋在整個曆史長河中更是一項偉大的壯舉,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結束後,歐洲整整 80 年之後才開始踏上探索海外的征程。”悠然感慨道。
“永樂大帝,朱棣?”朱元璋猛地抬頭,目光如炬地望向天幕之上所顯示的那個名字。原本還較為溫和的他,此刻渾身上下陡然散發出一股淩厲的氣勢,仿佛一頭被激怒的雄獅。
想當初,他朱元璋辛辛苦苦打下這大明江山,心中早已有了傳承皇位之人選——那便是他摯愛的長子朱標!這皇位,無論如何都應屬於朱標的,其他人休想染指半分。可如今,這朱棣竟然登上了皇位,成為所謂的永樂大帝,這簡直就是對他朱元璋意願的公然違背!
一想到此處,朱元璋心頭的怒火便熊熊燃燒起來,他緊攥著拳頭,額頭上青筋暴起。究竟是怎樣的變故,才會導致朱棣坐上了這龍椅?難道是有人暗中搞鬼?亦或是發生了什麽他不曾預料到的事情?種種疑問在朱元璋腦海中盤旋交織,令他愈發怒不可遏。
與此同時,站在一旁的朱標也清晰地聽到了老四朱棣的名字。然而,與朱元璋的震怒不同,朱標並未表現出太多的驚訝或不滿。作為從小一起長大、深知彼此性格的兄弟,朱標對於朱棣有著相當的了解。他堅信,隻要自己在世一天,以朱棣的性情和為人,絕不敢輕易造反。這份自信並非盲目自大,而是源於他身為朱元璋嫡長子以及大明開國第一任太子的尊貴身份,更是憑借自身出眾的才能與實力方才得以建立。
“來人啊!速速將朱棣給咱招來!”朱元璋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憤怒,高聲怒吼道。盡管他無法觸及那高高在上的永樂大帝,但眼下的朱棣,他還是能夠掌控得了的。隨著一聲令下,殿內眾人皆是噤若寒蟬,紛紛領命而去,匆忙去傳喚朱棣前來麵聖。
此時的朱棣年紀尚輕,仍身處皇宮之中專心攻讀詩書。隻見他懶懶散散地坐在一把雕花椅上,有一番沒一番地翻閱著手中的書籍,全然沒有預料到接下來將會發生的事情。
突然間,一道聲音從天幕之上傳來,清晰地念出了“永樂大帝”這四個字。朱棣聞聲猛地抬起頭,臉上露出驚愕之色,心中更是湧起一股莫名的恐懼。
他深知自己絕無可能去篡奪大哥的皇位,對於日後竟能登上九五之尊寶座一事,此刻的朱棣可謂一無所知。然而,命運的齒輪已經開始悄然轉動,隻是他尚未察覺罷了。
就在這時,同樣在書堂中的朱樉目睹了天幕上所呈現的一切。他先是愣了一下,隨即便轉過身來,用一種陰陽怪氣的語調對著朱棣說道:“喲嗬,老四,真沒看出來啊!永樂大帝?看來你平日裏可真是深藏不露呢!”
一旁的老三見狀,也跟著附和起來:“是啊,四哥,難不成你心裏早就打著稱帝的算盤啦?”麵對兩位兄長的調侃與質疑,朱棣無奈地趴在桌子上,苦笑著迴應道:“二哥、三哥,你們就別拿小弟打趣了。我最大的心願不過是當個威風凜凜的大將軍而已,哪敢有其他非分之想呀?”
話雖如此,但朱棣心裏清楚,既然這天幕已然昭示了未來之事,想必很快就會傳到父皇朱元璋的耳中。接下來等待他的,或許將是一場難以預料的風波……想到此處,朱棣不禁微微皺起眉頭,暗自祈禱能夠順利度過這一關。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隻見一隊人馬風馳電掣般地疾馳而來,揚起陣陣塵土。待塵埃落定,眾人定睛一看,原來是朱元璋派遣前來傳喚朱棣之人。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情況,朱棣心中雖早有預料,但仍不免有些忐忑不安。然而,皇命難違,他別無選擇,隻得乖乖地跟隨這些人一同前往麵見朱元璋。
此時此刻,朱棣的心情無比沉重,他深知此次前去恐怕兇多吉少。畢竟,以他對朱元璋脾氣秉性的了解,自己此番行為定然難以逃脫嚴厲的懲處。在這位威嚴的父皇眼中,唯有長子朱標才是他真正的心頭肉、掌上珠,至於其他皇子,不過是他眾多子嗣中的普通一員而已。
就在這時,朱標注意到了朱元璋滿臉怒容,心中不禁一動。他深知朱棣的為人,更明白此事或許另有隱情。於是,毫無畏懼之色的朱標挺身而出,向朱元璋進言道:“爹爹,兒臣認為這天幕之上所呈現之事必有緣故。四弟的性情您再清楚不過了,依兒臣之見,您不妨先在天幕之上詢問一番,也好查明真相,以免錯怪了好人。”
聽了朱標的這番話,朱元璋微微一怔,臉上的怒氣稍稍緩和了一些。沉默片刻之後,他緩緩開口道:“哼!咱倒要看看這個朱棣究竟搞的是什麽名堂!咱且先問問,如果真如你所言還有其他緣由那便罷了;可若是他膽敢做出大逆不道之事,咱家絕對不會輕饒了他!”
言罷,朱元璋抬起頭,目光炯炯地望向那天幕:“秦姑娘,朱棣是怎麽當上皇帝的,咱的標兒呢?”
然後一想到這難道不是每一位皇帝理應都能夠目睹的屏幕麽?他既然處於這般狀況之下,那麽已然登基稱帝的朱棣必然也是看到了的啊!朱元璋隻要一想到遠在另一邊的朱棣藏頭露尾、遮遮掩掩地至今仍不肯現身,心中便不禁湧起一股難以遏製的怒火。
“老四啊,你這永樂大帝究竟是怎麽迴事兒?怎的到現在還不出來露個麵呢?莫非咱如今已使喚不動你啦?”朱元璋怒不可遏地在那天幕之上發表了一條言辭犀利的評論。
而此時身處永樂年間的朱棣自然也是瞧見了這條來自於朱元璋的質問。
其實,朱棣之所以一直在盡力降低自己在這天幕之上的存在感,其原因無非就是對於眼下所發生的這些事情,他著實不知該如何開口去述說。自從他登上皇位成為皇帝的那一刻起,在眾人眼中,他便已然淪為了一個背負千古罵名、永遠無法洗刷罪孽的逆賊。
麵對這樣的局麵,他真真是感到左右為難。一方麵,他確實不知曉自己究竟應當說些什麽;另一方麵,即便知道要說點什麽,可那些話一旦出口,恐怕也隻會令事態變得愈發糟糕罷了。
躊躇再三之後,朱棣最終還是決定更改一下自己的昵稱,並發布了一條評論:“爹,兒子在。雖說兒子如今的確成了這天下之主,但兒子從來沒有想要造大哥的反的意思。”這句看似簡單的話語之中實則蘊含著諸多深意,同時亦將他內心深處所潛藏著的某些隱秘之事悄然掩蓋了起來。
“爹!您那邊如今究竟是洪武幾年啦?”朱棣心急如焚地開口詢問道,腦海裏不斷閃過曾經那個一直全力守護著自己的、身為兄長的朱標,以及可愛的大侄子,當然,還有他敬愛的娘親。此刻的朱棣,恨不得立刻將一切都告知朱元璋,好讓這位大明的開國皇帝能夠避開那些即將到來的悲劇。
聽到朱棣這般急切的發問,朱元璋不禁眉頭微皺,心中暗自思忖:這小子到底是怎麽了?為何會突然問及此時的年份?但見朱棣神色焦慮,不似作偽,朱元璋雖心有不滿,但還是耐著性子迴答道:“哼,你這混小子,咱對你可不是那麽信任,咱告訴你現今乃是洪武六年!”
而站在一旁的朱標,在看到朱棣所發來的消息後,心頭忽地湧起一股不祥的預感。以他對朱棣的了解,他深知朱棣斷不可能在自己當政期間起兵造反。可既然不是此事,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能讓朱棣如此失態呢?一個可怕的念頭瞬間湧上朱標的心頭,令他不由得臉色一白。然而,考慮到這件事若真的屬實,對於朱元璋而言無疑是個沉重至極的打擊,所以朱標緊緊抿住嘴唇,愣是將那個可怕的猜測深埋在了心底,未敢吐露半句。
“洪武六年,時光靜好,歲月安穩。然而,命運的齒輪卻在悄然轉動。次年,即洪武七年,大哥的嫡長子雄英呱呱墜地。這個小家夥一降臨人世,便給全家帶來了無盡的歡樂與喜悅。爹對這個大孫子喜愛有加,視若珍寶。而雄英也不負眾望,自幼聰慧過人,惹人憐愛。
可惜,世事無常。洪武十一年,大嫂竟不幸離世,這無疑給整個家庭蒙上了一層陰影。然而,厄運並未就此止步。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那個曾經被寄予厚望、聰明伶俐的雄英,也永遠地離開了人間。同年八月,母後亦撒手人寰,接二連三的打擊令眾人悲痛欲絕。
更令人痛心的是,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大哥也離我們而去。這一連串的變故,猶如晴天霹靂,讓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朱棣將這段悲慘的曆史一一記錄下來,並通過天幕私信發送出去。他衷心地期望著朱元璋能夠力挽狂瀾,改變這殘酷的命運軌跡。
當朱元璋看到這些時,起初心中怒不可遏。他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不願相信眼前所呈現的一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死死地盯著天幕上朱棣發出的那些文字,內心開始動搖。尤其是後來朱棣繼位一事,更是讓他心生一絲不祥之感。
與此同時,朱標目睹這一切後,不禁感歎自己對於未來的預感竟然如此準確。然而,最讓他無法置信的是,他深愛的妻子常姐姐以及心愛的兒子,居然會先他一步離開人世。想到此處,朱標的身體不由自主地搖晃起來,仿佛隨時都會倒下一般。
然而,就在親眼目睹母後離世消息的那一瞬間,他隻覺得眼前一陣發黑,身體不由自主地搖晃起來,仿佛整個世界都在這一刻崩塌。若不是身後突然伸來一雙有力的手及時將他穩穩地支住,恐怕他早已重重地摔倒在地。
\"大哥,你怎麽了?\" 小朱棣一臉茫然地問道。由於這封私信是處於永樂年間的朱棣發送過來的,因此唯有朱元璋和朱標才能看到它。所以,剛剛踏入殿內的小朱棣對所發生的一切全然不知,當他抬眼望去時,映入眼簾的竟是自己的大哥那張仿若遭受重創般的麵龐。隻見朱標身子猛地一晃,眼看著就要癱軟倒地,朱棣見狀毫不猶豫地疾步衝上前去,緊緊地扶住了大哥。
\"沒什麽……\" 在朱棣的攙扶下,朱標勉強站穩了腳跟,稍稍定了定神,但卻並未將實情吐露出來。他實在不忍心讓朱棣為此事憂心忡忡。
\"老大,你到底是怎麽迴事?究竟發生了何事?還不趕緊去傳禦醫!\" 原本正在看著天幕,被那個消息愣住了不敢置信的朱元璋被朱棣焦急的唿喊聲猛然驚醒,待他定睛看清朱標的狀況後,心中不禁一驚。隻見朱標的臉色瞬間變得慘白如紙,毫無血色可言。朱元璋當即站起身來,三步並作兩步走下台階,迅速伸手扶住朱標,關切之情溢於言表。此刻的朱元璋心急如焚,生怕朱標會有個三長兩短。
“爹,我沒什麽,就是剛剛看見那個消息,然後一時間受不住。”朱標安慰道,他不想讓朱元璋大費周章為他的事情著急。
“還沒什麽,你坐好,等禦醫到了,看完了之後再說。”朱元璋很嚴肅,然後說道。
朱標聽見了之後,也隻能如此了,看見這些想來現在最難受的還是自己的爹。
小朱棣根本就不知道他們又看了什麽才會這樣。
朱高熾微微躬身,神色恭敬地迴答道:“爹,依兒臣之見,北伐之舉務必要籌備周全,如此方能確保萬無一失。如今咱們既有先進的火器助威,又得天幕恩賜的充裕糧食,相信無需耗費過多時日便能大功告成。屆時,兒臣定當全力以赴,鼎力支持您的北伐大業!”
聽到朱高熾這番話,朱棣臉上的冷峻之色稍有緩和,他略帶驚訝地說道:“老大啊,真沒料到你竟會讚成北伐,此等態度可不似你平素的行事作風。”
朱高熾嘴角微揚,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但並未言語。其實,起初他對北伐並不看好,隻因當時的大明剛剛經曆靖難之亂,結束還未滿一年。國內諸多憂患亟待解決,天下百姓尚需撫慰安養,眾多事務皆須循序漸進、逐步落實。
況且,北伐所需的大量糧草與精良武器,其數量之巨絕非小數目。朱高熾深知自家老爹朱棣那雷厲風行、堅毅果斷的個性,所以之前也曾多次苦口婆心地勸諫過。然而此刻情況已然不同,如今他們擁有了更為犀利的火器裝備,更從天幕處獲得了珍貴的糧食種子,這些有利因素使得朱高熾改變了原先的想法。
如今既然具備了如此這般的先決條件,朱高熾又怎可能表示反對呢?畢竟,他可沒有必要非得跟自己家的老頭子對著幹呀!
與此同時,崇禎皇帝目不轉睛地盯著天幕上方那一閃即逝的視頻人影,心中已然篤定那便是來自關外的女真人無疑。瞧著那些獨特的發型,崇禎皇帝隻覺得內心一陣苦澀,千言萬語如鯁在喉,難以言說。
此時此刻,崇禎皇帝滿心焦慮,完全無法知曉後續局勢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難道在原本的曆史軌跡當中,他當真會淪為那個導致國家滅亡的君主嗎?對此,他實在是毫無頭緒,然而對於那些女真人強大的戰鬥力,他多少還是有所了解的。不僅如此,他們還與其他草原上的蒙古部族相互聯姻、緊密結合。
雖說當下崇禎皇帝得到了天幕所帶來的些許助力,但他卻根本無法確定關外的那些女真人是否也能夠看到這天幕。倘若情況真如他所擔憂的那樣,那麽他著實不敢斷言自己能否抵禦住對方的進攻。於是乎,崇禎趕忙吩咐王承恩派人私下裏去仔細探查一番,務必要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經過這一係列事件之後,崇禎皇帝好歹算是大致摸清了哪些臣子才是真正忠心耿耿於大明王朝的。
然而,崇禎皇帝做夢都未曾料到,這偌大的大明王朝,對朝廷忠心耿耿之人竟如鳳毛麟角般稀少。其餘眾人皆心懷鬼胎,各有所圖,甚至連他那貴為皇後的娘家亦是如此。當崇禎初聞此事時,其麵色瞬間變得凝重陰沉起來,仿佛被一層厚厚的烏雲所籠罩。
崇禎皇帝實在難以想象如今的局麵會糟糕至此,即便已然知曉真相,卻也苦無良策能夠扭轉眾多朝臣們的心思。無奈之下,他隻得暫且下令讓那些備受信賴的武將率先掌控關內軍權,並負責維護京城的治安秩序。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崇禎深知文臣與武將之間存在著天壤之別。對於武將而言,隻要擁有了值得托付信任之人,便無需像往昔那般整日提心吊膽、疑慮重重,如今的情況確實已稍有好轉。
隻是,擺在眼前的難題遠不止這些。自那天幕出現伊始直至當下,它展現出諸多用途,亟待變革調整,但崇禎手下可供調遣使喚之人著實有限。而此時此刻,令他最為憤恨的,依舊當屬那幫道貌岸然的文臣們。
如今的崇禎皇帝終於察覺到,那些嚴重阻礙他了解大明天下真實狀況的人正是他們!這些人可謂是隻手遮天、權勢滔天。更為棘手的是,他們皆身居高位,想要妥善處置絕非易事。畢竟,這天下的讀書人大多與東林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崇禎若想直接動手變革,恐怕會引發難以預料的後果。
要想徹底扭轉這種局麵,絕不可能一蹴而就,更非短時間內可以輕鬆解決的難題。
這時,悠然緩緩開口道:“諸位想必都已看過方才所播放的那段視頻,其中展示的乃是自清末以來我國所經曆的種種曆程。在這段漫長歲月裏,既有令人痛心疾首的恥辱時刻,亦不乏振奮人心的變革之舉,還有推陳出新的大膽嚐試。最終,在我國近代偉大領袖們的英明引領之下,成功構建起一座民主的共和國——一個嶄新且與往昔截然不同的國度。”
稍作停頓後,悠然繼續說道:“實際上,我發布這些內容自然是存有一番深意的。眾所周知,明清兩代曾推行過海禁政策。雖說在此之前,中華大地始終雄踞於世界舞台的中央,但那也是得益於全球範圍內的廣泛交流。彼時,中華大地上的各類技術以及武器裝備皆是當世最為先進的存在。”
“在那最後一次舉世矚目的海內外交流中,永樂帝朱棣當政之際,鄭和揚帆遠航,開啟了下西洋的壯麗征程,帶來了海外眾多國家與大明的深度交流。每一次出海,所帶迴的遠不止這些,國內那些看似稀鬆平常的東西,如茶葉、瓷器,在海外卻猶如稀世珍寶,令人趨之若鶩,不惜花費重金去購買這些來自大明的瓷器、茶葉、絲綢等等。鄭和下西洋所帶來的利益猶如滔滔江水,源源不斷。永樂大帝期間,更是派人精心編纂了永樂大典,這部巨著涵蓋了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等各個領域,猶如一座知識的寶庫,匯聚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堪稱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悠然侃侃而談。
“不僅如此,永樂大帝期間能夠五次北伐出征,而這些大多的糧草銀兩皆源自鄭和下西洋的豐碩成果。正因如此,眾多海外國家的人紛至遝來,共同尊奉大明為宗主國。而除此之外,鄭和下西洋在整個曆史長河中更是一項偉大的壯舉,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結束後,歐洲整整 80 年之後才開始踏上探索海外的征程。”悠然感慨道。
“永樂大帝,朱棣?”朱元璋猛地抬頭,目光如炬地望向天幕之上所顯示的那個名字。原本還較為溫和的他,此刻渾身上下陡然散發出一股淩厲的氣勢,仿佛一頭被激怒的雄獅。
想當初,他朱元璋辛辛苦苦打下這大明江山,心中早已有了傳承皇位之人選——那便是他摯愛的長子朱標!這皇位,無論如何都應屬於朱標的,其他人休想染指半分。可如今,這朱棣竟然登上了皇位,成為所謂的永樂大帝,這簡直就是對他朱元璋意願的公然違背!
一想到此處,朱元璋心頭的怒火便熊熊燃燒起來,他緊攥著拳頭,額頭上青筋暴起。究竟是怎樣的變故,才會導致朱棣坐上了這龍椅?難道是有人暗中搞鬼?亦或是發生了什麽他不曾預料到的事情?種種疑問在朱元璋腦海中盤旋交織,令他愈發怒不可遏。
與此同時,站在一旁的朱標也清晰地聽到了老四朱棣的名字。然而,與朱元璋的震怒不同,朱標並未表現出太多的驚訝或不滿。作為從小一起長大、深知彼此性格的兄弟,朱標對於朱棣有著相當的了解。他堅信,隻要自己在世一天,以朱棣的性情和為人,絕不敢輕易造反。這份自信並非盲目自大,而是源於他身為朱元璋嫡長子以及大明開國第一任太子的尊貴身份,更是憑借自身出眾的才能與實力方才得以建立。
“來人啊!速速將朱棣給咱招來!”朱元璋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憤怒,高聲怒吼道。盡管他無法觸及那高高在上的永樂大帝,但眼下的朱棣,他還是能夠掌控得了的。隨著一聲令下,殿內眾人皆是噤若寒蟬,紛紛領命而去,匆忙去傳喚朱棣前來麵聖。
此時的朱棣年紀尚輕,仍身處皇宮之中專心攻讀詩書。隻見他懶懶散散地坐在一把雕花椅上,有一番沒一番地翻閱著手中的書籍,全然沒有預料到接下來將會發生的事情。
突然間,一道聲音從天幕之上傳來,清晰地念出了“永樂大帝”這四個字。朱棣聞聲猛地抬起頭,臉上露出驚愕之色,心中更是湧起一股莫名的恐懼。
他深知自己絕無可能去篡奪大哥的皇位,對於日後竟能登上九五之尊寶座一事,此刻的朱棣可謂一無所知。然而,命運的齒輪已經開始悄然轉動,隻是他尚未察覺罷了。
就在這時,同樣在書堂中的朱樉目睹了天幕上所呈現的一切。他先是愣了一下,隨即便轉過身來,用一種陰陽怪氣的語調對著朱棣說道:“喲嗬,老四,真沒看出來啊!永樂大帝?看來你平日裏可真是深藏不露呢!”
一旁的老三見狀,也跟著附和起來:“是啊,四哥,難不成你心裏早就打著稱帝的算盤啦?”麵對兩位兄長的調侃與質疑,朱棣無奈地趴在桌子上,苦笑著迴應道:“二哥、三哥,你們就別拿小弟打趣了。我最大的心願不過是當個威風凜凜的大將軍而已,哪敢有其他非分之想呀?”
話雖如此,但朱棣心裏清楚,既然這天幕已然昭示了未來之事,想必很快就會傳到父皇朱元璋的耳中。接下來等待他的,或許將是一場難以預料的風波……想到此處,朱棣不禁微微皺起眉頭,暗自祈禱能夠順利度過這一關。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隻見一隊人馬風馳電掣般地疾馳而來,揚起陣陣塵土。待塵埃落定,眾人定睛一看,原來是朱元璋派遣前來傳喚朱棣之人。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情況,朱棣心中雖早有預料,但仍不免有些忐忑不安。然而,皇命難違,他別無選擇,隻得乖乖地跟隨這些人一同前往麵見朱元璋。
此時此刻,朱棣的心情無比沉重,他深知此次前去恐怕兇多吉少。畢竟,以他對朱元璋脾氣秉性的了解,自己此番行為定然難以逃脫嚴厲的懲處。在這位威嚴的父皇眼中,唯有長子朱標才是他真正的心頭肉、掌上珠,至於其他皇子,不過是他眾多子嗣中的普通一員而已。
就在這時,朱標注意到了朱元璋滿臉怒容,心中不禁一動。他深知朱棣的為人,更明白此事或許另有隱情。於是,毫無畏懼之色的朱標挺身而出,向朱元璋進言道:“爹爹,兒臣認為這天幕之上所呈現之事必有緣故。四弟的性情您再清楚不過了,依兒臣之見,您不妨先在天幕之上詢問一番,也好查明真相,以免錯怪了好人。”
聽了朱標的這番話,朱元璋微微一怔,臉上的怒氣稍稍緩和了一些。沉默片刻之後,他緩緩開口道:“哼!咱倒要看看這個朱棣究竟搞的是什麽名堂!咱且先問問,如果真如你所言還有其他緣由那便罷了;可若是他膽敢做出大逆不道之事,咱家絕對不會輕饒了他!”
言罷,朱元璋抬起頭,目光炯炯地望向那天幕:“秦姑娘,朱棣是怎麽當上皇帝的,咱的標兒呢?”
然後一想到這難道不是每一位皇帝理應都能夠目睹的屏幕麽?他既然處於這般狀況之下,那麽已然登基稱帝的朱棣必然也是看到了的啊!朱元璋隻要一想到遠在另一邊的朱棣藏頭露尾、遮遮掩掩地至今仍不肯現身,心中便不禁湧起一股難以遏製的怒火。
“老四啊,你這永樂大帝究竟是怎麽迴事兒?怎的到現在還不出來露個麵呢?莫非咱如今已使喚不動你啦?”朱元璋怒不可遏地在那天幕之上發表了一條言辭犀利的評論。
而此時身處永樂年間的朱棣自然也是瞧見了這條來自於朱元璋的質問。
其實,朱棣之所以一直在盡力降低自己在這天幕之上的存在感,其原因無非就是對於眼下所發生的這些事情,他著實不知該如何開口去述說。自從他登上皇位成為皇帝的那一刻起,在眾人眼中,他便已然淪為了一個背負千古罵名、永遠無法洗刷罪孽的逆賊。
麵對這樣的局麵,他真真是感到左右為難。一方麵,他確實不知曉自己究竟應當說些什麽;另一方麵,即便知道要說點什麽,可那些話一旦出口,恐怕也隻會令事態變得愈發糟糕罷了。
躊躇再三之後,朱棣最終還是決定更改一下自己的昵稱,並發布了一條評論:“爹,兒子在。雖說兒子如今的確成了這天下之主,但兒子從來沒有想要造大哥的反的意思。”這句看似簡單的話語之中實則蘊含著諸多深意,同時亦將他內心深處所潛藏著的某些隱秘之事悄然掩蓋了起來。
“爹!您那邊如今究竟是洪武幾年啦?”朱棣心急如焚地開口詢問道,腦海裏不斷閃過曾經那個一直全力守護著自己的、身為兄長的朱標,以及可愛的大侄子,當然,還有他敬愛的娘親。此刻的朱棣,恨不得立刻將一切都告知朱元璋,好讓這位大明的開國皇帝能夠避開那些即將到來的悲劇。
聽到朱棣這般急切的發問,朱元璋不禁眉頭微皺,心中暗自思忖:這小子到底是怎麽了?為何會突然問及此時的年份?但見朱棣神色焦慮,不似作偽,朱元璋雖心有不滿,但還是耐著性子迴答道:“哼,你這混小子,咱對你可不是那麽信任,咱告訴你現今乃是洪武六年!”
而站在一旁的朱標,在看到朱棣所發來的消息後,心頭忽地湧起一股不祥的預感。以他對朱棣的了解,他深知朱棣斷不可能在自己當政期間起兵造反。可既然不是此事,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能讓朱棣如此失態呢?一個可怕的念頭瞬間湧上朱標的心頭,令他不由得臉色一白。然而,考慮到這件事若真的屬實,對於朱元璋而言無疑是個沉重至極的打擊,所以朱標緊緊抿住嘴唇,愣是將那個可怕的猜測深埋在了心底,未敢吐露半句。
“洪武六年,時光靜好,歲月安穩。然而,命運的齒輪卻在悄然轉動。次年,即洪武七年,大哥的嫡長子雄英呱呱墜地。這個小家夥一降臨人世,便給全家帶來了無盡的歡樂與喜悅。爹對這個大孫子喜愛有加,視若珍寶。而雄英也不負眾望,自幼聰慧過人,惹人憐愛。
可惜,世事無常。洪武十一年,大嫂竟不幸離世,這無疑給整個家庭蒙上了一層陰影。然而,厄運並未就此止步。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那個曾經被寄予厚望、聰明伶俐的雄英,也永遠地離開了人間。同年八月,母後亦撒手人寰,接二連三的打擊令眾人悲痛欲絕。
更令人痛心的是,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大哥也離我們而去。這一連串的變故,猶如晴天霹靂,讓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朱棣將這段悲慘的曆史一一記錄下來,並通過天幕私信發送出去。他衷心地期望著朱元璋能夠力挽狂瀾,改變這殘酷的命運軌跡。
當朱元璋看到這些時,起初心中怒不可遏。他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不願相信眼前所呈現的一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死死地盯著天幕上朱棣發出的那些文字,內心開始動搖。尤其是後來朱棣繼位一事,更是讓他心生一絲不祥之感。
與此同時,朱標目睹這一切後,不禁感歎自己對於未來的預感竟然如此準確。然而,最讓他無法置信的是,他深愛的妻子常姐姐以及心愛的兒子,居然會先他一步離開人世。想到此處,朱標的身體不由自主地搖晃起來,仿佛隨時都會倒下一般。
然而,就在親眼目睹母後離世消息的那一瞬間,他隻覺得眼前一陣發黑,身體不由自主地搖晃起來,仿佛整個世界都在這一刻崩塌。若不是身後突然伸來一雙有力的手及時將他穩穩地支住,恐怕他早已重重地摔倒在地。
\"大哥,你怎麽了?\" 小朱棣一臉茫然地問道。由於這封私信是處於永樂年間的朱棣發送過來的,因此唯有朱元璋和朱標才能看到它。所以,剛剛踏入殿內的小朱棣對所發生的一切全然不知,當他抬眼望去時,映入眼簾的竟是自己的大哥那張仿若遭受重創般的麵龐。隻見朱標身子猛地一晃,眼看著就要癱軟倒地,朱棣見狀毫不猶豫地疾步衝上前去,緊緊地扶住了大哥。
\"沒什麽……\" 在朱棣的攙扶下,朱標勉強站穩了腳跟,稍稍定了定神,但卻並未將實情吐露出來。他實在不忍心讓朱棣為此事憂心忡忡。
\"老大,你到底是怎麽迴事?究竟發生了何事?還不趕緊去傳禦醫!\" 原本正在看著天幕,被那個消息愣住了不敢置信的朱元璋被朱棣焦急的唿喊聲猛然驚醒,待他定睛看清朱標的狀況後,心中不禁一驚。隻見朱標的臉色瞬間變得慘白如紙,毫無血色可言。朱元璋當即站起身來,三步並作兩步走下台階,迅速伸手扶住朱標,關切之情溢於言表。此刻的朱元璋心急如焚,生怕朱標會有個三長兩短。
“爹,我沒什麽,就是剛剛看見那個消息,然後一時間受不住。”朱標安慰道,他不想讓朱元璋大費周章為他的事情著急。
“還沒什麽,你坐好,等禦醫到了,看完了之後再說。”朱元璋很嚴肅,然後說道。
朱標聽見了之後,也隻能如此了,看見這些想來現在最難受的還是自己的爹。
小朱棣根本就不知道他們又看了什麽才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