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協約國,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傷亡人數非常慘重,戰爭走到1917年的時候,英國和法國已經開始將未成年人送上戰場,大概有14萬的未成年人穿上軍裝成為了戰場的其中一具戰死者的遺骸。但是,要說誰最慘,絕對是以法國尤其慘烈,法國到最後連婦女都已經動員起來。
驚人的傷亡數據讓打贏了戰爭的各國患上了戰爭恐懼症,他們其實也是在進入德意誌本土或者不進入中猶豫,但比利時這個小國先行動起來了。
歐洲長久有一根攪屎棍和兩個作死國,攪屎棍就是依靠英吉利海峽的天然屏障,躲在海外不列顛島的英國;兩個作死國分別是波蘭和比利時,這哥倆在長久的歐洲曆史裏就是以“不怕事”而聞名,先後也的確是死了幾次,西歐的比利時還好,波蘭緊鄰沙俄有著無盡的鬱鬱。
比利時在這一場世界大戰中被卷入戰爭不存在多少無辜性,作為小國他們當然也是沒有為協約國發揮什麽作用很快就“撲街”了。
現在,德意誌第二帝國已經不複存在,比利時得到了解放,他們認為是時候展開一係列的報複了!
意大利放話要進軍被英國、法國、美國阻止,比利時學乖沒有放什麽嘴炮,他們是想要用行動造成一種事↗,∷實,真的是進軍薩爾和盧森堡了。
“比利時的進入是一種無法阻止的趨勢。”李奇麵對看似突發的狀況卻早就胸有成竹,他說:“法國很快就會跟進。”
曆史似乎再一次麵目全非了,本來是法國在得到戰爭勝利後,憤恨德意誌對法國造成嚴重傷害,帶頭將軍隊開入德意誌本土,比利時跟隨其後,英國覺得有好處撈也立刻跟上。現在變成了比利時成為“領路人”,法國正在遲疑要不要跟上。
因為戰爭期間英國對法國城市的狂轟濫炸,戰爭沒有結束之前法國和英國雖然依然作為盟友,可是雙方關係隻能用惡劣來形容。
英國參加歐陸大戰本來也不是作為什麽好人,是因為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崛起威脅到了英國的霸權,英國不會允許歐洲大陸上一強獨霸。
德意誌第二帝國已經躺下,那麽英國是時候再次擔當攪屎棍的角色,歐洲大陸上誰強就針對誰了。
“我們已經和英國那邊取得聯係。”李奇並沒有覺得什麽羞恥的地方,他說:“得到的迴應是,英國會在某些事情上支持我們。”
李奇其實也有跟法國聯係,但是法國正忙著處理國內的事物,畢竟戰爭是在法國本土開打,法國政府在戰後需要處理的事情絕對很多。
說起來很像是玩笑話,一個地方的政黨,甚至連國家議會都沒有能夠進去,與英國聯係卻取得了支持?可的的確確不是玩笑話,英國已經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他們現在又要重新充當“歐洲攪屎棍”的角色,那麽在戰後的德意誌尋找可以扶持的對象就會被提上日程。
英國已經開始在轉變策略了,他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沒有絕對霸主的歐洲,誰有可能成為歐洲霸主,英國人這根攪屎棍就會捅向誰,誰能幫他們將歐洲大陸的局勢攪渾,他們就會扶持誰。
李奇在與英國人聯係的時候,沒有任何掩飾地說明自己是奔著取得德意誌的領導權而去。他們現在就是一個區域性的小黨派,僅是手裏握著一支軍團顯得有利用價值,但是德意誌的最大暴力機構是正在改編的國防軍,除了人數多一些,自由軍團與其它黨派手裏掌握的武裝似乎並無太大區別?
英國人一直都在物色德意誌內部可以扶持和控製的在政黨,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隻是得到支持的其中一個,其餘得到英國人暗中支持的政黨,數量不會低於50個,畢竟多撒網對英國人哪怕是有損失也不過是一些資金罷了。
“減緩對黨人武裝的進攻。”李奇正在觀看地圖,他點著那些已經占領的城市,說道:“目前我們完全控製了的城市占了8%,布爾什維克黨人和其它政黨完全控製的城市是4%和2%,其餘所有城市都是處於爭奪的狀態。”
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從一開始在巴伐利亞控製的城市最少,轉為現在的最多,那不過是李奇設置的一個步驟。在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被建立起來之前,控製更多的城市越是會遭到衝擊,當真正的布爾什維克黨人控製了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不但是德意誌的傳統勢力,甚至是協約各國就該緊張了,到了這個時候李奇再展現出實力,才會有被扶持和利用的價值。
“接下來,我們需要保持每天光複一個小城的速度,然後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來光複一座大城市。”胡戈施佩勒是黨內目前的第八號人物,他將戴在右眼的單片眼鏡取下來,說道:“這是一個合理的速度。”
“領袖,我們不能將那些工業機械和一些物資進行轉移,然後用最快的速度將被控製的城市進行光複嗎?”阿道夫希特勒說道:“發生交戰的城市,每時每刻都有平民發生傷亡。我們要是能夠將交戰製止下來,給予平民恢複平靜的生活,必然是會被他們感激的。”
其實,持續的交火肯定是會破壞城市,造成的傷亡也絕對遠要比迅速拿下多,但是相比起讓協約各國的軍隊開進巴伐利亞,不但是尊嚴上會遭受恥辱,必然也是會被大肆的搶劫。
“我們已經在受到感激。”赫爾曼戈林笑嗬嗬地說:“因為我們之前準備充足,特別是在後麵將主要精力轉到巴伐利亞之後,控製的地方基本都是與糧食產業有關的地區。目前的巴伐利亞,沒有誰比我們擁有更多的糧食了。”
赫爾曼戈林在黨內是坐第六號座椅,他負責的不是軍事,是關於行政和後勤,一直也都幹得蠻好。
比利時軍隊進入盧森堡和薩爾的事情已經被廣為傳播,李奇等人至少還有應對的計劃,並且也在執行,魏瑪政府那邊卻是在事先沒有任何的心理和部署上的準備……(未完待續。)
驚人的傷亡數據讓打贏了戰爭的各國患上了戰爭恐懼症,他們其實也是在進入德意誌本土或者不進入中猶豫,但比利時這個小國先行動起來了。
歐洲長久有一根攪屎棍和兩個作死國,攪屎棍就是依靠英吉利海峽的天然屏障,躲在海外不列顛島的英國;兩個作死國分別是波蘭和比利時,這哥倆在長久的歐洲曆史裏就是以“不怕事”而聞名,先後也的確是死了幾次,西歐的比利時還好,波蘭緊鄰沙俄有著無盡的鬱鬱。
比利時在這一場世界大戰中被卷入戰爭不存在多少無辜性,作為小國他們當然也是沒有為協約國發揮什麽作用很快就“撲街”了。
現在,德意誌第二帝國已經不複存在,比利時得到了解放,他們認為是時候展開一係列的報複了!
意大利放話要進軍被英國、法國、美國阻止,比利時學乖沒有放什麽嘴炮,他們是想要用行動造成一種事↗,∷實,真的是進軍薩爾和盧森堡了。
“比利時的進入是一種無法阻止的趨勢。”李奇麵對看似突發的狀況卻早就胸有成竹,他說:“法國很快就會跟進。”
曆史似乎再一次麵目全非了,本來是法國在得到戰爭勝利後,憤恨德意誌對法國造成嚴重傷害,帶頭將軍隊開入德意誌本土,比利時跟隨其後,英國覺得有好處撈也立刻跟上。現在變成了比利時成為“領路人”,法國正在遲疑要不要跟上。
因為戰爭期間英國對法國城市的狂轟濫炸,戰爭沒有結束之前法國和英國雖然依然作為盟友,可是雙方關係隻能用惡劣來形容。
英國參加歐陸大戰本來也不是作為什麽好人,是因為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崛起威脅到了英國的霸權,英國不會允許歐洲大陸上一強獨霸。
德意誌第二帝國已經躺下,那麽英國是時候再次擔當攪屎棍的角色,歐洲大陸上誰強就針對誰了。
“我們已經和英國那邊取得聯係。”李奇並沒有覺得什麽羞恥的地方,他說:“得到的迴應是,英國會在某些事情上支持我們。”
李奇其實也有跟法國聯係,但是法國正忙著處理國內的事物,畢竟戰爭是在法國本土開打,法國政府在戰後需要處理的事情絕對很多。
說起來很像是玩笑話,一個地方的政黨,甚至連國家議會都沒有能夠進去,與英國聯係卻取得了支持?可的的確確不是玩笑話,英國已經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他們現在又要重新充當“歐洲攪屎棍”的角色,那麽在戰後的德意誌尋找可以扶持的對象就會被提上日程。
英國已經開始在轉變策略了,他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沒有絕對霸主的歐洲,誰有可能成為歐洲霸主,英國人這根攪屎棍就會捅向誰,誰能幫他們將歐洲大陸的局勢攪渾,他們就會扶持誰。
李奇在與英國人聯係的時候,沒有任何掩飾地說明自己是奔著取得德意誌的領導權而去。他們現在就是一個區域性的小黨派,僅是手裏握著一支軍團顯得有利用價值,但是德意誌的最大暴力機構是正在改編的國防軍,除了人數多一些,自由軍團與其它黨派手裏掌握的武裝似乎並無太大區別?
英國人一直都在物色德意誌內部可以扶持和控製的在政黨,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隻是得到支持的其中一個,其餘得到英國人暗中支持的政黨,數量不會低於50個,畢竟多撒網對英國人哪怕是有損失也不過是一些資金罷了。
“減緩對黨人武裝的進攻。”李奇正在觀看地圖,他點著那些已經占領的城市,說道:“目前我們完全控製了的城市占了8%,布爾什維克黨人和其它政黨完全控製的城市是4%和2%,其餘所有城市都是處於爭奪的狀態。”
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從一開始在巴伐利亞控製的城市最少,轉為現在的最多,那不過是李奇設置的一個步驟。在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被建立起來之前,控製更多的城市越是會遭到衝擊,當真正的布爾什維克黨人控製了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不但是德意誌的傳統勢力,甚至是協約各國就該緊張了,到了這個時候李奇再展現出實力,才會有被扶持和利用的價值。
“接下來,我們需要保持每天光複一個小城的速度,然後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來光複一座大城市。”胡戈施佩勒是黨內目前的第八號人物,他將戴在右眼的單片眼鏡取下來,說道:“這是一個合理的速度。”
“領袖,我們不能將那些工業機械和一些物資進行轉移,然後用最快的速度將被控製的城市進行光複嗎?”阿道夫希特勒說道:“發生交戰的城市,每時每刻都有平民發生傷亡。我們要是能夠將交戰製止下來,給予平民恢複平靜的生活,必然是會被他們感激的。”
其實,持續的交火肯定是會破壞城市,造成的傷亡也絕對遠要比迅速拿下多,但是相比起讓協約各國的軍隊開進巴伐利亞,不但是尊嚴上會遭受恥辱,必然也是會被大肆的搶劫。
“我們已經在受到感激。”赫爾曼戈林笑嗬嗬地說:“因為我們之前準備充足,特別是在後麵將主要精力轉到巴伐利亞之後,控製的地方基本都是與糧食產業有關的地區。目前的巴伐利亞,沒有誰比我們擁有更多的糧食了。”
赫爾曼戈林在黨內是坐第六號座椅,他負責的不是軍事,是關於行政和後勤,一直也都幹得蠻好。
比利時軍隊進入盧森堡和薩爾的事情已經被廣為傳播,李奇等人至少還有應對的計劃,並且也在執行,魏瑪政府那邊卻是在事先沒有任何的心理和部署上的準備……(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