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一定要相信,關於我們黨和這一屆政府在恢複德意誌榮耀上的堅定意誌!我們將會竭盡所能地改變德意誌的不幸,第一步會做到的是逐漸恢複社會福利製度,具體怎麽恢複請留意國家廣播。”
“在工作崗位上麵,我們汲取了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再配合德意誌國內的實際情況,有了非常實在的方案。不久後,絕對不會超過一個月,你們會在各個城市的街頭看到招工廣告。”
“第一輪的招工會有特殊性,那是根據我們與各國協商,十分艱難的談判才爭取來的。相信大家都無比清楚一點,我們還是一個戰敗國家,受到了難以想象的限製。所以,請原諒我們目前隻能做到那麽多。”
“是的,我承諾過,一定會實現諾言,我和我的團隊一直在努力著,你們一定會看到成效。”
李奇是在昨天被任命為德意誌的總理,成為一名26歲的總理,打破了世界上擔任這一職位的年齡下限,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總理。
之後還會有沒有比26歲更加年輕的總理沒人可以肯定,李奇以26歲的年齡當上了德意誌的總理,世界各國的輿論一片嘩然,說什麽的都有。
英國是第一個對李奇成為總理表示祝賀的國家,有了英國帶頭,其他國家怎麽也意思意思,誰讓英國佬現在依然是世界霸主呢?
比較詭異的是,美國官方是表示祝賀,可是民間的媒體卻是各種嘲笑,最露骨的無外乎是德國真的沒有能人了,竟然讓一個年輕人成為國家的“總管家”,也不怕國家被治理殘了之類的。
李奇一直以來就是表現得親英嘛,是德意誌國內地地道道的親英派,不止德意誌的政黨這麽認為,英國對於李奇親善英國也是無比歡迎。
對於美國,李奇是一種低微的排斥態度,主要是體現在金融被美國把持的不滿上麵,但在其它方麵則顯得比較理智,至少沒有在其它方麵與美國對著幹。
美國是一個資本國家,國家的貨幣體係不歸政府管理,政府對貨幣體係隻有監督權,認真說起來,全世界估計就“獨此一家別無分號”。美國對這一個現象自身是持什麽態度不好說,但政府從來都沒有放棄奪迴貨幣控製權,但屢次都是失敗。
在美國提出想要將貨幣體係歸於政府的政客,他們不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被搞下台,就是提了之後的很短時間內自己推翻之前的說法。毫無疑問,一些激進人士意外死亡更不是什麽稀奇事。久而久之,在美國想要玩政治,誰都不敢輕易再提將貨幣體係歸於政府管控。
資本掌握美國,政府為資本力量打工,然後全體美國人民生活在資本的籠罩之下,等於包括國家和人民在內全是在為資本力量服務,全世界隻要是眼睛沒瞎的人都知道那是美國的現實。
在這麽一個現實之下,美國自己的政客不敢與資本力量叫板或者抗衡,各國不會去自討沒趣,甚至有不少國家眼巴巴盯著美國,希望美國佬自己把自己玩殘了。然而,很多人似乎要失望了,美國不是被玩殘,反而呈現一種蒸蒸日上的趨勢。
可以與美國政府對抗、叫板、乃至於是叫囂,獨獨不能與掌控美國貨幣體係(美聯儲的那一個集團翻臉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一種共識。
李奇當然不會傻到去踩地雷,他一邊想要獲取德意誌金融體係的控製權,一邊不是在盡心盡力討好美聯儲嗎?
堵人財路更甚於殺人父母,強如世界霸主的英國佬不敢那麽幹,戰敗國的總理李奇哪有膽子去幹?也就是這樣,美國的民間媒體才會稍微在年齡上做文章,不是動用資本力量在德意誌攪風攪雨,那是建立在李奇給美國的資本集團帶去了利益,比如新一****批量的采購。
“從美國資本集團引進一批資金,以合股為我們的工業注入新的活力。”李奇麵對的是一批內閣成員,他說:“這是目前雙方都有利的選擇。”
新一任的內閣其實還是殘缺狀態,主要是那些代表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的成員沒有迴來,那麽職位是被任命,可需要那些人進行就職,不止是一些程序,還要接管工作。
新的內閣是由李奇擔任總理一職,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繼續擔任外交部長,沃瑟豐克作為內政部長,阿道夫希特勒就任財政部長,朱利葉斯庫爾修斯繼續作為經濟部長,赫爾曼戈林上任勞工部長,曼弗雷德馮裏希特霍芬接任司法部長,漢斯馮塞克特成為國防部長,卡爾斯廷格爾繼續履任郵政部長,魯道夫科隆維持交通運輸部長,海因裏希哈斯林德也繼續當他的食品部長。
等於是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接管了總理、內政部長、財政部長、勞工部長、司法部長,國防部長眾望所歸地過渡給了漢斯馮塞克特這一位與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友善的人,其餘職位保持原封不動。
其實這並不是李奇理想中的內閣,可是他現在無法辦到更多,再則是魏瑪政府時期的內閣看似無能,但真要那麽理解絕對是大錯特錯。
李奇不能排除掉所有人,要真的是那樣,內閣就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裁內閣,德意誌內部的黨派要跳腳,各個列強也要側目了。
不管是認可之前那些內閣成員的能力,又或者是做給各個列強看,李奇組織起來的就是一個真正的民主內閣。他知道這種內閣必定是會存在扯皮,可不是還有《魏瑪憲章》**嗎?隻要總統是屬於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那麽遊戲盡管複雜,一切還是處於控製狀態。
“那麽,是以貸款形式,還是那些資本財團直接參與控股?”朱利葉斯庫爾修斯認為這個無比的關鍵,他說:“直接參與控股的話,股份的劃分是什麽形式?”
“事情存在一定的複雜程度。”李奇很認真地迴答:“每一家企業的股份和劃分都不固定,按照正在談的協議,美國的資本財團希望占有62%,而我們希望能夠保持在50%。”
知道目前德意誌的經濟狀況嗎?德意誌沒有國家銀行,國家銀行現在是由美國的資本財團在控製,不管是貨幣發行權,又或者是稅收的製定,主動權被美國的資本財團控製在手裏。
一個國家的金融體係被他國的資本財團掌控,簡直沒有比這個更加糟糕的事情了,要說有的話,那隻能是連政府都被控製。
美國資本財團當然希望能夠掌控德意誌政府,他們在後世可是用資本控製了相當多的國家,是從民生經濟到政府完全控製,不過現在可還不是美國一家獨大的時候,他們幹點什麽事情可不能那麽肆無忌憚。
想要控製一個有過輝煌的國家並不容易,美國就想要控製德意誌的政治,可需要了解德意誌是一個什麽樣的國家,很明顯美國走錯了路線。
德意誌曾經是一個“王朝社會主義”國家。不知道王朝社會主義是什麽?國家社會主義就是從王朝社會主義裏麵衍伸出來的。
社會主義國家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國家利益重過於個人利益,個人利益在國家利益需要的時候可以放棄,一切就是以國家的利益為重。顯然有這種思想的國家,哪怕是國家遭遇到挫折,很快也會重新崛起。
德意誌就是一個個人利益需要為國家利益讓步的國家,在這種思想之下,魏瑪政府搞民主高出了一個四不象。其實不怪魏瑪政府,是民眾的意誌決定了國家的意誌,國家的意誌讓一些政客哪怕是想玩點特別的東西,基本上也玩不通。
“我們計劃中的設想,不但是美國資本力量可以注入,任何一方的資本都能注入德意誌。”李奇不是在破罐子破摔,他說:“我們是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有足夠的勞動力成為整個歐洲的工廠。”
事先已經看過發展計劃的人沒有什麽反對意見。現實的情況就是,德意誌窮,是窮到一定的程度,官員工資發不起,軍隊沒有軍費。這樣的程度慘不慘?其實不慘!
世界上慘的國家多了海了,德意誌的狀況糟糕,可比起被分裂了奧匈帝國,一些被打成殖民地的國家,一些半殖民地國家,德意誌已經是足夠幸運了的。
“要是我們答應了美國的人注資方式,會不會成為半殖民地國家?”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並不認為自己的擔憂是多餘,他說:“至少有一半的工廠會是美國人持股51%,那等於工廠屬於美國人管控。我們的國民成為工人,拿著微薄的工資,製造出來的產品也無法自己自由定價,甚至不會擁有出口權。總理先生,這是不等條約。”
“如果是國家與國家簽訂,是的,它的確是不平等條約。”李奇沒有否認,他問:“我的外交部長,你有更好的建議嗎?”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一愣,臉上出現了遲疑,說道:“沒有,我曾經努力想要在國際社會獲得資金,可是沒有。”
李奇目前的設想是,低端的產業讓美國人持有優勢股權,高端方麵,比如重工業則盡量不讓外資摻和。
其實這樣的設想幾乎是德意誌最合適的方向,不然沒有可能說讓工業複蘇,工業一直停頓等於沒有工作崗位。
成為“代工工廠”是有國家走過的正確道路,德意誌現在需要的是崗位,才不用去管哪家工廠的股份分布是什麽樣。那麽多人可以獲得工作,雖說工資與其他國家相比非常低廉,可是總比失業強吧?
“計劃如果正式執行,可以造就至少一百萬個工作崗位。而這隻是與美國資本力量的合作範圍。”李奇看了看經濟部長朱利葉斯庫爾修斯,說道:“非美資力量,比如英國、法國和其它國家,經濟部長已經審查了?”
“是的,總理先生。”朱利葉斯庫爾修斯不斷點著頭,說道:“各國,特別是英國和法國,他們國內現在鬧罷工鬧得有些兇,尤其是以英國的煤礦工人最甚。我們搞的方案,幾乎是全歐洲最廉價的勞動成本,他們十分意動。”
“就是這樣。我們的民眾需要工作崗位,隻要能養家,不低廉到一定份上,他們都能接受。”李奇深吸了一口氣,說道:“預計,合作會為我們產生二百五十萬到二百七十萬的工作崗位?”
朱利葉斯庫爾修斯繼續點頭:“是的,總理先生。”
要說之前還有誰不服李奇,等待李奇拿出發展方案,各國似乎也比較踴躍,內閣的成員就真的是服了。
有資本就是大爺,願意投資就是上帝,他們才不在乎李奇是用了什麽手段,哪怕是賣國,隻要能夠為德意誌拉來資金,解決國內的困境,那就是一個好總理。
現在是1925年嘛,大多數國家的生產成本是居高不下,大半是因為勞動力成本,一些則是運輸成本。許許多多的商家已經出現寧願堆積在倉庫都不願意賤賣的現象,更誇張還有將牛奶倒進河裏,燒掉數噸乃至於數十噸的農作物。他們為什麽這麽幹?其實很難說明白,主要是不希望打破價格底線,沒有一種做虧本買賣的想法,寧願就那麽一虧到底,宣布破產享受國家擦屁股什麽的。(這也是東西方商業文化的區別,更是國家福利的區別
李奇很清楚一點,他做的引資方案最多隻能支撐四年,也許支撐的時間還更少一些,畢竟1929年的經濟危機是全球性,可不是一兩個國家的事。到了的那個時候,各國各企業在德意誌的投資肯定是要抽離,不過他們的黨剛成為執政黨,先刷一刷政績才是正經,到時候外資撤離其實也是一件很值得操作的事情。(未完待續。)m。
“在工作崗位上麵,我們汲取了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再配合德意誌國內的實際情況,有了非常實在的方案。不久後,絕對不會超過一個月,你們會在各個城市的街頭看到招工廣告。”
“第一輪的招工會有特殊性,那是根據我們與各國協商,十分艱難的談判才爭取來的。相信大家都無比清楚一點,我們還是一個戰敗國家,受到了難以想象的限製。所以,請原諒我們目前隻能做到那麽多。”
“是的,我承諾過,一定會實現諾言,我和我的團隊一直在努力著,你們一定會看到成效。”
李奇是在昨天被任命為德意誌的總理,成為一名26歲的總理,打破了世界上擔任這一職位的年齡下限,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總理。
之後還會有沒有比26歲更加年輕的總理沒人可以肯定,李奇以26歲的年齡當上了德意誌的總理,世界各國的輿論一片嘩然,說什麽的都有。
英國是第一個對李奇成為總理表示祝賀的國家,有了英國帶頭,其他國家怎麽也意思意思,誰讓英國佬現在依然是世界霸主呢?
比較詭異的是,美國官方是表示祝賀,可是民間的媒體卻是各種嘲笑,最露骨的無外乎是德國真的沒有能人了,竟然讓一個年輕人成為國家的“總管家”,也不怕國家被治理殘了之類的。
李奇一直以來就是表現得親英嘛,是德意誌國內地地道道的親英派,不止德意誌的政黨這麽認為,英國對於李奇親善英國也是無比歡迎。
對於美國,李奇是一種低微的排斥態度,主要是體現在金融被美國把持的不滿上麵,但在其它方麵則顯得比較理智,至少沒有在其它方麵與美國對著幹。
美國是一個資本國家,國家的貨幣體係不歸政府管理,政府對貨幣體係隻有監督權,認真說起來,全世界估計就“獨此一家別無分號”。美國對這一個現象自身是持什麽態度不好說,但政府從來都沒有放棄奪迴貨幣控製權,但屢次都是失敗。
在美國提出想要將貨幣體係歸於政府的政客,他們不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被搞下台,就是提了之後的很短時間內自己推翻之前的說法。毫無疑問,一些激進人士意外死亡更不是什麽稀奇事。久而久之,在美國想要玩政治,誰都不敢輕易再提將貨幣體係歸於政府管控。
資本掌握美國,政府為資本力量打工,然後全體美國人民生活在資本的籠罩之下,等於包括國家和人民在內全是在為資本力量服務,全世界隻要是眼睛沒瞎的人都知道那是美國的現實。
在這麽一個現實之下,美國自己的政客不敢與資本力量叫板或者抗衡,各國不會去自討沒趣,甚至有不少國家眼巴巴盯著美國,希望美國佬自己把自己玩殘了。然而,很多人似乎要失望了,美國不是被玩殘,反而呈現一種蒸蒸日上的趨勢。
可以與美國政府對抗、叫板、乃至於是叫囂,獨獨不能與掌控美國貨幣體係(美聯儲的那一個集團翻臉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一種共識。
李奇當然不會傻到去踩地雷,他一邊想要獲取德意誌金融體係的控製權,一邊不是在盡心盡力討好美聯儲嗎?
堵人財路更甚於殺人父母,強如世界霸主的英國佬不敢那麽幹,戰敗國的總理李奇哪有膽子去幹?也就是這樣,美國的民間媒體才會稍微在年齡上做文章,不是動用資本力量在德意誌攪風攪雨,那是建立在李奇給美國的資本集團帶去了利益,比如新一****批量的采購。
“從美國資本集團引進一批資金,以合股為我們的工業注入新的活力。”李奇麵對的是一批內閣成員,他說:“這是目前雙方都有利的選擇。”
新一任的內閣其實還是殘缺狀態,主要是那些代表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的成員沒有迴來,那麽職位是被任命,可需要那些人進行就職,不止是一些程序,還要接管工作。
新的內閣是由李奇擔任總理一職,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繼續擔任外交部長,沃瑟豐克作為內政部長,阿道夫希特勒就任財政部長,朱利葉斯庫爾修斯繼續作為經濟部長,赫爾曼戈林上任勞工部長,曼弗雷德馮裏希特霍芬接任司法部長,漢斯馮塞克特成為國防部長,卡爾斯廷格爾繼續履任郵政部長,魯道夫科隆維持交通運輸部長,海因裏希哈斯林德也繼續當他的食品部長。
等於是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接管了總理、內政部長、財政部長、勞工部長、司法部長,國防部長眾望所歸地過渡給了漢斯馮塞克特這一位與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友善的人,其餘職位保持原封不動。
其實這並不是李奇理想中的內閣,可是他現在無法辦到更多,再則是魏瑪政府時期的內閣看似無能,但真要那麽理解絕對是大錯特錯。
李奇不能排除掉所有人,要真的是那樣,內閣就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裁內閣,德意誌內部的黨派要跳腳,各個列強也要側目了。
不管是認可之前那些內閣成員的能力,又或者是做給各個列強看,李奇組織起來的就是一個真正的民主內閣。他知道這種內閣必定是會存在扯皮,可不是還有《魏瑪憲章》**嗎?隻要總統是屬於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那麽遊戲盡管複雜,一切還是處於控製狀態。
“那麽,是以貸款形式,還是那些資本財團直接參與控股?”朱利葉斯庫爾修斯認為這個無比的關鍵,他說:“直接參與控股的話,股份的劃分是什麽形式?”
“事情存在一定的複雜程度。”李奇很認真地迴答:“每一家企業的股份和劃分都不固定,按照正在談的協議,美國的資本財團希望占有62%,而我們希望能夠保持在50%。”
知道目前德意誌的經濟狀況嗎?德意誌沒有國家銀行,國家銀行現在是由美國的資本財團在控製,不管是貨幣發行權,又或者是稅收的製定,主動權被美國的資本財團控製在手裏。
一個國家的金融體係被他國的資本財團掌控,簡直沒有比這個更加糟糕的事情了,要說有的話,那隻能是連政府都被控製。
美國資本財團當然希望能夠掌控德意誌政府,他們在後世可是用資本控製了相當多的國家,是從民生經濟到政府完全控製,不過現在可還不是美國一家獨大的時候,他們幹點什麽事情可不能那麽肆無忌憚。
想要控製一個有過輝煌的國家並不容易,美國就想要控製德意誌的政治,可需要了解德意誌是一個什麽樣的國家,很明顯美國走錯了路線。
德意誌曾經是一個“王朝社會主義”國家。不知道王朝社會主義是什麽?國家社會主義就是從王朝社會主義裏麵衍伸出來的。
社會主義國家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國家利益重過於個人利益,個人利益在國家利益需要的時候可以放棄,一切就是以國家的利益為重。顯然有這種思想的國家,哪怕是國家遭遇到挫折,很快也會重新崛起。
德意誌就是一個個人利益需要為國家利益讓步的國家,在這種思想之下,魏瑪政府搞民主高出了一個四不象。其實不怪魏瑪政府,是民眾的意誌決定了國家的意誌,國家的意誌讓一些政客哪怕是想玩點特別的東西,基本上也玩不通。
“我們計劃中的設想,不但是美國資本力量可以注入,任何一方的資本都能注入德意誌。”李奇不是在破罐子破摔,他說:“我們是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有足夠的勞動力成為整個歐洲的工廠。”
事先已經看過發展計劃的人沒有什麽反對意見。現實的情況就是,德意誌窮,是窮到一定的程度,官員工資發不起,軍隊沒有軍費。這樣的程度慘不慘?其實不慘!
世界上慘的國家多了海了,德意誌的狀況糟糕,可比起被分裂了奧匈帝國,一些被打成殖民地的國家,一些半殖民地國家,德意誌已經是足夠幸運了的。
“要是我們答應了美國的人注資方式,會不會成為半殖民地國家?”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並不認為自己的擔憂是多餘,他說:“至少有一半的工廠會是美國人持股51%,那等於工廠屬於美國人管控。我們的國民成為工人,拿著微薄的工資,製造出來的產品也無法自己自由定價,甚至不會擁有出口權。總理先生,這是不等條約。”
“如果是國家與國家簽訂,是的,它的確是不平等條約。”李奇沒有否認,他問:“我的外交部長,你有更好的建議嗎?”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一愣,臉上出現了遲疑,說道:“沒有,我曾經努力想要在國際社會獲得資金,可是沒有。”
李奇目前的設想是,低端的產業讓美國人持有優勢股權,高端方麵,比如重工業則盡量不讓外資摻和。
其實這樣的設想幾乎是德意誌最合適的方向,不然沒有可能說讓工業複蘇,工業一直停頓等於沒有工作崗位。
成為“代工工廠”是有國家走過的正確道路,德意誌現在需要的是崗位,才不用去管哪家工廠的股份分布是什麽樣。那麽多人可以獲得工作,雖說工資與其他國家相比非常低廉,可是總比失業強吧?
“計劃如果正式執行,可以造就至少一百萬個工作崗位。而這隻是與美國資本力量的合作範圍。”李奇看了看經濟部長朱利葉斯庫爾修斯,說道:“非美資力量,比如英國、法國和其它國家,經濟部長已經審查了?”
“是的,總理先生。”朱利葉斯庫爾修斯不斷點著頭,說道:“各國,特別是英國和法國,他們國內現在鬧罷工鬧得有些兇,尤其是以英國的煤礦工人最甚。我們搞的方案,幾乎是全歐洲最廉價的勞動成本,他們十分意動。”
“就是這樣。我們的民眾需要工作崗位,隻要能養家,不低廉到一定份上,他們都能接受。”李奇深吸了一口氣,說道:“預計,合作會為我們產生二百五十萬到二百七十萬的工作崗位?”
朱利葉斯庫爾修斯繼續點頭:“是的,總理先生。”
要說之前還有誰不服李奇,等待李奇拿出發展方案,各國似乎也比較踴躍,內閣的成員就真的是服了。
有資本就是大爺,願意投資就是上帝,他們才不在乎李奇是用了什麽手段,哪怕是賣國,隻要能夠為德意誌拉來資金,解決國內的困境,那就是一個好總理。
現在是1925年嘛,大多數國家的生產成本是居高不下,大半是因為勞動力成本,一些則是運輸成本。許許多多的商家已經出現寧願堆積在倉庫都不願意賤賣的現象,更誇張還有將牛奶倒進河裏,燒掉數噸乃至於數十噸的農作物。他們為什麽這麽幹?其實很難說明白,主要是不希望打破價格底線,沒有一種做虧本買賣的想法,寧願就那麽一虧到底,宣布破產享受國家擦屁股什麽的。(這也是東西方商業文化的區別,更是國家福利的區別
李奇很清楚一點,他做的引資方案最多隻能支撐四年,也許支撐的時間還更少一些,畢竟1929年的經濟危機是全球性,可不是一兩個國家的事。到了的那個時候,各國各企業在德意誌的投資肯定是要抽離,不過他們的黨剛成為執政黨,先刷一刷政績才是正經,到時候外資撤離其實也是一件很值得操作的事情。(未完待續。)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