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八四年,十二月末。


    大漢內亂不休,黃巾日漸猖獗!


    朝廷有感局勢動蕩,遂召長城沿線邊軍入關平叛。


    同時昭告天下,滅黃巾有功者,封侯拜將,先破廣宗,斬張角首級者為王。


    詔令一出,四海為之沸騰,西涼董卓、長城趙評、乃至遼東的公孫度,幾乎同時率軍趕赴冀州,準備奪下破賊首功!


    當天下之人為爭王而動之時,北地夏軍也動作頻繁,首先就是軍隊的人事調動,河套各部兵團將領不變。


    李信抽調定襄、晉陽、代郡、上穀、以及上黨原地駐軍,共五萬多人,組建上黨軍團。


    統帥由黃紹,暫時擔任,至於原上穀守將,則由其副手何成接管。


    同時李信又命令上黨後方的太嶽兵工廠,加班加點的鑄造兵器甲胄,以供新建軍團配備。


    除了加快開采太行山所產銅鐵之外,他又利用從司隸河套,搜刮所得錢財,組建商隊。


    從中原各州郡縣,大肆購買金鐵、糧食、草藥、茶葉、等戰略物資,囤於晉陽上黨等府庫,以作備用。


    天下形勢瞬息萬變,李信仗著從各方擄掠的金山銀山,和雄厚的財力優勢,花錢如流水,絲毫不吝嗇錢財。


    他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所有的財力,轉化為軍事實力。


    因為朝廷的一連串大動作,讓本就警惕異常的李信嗅到了危機感,和山雨欲來的苗頭。


    並抓住一切機會,壯大變強,到時候不論是黃巾勝還是朝廷贏,第一個打擊的目標肯定是夏軍。


    至於李信等人為何如此肯定,這裏麵除了雙方各自所表現出的態度之外,最重要的還是體現在叛徒與逆匪這兩個詞上麵。


    夏軍是黃巾眼中的叛徒,也是朝廷目中之逆匪,自古以來人們對於叛徒和逆匪,幾乎是零容忍,不打他打誰。


    這就是中原人的內外思想,如果李信不是出身黃巾,那麽三張等人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恨他入骨。


    同樣,如果李信不是漢人,而是匈奴人,或者鮮卑人。


    那麽即使他占領了河套並州,朝廷可能也會像對待匈奴烏桓那樣,行拉攏和親之策,而不是所謂的出兵鏟除。


    就像當年的康麻子,可以容忍日本天皇,可允許南越王朝,卻絕對不能允許,吳三桂等人漢人番王,和夷洲的鄭氏政權存在。


    韃清的老妖婆,可以允許沙俄吞並邊疆,可以允許倭寇吞並遼東夷洲,卻不能允許當地漢人自主,其中道理是一樣的。


    中原正統,絕不會允許,周邊存在漢人政權,哪怕是依托胡人疆域建立的政權,絕對不允許存活...


    這就是中原思想,這就是王朝統治者的底線,這關乎著天朝的正統與神聖性,不允許有任何瑕疵...


    並州上黨,寬闊的府邸內,李信正聚精會神,聽著黃紹匯報新軍團的組建情況!


    “主公,上黨軍團五萬士兵,已經整訓完畢!”


    黃紹頓了頓,接著道:“其中騎兵三萬,步卒兩萬,以及後勤輔兵人員十八萬眾!”


    “騎兵鐵鐙,以及馬刀以配,步卒槍矛皆備,隻餘弓弩後備不足...”


    李信聞言不由皺眉:“吾不是令太嶽兵工營,加班加點的趕製了嗎?”


    “怎麽這點事情都辦不好,馬鈞是幹什麽吃的!”


    不怪李信有怒,冷兵器時代,弓弩幾乎是戰場上唯一的遠程器械,也是士兵防守以及進攻不可或缺的武器。


    弓弩作為戰場五兵之一,激弦發矢可以及遠,弓震可以百步敵...


    而這個時代軍隊的規製中,每一萬人的部隊中,至少有兩千五百多名弓弩手,接近五分之一的比例...


    由此可見,弓箭在冷兵器時代,所占比重。


    更何況夏軍的騎射戰術,除了重騎之外,幾乎每部騎兵,都要裝備八成以上的強弓。


    要不然根本發揮不出騎射的威力,李信向來重視軍隊建設,所以聽此消息,自然不舒服。


    賈詡適時上前,解釋道:“主公,弓弩不似刀兵等物,有足夠的金鐵便可打造,但弓弩不行...”


    “弓弩製作工序困難無比,往往需要提前三到五年儲存所需材料,才能鍛造出合格的良弓臂弩....”


    夏軍因為重視騎兵,重視騎射,是以對弓和箭的消耗極為嚴重...


    從司州武庫中,搜刮的良弓,在李信後續一輪輪擴軍和大戰中,急劇消耗...


    河套地區,擄掠匈奴各部所得弓箭,同樣需要供給徐晃臧霸兩大直屬軍團,和韓忠郭蘊等兵團幾十萬大軍武裝…


    如今新整編的上黨軍團,就麵臨了,弓弩不足的窘境...


    明白緣由,李信心中怒氣漸消,不過上黨軍團的裝備,關乎接下來的重點戰略。


    若是不能及時補全武備,補充缺漏,還怎麽謀劃。


    想到這裏,李信不由將目光轉向一側:“文和,汝可有良策教我!”


    聞言賈詡眼角不由抽了抽,他雖然號稱五全謀士,但那是體現在軍機策略上。


    這種實打實的物資生產,又不可能無中生有,李信這是把他當全能的了。


    賈詡心中腹誹,隻得道:“主公,弓弩之事非一時可解,以吾之見當令商隊,盡可能的從各地購買...”


    “嗯,商隊目前歸屬魏延所轄,這弓弩之事,就由王充代理...”


    說到這裏,李信不由掃了下手一眼:“王充,上黨軍團,關乎我軍後續戰略...”


    “吾需要你在一個月內,集齊良弓三萬張,可能辦到...”


    “既得主公信任,任何須一月!”


    王充知道自己飛黃騰達的機會來了,果斷上前道:“十日,隻需十日!”


    “十日之內,必獻五萬張良弓,百萬支箭矢,補全上黨府庫,望主公鑒之...”


    為了能在主公心中,留下足夠的分量,他主動將時間減少了三分之一。


    有時候光領任務,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在主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就需要一些手段。


    “好!”李信大喜,不由高看了其一眼道:“吾會讓州郡各部配合,府庫錢財物資,隨你調度...”


    “十日之後,吾要見到成果...”


    “敢不效死!”王充果斷立下軍令狀。


    新軍事宜處理完畢,李信又將目光轉向身側道:“魏延,給諸位介紹一下,我軍周邊勢力的情況!”


    聽到大哥問話,魏延不由正了正身子:“大哥,自我軍攻破匈奴以來,周邊中小牧族少有異動!”


    “慕容威和連,以及東部魁頭,和烏桓蹋頓,平靜無波...”


    “隻有西部鮮卑浦頭,似乎心有不甘,派遣步度根與扶羅韓領軍,在高闕關與郭將軍對峙...”


    魏延頓了頓,接著道:“而大漢境內,自從朝廷詔王消息傳出後,西域兵團以及度遼大營邊軍,皆陸續南下...”


    “幽州各地軍隊,亦便頻繁調動,如今更是重兵雲集於河間章武一帶,不知寓意何為...”


    “哼,還能為何!”


    一直侍立在側的逢紀,不由出言諷刺:“劉虞老賊奸詐狡猾,此番調兵遣將,圖謀不軌…”


    “無非就是想看看,能不能在冀州方麵撈點功勞,好為他的稱王之路做鋪墊…”


    事實上,劉虞此人不但能力卓越,就連出身履曆也牛的。


    因政績卓著,頗有名望,累遷幽州刺史,甘陵國相、宗正等職。


    且為政寬仁深得人心,主張以懷柔政策,在鮮卑、烏桓、夫餘、濊貊、等外族間,有崇高威望...


    愛惜名聲羽毛的人,心中不是有大誌向,就是有大野心…


    朝廷前詔天下,行封王之事,其後便迫不及待的調兵遣將,寓意何為不言而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吉可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吉可汗並收藏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最新章節