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前線的戰事在短短幾天內就惡化的相當快。


    甚至於每一分每一秒,前線的戰事都在往更糟糕的方向滑落。


    當然,躺在病床上的瓦列裏這兩天也並沒有閑著。


    他先是寫了一份前線穿甲彈問題的報告呈交上去。


    關於蘇軍穿甲彈的問題從戰爭初期就開始存在。


    由於炮彈材料與製造工藝不算太好,這讓不少蘇軍穿甲彈的穿甲效果並不理想。


    1941年上半年,蘇聯官方也發現這個問題,在同年五月份召迴不少批次的45毫米穿甲彈,這導致在戰爭爆發時,剩餘的穿甲彈數量無法充足供應前線部隊使用。


    而炮彈的質量問題則自二戰開始到結束,蘇聯一直都沒能成功解決。


    美國在1944的打靶測試中測試了多種蘇聯製造的穿甲彈。


    結果讓他們大失所望,美國人本以為蘇聯與德國在戰場上已經廝殺接近三年,他們火炮使用的穿甲彈效果會非常好。


    但不論是蘇聯主要使用的鈍頭彈還是apcr(硬芯穿甲彈)的穿甲效果都並不理想。


    事後美國人檢查發現一個較為有趣的事實,兩種類型炮彈所使用的鋼材質量極差,製造工藝也完全不行,這樣的粗製濫造也不會讓炮彈的效果能有多好。


    且蘇聯在二戰初期的t-34\/76型所使用的早期鈍頭彈(br-350a)穿甲效果並不算太好,神奇的思路讓其擁有不同於常人的詭異構型


    這也讓t-34在麵對早期的三號四號的fha裝甲並不費力,反而效果還很不錯。


    但後來麵對三號四號的改進型號,蘇聯t-34顯的有些疲軟,但依舊有較為不錯的壓製力。


    而虎式,豹式的接連亮相,希兒帶著他的動物朋友挨個批次來到了蘇德戰場上。


    t-34反而被壓製,76mm火炮麵對虎式正麵的厚重裝甲顯的有些不夠看。


    且虎式的88mm火炮能在遠處一發將t-34掀頭。


    至於t-34\/85型號也擁有同樣的毛病,炮彈的質量問題,雖然85型號比76型號多出了一種尖頭彈藥的種類。


    隻是被眾人寄希望於的新型尖頭彈藥也同樣翻車了…


    它的表現很差,在1000m的距離在垂直鋼板最多也隻能打95mm。


    美國人也同樣發現是鋼材與製造工藝的問題。


    蘇聯對此的解決辦法是增大口徑,穿甲效果不夠那就繼續增大口徑,這種粗暴的方式倒是省去不少的測試環節,節省時間。


    而後期蘇聯發明的大口徑鈍頭彈與大口徑ap彈也確實非常好用,因為口徑比較大。


    美國也發現蘇聯對於炮彈的設計思路也相當有趣,他們喜歡比較在實戰中測試炮彈的效果,包括後來的cx戰爭,而蘇聯也的確是這麽幹的。


    他們往往會把大量未經測試的炮彈甩上戰場,根據前線反應結果進行改造,對其進一步研發。


    這跟美國經過多次測試,等把結果炮彈性能確定好後再送上戰場有很大不同。


    當然,兩者環境不同。


    蘇聯是因為本土被入侵,沒有太多時間,美國本土則是穩坐釣魚台,他們隻需要派軍遠征。


    蘇聯炮彈質量堪憂的根本問題還是上層隻相信口徑,並不重視炮彈的研發。


    在二戰結束後,蘇聯則開始對於被帽彈的研究,毅然決然的舍棄已經研究多年的鈍頭彈。


    其實對於被帽彈蘇聯是有研究基礎的。然而當時不知是什麽問題,蘇聯異於常人的決定從零開始研究鈍頭彈,陸軍要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不能借鑒海軍的經驗彈種。


    但兜兜轉轉蘇聯還是迴到原點,他們在二戰結束後得到不少德國關於被帽彈研究的資料,開發出屬於自己的被帽彈。


    隻是效果相當差…這批被帽彈它們不如美國的截尖彈m318,甚至都不如蘇聯自己十年前造的鈍頭彈。


    50年代的蘇聯坦克在防護能力上往往都超越美國坦克,而這種巨大的優勢往往都會被美國的火炮給拉平。


    美國的火炮與炮彈研究在50年代已經遙遙領先蘇聯。


    而當時的蘇聯還在做左手厚裝甲,右手被帽彈,天下我無敵的美夢…


    在坦克裝甲方麵,二戰初期蘇聯的裝甲質量也非常差,並非是造不出好裝甲,而是戰局吃緊,上麵要求盡量節約時間,下麵的坦克工廠也隻能通過減少熱處理的方式來節約時間,擴大產量。


    在後來的測試中發現,蘇聯二戰中使用的hha裝甲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比正常的均製鋼差很多,防護能力自然也不出乎意料的差。


    這一切都是為了產量,因為戰局緊張的緣故,蘇聯不得不放棄質量,隻要產量。


    因為蘇聯需要給大量新成立的部隊提供武器裝備,他們往往通常沒辦法精益求精。


    雖然這也讓不少坦克兵,步兵為此白白犧牲了生命。


    後來美國人認為蘇聯的坦克雖然製作粗糙,但也是適合上戰場的。


    畢竟有時候在一場戰爭中,數量往往比質量更重要,或許也更能成為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瓦列裏在報告中寫了一些關於穿甲彈質量的問題,希望上麵能盡量提高一下穿甲彈的工藝。


    從整場二戰來看,蘇聯過度高估自己與德軍的戰鬥力度與消耗,導致產能過剩。


    但蘇聯自己並不知道,瓦列裏是後來人,有上帝視角,自然是清楚些的。


    讓炮彈多提升一下質量,多減少士兵的犧牲,為未來做打算,這多香呀。


    當然,針對於穿甲彈方麵,瓦列裏也並沒有胡亂建議,蘇聯的科學家有一個說一個的水平都比他要厲害不少。


    自己唯一能做的也隻是簡單的提供一下思路。


    如果他能單獨開創一款穿甲彈,那他真的是無敵了。


    對於穿甲彈的類型他都分不清,他隻記得遊戲裏坦克確實有不少類型的穿甲彈,但瓦列裏都是哪個爽就玩哪個,這些東西他從都不記得。


    對於炮彈的類型他就知道三種,穿甲彈,高爆彈,硬芯穿甲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二戰,我在蘇俄當少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ayauki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ayauki並收藏二戰,我在蘇俄當少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